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髮、修腳、維修家具、疏通管道……這半年,石景山區春暉頤養老院上到管理人員,下到護工都成了樣樣精通的多面手。管理人員透過屏幕觀察老人身體的細節,實現了線上評估,而且從下月開始,還要根據每位老人的口味,推出「私人訂製」的老年餐……越來越細的服務,讓老人找到了「在家」的感覺,他們說,在這裡的每一天,過得很幸福。
院長丁玉萍將89歲的高文哲老人扶下床。攝:張群琛
安心
搬來老家具 把養老院變成家
「住在春暉頤養老院5年了,我沒有感到過孤單,因為這裡就是我的家。」今年89歲的高文哲老人說,在疫情期間,她總是打電話叮囑親人:不用擔心。
走進高文哲老人的房間,20平方米的小屋收拾得乾淨明亮。書櫃、衣櫃靠在窗戶兩側,旁邊是一張書桌,床頭柜上還擺放著一臺縫紉機。記者注意到,房間內布置的都是榫卯結構的老家具。一問才知道,這些家具是老人從家裡搬過來的,是她用了幾十年的老物件。
「就是要把養老院的房間布置得和在家時一樣,我把這想法和養老院一說,他們真的同意了。」高文哲說,她每天在屋裡練練書法,用縫紉機做點兒鞋墊兒、縫縫補補的,感覺特踏實。
「『家』的環境沒有變,還多了不少無微不至照顧我的人,而且都是『全能』的。」提起養老院的護工,高文哲連連地讚嘆。
高文哲告訴記者:「給老人修腳、理髮,保養舊家具,甚至疏通衛生間的下水管,從護理、維修、清潔……在這最缺少各種專業人員的半年裡,護工把活兒全都包了,細心的服務讓人住得特安心。
用心
偷學了手藝 耐心守護老人
服務上細微的變化不僅讓老人們體會到了護工的用心,也讓家屬們感同身受。
9月初,武先生終於走進養老院,這是他半年多來首次面對面探視母親。起初,他還擔心,這麼長時間沒見,會不會影響老人的心情。可他來到活動室,看到老人們開心地打麻將時,他懸著的心也放下了。
「護工給一位老人修完輪椅後,回到辦公室拿著修腳工具,又去給另一位老人修腳。別說他們還真專業。這麼耐心的照料,我們家屬能不放心嗎?」臨走時,武先生感慨地說。
「這些手藝都是『逼』出來的。」聽到家屬的讚揚,春暉頤養老院護理班長梁江峰會心地說。
梁江峰介紹,「以前,像修腳這類的專業活兒,都是專業人員定期來養老院上門服務。可年初,養老院實行了封閉管理,一個多月下來,看到老人們腳上的腳墊和指甲長得又厚又長,我們心裡挺難受的。也是巧了,我手裡正好有一套修腳的工具,而且一年多來,也跟專業人員偷學了一些手藝。」
從這時起,梁江峰更忙了,邊照顧老人邊學習。拿不準的地方,他就用自己的腳試。腳上劃出了口子,就貼上創可貼,忍著疼接著練習。
練習了三天後,梁江峰拿著工具,坐到了91歲的丁大爺身前。當給老人泡好腳,拿起修腳刀時他猶豫了。
看著梁江峰有些發抖的手,丁大爺說,「梁子,下刀吧,大爺不怕。」「大爺,我第一次修,如果疼了您就言語。」梁江峰說。
用了一個多小時,梁江峰修好丁大爺的腳。這時,他緊張得後背全溼透了。
「嗯,挺舒服,不錯嘛!以後,我這腳就交給你了。」老人穿上鞋襪,下地踩了踩對梁江峰說。
聽到老人的肯定,梁江峰心裡有了底。從此,越來越多的老人腳病被修好了,走路穩當多了。
春暉頤養老院院長丁玉萍說:「隨著養老院的封閉,來自院外的服務全部叫停了,但老人的需求可不能打一點折扣。沒辦法,護工只能現學各種技能,好在他們都很用心,不僅學會了,服務的效果也不比專業的差。」
細心
一幀幀地回放視頻進行評估
上月底,82歲的劉奶奶經過半年的等待、兩次評估後,終於搬進了春暉頤養老院。為何半年內要做兩次的評估,多麻煩呀!開始家屬並不理解養老院的做法。
「這關係到老人入院後該如何安排照料,必須細心。」副院長張文華說。
張文華介紹,第一次給劉大媽評估是在春節前,當時只能通過微信詢問老人的身體狀況,並通過老人的家屬拍攝了兩段視頻,了解到老人能與人正常溝通,也能正常地走路。由此,養老院認為老人具備完全自理能力。可就在這時,正趕上養老院封閉管理,劉大媽未能如期入住。直到上個月終於等到了解封,她的女兒第一時間聯繫了養老院,張文華馬上提出:時隔半年了,老人入院前要重新評估。
一聽要重新評估,老人的女兒不理解。張文華耐心地解釋,高齡老人的身體一兩個月也會發生一些變化,再次評估才能更精準地了解老人身體情況,進而制定準確的護理方案。
當張文華再次通過視頻,觀察老人行走時,已發現她雙腿行動遲緩,有些步履蹣跚了。「老人的機能果然是退化了,應定為半自理能力。」聽到張文華的解釋,家屬完全認可了院方的做法。
張文華告訴記者:「特殊時期,原本是面對面的評估轉到了線上,我們就要更加細心地評估。老人的一舉一動不能單憑家屬介紹,我一定要看到視頻。有時,一段一兩分鐘的視頻,我們幾個人反覆地看,甚至細到一幀一幀地回放,直到看清楚為止。這可是決定著老人入院後的生活質量,來不得一點兒馬虎。」
溫馨
「私人訂製」讓老人的生活更舒適
「芹菜炒得是挺脆,可我咬不爛,能不能多炒一會兒,要不就換個軟一點兒的菜。」
「早點稀的都是粥,太單調了,煮個湯吧!再說,我血糖高,不能總吃主食。」
「每周能炒兩個甜口兒的菜嗎?加點兒味道更好。」
……
半個月來,每次查房時都能聽到老人們對膳食的訴求。菜品、口感、口味,什麼問題都有,甚至點出了他們想吃的菜。拿著小本子的後勤主管魏芳芳都一一記錄下來。
「養老院每周的夥食不一樣,會根據當季的蔬菜和營養配比進行改變。但是我們沒想到老人提出的要求會這麼多,這麼細,索性統計一下每位老人的飲食習慣,推出『私人訂製』的老年餐,讓他們住在這裡感覺更溫馨。」魏芳芳說。
這兩天,正在製作調查問卷的魏芳芳介紹,下個月,養老院就要推出「私人訂製」的老年餐了,菜品和餐標的根據就來自這次問卷,所以問卷要送到每一位老人手上。她計劃依據問卷設計出一份特殊的菜單,再去徵求老人們的意見,等他們滿意了,就做出樣菜供老人試吃。這樣,「私人訂製」的菜單很快就會出爐了。
「這項工作雖然繁瑣,但是我們願意去做,就是為了老人找到『在家』的感覺,生活得更舒適。」魏芳芳說。
(原標題:這裡的護工成了多面手 馬上要推出「私人訂製」餐 他們對老人格外用心)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