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導航:地球母親的「金手指」

2020-12-13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地球磁場南北極與地理南北極的指向及應用示意圖。

地磁導航之所以被喻為地球母親的「金手指」,是因為地球上任意一點,都有唯一的磁場大小和方向與之對應,並且與該點的三維地理坐標相匹配,使它具有「嚮導」功能。

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北鬥閃耀,澤沐八方。隨著人類社會進步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衛星導航應用日益廣泛,不可或缺。

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除人們常用的衛星導航外,還有慣性導航、地磁導航等多種導航方式。

慣性導航,通過測量飛行器加速度,自動進行積分運算而獲得飛行器速度和位置數據,工作時不依賴外界信息,也不易受到幹擾,是一種自主式導航系統。目前它在飛行器、飛彈和武器平臺上已有廣泛應用。

地磁導航,則是一種無源自主導航技術。它把地磁場當作一個天然的「坐標系」,利用地磁場的測量信息來實現對飛行器、船舶、潛艇等進行導航定位。既不用像衛星導航那樣需要依賴外界設備的幫助,也不像慣性導航那樣存在誤差累積,其較強的抗幹擾和生存能力,使它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熱門的導航技術,因此又被喻為地球母親的「金手指」。

天然「好嚮導」,兼當地球「保護傘」

生活中,信鴿能遠距離飛行傳遞信息,大雁在秋天能大規模有序向南遷徙,動物具備的這種定向運動能力,其實是利用了地球磁場。在古代,我們的祖先發現了地磁場在辨別方向上的作用,進而發明了指南針,使人們在荒野戈壁、茫茫大海不會迷失。這是地磁導航最早和最簡單的應用。

眾所周知,地磁場與重力場一樣,看不見摸不著,無法讓人們直接感知,但它又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地磁場與地球相生相伴。隨著地球系統的演化,它主要由地球內部磁性巖石和高空電流體系等產生。經過數億年演化,目前地磁極與地理南北極正好相反,但兩者位形並不完全重疊。因此,在全球各地,會存在不同的磁偏角。科學家經過長期觀測和研究發現,磁極存在「漂移」或「翻轉」現象,只不過是一個緩變的過程,南北磁極平均數十萬年才會翻轉一次。所以,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基本上不會有什麼異樣感覺。

地磁場之所以能用作導航,是因為地球上任意一點,都有唯一的磁場大小和方向與之對應,並且與該點的三維地理坐標相匹配,使它具有「嚮導」功能。

地磁導航的原理,就是通過探測器實時獲取地磁數據,與預先製作的地磁圖或模型,匹配比對磁場大小、方向、梯度等信息,來實現導航定位功能。當然,也可採用地磁異常點或人工部署磁標等方式作為參照物,用來估算相對位置信息。

地磁場不僅具有導航功能,還充當地球「保護傘」的角色。地磁場從地下延伸至地球表面以上達數萬公裡,呈橢圓形結構包裹著地球。茫茫宇宙中,地磁場阻擋屏蔽了大量來自太陽系、銀河系的輻射粒子,阻止其直接入侵到地球表面,才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機盎然。

優點很突出,缺點也不少

地球磁場是地球固有的物理場,許多動物利用其進行導航,但與精確導航定位相差甚遠。人類總是在探索未知中不斷前行,把地磁場當作一個天然的「坐標系」。利用地磁場來導航定位,一直是科學家們的追求。

上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地磁導航技術研究取得一定進展,並在空中飛行器、水面船舶、水下潛航器等上面獲得初步應用。

例如,基於地磁導航新理念、新技術,美國率先開展了低軌道太空飛行器地磁導航研究,目前已研發出空中、地面和水下地磁導航系統,將其作為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重要補充和備份。俄羅斯通過對地磁導航技術的深入研究,成功應用於飛彈制導,有效增強了突防能力。法國、德國和英國等也都開展了大量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通過研究和應用表明,與人們熟知的衛星、慣性、地形、天文和無線電等導航技術相比,地磁導航技術具有很多獨特的優點:地磁場測量和應用不受時間、位置、天氣等因素影響,陸、海、空、天都能適用,具備全天候、全區域特點;作為與生俱來的物理場,它具有無源、抗幹擾性強、隱蔽性好等天然優點;地磁場有大小和方向等多個特徵量,可用於導航匹配的參數選擇很多;導航性能由地磁圖和磁力計精度決定,誤差不隨時間累積,和慣性導航有很強的互補性,可作為衛星導航的補充和備份。

