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活在上海 | 巴士司機楊路:39年收到5000封表揚信
一個公交駕駛員,時時處處為乘客著想,能細緻到什麼程度?上海巴士四公司三車隊的楊路,用將近40年時間做出了回答。
1980年至今,他一直在96路公交車當駕駛員,今年底即將退休。據車隊統計,他收到過5000多封表揚信。楊路親切貼心的服務,早已在乘客心中紮根,遠比那些信件更溫暖、動人。
圖說:楊路在駕駛96路公交車。受訪者供圖
徒手擦汙物 善意待老婦
採訪前兩天下午,楊路的車上有個小孩暈車,吐得一片狼藉。孩子的母親連說抱歉,想立刻幫忙清理地面,卻被楊路阻止。「這是駕駛員的職責,怎麼能讓你動手,交給我吧。」
當時正值晚高峰,他趁著擁堵間隙,停穩車輛,抽出幾張衛生紙,快速走到後車廂,蹲下來徒手擦乾了嘔吐物,用茶杯裡的水簡單衝了衝手,坐回駕駛座。前後不到半分鐘,暈車的孩子是男是女,他都沒看清。乘客們紛紛投來讚許的目光,他自然也是顧不上的。「我只想快點弄清爽,不能等到終點站再處理。天氣熱、味道大,會影響其他人。乘客踩到還可能滑倒,很危險。」
採訪前一天中午,兩名耄耋老婦從斜土路打浦路站上車後,面露難色,遲遲沒有投幣。老人解釋說,身上僅有的10元錢,給了前一輛無人售票車,投完才發現不能找零。「無論真假,我都不忍心讓她們下車。」楊路問老人去哪,回答含含糊糊。他反覆啟發,得知她們需要到斜土路再換乘18路。兩人到站下車後,還是一臉茫然,不知怎麼換乘,楊路立刻請她們回到車裡,說:「坐到終點站,我陪你們去換車。」臨別前,他還從口袋裡掏出了4元車費,遞給老人。
楊路從業39年,幾乎每天都會遇到類似的小事。許多閃光的細節,都融在那日復一日枯燥而瑣碎的行車途中。
要想答得準 自己走一遍
96路公交車途經多家醫院,經常有乘客問路,比如,去紅房子醫院(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怎麼走。「在斜土路製造局路下車,直接走過去;或換乘43路、218路、955路,能少走點路。」兩種方案,哪一種更好?楊路用「最笨」的辦法去找答案——自己走一遍。「第一種快,更划算,我從車站到醫院,走了6分鐘,所以我基本都推薦這一種;如果乘客腿腳不太方便,可以選第二種,不過光等車可能就會超過6分鐘。」
前陣子,楊路趁休息日特地跑了一趟解放軍八五醫院。「這家醫院也是96路經過的,聽說最近改名了,想去證實一下,發現確實改成了海軍第九〇五醫院。」他說,只有去實地看一看,回答乘客時才不會錯。
96路單程約10公裡,楊路39年間不知來回走了多少遍。從中山公園地鐵站到中山南一路西藏南路站,共20站,回程18站,每個車站周邊的醫院、學校、飯店、娛樂設施乃至公共廁所,他都記得清清楚楚。因為隔一段時間就會去走一走,沿途信息更新也很及時。
即便是96路不能直達的中山醫院、腫瘤醫院、肺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等醫療機構,他也逐一實地考察——應該換哪條公交線路,下車後還要走幾分鐘,全部親測。若再遇提問,楊路不但能給出精準答案,還可以提供多種備選方案。
同一個問題 備三種答案
面對同一個問題「怎麼去瑞金醫院」,楊路準備了3種答案——
如果是中青年,他會推薦在永嘉路陝西南路站下車,再步行約10分鐘;如果是老年人,他會建議多坐3站,到斜土路打浦路站下車,去馬路對面坐96路,回程有一站就停在醫院門口;如果是行動不便的乘客,就請對方坐到終點站,由他攙扶護送上回頭車,路走得最少。
「老年人求穩,希望少走路,願意多花時間;年輕人求快,需求恰恰相反。我儘量根據實際情況『投其所好』。」楊路笑著說。
華山醫院、五官科醫院的總院和分院也都在96路沿線。「小孩看近視眼,多數在寶慶路上的五官科分院;江蘇路上的華山分院,擅長乳腺科。」每次有人問起,他都會主動提醒,別走錯了;有時還要再多加一句,請根據病症選擇合適的醫院。
楊路不但關心乘客能否順利到達,還幫他們規劃回程路線。「比如去五官科醫院總院,原路返回時,可以就近選擇45路,不必再繞路來乘96路。只要乘客方便,坐誰的車都行。」
時刻為他人著想的楊路,有時候卻會受到一些乘客的指責,他都默默承受,用實際行動打動對方。比如幾年前,一名年逾古稀的女乘客上車後,問他換軌交3號線到哪下車。「我告訴她,坐到終點站中山公園,很方便。」楊路回憶說,「她卻不相信,因為有乘客說是在武夷路定西路換地鐵,她非要提前下車,就是不聽我的。」結果,楊路好不容易留住了老人,卻挨了好幾句罵。到了終點站,老人發現他是對的,不好意思地反問:「剛才你怎麼不還口?」楊路笑著說:「我就當媽媽教訓孩子了。」
微信叫「平和」 閒暇愛看展
在96路服務了將近40年,楊路自己一直單身。他對老年乘客關懷備至,對家中父母更加貼心照顧,是出了名的孝子。大多數閒暇時間,他都在陪伴父母,直到3年前兩位老人相繼去世。獨自生活,並不孤獨。楊路做一休一,休息時喜歡四處觀展。
「很多人去過世博浦西園區,知道那裡有世博會博物館,但都不曉得旁邊還新建了一個桌球博物館吧?」楊路得意地說,「裡面能看到世界上第一個桌球、第一副桌球拍,還有鄧亞萍的運動服、張繼科的球鞋。」去年3月31日,存有12000多件珍貴藏品的國際乒聯博物館和中國桌球博物館對外開放,他去仔仔細細看了一遍。
5月的最後一周,他就接連看了兩個展覽。先是去中華藝術宮,參觀「全國優秀攝影作品展覽」。孤島升起一面五星紅旗、長徵運載火箭騰空而起、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藏在貴州大山深處、「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蓄勢待發、航母「遼寧艦」在海上英姿勃發……展出的眾多經典時刻,楊路都拍下來,分享到了微信朋友圈。這個展覽,他兩天連續看了兩次。
5月底他又去了上海展覽中心,參觀「城市榮光——慶祝上海解放70周年」主題展覽。這一次,他在館內泡了一整天。「1949年5月23日晚上,第三野戰軍各部隊是如何向上海市區同時發起總攻的;中共上海地下組織如何通過拜訪、聚會、個別交談等方式做統戰工作;解放軍戰士5月25日凌晨露宿街頭的照片是怎麼拍攝到的?」他細細品讀每一幅展板背後的故事,收穫滿滿。
楊路的微信名是「平和」,從工作到生活,他始終提醒自己:心平氣和,笑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