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靠地磁場導航,竟然用到了量子力學?

2021-03-02 古地磁通訊

在施加磁場時,海拉細胞的螢光會變弱 圖片來源:池谷一博(Noboru Ikeya)和喬納森·伍德沃德(Jonathan R. Woodward)

任何學科都有它自己的適用範圍,但它和人們固有印象中的範圍並不一定一致,並且學科的適用範圍可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產生改變。所以,聽到量子生物學時,其不可思議程度,甚至會讓有些人懷疑這是民科編出來的學科。但它的確是當前生物學的一個研究方向,甚至現在發現了越來越多生物體內存在量子效應的證據。

撰文|王昱

審校|吳非

早在1944年,薛丁格(就是「虐貓」那個)在他的著作《生命是什麼》(What is Life?)就曾設想過將量子力學機制應用到生物學上,用於研究遺傳系統。但半個世紀以來,相關領域始終沒有什麼顯著進展。直到近二十年,越來越多出現在生物學中的量子效應,讓量子生物學成為了一個嚴肅的科研方向。

 

科學家已經找到了一些生物學中的量子效應,比如某些酶催化反應中涉及量子隧穿。除了這種生物學基本反應,量子力學同樣可能出現在更直觀的例子中,比如光合作用中涉及到的波粒二象性,以及鳥類遷徙時的導航,可能依靠基於自由基對中糾纏電子自旋狀態的化學反應。

 

雖然我們無法感知量子效應,但人類細胞也可以對磁場做出響應。近日,東京大學的科學家發現:由於量子效應,海拉細胞內的螢光能對磁場作出反應,這項發現為「鳥類導航時用量子效應識別磁場」的假說提供了新的直接證據。由此,我們不得不考慮量子生物學的更廣泛應用。

包括鳥類、海龜、魚類在內的多種動物都會進行遷徙。對這些動物而言,地磁場是長距離遷徙過程中的可靠參照物。不過地磁場的變化非常微弱,在南北方向平均只有每千米3納特斯拉(nT)、0.009º的變化,東西方向更是要少得多。同時,地磁場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造成的30~100 nT的幹擾

圖片來源:Mouritsen, H. Nature 558, 50–59 (2018)

 

很難想像鳥類這種快速移動的生物,是如何用這樣的地磁場實現10~30千米精度的導航的。至少它們需要對磁場有十分準確的感應。2018年,《自然》雜誌刊登了一篇關於遷徙動物長距離導航和磁感的綜述,其中總結了三種可能的磁感產生方式,分別為電磁感應、基於磁性粒子的磁感受和基於自由基對(radical pair)的磁感受。其中,基於自由基對的磁感受與量子力學緊密相關。

 

隱花色素(cryptochrome)是一種在鳥類視網膜中發現的蛋白質,在上世紀90年代時就吸引過科學家的注意。在光熱等外界條件下,隱花色素共價鍵發生均裂,形成的具有不成對電子的原子或基團,就是自由基。根據泡利不相容原理,形成共價鍵的兩個電子自旋必須相反。當自由基成對產生時,它們的自旋狀態被認為保持糾纏狀態,互相關聯。而磁場的出現會讓原本處於簡併的能級分裂,產生三重態(triplet),改變能級,從而影響一些化學反應。根據上述假說,這些化學反應產生的影響傳入鳥類大腦後,經過處理,鳥類就能對磁場做出反應,從而進行導航。

 

圖片來源:pixabay

但這只是一種理論,需要更多的實驗驗證。

 

例如,在2004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小組將知更鳥暴露於以模型預測的頻率和角度振蕩的磁場中,這破壞了自由基對對地磁場的敏感性,進而破壞了鳥類的導航能力。

 

2018年,對隱花色素Cry4的分子特性和表達模式的兩項研究表明,該蛋白可能是斑馬雀科和歐洲知更鳥的磁感受器候選體。

 

而在一項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的近期研究中,東京大學的科學家首次直接觀察到這個假設中的反應——並且不是在鳥類細胞中,而是人類細胞中。關鍵的隱花色素並不僅僅存在於鳥類視網膜中,它在多種生物的多類細胞中都有發現,被認為和晝夜節律的調節有關。雖然人類無法感受磁場,但人類細胞中同樣含有隱花色素,並且人類細胞中的自體螢光也會受到磁場影響。

 

論文作者喬納森·伍德沃德(Jonathan Woodward)說:「我們沒有向這些細胞中添加或移除任何東西。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有非常有力的證據,表明我們已經觀測到了影響細胞水平化學活性的純量子力學過程。

 

科學家將海拉細胞(HeLa cells)放置於藍光環境中,細胞會發出微弱的螢光。這是由於隱花色素吸收了光子之後進入高能態,內部發生電子轉移產生自由基對。自由基對在重新組合時,放出光子,就形成了螢光。

 

而整個過程中,由於自由基對內部的電子保持糾纏狀態,因此可以將其看作一個受磁場影響的整體。能級會受磁場影響而發生分裂,從單態變為三重態,自由基對產生的速率也就因此下降。在實驗中的表現,就是細胞的螢光變暗。

 