按理說,擁有如此眾多優點的地磁導航,一定備受青睞並廣泛應用。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自從上世紀90年代,以GPS為代表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技術誕生並廣泛應用後,便在導航領域佔據壟斷地位。慣性導航則以精度高和小型化等優勢,在飛行器、潛航器上佔領市場。而歷史悠久的地磁導航卻「時運不濟」。相比之下,其自身缺點也暴露無遺:地磁導航技術精度較低、使用煩瑣、推廣應用較難,同時還面臨地磁場精確感知、高精度地磁圖構建、高效導航匹配算法設計等一系列難題。這些因素,導致地磁導航技術在較長時間內處於研究探索階段,長期處於沉寂狀態而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前浪倒推後浪」,地磁導航煥發生機

長期處於沉寂狀態的地磁導航技術,近年來開始成為研究熱點。特別是大地測量、地球物理等領域的技術進步,使地磁導航技術獲得了較快發展。基於重力場測量、地磁場測量等地磁導航方法,開始逐漸受到人們的青睞。

不得不說,地磁導航之所以能夠煥發生機,這主要得益於衛星導航等新興導航技術的「助攻」。因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衛星導航雖然具有快速、實時、高精度、全天候等優點,應用極為廣泛,但也有其自身不足之處。如抗幹擾性、保密性、可靠性脆弱以及極區、深山、地下和水下等信號覆蓋不全而影響使用等諸多問題。特別是在戰時,衛星一旦受到攻擊毀壞,很難短時間內修復,依賴於衛星導航技術的大量高精尖武器,將面臨「失明」從而失去戰鬥力。

正因如此,近年來,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大力發展不依賴於衛星信號的導航定位新技術。如利用多種來源的外界光、電、磁、重力等信號,來實現導航和定位。尤其是隱蔽性好、成本低、抗幹擾、精度適中的地磁導航技術,逐漸成為導航定位領域的「新寵」,大有「前浪倒推後浪」之勢。

隨著大地測量、地球物理等領域研究的逐步深入,高精度、高靈敏、高便捷新型地磁感知儀器的不斷研發,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興起,地磁導航面臨的一系列難題正逐步得到解決。此外,水下有人和無人潛航器、室內和地下空間活動等對導航定位需求的日益迫切,也給地磁導航技術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目前已有試驗表明,基於智慧型手機內置磁力計和雲端地磁圖,理論上可以為用戶提供米級精度的定位服務,可在地下礦井、停車場、大型建築內等場所應用。

地磁導航技術隱蔽性好、抗幹擾性強的優點,也決定了它在軍事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它既可作為獨立導航系統工作,也可與其他導航系統優化組合,進一步提升戰場上導航定位的準確性、穩定性和適用性。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翁利斌 張添翼 本報記者 王握文

