在世界上的戰亂和獨裁統治地區,例如委內瑞拉和盧安達,經常有異見分子或反抗人士跑到外國大使館求救,近些年最典型、最突出的例子,就要數2015年的蒲隆地危機,那一年有100多個學生集體到美國大使館求救。
那麼,蒲隆地到底有怎樣的歷史,為什麼會發生求援事件呢?今天,讓我媽一起來回顧一下21世紀最大型的大使館求援事件——蒲隆地危機。
壹
除了盧安達大屠殺,還有蒲隆地內戰中的種族衝突
蒲隆地共和國,簡稱蒲隆地,位於黑非洲中非和東非的大湖地區,這個湖就是坦噶尼喀湖,是僅次於貝加爾湖的世界第二大深湖。國土面積27834平方公裡,比我國重慶市主城區面積還要小,重慶市主城區包括9個中心城區和12個主城新區共計21個市轄區,面積達28657平方千米。蒲隆地人口約1120萬。
這個國家還有一個特別之處,那就是有2個首都,即政治首都基特加和經濟首都布瓊布拉。基特加是蒲隆地的第二大城市,處在蒲隆地地理中心,歷史上這裡就是蒲隆地的政治中心。1962年蒲隆地獨立以後首都遷到了布瓊布拉,這裡是德國和比利時統治的據點。2019年1月,蒲隆地首都又搬到了基特加,布瓊布拉變為了經濟首都。
該國境內多山和高原,基本上都是東非大裂谷東面的高原,整體來說就是,國家面積小、人口多、山地多、資源少,用「窮山惡水」來形容雖說不恰當,但是也比較符合現狀。
蒲隆地最初叫烏隆地,16世紀時才形成封建王國。1890年起,蒲隆地先後被英國、德國、比利時進行殖民統治。比利時是在一戰期間從德屬東非手中奪來的。一戰結束後,蒲隆地和盧安達合併為盧安達-烏隆地,被國聯劃分給比利時,比利時通過扶持圖西族來間接統治。
在1924年及以後,又先後成為國際聯盟和聯合國託管地,雖說是託管但是交由比利時管理。1959年的時候,烏隆地與盧安達分開,直到1962年7月1日蒲隆地正式獨立建國。
可是蒲隆地獲得獨立後,長期陷入胡圖族(Hutu)和圖西族(Tutsi)的種族矛盾衝突當中。1993年10月,盧安達大屠殺的數月前,蒲隆地上任才4個月的首位民選總統、首位胡圖族元首的梅爾希奧·恩達達耶被圖西族軍人暗中刺殺身亡,蒲隆地的胡圖族和圖西族就此開展了長達近13年的內戰,共有約 30萬人失去了性命。
貳
21世紀最大型的大使館求援事件——蒲隆地危機
內戰過後,胡圖族大佬皮埃爾·恩庫倫齊紮成為蒲隆地總統,然而他治理下的蒲隆地,不僅僅是全球最貧困的國家、世界最不幸福國家,人均生產總值在2017年排名全球第二,不過是倒數;他任內的人權紀錄也劣跡斑斑,厲行高壓管治。在2015年4月,已經當了兩屆總統的恩庫倫齊扎宣布繼續競逐總統職位,被國內反對派陣營指責違反法律,事件最終觸發蒲隆地大規模騷亂。
同一個月,蒲隆地陷入了混亂,政府禁止所有遊行示威,也關閉大學,以防止反對派陣營在學校進行動員。4月30日起,一批大學生由於不能按時返回大學校園,於是就在當時的首都布瓊布拉的美國大使館旁一處工地駐紮。5月中旬,反對派陣營策劃叛亂,但沒過多久就被政府平息。從4月到6月2個月時間內,至少有77名平民死亡,超過1000人被捕,當中部分人遭受酷刑對待。
在6月25日,離7月15日的蒲隆地總統選舉只有20天時間了,蒲隆地政府處理示威的手段就越來越顯得強硬。第二副總統、反對恩庫倫齊扎繼續競選的魯菲基裡逃跑到了比利時(原宗主國)。另一方面,警察威嚇美國大使館附近的學生示威者,並揚言會以武力清場,學生受到恐嚇進而起身反抗,在此過程中有一些學生受了傷。在這些學生當中有大約 100 至 200 名學生,成功通過攀越圍欄,或從大閘門下面的縫隙爬入美國大使館的停車場。
他們向記者和大使館職員表示,害怕恩庫倫齊扎當選後會遭受更具侵略性的報復,於是希望尋求庇護。根據 當時新聞報導所指,美國海軍陸戰隊一直在大使館駐紮,以作戒備,防止局勢失控。
當時,美國大使館僅表示,警方沒有開槍或發射催淚彈,職員沒有受傷,也沒有受到武力威脅,學生只是進入大使館的停車場,並沒有進入大樓內部。
根據媒體報導,時任美國駐蒲隆地大使利伯裡親自會見學生,並與他們交談。這些學生最後只逗留約數小時,沒有獲得庇護的情況下,和平離開大使館。根據另一則新聞報導,這班學生後來轉往一個由宗教團體經營的中心。
叄
小結
恩庫倫齊扎最終成功當選,而蒲隆地的內亂一直持續到2018年。在2015年12月,軍方曾經一天之內,殺死 87人,12月中美國緊急撤離在蒲隆地的工作人員。
根據聯合國在2017年9月發表的報告,2年之間,蒲隆地至少有 1700人因內亂而死,另外有大量平民被強暴和以酷刑對待;聯合國難民署的報告則指出,蒲隆地任內亂造成超過43萬難民。
2020年,獨裁者恩庫倫齊扎最終死於非命,終年55歲,官方指他是死於心臟病,而多間傳媒指他很可能是死於新冠肺炎,蒲隆地也正式進入後恩庫倫齊扎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