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和二流大學的差距在哪?五四精神思考:如何提升學生的認知觀

2020-09-10 育兒萌喵

有人說,現在大學圖書館變得沒什麼人氣了,其實並不會,只不過在圖書館中大多數學生還是以自習居多,真正去看書的反而少,這種情況其實普遍存在,不過並非所有學校都是如此。別的學校不知道,但北大的圖書館永遠不會空,一位從北大畢業多年的畢業生這樣說。

大學圖書館現在多變成各種考試的突擊場所,因此臨近考試季,這時候圖書館往往佔不上位,而平時就很難看出大學的水平了。

在知乎上有這麼一個問題,如何看待一流大學和二流大學的差距。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解讀的,答者認為,在二流大學會給你一種錯覺,我只要隨便學學就能比身邊大多數人強。

因此二流大學中一大部分人就這麼隨便的混過了4年;而如果身處一流大學,會有一種「身邊的人隨便學學都比我強」的感覺,於是你會奮進努力,在優秀的人群中努力做好自己追趕者的角色。

環境確實能影響一個人,但行為上的奮進其實更多是源於思想境界,圍繞這一點,今天和大家談談五四精神,以及五四精神在當代的傳承和延續。

五四運動的發展和啟示

在《逝去的大學》一書中,一段話是這樣說的:一個過去的大學生,從他的言談舉止,就可以判斷出他是從哪個學校畢業的。

因為有「校格」存焉。談自豪感其實很容易理解,名校出身的人畢業後依舊會銘記學校「校格」,以身為某某學校的畢業生為驕傲,這份情感其實和民族自豪感如出一轍。

在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進行示威遊行,在巴黎和會上中國作為戰勝國卻遭到了不公平待遇,當時的五四運動就是青年運動,是青年們為民眾存亡而表達意見的一次重大事件,當時五四運動所弘揚的,是愛國、進步、民主以及科學的精神。

在巴黎和會上遭受不公對待後,中國人民對民族振興,國之強大有了訴求,隨後更為廣泛的新文化運動熱潮席捲全國。

對於這場運動,當時李大釗對五四運動就有了更長遠的期待,他說「我盼望從今以後,每年在這一天舉行紀念的時候,都加上些新的意義。」

五四運動傳遞的精神

後來,五四運動如李大釗所期盼的,在後來的時代進步中被賦予了與時俱進的使命感。時至今日,五四精神依舊值得青年人去學習去思考。

百年後的今天,這一代的青年人對國家有著超強的認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當然愛國不是熱血澎湃到盲目,對外界隨意抨擊,自信者不屑於搞意識形態對立和偏見,自傲者和盲目者才是。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五四運動是一股革新的力量,求知向上,以知識改變國之命運是青年一代肩上背負的使命。

但百年之後國家談不上生死存亡危機,青年人讀書肩負的使命又是什麼呢?更多的變成了循規蹈矩,走千萬人都在走的路,在動力和境界上終究還是缺了點什麼。

回歸現代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情況,一些學生上了大學開始遊戲、娛樂,享受生活或在大學「養老」,這樣的精神境界談何五四精神?

而在人們嚮往的一流大學,也許一些人的思想境界高了,但在這裡「精緻的利己主義」同樣是成為主流。早年的清北學風腐敗,一些學生將這裡看作是升官發財的階梯,對研究、做學問不感興趣。

1917年是蔡元培開始擔任北大校長的一年,在銳意改革下,北大的官僚風氣有所改變,再加上當時的外部危機爆發。

面臨國家存亡,老師學生們開始思考如何通過學習來振興中華,亂世中優秀的思想家、科學家湧現,這是時代使然,學生老師們給自己賦予了自己救國救民的新身份,在學習中也更具使命感。

當外部壓力消失,一些名校學生又回歸過去的思維,不管是官僚風氣還是一心嚮往國外,這些從人性的角度上看都無可厚非。

要改變這一點,學校的風氣很重要,高校作為學生獲得知識的場所之外,同樣還是薰陶人格素養、拓展視野格局的平臺,在導向作用方面,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很重要。

家庭教育的思考

在物資匱乏的時代,教育是為了謀求未來的利益方向以及職業道路,但現在家庭教育應該讓孩子真正讀懂「生活」二字,在孩子還保持開放思維去看待世界和自己人生的時候,不要過早地用現實束縛孩子,比如從小一些家長就會和孩子說「你要好好讀書,將來考個好大學,未來找份好工作。」

