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超人類主義」?

2021-02-08 奇點壯士

一個人活著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通常有兩個:一、實現財務自由,享受奢華的物質生活;二、實現個人價值,對社會作出貢獻同時完成自我實現。而對超人類主義者來說,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利用科技實現自我與人類的進化。


什麼是「超人類主義」?

AI與基因科技的迅速發展讓「超人類主義」這個詞在最近幾年逐漸受到大眾的關注。所謂的「超人類主義」,維基百科給出的定義是:「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也被H+」或「h+」)是一個國際性的文化智力運動,支持使用科學技術來增強精神、體力、能力和資質,並用來克服人類狀態不需要或不必要的方面,比如殘疾、疾病、痛苦、老化和偶然死亡。



也就是說,超人類主義認為:所有的科技都應該被用來增強人類,以實現人類的進化。比如利用機器義肢提升人體機能;利用人工智慧提升人的認知能力;通過基因科技提升人類智力等。超人類主義並不能單純被看作是一種信仰,而是基於現有科技發展進程的哲學思潮。

 

超人類主義來自哪裡?

超人類主義這種想法自古就有。從秦始皇到美索不達米亞國王Gilgamesh,從西班牙探險者胡安·龐塞·德萊昂到哲學家尼採,很多人都在尋求突破人類極限的方式,不管是從理論上還是付諸行動。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科幻主義開始流行,一些思想家、作家、生物學家紛紛發表著作(比如赫胥黎的《無啟示錄的宗教》、J·B·S·霍爾丹的《代達羅斯:科學與未來》),探討如何利用科技改善人類和社會,跨人類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思潮由此萌生。

 

上世紀60年代,伊朗裔美國作家與未來主義哲學家FM-2030(原名:Fereidoun M. Esfandiary)在位於紐約的The New School(新學院)教授「New Concepts of the Human」(人類新概念)這門課。那個時期,FM-2030發現社會湧現了一小群特殊群體。這群人熱衷採用新科技與新生活方式,而且持有一個特殊的世界觀:即人類正在向「後人類」時代「過渡」。FM-2030將這些人稱為「Transhuman」。這個概念為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概念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1990年代,英國哲學家Max More(2011年成為人體冷凍技術公司Alcor的CEO)以FM-2030的思想為基礎,明確提出「Transhumanism」的概念,將其視為一種未來主義哲學。



MaxMore將「Transhumanism」視為一種「通過科學與技術手段,尋求智慧生命進化加速與延續的生命哲學,以超越現有人類形體與人類極限」。

 

什麼是「超人類」(Transhuman)?

既然「超人類主義」主張用科學「超越」人類,那麼究竟如何來定義這裡的「超人類」?

 

按照進化論的觀點,人的進化大致歷經了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現代人)幾個階段。而未來主義思想家們認為:在未來,人類(或者說「智人」)文明將會終結,文明會進入「後人類」(Posthuman)時代,而在此之前的過渡時期的人類被其稱為「超人類」(Transhuman)。

 

也就是說,人類的演化路徑(如果進化論真實存在)將是: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現代人)——超人類(Transhuman)——後人類(Posthuman)。


國內外很多文章會直接把「超人類」等同於「後人類」,其實二者在概念上有明顯區別。所謂的「後人類」可簡單理解為人類與智能科技「深度」融合,人類的運作更側重於「信息模式」而非「實體外形」。依靠虛擬實境,一個「後人類」即可以獲得各種豐富的人生體驗,人的實體已並不重要。



後人類時代,生物意義上的「人」(或者說智人)很可能將不復存在,正如美國後現代文學評論家Katherine Hayles在她的《How We Became Posthuman》這本書裡所提到:在後人類時代,身體本質上將成為一種時尚配件。

 

而與後人類不同,超人類則是對現有「人」的一種改良和升級,方式是利用各種科技,比如基因科技、人工智慧等。在超人類主義時代,生物學意義上的「人」並沒有消失,所謂的「超人類」基本還保有人的外形,即使他換裝了各種義體。比如「超人類」仍會依靠兩條「人腿」(即使是機器義肢)行使身體移動的機能。而「後人類」或許已經沒有「走路」的概念,他可能只是一種依靠飛行進行移動的無腿機器體。

 

究竟該如何實現超人類主義?

