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研究美洲鰻橫跨地球四分之一距離的秘密

2020-12-25 水產養殖網

美國科學家研究美洲鰻橫跨地球四分之一距離的秘密

2018-08-22 15:5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鰻魚網        瀏覽量: 3451 次 我要評論
美洲鰻外形似蛇,但通身無鱗,無花紋長背鰭,一般產於鹹淡水交界海域。

但人類對於這種難以捉摸的魚類卻知之甚少。美洲鰻幾乎遍布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每個水生棲息地——無論是冰冷的山間溪流、還是大霧山的湖泊,甚至是外灘的沼澤地亦或是更遠的地方。



奈斯貝特瓊斯是畢業於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博士,目前他正在莫爾黑德市的UNC海洋科學研究所工作,他想揭開美洲鰻溯遊繁殖的奧秘。

美洲鰻是一種神秘的生物,成鰻從河川湖泊不遠萬裡溯遊回北大西洋西南部深度超過6,500英尺的黑暗深海繁殖產卵,沒有人知道他們是如何完成這一壯舉的。

「人類至今尚未精確的找到他們的產卵地,也不知道他們如何完成這一旅程。」貝特瓊斯博士說。&nbsp「與人類不同,鰻魚溯遊回家沒有GPS來引導他們,海洋的路標很少。」

沒有人見過鰻魚在野外產卵,更沒有人收集過鰻魚卵。

「我認為在這個時代,很少有物種像鰻魚一樣,至今我們對它依然知之甚少。」&nbsp貝特瓊斯博士表示。

貝特瓊斯博士正在研究成鰻是否利用地球磁場來引導他們的旅程,因為研究表明,海龜和候鳥是這麼做的。

為了進行實驗,貝特瓊斯博士建造了一個大型磁線圈,他和他的團隊用來製造類似於海洋中不同位置的磁場。



「通過在這個線圈內放置鰻魚,我們可以觀察它們的行為,看看它們是否利用來自地球磁場的信息進行導航。」他說。

瀕臨滅絕的物種
▲▲▲
貝特瓊斯博士說,美洲鰻鰻苗產量近年來一直在急劇下降,沒有人確切知道原因。

他說,儘管曾經非常豐富,但現在他們的未來「懸而未決」。在一些地區,美洲鰻種群數量甚至下降了99%。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認為美洲鰻「瀕臨滅絕」。

「由於地磁漂移的自然現象,地球的磁場隨時間不斷改變。這種現象可能導致美洲鰻種群數量下降,令他們難以漂流回陸地附近的海域。」貝特瓊斯博士指出。&nbsp「我們在研究地磁漂移如何影響鰻魚遷徙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哪些地磁要素對鰻魚洄遊至關重要。」



貝特瓊斯博士認為,了解鰻魚如何利用地球磁場洄遊,可以更好地改善人類導航技術,特別是在衛星覆蓋率低的地區。

一個迷人的未解之謎
▲▲▲
像許多漁民一樣,貝特瓊斯博士說他曾經認為鰻魚「滑膩膩的有點令人討厭。」但他說他們「被低估了的物種」。

「美洲鰻在廣闊無垠的海洋中進行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長時間遷徙。」他說。&nbsp「他們航向明確,從未走岔。這令人著迷,尤其是從航海的角度來看,我們仍然不知道這些鰻魚是如何實現這一旅程的。

「誰不喜歡探索這個神秘的物種?」

貝特瓊斯博士向記者分享了一些關於美洲鰻的有趣常識:
"
▪平均壽命15年左右;

▪可長到90cm長,重達7-8kg(雌性通常比雄性大);

▪主要棲息在格陵蘭島到委內瑞拉的海域,大部分時間喜歡生活在鹹淡水交界的水體裡

▪在大西洋溯遊數千英裡,交配並死亡;

▪出生在深海,最後依然回到父母長大的地方,儘管成鰻後從未去過那裡;

▪是少數可以向後遊泳的魚類之一;

▪是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包括水獺,海龜,大型魚類和各種鳥類。

"


貝特瓊斯博士曾經的研究已經表明,歐洲鰻是美洲鰻的來自同一片海域——歐洲鰻也在大西洋繁殖,利用地球的磁場進行導航。

「儘管目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將這項研究延伸至美洲鰻是我現在最想攻克的難題。」&nbsp貝特瓊斯博士表示。



貝特瓊斯博士認為,研究鰻魚如何通過地磁導航洄遊,將有助於更好的管理鰻魚資源、規劃海洋保護區、恢復和保護鰻魚棲息地以及預測鰻魚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等因素。