當生存不再是追求後,這份期待未免太低了,同時也是對個性的扼殺,孩子還沒接觸到更多的可能性,就被父母嚴重的現實世界觀所局限,這不得不說是教育的失敗。

一個本可能才華橫溢的孩子應該擁有更廣闊的世界觀和選擇的權利。人們總是希望在生活的苟且之外還有詩和遠方,有所期待的生活少不了興趣以及苟且之外的渴望,因此不應將教育過分功利化。

最後,再說說學習的動力問題,以上提到的,百年前的學生自立自強奮發讀書,是因為面臨國家存亡和外部壓力,但今天這份外部壓力小了,個人對自我的認識和追求反而需要加強。當確定了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時,這份篤定將決定一個人的行為。

在今年的湖南臺五四晚會上,王一博朗誦了李大釗的《青春》。很多人會問:現在的明星藝人境界都這麼高了嗎?

其實未必,但他還是去誦讀,去感悟了這篇文章,因為身份不同,作為公眾人物,作為被節目邀請的青年代表,致力於成為正能量明星的他就會去做這件事,當身份轉變,動力也會隨之而來。

相關焦點

  • 一流和二流大學的差距在哪?五四精神思考:如何提升學生的認知觀
    大學圖書館現在多變成各種考試的突擊場所,因此臨近考試季,這時候圖書館往往佔不上位,而平時就很難看出大學的水平了。在知乎上有這麼一個問題,如何看待一流大學和二流大學的差距。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解讀的,答者認為,在二流大學會給你一種錯覺,我只要隨便學學就能比身邊大多數人強。
  • 你是讀著一流大學,二流心態的三流學生麼?
    其實你也可能是一個讀著一流大學,二流心態的三流學生。對於學生來說,進入一流大學是很多人的夢想。無論是準備在國內上大學的學生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還是想要出國留學的學生背紅寶,刷SAT、GRE,最終的目標都是考個好學校。畢竟從小我們就被灌輸「好好學習才能上好大學,上好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
  • 評估稱清華已成世界一流大學,美國教授卻稱應從三流提升為二流
    然而,美國大學教授李志文卻稱:  當前最重要的是,把清華、北大、浙大從三流提升為二流大學。  李志文的這一說法讓很多人不服氣,難道國內高校離世界一流大學的距離有這麼遠?  國內專家組與美國大學教授對清華等大學的評估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是評價標準不一樣?
  • 這3點是一流、二流、三流大學最根本的區別,您讀的是幾流大學?
    截止到去年,我國已經擁有了將近3000所的各級各類大學。然而大學層次不一,魚龍混雜。考取一所名牌大學也成了每個高考學子的理想。今天史育閣將帶領大家一同探討一流、二流、三流大學的3點最根本的區別,他們的區別不在於學校有多大,不在於宿舍有多高級,也不在於環境有多優美,那麼到底是什麼呢?一起來看看吧!1、一流大學:學術一流大學最受關注也最為明顯的特點就是學術。
  • 一流大學抓學術,二流大學抓衛生,三流大學抓紀律,真的有道理嗎
    在這裡,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待這一問題,分別是從肯定的角度和否定的角度。首先,「一流大學抓學術,二流大學抓衛生,三流大學抓紀律」這句話的確存在一定的道理。在我國,一共有高等院校兩千餘所,雖然我們並沒有明確地給這些高校打上「一流、二流、三流」的標籤,但是在大家的印象中,確實是可以把大學分為這三類。我們來從三個不同的主體分別分析一下這一句話。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
    ,責怪、批評、指責都很難將這種差距彌補。二流的父母,是孩子的教練。3、一流的父母教孩子獨立思考。看到過這樣一個笑話:在一所國際學校裡,老師給各國的學生出了一道題:「有誰思考過世界上其他國家糧食緊缺的問題嗎?」
  • 中國最好大學榜單公布:你和一流大學的距離,差的不只是學歷
    不管Top10、Top50的具體名次,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一流高校和二流高校在教育資源、科研能力、硬體設施、師資配比乃至於學生的出路等方面有著巨大的差距。從早年間的985、211,到現在的雙一流,中國高校的分層一直是存在的,不同的層級意味著資源分配的金字塔式格局。
  • 我為什麼說二流的老師教不出一流的學生
    這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就是一邊高喊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邊又極大的遏制了學生的好奇心,不允許學生有太多的疑問。這難道不悲哀嗎?我開始反思,難道二流老師真的教不出一流的學生嗎?二流老師教不出一流的學生二流老師教不出一流的學生自己不是學霸,卻要求學生成為學霸;你在做夢嗎?
  • 去美國二流大學也不去加拿大一流大學?
    歷史總是如此驚人的相似,考慮去北美的小夥伴都會有那麼一點小糾結,究竟是加拿大的一流大學能學到真才實學呢,還是美國的二流大學說出去比較有面子?科科,留個學也是real不容易,今天小編給你們全方位立體式的對比一下,美國or加拿大?
  • 名著要讀,「二流書」也要讀:「二流書」,一流價值
    名著,是歷經考驗的經典,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法國偉大的哲學家笛卡爾說:閱讀優秀的書籍,就是和過去時代中最傑出的人們——作者——進行交談,也就是和他們傳播的優秀思想進行交流。提倡中小學生走進名著,對於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意義重大。這也是新課標硬性規定學生讀幾十部名著的原因吧。
