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家住平民社區的湯姆,父母望子成龍,高中異常努力,拼命刷成績、參加比賽活動、當志願者、在籃球校隊刻苦訓練,終於進入了夢想中的常青藤。可開學第一天,怎麼?為什麼高中班級裡成績倒數、平時只顧著開豪車泡吧撩妹的傑克也在,兩個人還成了大學舍友。
湯姆很不解,也沒有人解答他,這時媽媽悄悄說:那可能是因為傑克的爸爸「幫助了學校發展」。
奇幻的一幕就這麼發生了。去年美國爆出了史上最嚴重的名校招生醜聞,讓包括史丹福大學、喬治城大學和耶魯大學等在內的頂尖名校瞬間斯文掃地,調查至今仍在繼續。
美國大學儘管素來聲稱公平公正錄取,並據此採取申請制度,擁有一套包括申請文書、成績單、學術能力測試如SAT、ACT考試成績、競賽成績、課外活動、體育特長等等的評價制度,但太陽底下無新事,當為子女爭取名校入場券從而贏在人生起跑線上時,美國的一些富豪權貴們同樣殫精竭慮,投機取巧,甚至鋌而走險。
正如舞弊案的操盤手:威廉•裡克•辛格在接受調查時大言不慚地坦白:進入名校「一是前門,你自己走進去;二是後門,藉助外力推進去,但得花十倍的價錢」。
這裡的後門,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所謂的「發展錄取」和「校友錄取」。和美國盛行的捐贈文化有關。可這種原本基於分享與無私的樸素價值觀,如何被富豪權貴們利用,變成打開名校的後門?開啟了人性之惡呢?
美國人一直有慈善捐贈傳統,這種文化根源於基督教的財富觀念。和大多數人認識中自由不羈、開放灑脫的美國印象不同,美國其實是一個宗教氛圍異常濃厚的國家,其中的基督教對美國社會存在著廣闊而深遠的影響。
在美國文化中,基於基督教財富觀產生的慈善理念,是對所有人的約束行為。基督教認為:比如財富、金錢等世俗東西,都是上帝託管於個人的,並不屬於自己,最後還是要歸還於上帝,因此財富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在這種精神力量的引導下,歷史上的美國富豪都熱衷慈善捐贈。比如洛克菲勒就曾說正是因為對基督教浸禮會的虔誠信仰,自己才發起了慈善事業。
美國富豪,慈善家洛克菲勒(1839年-1937年)
如果說,20世紀之前的宗教約束形成了美國捐贈文化的內核,後來的法律制度規定捐贈能帶來稅收減免的政策利好更是讓捐贈成為社會上大力倡導的文化,特別是向大學高校捐款。
比如美國政府在1917年出臺了相關的免稅法律,規定凡是向非營利機構(主要指教會和高等學校)進行捐贈都可以享受免徵或少徵企業稅、個人所得稅、遺產稅等減稅優惠。後續的聯邦稅法也規定贈給大學的遺產可以免除遺產稅,如果將財產遺贈給子女,子女則要繳高額遺產稅等。
除了文化倡導、政策鼓勵外,另外學校也很重視捐款,於是三方一拍即合。和中國不同,美國大學系統分為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和文理學院。大家熟悉的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常春藤名校即是私立大學體系。這是因為私立大學需要自謀生路、自負盈虧,因此也很重視並歡迎捐贈。
據統計,僅以2017財年為例,美國各高校獲得的捐贈總額高達5983億美元,僅次於全球第20大經濟體,哈佛大學獲贈371億美元,耶魯大學獲贈272億美元,算得上是實打實的富可敵國。
在長久的捐贈文化發展中,為了以透明公開為基本原則,美國大學也逐步建立起一套募集、管理校友捐贈的複雜系統,各方制衡保證捐贈經費的使用和監督。
比如對捐款的管理採取校長負責制,設有專門負責運營捐贈的基金會。同時,面對美國發達的資本市場,校董會也大多設立了投資委員會,聘請金融專家對捐款進行專業的投資運營,保證資產的增值保值,還附有嚴格的審計制度,對各項開支採取透明公開。
其實從理論上來看,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生態。一方面形成了捐贈文化的良好社會氛圍,另一方面大學也能藉助捐款進行發展,同時這些行為也被宗教和文化傳統提倡。
可惜當人性的貪婪逃出潘多拉魔盒,再完美的制度也無法阻擋。美國的一些富豪權貴漸漸用金錢的妙方找到了捐贈文化這把鑰匙,從制度的縫隙裡打開了操作空間,借慈善捐贈為一己私利開山破路。
教育是文化的外在呈現之一,作為教育金字塔頂端的大學教育更是折射了所處的社會文化集成,文化可以約束人的行為,但無法改變人性。
捐贈文化是一項基於人間大愛的無私奉獻,可在投機者眼裡卻是能批量生產的生意。
當威廉•裡克•辛格落網時,他的200多名客戶樹倒猢猻散,50多人被依法逮捕,調查至今沒有結束。而在這個過程中,原本如同鏡花水月一般朦朧的名校錄取標準也漸漸剝去神秘而誘人的外衣,其中所謂的「發展錄取」騷操作更是令人瞠目結舌。
人們想知道,他為什麼能利用捐贈文化操縱大學錄取?