「如果鰻魚會說話,我相信他一定有很多神奇的經歷要講。研究鰻魚洄遊之謎這有助於改變人類的固有觀念並提高人類對鰻魚資源的保護意識。」&nbsp貝特瓊斯博士表示。

作者:高虹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揭示美洲鰻神秘遷徙的秘密
    揭示美洲鰻神秘遷徙的秘密(LYNDA RICHARDSON/CORBIS)據EurekAlert!:科學家們第一次得以一路追蹤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a,如圖所示)到它們在海上的產卵地,那是一段從它們長大成熟的淡水常居地開始的至少1,600公裡的遷徙。無論是研究人員還是漁民都不曾在公開海域捕捉到過成年鰻魚,但很明顯,它們肯定在那裡呆過,因為在一個多世紀以前,科學家們曾在北大西洋的馬尾藻海發現過疑似的美洲鰻產卵地。
  • 美國緬因州拒絕提高當地美洲鰻鰻苗捕撈配額
    (8日)通過投票決定,緬因州的美洲鰻鰻苗捕撈配額必須保持在10000磅以下,不允許繼續擴張。作為美國盈利最為豐厚的漁業產業之一,緬因州的漁民每年可以收穫9,688磅(約4394千克)的美洲鰻鰻苗,而大西洋海洋漁業委員會則拒絕了繼續提高20%鰻苗捕撈配額的提議。
  • 距離地球1500光年外,科學家憂心忡忡!
    60年代,當大部分人還沉浸在宇宙的廣袤之中時,許多科學家都注意到了一種反常——宇宙太「寂靜」。這一狀況非常難以置信,因為科學家在很早以前就已經用各種方法來計算宇宙中有多少個適合居住的行星,那就是宇宙中有很多文明存在,為什麼一個文明沒有出現呢?為解開這一謎,科學家們竭盡所能,在宇宙間高聲「喊叫」,但已有大半個世紀了,仍無人回應。
  • 廣東科學家入選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會士
    AGU會士是國際地球與空間科學界最高的榮譽之一。自1962年起,AGU每年遴選出在地球和空間科學研究領域中最有遠見卓識、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學家授予AGU會士,以表彰他們在各自領域中做出的開創性工作與傑出貢獻。每年當選會士的比例不超過全球AGU會員總人數千分之一,今年全球共60餘人當選AGU Fellow。
  • 科學家終於找到「第二地球」,和地球十分相似,距離也很近!
    如果人類對地球環境再不加以重視的話,那麼終有一天地球環境將不再適宜人類的生存,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人們一邊治理環境,一邊科學家也在積極地尋找太空中的「第二地球」,為未來宜居太空做好充足的準備。但是在茫茫的宇宙中,要想尋找出一顆適宜人類生存的「第二地球」還是非常艱難的,這種難度簡直就是大海撈針,雖然宇宙中存著很多天體,可是很多天體的環境都是非常惡劣的,況且人類的技術還比較有限,因此在尋找「第二地球」上,科學家也遇到了很多困難。
  • 科學家是怎麼計算一個恆星或一個星系離地球的距離的?
    在上小學時,我們就了解了地球與行星、恆星和星系的驚人距離。太陽距離地球約1.5億公裡,這一距離被稱為"天文單位"(AU)。我們最親近的鄰居金星,離太陽0.72AU,而火星離太陽1.52AU。海王星,最遙遠的行星,距離太陽30AU(即448億公裡)。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2號宇宙飛船兩年後才到達木星,但直到1989年才到達海王星。
  • 美科學家費勁心思研究香水引美洲豹「上鏡」
    【環球網綜合報導】在過去幾十年中,使用紅外觸發相機進行生態研究的方式一直一成不變,但吸引動物到相機跟前的方法卻日新月異,不斷翻新。據美國獵奇新聞網站「odditycentral.com」12月30日報導,科學家目前正使用一款名為「迷戀」(Obsession)的卡文克萊(Calvin Klein)牌男士香水,吸引野生美洲豹到紅外觸發相機跟前「上鏡」。
  • 科學家發現兩顆最像地球行星 或存在海洋和生命 - 河青新聞網...
    這項研究的主要科學家、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吉列爾莫·託裡斯博士說:「這些行星大多很可能像地球一樣由巖石構成。」兩顆最像地球的行星名叫克卜勒-438b和克卜勒-442b,都圍繞比太陽體積小、溫度低的紅矮星運轉。據科學家估算,克卜勒-438b的直徑只比地球大12%,由巖石構成的可能性達70%。
  • 地球繞太陽一圈需要一年,那太陽繞銀河系一圈需要多長時間?
    根據科學家的探測與研究,發現我們生活的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第三個懸臂的邊緣地帶,如果要想知道太陽系繞銀河系中心需要多長時間,那麼就必須要知道一個條件,那就是太陽到銀河系中心的距離,經過科學家的不斷分析研究,終於知道了太陽繫到銀河系中心的距離是2.6萬光年,一光年相當於9.5萬億公裡,2.6萬光年那麼就相當於25億億公裡。
  • 研究超級火山成因秘密 浙大學者揭示地球內部奧秘
