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如山
各位看官,來,咱們做個練習:
如果說到「父親」兩個字,在您心裡會出現神馬形象?
or苦難、悲壯的孫少安型?
or嚴厲、冷酷的賈政型?
or軟弱、窩囊的王滿銀型?
or堅強、倔強的白嘉軒型?
or智慧、勇敢的嬴渠梁型?
或者其他……?
不同的父親形象
在這裡,張老師從心理功能的角度,為大家展開了講了父親這個角色的N多功能:
其一 父親是一座山:孩子的靠山
父親是養家餬口、狩獵耕作、保家護院免遭侵犯的人,和媽媽一樣執行了提供保護、照料、養育的功能。
同時,他依靠你長大,但他並不屬於你。
其二 父親是大灰狼:吃娃的怪獸
見到2歲的兒子拿掃帚打外婆,「打大灰狼」。 ----令人尷尬。面對這個小白眼狼,考驗家庭內大人的心理成熟度,外婆、爸爸等都是落不了好的人。
因為每個幼小的孩子內心都會體驗到挫折、危險、失望等痛苦,無論這些痛苦是來自於誰,他需要把這種感受傾瀉到外婆或爸爸身上,所以就有了狼外婆、狼爸爸。
或許您就奇怪了,這孩子怎麼就跟自己死磕上了?這個沒辦法,孩子的心理發展過程認知模式就是這樣的。所以,爸爸會不會覺得自己委屈,甚至惱羞成怒,是檢驗一個爸爸是否成熟的重要依據。
其三 父親是大英雄: 孩子的貴人
「你敢欺負我,我回家叫我爸來。」
「我不怕你,我也找我爸來。」
……
其實他們想說的就一句話:我有一個強大的爸爸做後盾!
父親是孩子的靠山/英雄
他是無所不能的巨人,是大樹,是金鐘罩,我惹了禍他會替我收拾殘局。
當然,替孩子擦屁股不能擦到成人階段,否則孩子心理停滯在玩尿泥的階段可不太好玩。
其四 父親是好榜樣:文化的締造、傳承者
父親是男孩變男人的榜樣,可以是生身之父,也可以是精神之父,心理之父。
一個人對待文化傳統的態度,很可能與潛意識心理上對待父親的態度,與父親相處的方式差不多。
其五 父親是嚴老師;批評者、酷教練
父親讓孩子學會遵守規矩、堅持規矩、強調規矩,儼然一個老師、批評者、指導者。在陝西說一個人「沒家教」,是一句最重的責備,意味著父親不稱職,同時連祖宗的臉都給丟盡了。
其六 父親是個好玩伴:孩子的競爭對手
當父親以一個性別角色出現的時候,會使孩子在心理上確認自己是男、是女,也要處理與另外的男人、女人之間的關係。
父親會成為一個下跳棋、掰腕子的競爭對手,男孩的爸爸要能陪著他來下跳棋、掰腕子,讓他在規則中體驗獲勝的喜悅,承受失敗的痛苦;
女孩的爸爸要在飽含深情的愛中,也需保持著清晰的邊界感。這會促使孩子與爸爸、媽媽的關係保持平衡,在將來也有利於女孩子找到另一個男人出嫁成家。
父親與女兒
其七 父親是架人梯:允許超越,幫助登頂
張老師特別講述了自己與德國老師赫爾曼·舒爾茨老先生之間的故事,這位精神分析的活字典、中國文化儒、釋、道、易經不所不知的熱愛者,還是教張老師怎麼用易經算卦的奇人,甘願成為張老師的人梯的感人故事。
那是一份情誼、一份祝願,允許超越他的肯定和信任!
其八 父親是虎爸爸:脫離、分離、獨立的放飛者
應一句中國的古話,「捨不得孩子,套不得狼。」
父親使得母子分離,幫助孩子形成自我獨立的意識。
給孩子膽量去嘗試獨自闖蕩的力量和支持。
提示父親:要允許孩子成為自己。
父親與家庭
最後,張老師在講缺位的父親的表現及注意事項時,特別提示:
如果以上幾條您全做到了,那麼恭喜您家人都成神了!
我們之所以成為人就是有這樣的那樣的不足,
逐漸改善仍有缺失才是我們真實的狀態,
不足的地方彌補措施長期有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