那是因為一個神奇的機構在發揮作用:發展辦公室。
實際上發展辦公室是基本上每所美國大學都設置的官方機構,主要職責是為學校獲取資源、招募捐贈。雖然它對學校意義重大,但一所大學裡存在很多部門,理論上它不具備指令其他部門的權限。
所以正常情況下,發展辦公室原則上絕不能參與招生流程,更不能影響錄取結果。但事實顯示在一些美國大學甚至是頂尖名校裡,發展辦公室的手跨過了高尚的圍牆,操縱招生系統,甚至擁有決定性的力量。
當然發展辦公室可能並不直接參與,如果說它遞了鑰匙,那些學校的招生錄取辦公室則幫忙打開了後門。
因為與中國這樣僅依靠高考成績錄取不同,美國大學的錄取流程更加複雜,很多名校的招生錄取也被認為是一門「玄學」,不會具體公布審核材料的標準和錄取決定的細節,信息極度不透明,所以大眾對於名校的錄取流程與標準也並不了解,大多數情況下只能依賴所謂的「專家」指路操盤。
這些一方面增加了名校錄取的神秘性,讓家長更加趨之若鶩,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更多操作的灰色空間,背後的合謀很多時候就不為人所知了。這也是為什麼苦讀的湯姆怎麼也無法理解傑克為什麼能被名校錄取的原因。
當家長以捐贈的形式支持學校發展,學校等於投桃報李保證捐款人子女入學,這就出現了招生舞弊的現象。
該渠道被美其名曰發展錄取,可實際上就是明碼標價的暗箱交易。而且因為見效明顯,出發點聽上去也很高尚,因此受到了很多富豪權貴的青睞。
比如美國總統川普的女婿賈裡德·庫什納,經曝光就是捐贈出的哈佛畢業生。據ProPublia調查,庫什納的父母在承諾向哈佛大學捐款250萬美元後,他被哈佛大學錄取。
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甚至捐款的金額在最近幾年還有上漲趨勢。據報導:新澤西房產商查爾斯•庫什納向哈佛大學捐贈了250萬美金,他的兒子賈裡德•庫什納被哈佛大學錄取;維多利亞的秘密掌舵人雷斯·韋克斯納從13年起,四年共向哈佛大學捐款5600萬美元,他的四個子女隨後依次進入哈佛大學。
美國總統川普的女婿賈裡德·庫什納
這種錄取遊戲似乎成了名校和富豪權貴之間心照不宣的秘密。甚至中國富豪潘石屹也通過「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的方式,2014年與耶魯大學籤約成立了基金會,資助中國學生赴美深造,巧合的是2018年他的兒子被哈佛大學錄取。
潘石屹與耶魯大學捐贈籤約
如此一來,從已曝光的舞弊案調查情況來看,捐贈文化為富豪們打開了進入名校的後門。
而這還只是「產業鏈」的開端。隨後還從捐贈文化延伸到了校友文化,衍生出了另一道後門「傳承錄取」,也就是優先錄取富豪權貴校友的子女,比如四代入讀耶魯大學的小布希家族。這種所謂的「傳承錄取」實質上就是為了催生往後的捐贈,鼓勵更多有錢有權的校友與母校利益綁定,源源不斷地輸送資源和金錢。
種種被曝光的亂象,都在指向被扭曲的捐贈文化——在這種文化下,教育原本應當基於公平競爭,給予每一個有能力的人機會,但權貴們熱衷的發展錄取,名義上雖然頂著捐資助學的美好願景,實質上卻在為兒女謀取南山捷徑,名為高尚的行為,實為精明的造假。
更重要的是名校的招生名額終究非常有限。比如哈佛大學每年錄取率低於5%,競爭激烈程度不亞於高考。富豪們也許不會在乎,但每一個因發展錄取被頂替掉的候選者,可能都會喪失藉助教育實現階層流動的機會,失去他們人生逆襲的稻草,每當後門多進入一個學生,正門前就會少一個排隊候場的有真才實幹的人。從此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這扇以捐贈文化的鑰匙打開的後門,即便被曝光,還是會有家長排隊等待拿到「號碼牌」,而即便輿論壓力下能短暫關上,只要美國社會依舊存在著教育分層的現實,這些文化與階級裡的差距繼續存在,也許哪天在哪裡還會開出一扇天窗,真不知何時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