結合當前科技發展趨勢與進程,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  利用「機器」改善人體機能

現在,機器義肢和其他人造器官技術正嘗試為一些身體有障礙或疾病的人士帶來自由和健康,比如通過為截肢人士裝配機器義肢讓他們重新獲得與普通人一樣的靈活手臂與腿;研究人造內臟器官(人造腎、人造肺等)使重病病人恢復健康。



可是對超人類主義來說,僅僅讓人們恢復健康身體遠遠不夠,機器義體的性能不僅僅要和自然器官一樣好用,而且要遠遠超出本體。未來「殘疾」或「殘障」的概念將成為過去式,一個完全健康的人甚至會主動要求去掉身上的正常器官,換成人造器官。如果有一個怎麼用都用不壞的人造腎,人從此永遠不用顧忌生活方式對腎的影響,我相信一定會有一些人躍躍欲試。

 

2.  增強大腦

目前主要有三種技術未來將被用來增強人的大腦,分別是Nootropics(促智藥)、基因編輯技術與Prosthetic Cyberbrains(義體網絡大腦)技術。

 

Nootropics與我們常說的Smart Drug(「聰明藥」)有些類似,但不盡相同。Smart Drug嚴格意義上屬於處方藥,主要用來改善人「不正常」的精神狀態(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而Nootropics屬於「補劑」概念,側重提升大腦的表現(比如提升注意力與學習效率),幫助大腦從「正常」狀態達到「巔峰」狀態。



與Nootropics改善現有大腦功能不同,基因編輯技術與ProstheticCyberbrains(義體網絡大腦)技術則試圖從根本上提升人的「智力」與「智慧」水平,雖然這些研究目前剛剛起步,但卻給人們巨大的想像空間,具體我會在以後文章專門介紹。

 

3.  AI個人助理

網際網路普及後,谷歌、百度這類搜尋引擎改變了人們搜索信息、獲取知識的方式。未來,AI將改變我們日常思考問題和互動的方式。正如《鋼鐵俠》電影中所描述的,人工智慧管家Jarvis是男主決策的重要信息輔助工具,已經成為他的「第二思維」。



想像下,未來某天你參加一個商務聚會,利用BCI(腦機接口技術)與你大腦直接相連的AI助理會分析房間裡每個人的面部,然後告訴你每個人的個性特點(現在的AI已經可以根據眼球運動分析性格),哪個人與你可能更談得來。利用AR技術,這些信息會直接投射到你的視覺植入裝置中,讓你可以即時洞悉在場每個人的性格特點。

 

同樣,一名家庭主婦可以憑藉AI助理每天做出不同的美食,一名醫生利用AI可以大大提升手術的效率與效果,未來AI無疑將重塑人的決策與行為方式。

 

4.延長壽命

每個人都想讓自己儘可能活得長久,當然前提是快樂舒適地生活。納米技術、基因科技、人造器官正在通過各種方式治癒過去的頑疾,改善人的健康,延緩人的衰老,甚至「返老還童」。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的研究顯示,全球人類將愈趨長命,2030年的人類壽命將可延長至平均90歲,長遠更可達120歲。屆時,人類社會對「老年」這個概念將重新定義。



5.精神進化

超人類主義主張利用科技增強人類,這裡的「增強」不僅體現在物資層面,也體現在「精神」層面。科技的飛躍或許會讓人的精神走向兩個極端。虛擬實境會讓一些人沉溺於純粹的虛擬享樂,成為科技的受害者。而另一方面,科技的整體進化與物質生活飛躍反而會促使一些人更注重精神的進化。他們會更看重自我價值的實現,更理性,更自律,他們的視野與責任感不僅僅局限於個人、家庭,而是全社會與整個人類。



如何面對超人類主義的爭議?