  • 南京大學師生熱議習近平總書記"五四"講話精神
    原標題:南京大學師生熱議習近平總書記"五四"講話精神   中青在線訊(徐南啟 王永義 記者 李潤文)   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作重要講話,對傳承五四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文史哲研究、創建一流大學要體現民族特色等一系列問題作了深入闡述。
  • 如何學好三年級語文?三流的學習學知識,二流學方法,一流學思維
    三流的教學教知識,二流的教學教方法,一流的教學教思維。同樣,三流的學習學知識,二流學習學方法,一流學習學思維。當然,這樣說並不是說基礎知識與方法不需要學,而是在學完知識和掌握方法後,要向更高的維度發展。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對於小學生,教師和家長往往只注重基礎知識,而忽視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實際上,這並不利於學生將來的學習和發展。
  • 前武大校長:清華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在哪?
    後來,教育部新聞發言人出來表態:我們國家高等教育的整體實力和世界一流大學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相當多的工作要做,還有很艱巨的任務,所以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那麼清華要有怎樣清醒的認識呢?
  • 二流大學研究生和985本科生,誰更有優勢?網友:5年後差距明顯
    考研熱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隨著今年研究生的進一步擴招,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圓自己的研究生夢。為什麼廣大學生熱衷考研呢?就是因為通常情況下,本科生的就業環境,沒有研究生好,所以大家都想藉助提升學歷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不過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普通二流大學的研究生和985重點大學的本科生誰更有前途。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而一流的父母這樣做
    如果父母堅持做孩子的保姆,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孩子差距很大,責怪批評指責都很難將這種差距彌補。於是他們只能沉重地認為自己的孩子先天就比別人差,似乎一切都難以挽回,難以補救,只能維持現狀。這種保姆式父母也就是對孩子的成長缺乏長期系統全面的規劃,在這樣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如果他自己沒有擺渡的意識很容易碌碌無為一輩子。
  • 當前最重要的是,把北大浙大清華從三流提升為二流大學
    因此三流大學要提升,就得要求師生多發表論文。二流大學要求教師發表的論文,是在該領域裡最好的、影響因子最高的雜誌上。如果某人一年能在這樣雜誌上發一二篇論文,他會被認為是國際知名的學者。再發展,這位教師能幾年磨一劍,做一些引導、引領這個學科發展,更帶有原創性的工作,帶領學科往前走,那他就是國際一流學者了。
  • 一流本科二流碩士三流博士?學歷越高,之前學歷越差?你怎麼看
    現在大學生就業壓力大,碩士研究生也未能倖免,研究生就業也是尷尬,沒博士就業待遇好,但和本科生待遇卻又差距不大,於是現在不僅考研熱,考博也比較熱門了。但是筆者想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真的是一流本科二流碩士三流博士嗎?意思是學歷越高,第一學歷越差,就業壓力大不得不考研和考博,那麼事情真的如此嗎?
  • 上二流大學,怎樣才能過上一流生活?
    二流大學怎麼了?二流大學畢業,一樣可以過一流人生!前提是,你要能把握好大學這4年。我們不得不承認,那些考上一流大學的同學,在智商、勤奮、堅持、細心等方面,至少有一點,是強過我們的。而且就目前來說,確實與我們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線上。這就像接力跑,他們在前幾個回合裡,超越了我們一大截。但是,人生卻不是接力跑,人生是馬拉松。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你是幾流的?
    如果父母堅持做孩子的保姆,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差距很大,責怪、批評、指責都很難將這種差距彌補。於是他們只能沉重地認為:自己的孩子「先天」就比別人差。似乎一切都難以挽回、難以補救,只能維持現狀。
  • 在一流大學讀考古學,和在二流大學讀土木工程學,哪個好?
    可以把問題變成,在一流大學讀考古學,和在二流大學讀土木工程學,哪個好?從本科就業角度來選擇,相信很多人願意選擇在二流大學讀土木工程學。如果服從專業調劑,差的結果,就是在好的大學讀差的專業;如果不服從專業調劑,那麼好的結果就是在差的大學讀好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