相關焦點

  • 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研究員朱小謙為您講述——地磁導航:地球...
    原標題: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研究員朱小謙為您講述——地磁導航:地球母親的「金手指」地磁導航之所以被喻為地球母親的「金手指」,是因為地球上任意一點,都有唯一的磁場大小和方向與之對應,並且與該點的三維地理坐標相匹配,使它具有「嚮導」功能。
  • 地幔磁通量變化或導致地磁北極移動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地球磁場北極近年來漂移速度過快,可能由地幔與地核交界處負磁通量強弱變化造成。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利茲大學研究人員利用歐洲航天局衛星收集數據建立模型分析得出上述結論,研究報告刊載於5日出版的英國《自然·地球科學》雜誌。
  • 地磁北極「離家出走」去俄羅斯,英國地質調查局專家解密
    世界地球磁場模型(WMM)作為現代導航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慣例每5年更新一次,現有模型的有效期原本應到2020年,但由於地磁北極移動速度過快,地磁專家們在今年1月就提前更新。 此外,數據顯示,由於地磁北極的移動,地球磁場的強度將繼續減弱,大約每100年減弱5%。 據CNN報導,外界普遍認為,磁場減弱可能是地球磁極即將逆轉的一個信號。當地球磁場減弱到全部磁性的10%左右時,磁場方向將發生約180度的翻轉,隨後磁性將沿逆轉後的方向再度加強。 地磁北極和地磁南極歷史上曾發生過無數次翻轉。
  • 地磁北極「異常快速」移動赴俄 已穿越本初子午線
    世界地磁場模型(WMM)作為現代導航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慣例每5年更新一次,現有模型的有效期原本應到2020年,但由於地磁北極移動速度過快,地磁專家們在今年1月就提前更新。地球磁場強度將每100年減弱5%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英國地質調查局和美國國家地球物理數據中心證實,地磁北極已經穿越了本初子午線。BGS發表的聲明指出,根據最新的2020年版地磁場模型,未來地磁北極將持續向俄羅斯移動,但速度會從每年55公裡下降至每年約40公裡。
  • 沒有衛星照樣能導航!中國科學家獨闢蹊徑令人嘆服
    地球的磁場向太空伸出數萬公裡形成地球磁圈引,這就構成了地球的基本電磁環境。地磁環境非常重要,眾所周知,現代無線通訊的基礎是利用地球的電離層反射(短波收發)以及高軌道通信衛星中繼。無線通訊關乎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國家安全,但是由於地球是一個球體、並非平面,故而沿直線傳播的電磁波在地表附近的發射距離受到很大限制,同時由於太陽耀斑爆發、日冕拋射、行星際激波等因素的影響,地球電磁環境總會呈現一定的不穩定,進而導致通信受到幹擾甚至全球通信中斷的嚴重後果。因此,研究地磁環境十分的必要。地磁環境研究其實還有一項更重要的意義,那就是為飛彈提供導航。
  • 商場內部導航、地下車庫尋車……十域科技運用地磁定位技術探路...
    逛大型購物商超時的室內導航,地下車庫尋車,機場航站樓內導航……這些只是面向C端的應用。對於B端商家來說,如果能夠獲得消費者的室內位置數據信息,就能分析選址對於經營情況的影響,這是商業活動中一個重要變量。大型商超管理者還可基於人流信息,為促銷、導流及商超線下活動提供決策。
  • 科學家進一步解開了鮭魚的導航機制,利用體內的磁鐵礦導航
    許多研究指出,如果人為改變磁場,會導致鮭魚轉變方向,這說明鮭魚會利用磁場來導航,但是導航機制仍然模糊不清。洄遊的帝王鮭最近一項對於鮭魚整個生命周期的新研究,為鮭魚導航機制提供了更多的證據:鮭魚在身體組織中使用磁鐵礦(Fe3O4,四氧化三鐵)微晶體作為地圖和指南針,並在地球磁場中導航。
  • 中國「太空神眼」時刻緊盯地球的微小變化
    「張衡一號」在軌進行了地震帶軌跡匹配捕獲、平臺電磁潔淨度測試、地球磁場探測任務,到目前為止,「張衡一號」總共向地面發回38萬個數據文件,總共8.22TB。據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司司長胡春峰介紹,「張衡一號」後續主要任務將主要搜集地震監測、地球物理、空間物理、電波傳播等科研項目的在軌檢測數據,以進行後續的科學分析。
  • 無人機導航技術的各自的優缺點
    目前在無人機上採用的導航技術主要包括慣性導航、衛星導航、都卜勒導航、地形輔助導航以及地磁導航等。這些導航技術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因此,在無人機導航中,要根據無人機擔負的不同任務來選擇合適的導航技術至關重要。
  • 地球磁場北極繼續漂移:已穿過本初子午線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2月16日報導,在過去20年裡,地磁北極一直在以每年34英裡(約合55公裡)左右的速度離開它原先位於加拿大北極地區的「家」,向西伯利亞地區移動。美國國家環境信息中心和英國地質勘查研究所12月10日發布的最新地球磁場模型顯示,這一移動過程將繼續,不過速度可能會放慢至每年25英裡。