即使技術奇點時刻來臨,超人類主義科技得以完全實現,有兩個問題始終無法迴避,這也是超人類主義飽受爭議的兩個重要原因。


1.  社會公平

不少質疑者認為只有富人階層才會成為各種超人類主義科技的享有者,畢竟這些科技貌似並不「便宜」,社會階層的差距將進一步擴大,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財富上,也體現在智力與體力上。無法享有這些科技的普通人甚至會成為被歧視群體。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任何一種突破性科技(比如汽車、手機)剛誕生時,富人永遠是最先體驗、最先受益的一群人。現在如此,將來也永遠會如此。可是這並不意味著窮人沒有享受的機會和權利。汽車、手機從最初只有富人擁有的奢侈品轉變為全民擁有的大眾消費品並沒有花費很長時間。從商業角度考慮,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開發這些技術的企業當然希望有更大的市場,吸引更多普通人成為它的用戶。所以,單從這個角度看,超人類主義科技帶來的人類進化並不只會是富人的專屬福利,但這裡的前提是在地球還可以承受的前提下。


2.人口過剩

不久的將來,科技將徹底消除各種人類疾病,將大幅延長人的壽命,給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也會給地球帶來巨大的人口負擔。至少目前來看,過剩的人口將帶來兩個問題:一、我們能否提供足夠的食物養活這麼多人;二、自然環境能否承受這麼多人帶來的環境危害。

 

針對人口過剩帶來的問題,有兩個可以選擇的解決方案:一、只讓少數人享有超人類主義科技,以控制整體人口;二、在未來科技惠及所有人的前提下,儘可能尋求這些問題(比如食物危機)的解決方案。

 

如果人類社會是向越來越文明的方向發展,我想大多數社會會尋求第二種解決辦法,比如除了繼續發展農業科技增加產量,開拓新的食物來源(昆蟲蛋白、實驗室肉類等)。積極研發和使用各種新能源,盡最大可能減少環境壓力。甚至人們已開始研究如何在其他星球建立新的人類殖民地。

 

理想情況下,這些未來科技可以幫我們解決這些問題,讓全體人類在享受未來科技帶來的福祉同時無需擔心人口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應。可是一旦這些問題無法有效解決,人類該走向何處?那等待我們的會是一個賽博朋克的世界嗎?