實驗向海拉細胞施加變化的磁場,實驗發現在±25 mT的磁場的影響下,細胞螢光相比沒有磁場時平均會減弱1%~2.5%。或許在人類大多數體細胞中,這些螢光難以被察覺,但是如果處於視覺敏銳的鳥類的視網膜中,就有可能讓它對磁場的變化作出反應。

磁場增強時,螢光會減弱 圖片來源:池谷一博(Noboru Ikeya)和喬納森·伍德沃德(Jonathan R. Woodward)

 

伍德沃德說:「這項研究的有趣之處在於,兩個電子的自旋之間的關係可能會對生物學產生巨大的影響。」

 

鬼魅的量子與生物的行為之間都能產生聯繫,足以讓我們懷疑生物學還有哪些方面,是由基礎物理深處的怪異現象引起的。縱使有些違背直覺,但多學科深度融合繼續發展的腳步不會停止。

 

參考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176-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in_chemistry

https://www.sciencealert.com/birds-have-a-quantum-sense-and-for-the-first-time-scientists-see-it-in-action

https://www.the-scientist.com/features/quantum-biology-may-help-solve-some-of-lifes-greatest-mysteries-65873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pa.2018.067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Quantum_biology

相關焦點

  • 蝙蝠磁羅盤具響應極弱磁場能力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田蘭香、潘永信及其合作者首次發現了哺乳動物蝙蝠的感磁羅盤具有響應極弱磁場的能力,並得到蝙蝠磁羅盤感應磁場強度的範圍為10~100μT
  • 科學家進一步解開了鮭魚的導航機制,利用體內的磁鐵礦導航
    關於鮭魚洄遊的一大疑問是它如何穿越數千公裡準確地找到覓食地點和出生的地點。許多研究指出,如果人為改變磁場,會導致鮭魚轉變方向,這說明鮭魚會利用磁場來導航,但是導航機制仍然模糊不清。洄遊的帝王鮭最近一項對於鮭魚整個生命周期的新研究,為鮭魚導航機制提供了更多的證據:鮭魚在身體組織中使用磁鐵礦(Fe3O4,四氧化三鐵)微晶體作為地圖和指南針,並在地球磁場中導航。
  • 「科學·航天」地磁場,我們地球家園的保護傘
    地磁場包括基本磁場和變化磁場兩個部分。基本磁場也叫正常場,是地磁場的主要部分,佔地球磁場的99%以上,它起源於固體地球內部,是一種內源磁場,比較穩定。變化磁場包括地磁場的各種短期變化,主要起源於固體地球外部,相對比較微弱。地球磁場強度大約是0.5-0.6高斯,也就是5-6×10-5特斯拉(T)。
  • 人腦對磁場有強烈感應,科學家:何許,人類「第六感」真實存在
    人腦對磁場有強烈感應,也許,人類「第六感」真實存在。   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團隊發現,人腦能夠感應磁場並作出反應。
  • 量子力學的本質是不確定性嗎?
    而量子力學中的其他詭異現象都可以用不確定性解釋,比如量子糾纏,量子隧穿,疊加態等,都是不確定性的延伸!比如說原子核外的電子,很多人認為電子就像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一樣圍繞著原子核旋轉,實際上遠不是這樣,電子並不是圍繞原子核旋轉,而是非常隨機地出現在原子核外層軌道上(電子躍遷),只不過由於存在最小的能量單位光量子,電子躍遷並不是連續的!
  • 小強也能感應磁場?而且死的磁化性能更強
    自然界有很多生物都能夠感知磁場並且利用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當屬鳥類。事實上,還有一類鮮為人知的具備磁感應能力的生物是美洲大蠊(Americancockroach),又稱美洲家蠊或美洲蟑螂,是蜚蠊科中體積最大的昆蟲。這種生物被放置於磁場中時能夠迅速被磁化。
  • 海洋環境地磁場三分量測量儀的設計與實現
    1.2 項目背景/選題動機「測地磁消艦磁」是艦載消磁系統所採用的消磁方法,如果能預先測量出艦船航行海域的地磁場值並建立資料庫,那麼艦船在航行的過程中就可以根據當地的地磁場值來進行消磁系統的電流調整,從而改善艦載消磁系統的控制方法。目前,地磁場數據的獲得主要是通過建立地磁模式組的方法。
  • 《探索神奇的鳥類》:在親子共讀中感受鳥類的神奇
    如果孩子充滿好奇心地問你:世界上有多少種鳥?世界上最大的鳥是什麼樣子的?是不是所有的鳥都會飛?這個時候,考驗你的時候到了,與其搜索資料,不如直接拿出繪本《探索神奇的鳥類》,滿足孩子的好奇心,還有童心未泯的你,一起開始一場神奇的探索之旅吧!
  • 《探索神奇的鳥類》:在親子共讀中感受鳥類的神奇