  • 南大西洋,地磁有個「坑」,需不需要擔心?_中國_唐山環渤海新聞網
    最近有些朋友在網上轉,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地磁圖上,就像下邊微博附帶的圖上一樣,用紅藍顏色代表地球磁場強度時,在南大西洋的上空有個地球磁場強度非常低(藍色)的區域,範圍還特別大。
  • 人類也有地磁感應能力嗎?
    人們早就發現,信鴿和其它許多動物都具有地磁感應能力,可藉此從遠距離之外正確地辨認方向並自行返回巢穴。對此,人們是既驚奇又羨慕的。但是你可曾想到,你自己也有這種通過對地球磁場的感應來辨認方向的能力嗎? 提出這一問題,也許誰也不會相信,也許都會說:這是無稽之談,是種不切合實際的科學幻想。
  • 「科學·航天」地磁場,我們地球家園的保護傘
    例如,在中非共和國,地球的磁場變化導致指南針指向隨機方向,使他們無法導航。如果我們星球的磁場消失,「漫遊羅盤」就可能成為全世界的常態。(二)動物無法遷徙人類並不是唯一利用地球磁場來導航的動物。許多鳥類、海龜、龍蝦、蜜蜂、鮭魚甚至果蠅都有生物羅盤。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異常預測地震
    核心提示:   利用變化磁場在地球內部的電磁感應現象,是研究地球內部電性結構及其變化的一種方法。地震磁現象的觀測研究,迄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中國地震局林雲芳、曾小蘋、續春榮、趙明、李琪撰寫的論文《地磁方法在地震預報中的應用》中提出了轉換函數法、空間相關和加權差分法以及加卸載響應比法等3種地磁預測方法。
  • 論文專區▏不同方式地磁觀測數據對磁測精度的影響分析
    [3]GB/T 12763.8-2007.海洋調查規範.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S].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4]卞光浪,翟國君,劉雁春等.海洋磁力測量中地磁日變站有效控制範圍確定[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0,25(3),817-822.[5]徐行,廖開訓,盛堰.海底地磁日變觀測站的設計與應用[J].海洋測繪,2005,25(1):67-69.
  • 地球磁極正在逐漸漂移!目前磁北極已經穿越本初子午線!
    眾所周知,地球磁場可以保護地球不受太陽風的影響,保護人類的正常生活,它對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太陽風是一種帶電粒子流,它們從太陽的日冕釋放到行星際空間。這些微粒主要是質子和電子,它們以每秒200—900公裡發射出去。經過地球時可以和地球的磁層相互作用,而地磁場可以通過偏轉帶電粒子來引導太陽風避免它直接轟擊在地面上,通過引導,大多數太陽風可以繞過地球。
  • 加拿大和美國北部夜空現黃色亮光,專家:2020年首次地磁風暴來了
    根據經驗天空觀察者菲利普·格蘭魯德的說法,這是2020年首次G1級地磁風暴,的確讓預報員感到意外。地磁風暴激發出來的北極光在北極圈附近天空不停地舞動。於是格蘭魯德拿起廣角相機站站在汽車頂部抓拍了一張非凡照片。格蘭魯德稱,與其他的極光照片相比,這是一張突破性的照片,因為照片上的大多數北極光看起來為翠綠色,少數極光看起來為紅色,而現在極光卻看起來為黃色。
  • 揭川版百慕達:60公裡長地磁異常帶 人牲有去無回
    經過兩年多的研究,黑竹溝地磁課題的專家學者發現,這裡有一條長達60公裡的地磁異常帶。然而,這一發現,只是探秘之路的開始——神秘黑竹溝神秘依然。近日,黑竹溝地磁課題研究成果發布,地磁異常可解釋指南針等失靈現象在四川盆地西南,密林深處蘊藏著一塊神秘之地「黑竹溝」,當地鄉名:斯豁,即死亡之谷。
  • 美國科學家研究美洲鰻橫跨地球四分之一距離的秘密
    「通過在這個線圈內放置鰻魚,我們可以觀察它們的行為,看看它們是否利用來自地球磁場的信息進行導航。」他說。「由於地磁漂移的自然現象,地球的磁場隨時間不斷改變。這種現象可能導致美洲鰻種群數量下降,令他們難以漂流回陸地附近的海域。」貝特瓊斯博士指出。&nbsp「我們在研究地磁漂移如何影響鰻魚遷徙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哪些地磁要素對鰻魚洄遊至關重要。」
  • 為什麼地球像個大磁鐵一樣?
    為什麼地球就好像一塊大磁鐵,不,地球就是磁鐵。但它不是永磁體,而是電磁體。為什麼呢?因為在地球深處,熱量不均產生的對流,導致了熔融金屬(主要是鐵)流動(熱量似乎是由於鐵在地球的固體核上凝結而產生的)。Morris),LBL-20131(1985年9月,1986年8月修訂),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13,1177-1180年,從發表於《地球撞擊的地磁反轉》一書中。 (1986)。這篇文章總結於1987年2月的《今日物理學》第17-20頁。地球磁場也稱為地磁場,是從地球內部延伸到太空的磁場,在太空中它與太陽風相互作用,太陽風是從太陽發出的帶電粒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