***


We come from the future


相關焦點

  • 餘明鋒 | 尼採、技術與超人類主義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雖然沒有專題性地討論技術,可當代技術發展所引發的超人類主義思潮與尼採的「超人」和「末人」思想有著高度相關性。超人類主義者並未超越人本主義的價值追求,而只是超越了這種價值追求的實現手段,即從教育手段提升為技術手段。從尼採的視角來看,超人類主義所信奉的實為末人的價值觀,並且當代的超人類主義思潮恰恰表明,看似平庸而無害的末人價值具有強大的政治潛力。
  • 愛潑斯坦與超人類主義
    國外網友發現了答案:他是一個超人類主義者超人類主義(英語:Transhumanism,縮寫為H+或h+)有時也被稱為超人文主義或超人主義,是一個與人類增強類似的術語。它現在是一個國際性的文化智力運動,支持使用科學技術來增強 精神、體力、能力和資質,並用來克服人類狀態不需要或不必要的方面,比如殘疾、疾病、痛苦、老化和偶然死亡。
  • 超人類主義
    超人類主義 面向超越人類的存在
  • 什麼是超人類主義?
    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英文縮寫:H+) 有時也被稱為超人文主義、超人主義、過渡人文主義超人類主義思考者研究發展和使用人類增強技術以及其他以此目的的新興技術可能性和後果。這些強大的新技術帶來的可能的危險、好處,以及對人類生活狀態的完全改變也是超人類主義運動的關心方向。 技術就是力量。這個信念已被諸多領域的眾多成就所證明。核武器和抗生素可以作為二十世紀所有破壞性發明和挽救性發明的代表。
  • 專訪許煜:人工智慧的超人類主義是二十一世紀的虛無主義
    在他看來,歐美左翼的問題在於對技術的漠視,「結果很多人用Facebook來組織反資本主義的社會運動,就像用微信來對抗阿里巴巴一樣」。在cyborg逼近的時代,他提醒人們警惕超人類主義,因超人類主義本身是一種更刺激的消費主義,而在現代性危機面前,每個文化都要重新發明自己的宇宙技術論。以下是澎湃新聞對許煜的專訪。
  • 那些沉迷「升級」自己的超人類主義者們,正把身體變成一臺機器
    溫特是越來越多自稱為「超人類主義者」的人之一。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縮寫為H+或h+)有時也被稱為超人文主義或超人主義,是一個與人類增強類似的術語。它現在是一個迅速發展的國際運動,支持使用科學技術來增強 精神、體力、能力和資質,並用來克服人類狀態不需要或不必要的方面,比如殘疾、疾病、痛苦、老化和偶然死亡。
  • 5部高分動畫電影,其中最後一部,看「超人類」小孩是如何養成的
    5部高分動畫電影,其中最後一部,看「超人類」小孩是如何養成的現在很多動畫電影也同樣的適合成年人看,有的甚至就是專門為成年人制定的動畫電影,下邊的這幾部動畫電影可以收藏起來慢慢看。而梅菲斯則認定孩子是普通的人類小孩,希望他能夠走進文明社會,而為了阻止女兒一家的離開,德古拉想法支走了梅菲斯,和科學怪人、狼人、透明人等一幫死黨在悠閒地時間裡要對丹尼斯進行一場養成教育,這部劇的重點就是看一看這個「超人類」的小孩丹尼斯是怎樣被養成的,整部電影還是非常的搞怪的。
  • 這樣折騰自己,就能成為超人類嗎?
    目前最為人詬病的生物黑客是這樣一類人:他們不在傳統的實驗室或研究所內做實驗,其研究對象是自己的身體,他們對增強肌體運動或認知表現熱情滿滿,甚至還形成了「超人類主義」 (transhumanism)的一個分支(超人類主義認為人類有能力、並且應該利用技術來增強、改善自身)。
  • 如何區分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學習理論這部分內容在我們的各類教招考試中都屬於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但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很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對於幾個流派的區分總是比較模糊,尤其是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觀點以及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分,在多選題中很容易出現錯誤。今天就跟隨老師一起來區分一下這幾個學習流派之間的差異。1. 行為主義VS認知主義:
  • 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區別
    建構主義在教育和心理學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在課程改革、科學和數學教育、教師教育以及教育研究中佔據著主導地位,在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文獻中也頻繁出現,而人本主義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也是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那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兩者有什麼聯繫與區別。首先,建構主義不是一個學習理論,而是眾多理論觀點的統稱。很多研究都認為自己的理論是建構主義的理論,但他們之間卻有很多分歧和不同。
  • 極簡主義才不只是扔東西,談談在日常生活中怎樣真正實現極簡主義
    近幾年來,隨著《斷舍離》《極簡》《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等推廣極簡主義的書籍在全世界風行,極簡主義成為人們經常討論的話題。許多人心目中極簡主義的踐行似乎就意味著扔扔扔,要成為一個極簡主義者每天就要各種斷舍離,做到「我的家裡空無一物」才算是滿足標準,其實並非如此。
  • 一文幫你理解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建構主義
    01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人來到這個世界,是如何進行學習的?最早的一波兒心理學家桑代克這些人就開始拿小動物做實驗了,通過實驗得出了學習觀點。 行為主義主張用強化的理論去塑造正確的行為,用懲罰的措施去減少錯誤的行為。
  • 建構主義理論視野下幼師生鋼琴自主學習的實現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也稱為結構主義,是認知心 理學 派中的一個分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心理學家對人類學習過程認知 規律 研究 的不斷深入,認知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建構主義理論在西方逐步流行。
  • 自我實現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項主要理論
    自我實現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項主要理論,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是這一理論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它們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 釋放人性中「自我實現的力量」|人本主義心理治療
    事實上,人本主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人性預設,對心理諮詢和家長育兒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即,人的內在是值得信賴的,且傾向於自我實現的。人本主義的人性觀人本主義理論的核心是:每個人天生都具有自我實現和成長的能力,每個人都有很大的潛能理解自己並解決自己的問題。
  • 【言論】如何克服「本位主義」
    當前,正值公司轉型升級二次創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論證的關鍵階段,是實現中長期規劃目標和「2+2+1」產業布局的重要時期,必須要打破「按照慣例辦」的固有思維模式;克服「差不多就行」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徹底摒棄「慣性思維」和「惰性思維」,充分理解「新光廠的新光人,新光人的新光廠」的深刻內涵,敢於擔當,善於作為,充分發揮表率作用,準確判斷個人價值、榮辱和得失,積極投身公司科研生產經營管理等各項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