    如果孩子充滿好奇心地問你:世界上有多少種鳥?世界上最大的鳥是什麼樣子的?是不是所有的鳥都會飛?這個時候,考驗你的時候到了,與其搜索資料,不如直接拿出繪本《探索神奇的鳥類》,滿足孩子的好奇心,還有童心未泯的你,一起開始一場神奇的探索之旅吧!
  • 地磁導航:地球母親的「金手指」
    地磁導航,則是一種無源自主導航技術。它把地磁場當作一個天然的「坐標系」,利用地磁場的測量信息來實現對飛行器、船舶、潛艇等進行導航定位。既不用像衛星導航那樣需要依賴外界設備的幫助,也不像慣性導航那樣存在誤差累積,其較強的抗幹擾和生存能力,使它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熱門的導航技術,因此又被喻為地球母親的「金手指」。
  • 遷徙的候鳥靠什麼辨舊路?
    鷹擊長空,鷂子翻身,白鷺鳴柳,灰鶴沖天,還有一些體型小的鳥類,它們作為遷徙候鳥的「先頭部隊」,翩翩降落在河南,棲息在河上,休憩在河兩岸。它們有的補充完能量,又將展翅南飛,有的將待在這裡,度過又一個長冬。    真正的熱鬧時節還未到來,10月中下旬以後,大批量的候鳥將前赴後繼地抵達,屆時,我省又是一派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場面了。
  • 「第六感」真的存在,人能對磁場產生感應,為什麼我們感應不到?
    這個團隊通過一種新的方法,獲得了首個神經科學層面上的資料,也證明了人類確實對地球磁場有感應,這種感覺就是人類除了各種器官能夠產生的感覺之外的第六感。近年來,古裝劇非常的火爆,在觀看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細節。那個時候並沒有網絡,也沒有電話,大家要交流的話都是通過飛鴿傳書。鴿子為什麼能夠準確地找到你要傳送的地點呢?
  • 人腦可以感應磁場的存在,是否意味著第六感真實存在?
    鳥類可以感受到地球的磁場,根據磁場進行方向判斷。而不僅僅是鳥類,人類同樣也有這樣的本領。在人的大腦裡,同樣有磁場感應辨別能力。這種能力被稱為「第六感」。第六感與鳥類的磁場辨別有所不同,人類在辨別方向這方面沒有這麼強。通往我們在生活中都是通過五感來判斷,分別是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和味覺。而第六感是它們之外的存在,定義非常模糊,不過又是真實存在的。
  • 相比電場,磁場屏蔽要難得多,了解下如何屏蔽磁場
    相對於電場來說,磁場的屏蔽就比較困難。只有當導磁介質厚到一定程度,才能夠有效阻斷磁場。磁力線透過金屬壁的情況對於交變磁場,當頻率低的時候,小於100kHz,磁場的屏蔽情況與靜態磁場相似。當交變磁場頻率繼續增加,此時屏蔽金屬殼內的渦流現象增強,會進一步增加屏蔽的效果。對於電磁導航的智能車來說,所使用的交變磁場為20kHz,屬於低頻交變磁場。普通的金屬對於該磁場的屏蔽效果較弱。使用工字型10mH電感可以感應導航磁場的強度。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二章 地磁場
    不論晝夜晴陰都用指南針導航了。而且還編制出使用羅盤導航,在不同航行地點指南針針位的連線圖,叫做「針路」。船行到某處,採用指針位方向,一路航線都一一標識明白,作為航行的依據。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還提到他對指南針的用法做過四種試驗,即水浮法、縷懸法、指甲法和碗唇法。「水浮法」是把指南針放在有水的碗裡,使它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
  • 託福閱讀背景知識之鳥類百科
    新託福ibt中有關鳥類學的內容包含鳥類行為學和鳥類生態學兩個大類,一共有13篇文章。   鳥類行為學:10篇   鳥類的定向   鳥類有很好的定位能力,鳥類遷徙導航定位的能力是進化的結果;鳥類回巢和遷徙存在區別;他們定位的方式有很多,鳥類會綜合使用這些方式。
  • 用地磁場破解迷陣
    生物學家對此探究了百餘年,出現了多種解釋,有「太陽導航說」、「地磁導航說」、「天體雷達導航說」等等。關於鴿子導航能力的物質基礎,也有許多爭議。有的認為其導航物質在皮膚上,有的認為在腿腳上,諸如此類的說法千差萬別,莫衷一是。 對此,朱日祥團隊成員、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潘永信小組開展了細緻的研究。實驗中,他們發現,含Fe3+磁性顆粒存在於鴿子上喙皮膚組織。
  • 從蜣螂到海豹,這些動物都依靠星星導航
    星辰羅盤是若干導航信號之一,與可見地標、月球位置、風向,甚至地球磁場一樣。 科學家們希望了解這些星辰導航員的眼睛和大腦是如何進化到能對來自太陽系以外的視覺信號做出反應的。這樣的研究有助於我們進一步了解光汙染對野生動物的影響,甚至可能提升需要找路的機器人的設計。
  • 量子力學的認知哲學
    量子力學的認知哲學,是當代認知哲學中的一個新型的邊緣理論,基於當代量子力學理論所提出的極為重大而又極為基本的哲學問題,探討人的認知及其決策的涵義、本質與作用等基本問題的交叉科學。量子力學的認知哲學,是量子力學的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