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一事引發關注。一邊是考古圈的喜悅,另一方則是來自網友的「擔憂」:不富裕家庭的孩子為什麼選擇一個「極其冷門又不賺錢」的考古專業?有網友認為,考古專業註定不是大富大貴的行業,窮苦人家的孩子還是要多考慮現實因素。
酸了的網友評論不過是在「為古人操心」,恰恰看出就業觀念的「古」與「固」來。
先說有沒有「錢」途。即使和所謂最有「錢」的軟體工程和網絡工程等專業相比,考古專業並不輸給他們。隨著消費升級,必然有更多消費者對古董感興趣,古董的消費必然增加,給古董做鑑定的鑑定師甚至會忙不過來。國家現在鼓勵兼職,而且這一政策相信會越來越好,考古工作者業餘時間做做文物鑑定,怎麼可能沒「錢」途?
再說有沒有就業前途。從市場的觀念來講,物以稀為貴。越冷門的專業,可能因為市場資源配置的失衡而變得成為就業的最熱門。北大考古學專業教學和科研水平居於國內領先地位,從北大出來的這些學生,面對一直持續上升的博物館熱,必然成為各大博物館的爭奪對象,學生們根本不用去求職,在家等人上門就行。而隨著當代經濟模式很多走向跨界、融合的複合體,結合現代消費觀念,考古工作者具有古今結合文創優勢,必然成為企業爭奪的對象。
而從就業觀念來說,別看鐘芳蓉不到1歲就成留守兒童,好像沒見過世面,其實她的視野反而比所謂大城市見過世面的視野人要開闊。面對找不到工作、浪費分數、目光短淺的評論,鍾芳蓉回應說:「我個人特別喜歡,我覺得喜歡就夠了呀!」這就是當今90後、00後的就業觀念,最理想的就業,就是能同時實現興趣與崗位的兼容。
興趣與崗位兼容的就業觀念,恰恰是最值得鼓勵的。因為愛好,他/她不太計較工作的勞累以及眼前利益的得失;因為愛好,他/她思維不再局限於工作目標,而會開放出更多的創造性;因為愛好,他/她會始終感到工作是快樂的,有益於身心健康。
政府部門要尊重那些因為興趣與崗位暫時不兼容而慢就業的大學生的選擇,不必為了完成一個數位化的就業目標而一刀切,有些慢就業的大學生,可能就是國家儲存的黃金。
家長們對孩子的專業選擇,要尊重孩子的選擇權。像考古類專業,可能要坐冷板凳十幾年,但是就像古董店一樣,三年不開門,開門吃三年。
對個人來說,所有的專業都是有「錢」途的,關鍵是能不能做到極致,做到最好。快遞小哥沒「錢」途?不久被評選為杭州市高層次人才快遞小哥李慶恆,不僅落了戶,還獲得100萬元購房補貼,而背後是他的工作效能,一箱經打包好的雞蛋從1.6米高往下扔3次都完好無損,各地的郵政編碼、航空代碼他也都熟記於心,有多少快遞小哥能做到?
總之,行業不分高低貴賤,「錢」途不分冷門熱門,關鍵是愛上它、創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