    著名期刊《自然通訊》日前刊發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夏群科教授團隊的一項研究,全面界定與分析了超級火山形成的原因與機制,其中關鍵就是研究人員掌握了高質量的、可信的巖漿水含量的數據。人類對地球內部的秘密由此又多了一份認知。夏群科表示,超級火山不僅是引發地球巨變的「惡魔」,它也為人類帶來了豐富的礦產資源。
  • 科學家發現「超級地球」 距離地球僅32.7光年
    如果你想更高逼格,那麼今天可以刷一下超級地球的圖片。讓他們知道你才是真正擁有好奇目光,探索宇宙的小夥伴。最近天文學家觀測到一顆「超級地球」, 所謂「超級地球」因為其條件與地球相似,及其有可能孕育了生命。比如溫度,水,大氣等等。這顆「超級地球」距離我們又不遠,僅32.7光年。我們來看看科學家們具體成果吧:
  • ...美國宇航局和歐洲科學家進行的研究發現,2009年的地球自轉速度...
    漂浮在南極洲洋流上的冰山  北京時間2月24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美國宇航局和歐洲科學家進行的研究發現,2009年的地球自轉速度曾一度加快。研究論文合著者、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史蒂文-馬庫斯表示,在兩周時間內,地球的旋轉速度比正常情況下快了大約0.1毫秒。這種加速可能與南極洲周圍的洋流有關。  馬庫斯指出:「地球的這種加速就像花樣滑冰選手旋轉時縮回手臂。」縮回手臂能夠加快旋轉速度,根據物理學定律,花樣滑冰選手必須保持角動量守恆。
  • 月球重力只是地球的六分之一,60公斤的人在上面會多重?
    月球,地球的天然衛星,宇宙中天體的一種,在古代的時候,擅長詩情畫意的古人又為月球取了很多好聽的名字,比方說玉盤、嬋娟、太陰等等,同時,因為夜晚中的月亮明亮無比,古人們又為月亮描繪了很多優美的神話傳說,比方說「嫦娥奔月」,這也讓月球自古以來,就蒙有一層神秘的色彩。
  • 科學家發現第二地球,真的適合人類嗎?
    現代科學 研究認為,大約10億年之後,地球將再也不適合人類居住,因為伴隨著太陽的逐漸老去,太陽的內部核聚變會越來越劇烈,太陽發射的亮度和能量也會越來越強烈,這個時候,地球的溫度就會直線上升,大約是現在平均溫度的2-3倍左右,這是什麼概念呢?
  • 太空探測器距離地球幾十億公裡,如此遙遠的距離,人類如何遙控?
    旅行者1號搭載了對周圍介質進行分析的儀器,傳回來的數據表明旅行者1號遭受到的宇宙線的數量增多,而帶電粒子減少,這些數據顯示旅行者1號飛出日球層了,科學家為了證明這一結果做了很多工作,飛船已經駛入了一片全新的區域,這與預期的星際環境相符合。
  • 中國海洋大學李三忠教授入選全球地球科學領域科學家排名第190位
    中國海洋大學李三忠教授入選全球地球科學領域科學家排名第11個研究機構的18位進入全球地球科學領域2975名前百分之一的前200名行列(常稱為TOP1%),其中,有大陸地球科學家14名(含3名院士)、香港地球科學家3名和臺灣地球科學家1名。
  • 有45億年歷史的「時間膠囊」,誰放地球的?科學家認為時機到了
    在人類發展航空的這幾十年來,科學家發現的小行星數量就多達20973顆,但這僅僅是太陽系星體的冰山一角,因為整個太陽系的直徑就有120億公裡,而即使是42年前發射的,以每秒17公裡飛行的旅行者一號探測器,至今都未能飛出太陽系。
  • 第二個「地球」被找到,距離地球僅4.2光年,科學家卻擔憂不已!
    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快尋找人類新家園。自從地球上出現生命開始,至今已經有幾十億年歷史,這40億年的歷史中,地球的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它送走了好一批地球霸主,生物們因為環境的惡化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地球上的生物似乎沒有永恒生存下去,最終都要面臨滅絕情況。
  • 月球背面真有外星人嗎,嫦娥四號拍攝月球背面照片,給出靠譜答案
    科學證明月亮上沒有嫦娥和玉兔,但美國科學家卻說有外星人基地,這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月亮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同時也擔任著地球衛星的重任。
  • 科學家要給地球撐起「太陽傘」
    能否通過減少進入地球的太陽光來消除溫室效應的影響,成了一些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據《環境研究快報》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開普敦大學的科學家們正在開展一項新的研究,他們試圖通過向地球大氣中噴射反射粒子,阻止一定比例的陽光到達地表,以解除地球因持續氣候變化而面臨的乾旱危機。  持續的氣候變化緣何會造成毀滅性乾旱威脅?選擇反射粒子有何標準?如何噴射到合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