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課堂」匯聚新時代大學生制度自信教育合力作用

2020-09-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和生力軍。要把大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成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既要抓好知識教育,又要抓好品德教育,更要抓好制度自信教育,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在大學生心靈中植根、血脈中熔鑄、生活中融入、行動中彰顯。面對當前大學生學習、生活方式的新變化,新時代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要在貫穿「五課堂」上下功夫,同向同心同行,凝聚整體合力,形成協同效應。



  發揮「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

  所謂第一課堂,即傳統和現行的教室課堂,它是學校教學的主渠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首先要注意縱向貫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從專科三門課、本科五門課到研究生思政課都要體現相關內容,同時要注重把教材體系中的制度自信內容轉化為教學體系中的制度自信內容,通過課堂教學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理論、制度優勢與制度效能植入學生心靈,進而轉化為其信仰。其次要注意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滲透到基礎課、專業課和通識課課堂教學中去,在知識與技術教學中嵌入制度自信的元素,在文史哲經法管藝等課程融入制度自信的內容,充分發揮它們在高校制度自信宣傳教育中的課程思政功能與作用。

  發揮「第二課堂」的文化育人作用

  一般來說,校內課外社團,公益、興趣小組等各種活動統稱為第二課堂,它是第一課堂的重要補充。高校第二課堂活動種類繁多,通常包括思想理論類、文藝體育類、科學技術類、公益服務類、就業創業類和網絡信息類等。新時代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貫徹第二課堂,就要根據參與不同活動類型學生的旨趣,結合國內外不斷變換的熱點、難點、疑點,把制度自信的宣傳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報告會、座談會、沙龍和論文寫作、比賽、創新創業、公益活動等活動形式中去,以實現寓教於樂、寓教於文、寓教於活動之中的目的,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知與認同感。

  發揮「第三課堂」的實踐體驗作用

  第三課堂是指國內校外各類社會實踐、實習、實訓和義工等活動,它通常是第一課堂的延伸。實踐出真知,新時代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貫徹第三課堂,就必須延伸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通過認知實習、調研考察、頂崗實訓、義工支教等社會實踐,讓大學生們深入了解中國的國情、社情和民情,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行、社會主義為什麼能、改革開放為什麼好,進而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與自信。

  發揮「第四課堂」的比較鑑別作用

  第四課堂是指留學、遊學、訪學等海外學習、交流、考察和實習等項目,它是全球化與教育國際化背景下衍生出來的新課堂。面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各國相互聯繫和依存日益加深,教育國際化趨勢凸顯。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中,推進教育國際化亟需我們把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貫徹第四課堂,引導他們了解資本主義社會的血腥發展史、認識資本主義社會運行的資本邏輯,幫助他們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和優越性,讓他們在全球經濟與戰略重心東移,國際戰略格局「東升西降」更趨明朗化中強化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

  發揮「第五課堂」的延伸泛在作用

  人類已經全面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網絡化生存業已成為了人類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眾多虛擬課堂和網絡交互學習平臺日益成為高校的第五課堂。誰掌握了網際網路,誰就把握住了時代主動權。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級各類學校響應教育部提出的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技術,讓「停課不停學、不停教」落在實處,一學期來,第五課堂已經成為傳統課堂教學重要補充,成為一種新常態。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當前,把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貫徹第五課堂,把中國制度理論、制度歷史和制度績效融入虛擬課堂和網絡交互學習平臺,讓新時代大學生在第五課堂的學習中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意義非凡。

  總之,高校「五個課堂」共同構成了一個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且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泛在」課堂系統結構,實現了面對面與鍵對鍵學習、自主學習與集體學習、書本學習與實踐探究、對標比較與反思觀照等學習方式的多元融合。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校通過「五課堂」實現大學生制度自信教育全覆蓋,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種子播撒進青年的心靈深處,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千秋偉業才能後繼有人、基業永固、事業長青。

  【本文系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重點項目「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深度融合的思想政治工作協同育人新機制的研究和實踐」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林伯海

