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和生力軍。要把大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成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既要抓好知識教育,又要抓好品德教育,更要抓好制度自信教育,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在大學生心靈中植根、血脈中熔鑄、生活中融入、行動中彰顯。面對當前大學生學習、生活方式的新變化,新時代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要在貫穿「五課堂」上下功夫,同向同心同行,凝聚整體合力,形成協同效應。
發揮「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
所謂第一課堂,即傳統和現行的教室課堂,它是學校教學的主渠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首先要注意縱向貫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從專科三門課、本科五門課到研究生思政課都要體現相關內容,同時要注重把教材體系中的制度自信內容轉化為教學體系中的制度自信內容,通過課堂教學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理論、制度優勢與制度效能植入學生心靈,進而轉化為其信仰。其次要注意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滲透到基礎課、專業課和通識課課堂教學中去,在知識與技術教學中嵌入制度自信的元素,在文史哲經法管藝等課程融入制度自信的內容,充分發揮它們在高校制度自信宣傳教育中的課程思政功能與作用。
發揮「第二課堂」的文化育人作用
一般來說,校內課外社團,公益、興趣小組等各種活動統稱為第二課堂,它是第一課堂的重要補充。高校第二課堂活動種類繁多,通常包括思想理論類、文藝體育類、科學技術類、公益服務類、就業創業類和網絡信息類等。新時代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貫徹第二課堂,就要根據參與不同活動類型學生的旨趣,結合國內外不斷變換的熱點、難點、疑點,把制度自信的宣傳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報告會、座談會、沙龍和論文寫作、比賽、創新創業、公益活動等活動形式中去,以實現寓教於樂、寓教於文、寓教於活動之中的目的,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知與認同感。
發揮「第三課堂」的實踐體驗作用
第三課堂是指國內校外各類社會實踐、實習、實訓和義工等活動,它通常是第一課堂的延伸。實踐出真知,新時代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貫徹第三課堂,就必須延伸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通過認知實習、調研考察、頂崗實訓、義工支教等社會實踐,讓大學生們深入了解中國的國情、社情和民情,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行、社會主義為什麼能、改革開放為什麼好,進而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與自信。
發揮「第四課堂」的比較鑑別作用
第四課堂是指留學、遊學、訪學等海外學習、交流、考察和實習等項目,它是全球化與教育國際化背景下衍生出來的新課堂。面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各國相互聯繫和依存日益加深,教育國際化趨勢凸顯。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中,推進教育國際化亟需我們把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貫徹第四課堂,引導他們了解資本主義社會的血腥發展史、認識資本主義社會運行的資本邏輯,幫助他們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和優越性,讓他們在全球經濟與戰略重心東移,國際戰略格局「東升西降」更趨明朗化中強化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
發揮「第五課堂」的延伸泛在作用
人類已經全面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網絡化生存業已成為了人類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眾多虛擬課堂和網絡交互學習平臺日益成為高校的第五課堂。誰掌握了網際網路,誰就把握住了時代主動權。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級各類學校響應教育部提出的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技術,讓「停課不停學、不停教」落在實處,一學期來,第五課堂已經成為傳統課堂教學重要補充,成為一種新常態。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當前,把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貫徹第五課堂,把中國制度理論、制度歷史和制度績效融入虛擬課堂和網絡交互學習平臺,讓新時代大學生在第五課堂的學習中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意義非凡。
總之,高校「五個課堂」共同構成了一個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且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泛在」課堂系統結構,實現了面對面與鍵對鍵學習、自主學習與集體學習、書本學習與實踐探究、對標比較與反思觀照等學習方式的多元融合。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校通過「五課堂」實現大學生制度自信教育全覆蓋,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種子播撒進青年的心靈深處,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千秋偉業才能後繼有人、基業永固、事業長青。
【本文系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重點項目「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深度融合的思想政治工作協同育人新機制的研究和實踐」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林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