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自唐宋以來,山家寺院的供奉、山林的玩樂、以及園林的設想,影響最深遠的首推林洪。但知道林洪的人卻為數不多。
在《說郛》這部筆記叢書中收有《山家清事》一卷,在《夷門廣牘》這部叢書中收有《山家清供》一卷,署名宋可山人林洪龍發著。
可山,宋時屬晉江安仁鄉永寧裡,在今蚶江鎮,可知林洪故裡。在其著述中自云:太祖瓚,高祖卿材,曾祖之邵,祖全,皆仕。其父惠,母凌氏,妻德真女張興,字曰小可山。自雲會詩畫,當場賦詩,遊園作畫以為樂;還會煮幾盤拿手好菜。紹興時人,遊於江淮間二十年。
《山家清供》是記錄果蔬烹調的菜譜,同時又是一本中國生活美學的經典。全書共記錄104種名菜;其中有許多是泉州的菜譜。
如:「梅花湯餅:泉之紫帽山有高人嘗作此供」。
泉州的紫帽山有高人,曾經做過這種食物。白梅、檀香末浸入水中,和面做餛飩皮,每一疊用五分梅花樣的鐵模子鑿出來。煮熟,盛入雞湯內,每客只限兩百多朵。品嘗之時,也不忘梅花的清香。後來留元剛作詩記述道:「恍如孤山下,飛玉浮西湖。」大意是說,那一碗梅花湯餅,讓人產生了恍惚之感,仿佛站到了孤山腳下,看到了西湖上漂浮著白玉。一頓飯吃出了美食的萬千氣象。
吃飯,在宋朝人林洪眼中可不單單是吃飯,更在於一蔬一飯皆是生活的藝術,過日子的美妙。
「香圓杯:香圓似瓜而黃,閩南一果耳,而得備京華鼎貴之清供」。
用香圓這種水果做成酒杯,在上面雕花,用來飲酒。
謝益齋不愛喝酒,自己不飲,但能看客人喝醉。一日,看完書彈完琴,他命人把香圓剖開,製成兩個杯子,上面雕刻上花,然後將皇帝所賜御酒溫好倒入杯中,勸客人飲酒。清香撲鼻,讓客人欣喜異常,頓時對「金樽玉斝」失去了興趣。
這裡提到了有意思的一個對比,人們在汲汲於財富和地位的象徵之物時,大都找的是稀罕物件,越是稀罕,越是珍貴。於是喝酒最好用金杯、玉杯,方能顯得身份的尊貴。偶然回到最樸素的水果杯時,才猛然發現,真正好的東西不在於貴,而在於自然。
正如清朝美食家李漁在《閒情偶寄》中所支持的觀點:「絲不如竹,竹不如肉。」因為絲是弦樂,是金屬製成的;竹是管樂,是自然長成的;而肉卻是人的歌聲,是有生命力的,這個遞進的邏輯無非是越來越接近自然之聲罷了。
這道香圓杯,走的是返璞歸真之路,華麗到鼎盛程度之後轉而走向清淡田園之風,箇中清雅滋味可以想見。
「鵝黃豆生:溫陵人前中元數日,以水浸黑豆曝之,及芽……中元則陳於祖宗之前……」。
溫陵一代的人在中元節前幾天,用水浸黑豆,在太陽下晾曬,等到發芽,在盆中放上糠秕,鋪上沙子,然後把豆子種在裡面,用木板壓著。等到長大,則用木桶覆蓋,早上則曬一下太陽。這樣既整齊又不會被風、陽光損傷。中元節的時候,將其陳列於祖宗牌位前祭祀。三天後拿出來,洗乾淨,焯一下,用油、鹽、苦酒、香料做成菜。用麻餅卷上,味道尤其好。因為顏色淺黃,所以叫鵝黃豆生。
宋代是飲食史上的黃金時代,這從《山家清供》書中收錄的眾多精美的食物中不難感受。在食物的色香味形等方面的追求均臻於完美,具有很強的審美感染力。
「酥瓊葉」,平凡樸素的烤饅頭片,借用了楊萬裡的詩句「削成瓊葉片,嚼作雪花聲」,平添了幾份雅致和韻味。
「碧澗羹」,就是芹菜做成的湯,味道清香,仿佛置身於高山幽谷間碧綠的小溪一樣,讓人心生喜歡。
「山海兜」,是把筍蕨和魚蝦兩類不同的時鮮盛進同一盤中,取義山和水相遇,鮮上加鮮。
「撥霞供」,就是火鍋,取義「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讓人聯想起涮火鍋時的光影變化。
「玉井飯」,是用藕片和蓮子煮成的蓋澆飯,韓愈詩中的玉井蓮雖是難得,但這玉井飯倒是易尋。
「豆粥」,是用紅豆煮的粥,很普通,但因蘇東坡的《豆粥》詩,感覺就不普通了,大意是等我老了,就把書賣了,向山房主人借一間茅草屋住,早晨聽到公雞打鳴的聲音,於是散亂著頭髮,拖著鞋子,來到主人的柴房,一邊悠閒地清談,一邊等著豆粥熟,如此悠然自得。
「櫻桃煎」,是櫻桃做成的餅,古代人常用櫻桃配蔗漿。櫻桃是酸甜口的,配上甘蔗的甘甜,著實清冽甘甜,美出境界。
「銀絲供」,這不是一道常規的菜,而是用彈奏古琴來為客人助興,這道菜看似什麼都沒有,卻又什麼都有了。還有,「松玉」就是大白菜,「素蒸鴨」就是蒸葫蘆瓜,還有鼎鼎大名的「東坡」系列菜品。
在作者看來,真味就是自然之味,是土地裡長出來的,合乎時令的蔬菜。《山家清供》全書廣收博採,內容豐富,涉獵廣泛,是一部融飲食、養生、文學為一身,描寫宋代士人生活情趣的奇書。
《山家清事》目錄有:
相鶴訣 種竹法 酒具 山轎 山備 梅花紙帳 火石 泉 源 山房二益 插花法 詩簡 金丹正諭 食豚自戒 種梅養鶴圖記 江湖詩戒 山林交盟。
可知都是山林清雅的玩賞娛樂,包括用具、種花、養禽、會友等方面。談論的是清雅的吃喝,流露出的是作者清心淡然的處世態度。當書中某些食物與自己現實的吃喝經歷重合時,欣喜的感覺簡直不可描述。
其中《種梅養鶴圖記》是泉州第一篇有關園林的構想,反映宋代文人雅士、退隱官吏的園林構築的審美觀,很有研究價值。《圖記》云:擇故山濱水地,環籬植荊棘,間栽以竹。再植芙蓉,環以梅,重籬外植芋慄果食。內重植梅,結屋,前茅後瓦。閣名尊經,藏古今書籍。字進三丈,設長榻二,中掛三教圖,橫匾大可山字。設寢室、書舍,後舍儲酒,列農具、山具……前鶴屋養鶴數隻,還有犬、騾、牛等。暇則讀書,課農圃、事母。刊當代名人題跋,擬晉唐帖,書唐宋詩詞、名臣奏本、諷諫之篇……山有靈將大有際遇,少慰吾梅鶴。
當時,泉州海上交通貿易發達,城市繁榮,達官貴人來往頻繁;紫陌紅塵喧囂之際,卻從另一方面反映了一部分士人的活動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