相關焦點

  • 「思政講理」「五個課堂」匯聚新時代大學生制度自信教育合力作用
    要把大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成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既要抓好知識教育,又要抓好品德教育,更要抓好制度自信教育,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在大學生心靈中植根、血脈中熔鑄、生活中融入、行動中彰顯。面對當前大學生學習、生活方式的新變化,新時代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要在貫穿「五課堂」上下功夫,同向同心同行,凝聚整體合力,形成協同效應。
  • 新時代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是指導高校做好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動指南。
  •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教材發布 助力高校全面推進勞動教育課程...
    2020年12月6日,《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新書發布會暨專業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發展研討會在京舉行。此次,為順應時代發展要求,響應中央教育部署,中國勞動關係學院作為國家勞動教育綱領性文件的參與起草單位,與機械工業出版社攜手推出《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這本針對高等院校的專業教材,將我國高校勞動教育教材建設工作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服務新時代教育強國戰略
    培訓班共分6個專題,連日來學員們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 服務新時代教育強國戰略」主題認真學習思考,形成了一批學習成果。本報特選取部分學員學習體會予以刊發,敬請關注。
  • 新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三項使命
    黨的十九大在回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性變革的基礎上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明確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任務、基本方略和戰略部署,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描繪了新的藍圖,也為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應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方位踐行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命。
  • 全面加強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引領
    原標題:全面加強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始終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環節,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教育引導大學生用青春和理想擁抱未來,用奮進和奉獻書寫人生,匯聚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新時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引領新青年。
  • 【遼寧日報】東北大學任鵬:把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全過程
    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需要我們有充分的制度自信和堅定的政治定力。加強制度自信教育,把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全過程,是幫助青年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增強政治定力、使其煥發青春動能的有效手段。  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全過程的核心要義。第一,從價值導向的整體效應認識「融入」。制度自信教育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具有內在統一的邏輯前提。
  • 加強大學生價值觀自信教育實現從自覺、自律到自為
    原標題:加強大學生價值觀自信教育實現從自覺、自律到自為   【思想匯】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強調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個自信」的提出,對大學生開展好價值觀自信教育與引導,開展相關的深化研究和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讓新時代大學生在勞動教育中鑄就光榮與夢想
    當前,部分大學生勞動自理能力日漸退化,對勞動創造價值的觀念日漸疏離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勞動教育無論對於每一個大學生個體,或是他們未來的事業、家庭,乃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對於當下青年健康人格和理想信念的養成,對於國家意識形態的安全與凝聚力,都有著極為重要和關鍵的意義。
  • 多元合力驅動 協同創新引領
    中南民族大學在推進實施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程的過程中,探索並初步構建了多元合力驅動、協同創新引領的綜合體系,為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熔鑄了新動能。 第一,課內課外有機協同。課堂教學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為指向,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積極構建多層次綜合性教學體系,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創新融合為抓手,不斷優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課程體系的設置,加強國家級精品課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建設,選優配強專兼結合、政治可靠、業務紮實的骨幹教師隊伍,著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家國情懷、社會關愛和人格修養、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 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顯」與「隱」
    編者按: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一項普遍的社會實踐活動,有著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之分。所謂「顯」,要求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牢牢堅守理論灌輸的教育方式,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隱」則要求創新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柔性表達,豐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形式,營造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社會氛圍。
  • 「學業警告書」寄父母匯聚教育合力
    媒體記者從松田學院了解到,學業警示制度施行以來,學生對學業更加重視了。家長在學校警示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教育學者史密斯認為學校警示應該包括高校管理者、學生家長、安全人員等。然而,大多數學校警示制度中的家校合作卻存在缺陷。一方面,學校管理重於教育,當學生出現逃課等違紀現象時,學校一般會根據相應的管理條例進行處分, 這種方法難以做到根治。
  • 彰顯制度優勢 樹立教育自信
    一、制度自信紮根中國實際、符合人類歷史規律十九屆四中全會深刻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發展過程及其本質,是對70年成就的總結,更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從感性直觀到理性分析、從日常話語到學術話語、從探索實踐到日趨成熟的自覺總結,構築了中國制度建設理論的學術體系、理論體系、話語體系,為堅定製度自信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開闢了國家治理現代化新境界
  • 【一院一品】管理學院:以思想文化建設匯聚學院持續發展合力
    獲評校級「十佳優秀黨支部」3個、「特色示範黨支部」3個,優秀學生黨員和黨員幹部60餘人次。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課堂、報告會、研討會、講座論壇等陣地管理。建立政策支持、教師培訓、課程建設、課外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思政建設體系,將課程思政納入教師師德師風和教學能力培訓,把課程思政建設和教學效果作為教師綜合考核評價、評優獎勵的重要依據。加強課外實踐,豐富活動載體,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 堅定製度自信 認真履職盡責
    民盟將繼承「奔走國是、關注民生」的優良傳統,在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方面發揮特色優勢,建真言獻良策,推動民生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協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完善我國新型政黨制度指明了方向。
  • 對外經貿大學馬院:「戰疫」中雲端授課,增強學生四個自信
    疫情防控以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根據統一部署,創新雲端授課形式,精心開展思政課網絡教學,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制度優勢,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斷提高學習獲得感。
  •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改革的實現路徑
    原標題: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改革的實現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次把勞動教育納入黨的教育方針,這是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的豐富發展,更是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倡導勞動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高校肩負著培育時代新人的職責使命,是青年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陣地。
  • 一圖讀懂《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
    一、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堅持原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著眼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始終高揚愛國主義旗幟,著力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
  • 新時代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背景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要對我們教育對象他們的社會背景有個足夠清醒的認識,我們才好對症下藥,因材施教,避免對牛彈琴。那麼,我們新時代大學生他們在思想意識上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呢?第一,政治上高度認同「四個自信」。
  • 新時代大學生學習需求下的思政課教學供給側改革
    我們對大學生的思政課教學的需求進行深入地分析,其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第一,大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有著一定的興趣需求。大學生是新時代下的高學歷人群,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有著很多的思索同時也有著很多的困惑,希望能夠得到更好地解讀和引導。而思想政治課的內容中大多是關於國家甚至民族興亡的大事,與學生們的實際生活距離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