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家清供》:一飯一蔬裡發現宋朝生活之美

2020-12-18 泉南書院

泉州自唐宋以來,山家寺院的供奉、山林的玩樂、以及園林的設想,影響最深遠的首推林洪。但知道林洪的人卻為數不多。

在《說郛》這部筆記叢書中收有《山家清事》一卷,在《夷門廣牘》這部叢書中收有《山家清供》一卷,署名宋可山人林洪龍發著。

可山,宋時屬晉江安仁鄉永寧裡,在今蚶江鎮,可知林洪故裡。在其著述中自云:太祖瓚,高祖卿材,曾祖之邵,祖全,皆仕。其父惠,母凌氏,妻德真女張興,字曰小可山。自雲會詩畫,當場賦詩,遊園作畫以為樂;還會煮幾盤拿手好菜。紹興時人,遊於江淮間二十年。

《山家清供》是記錄果蔬烹調的菜譜,同時又是一本中國生活美學的經典。全書共記錄104種名菜;其中有許多是泉州的菜譜。

如:「梅花湯餅:泉之紫帽山有高人嘗作此供」。

泉州的紫帽山有高人,曾經做過這種食物。白梅、檀香末浸入水中,和面做餛飩皮,每一疊用五分梅花樣的鐵模子鑿出來。煮熟,盛入雞湯內,每客只限兩百多朵。品嘗之時,也不忘梅花的清香。後來留元剛作詩記述道:「恍如孤山下,飛玉浮西湖。」大意是說,那一碗梅花湯餅,讓人產生了恍惚之感,仿佛站到了孤山腳下,看到了西湖上漂浮著白玉。一頓飯吃出了美食的萬千氣象。

吃飯,在宋朝人林洪眼中可不單單是吃飯,更在於一蔬一飯皆是生活的藝術,過日子的美妙。

「香圓杯:香圓似瓜而黃,閩南一果耳,而得備京華鼎貴之清供」

用香圓這種水果做成酒杯,在上面雕花,用來飲酒。

謝益齋不愛喝酒,自己不飲,但能看客人喝醉。一日,看完書彈完琴,他命人把香圓剖開,製成兩個杯子,上面雕刻上花,然後將皇帝所賜御酒溫好倒入杯中,勸客人飲酒。清香撲鼻,讓客人欣喜異常,頓時對「金樽玉斝」失去了興趣。

這裡提到了有意思的一個對比,人們在汲汲於財富和地位的象徵之物時,大都找的是稀罕物件,越是稀罕,越是珍貴。於是喝酒最好用金杯、玉杯,方能顯得身份的尊貴。偶然回到最樸素的水果杯時,才猛然發現,真正好的東西不在於貴,而在於自然

正如清朝美食家李漁在《閒情偶寄》中所支持的觀點:「絲不如竹,竹不如肉。」因為絲是弦樂,是金屬製成的;竹是管樂,是自然長成的;而肉卻是人的歌聲,是有生命力的,這個遞進的邏輯無非是越來越接近自然之聲罷了。

這道香圓杯,走的是返璞歸真之路,華麗到鼎盛程度之後轉而走向清淡田園之風,箇中清雅滋味可以想見。

「鵝黃豆生:溫陵人前中元數日,以水浸黑豆曝之,及芽……中元則陳於祖宗之前……」。

溫陵一代的人在中元節前幾天,用水浸黑豆,在太陽下晾曬,等到發芽,在盆中放上糠秕,鋪上沙子,然後把豆子種在裡面,用木板壓著。等到長大,則用木桶覆蓋,早上則曬一下太陽。這樣既整齊又不會被風、陽光損傷。中元節的時候,將其陳列於祖宗牌位前祭祀。三天後拿出來,洗乾淨,焯一下,用油、鹽、苦酒、香料做成菜。用麻餅卷上,味道尤其好。因為顏色淺黃,所以叫鵝黃豆生。

宋代是飲食史上的黃金時代,這從《山家清供》書中收錄的眾多精美的食物中不難感受。在食物的色香味形等方面的追求均臻於完美,具有很強的審美感染力。

「酥瓊葉」,平凡樸素的烤饅頭片,借用了楊萬裡的詩句「削成瓊葉片,嚼作雪花聲」,平添了幾份雅致和韻味。

「碧澗羹」,就是芹菜做成的湯,味道清香,仿佛置身於高山幽谷間碧綠的小溪一樣,讓人心生喜歡。

「山海兜」,是把筍蕨和魚蝦兩類不同的時鮮盛進同一盤中,取義山和水相遇,鮮上加鮮。

「撥霞供」,就是火鍋,取義「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讓人聯想起涮火鍋時的光影變化。

「玉井飯」,是用藕片和蓮子煮成的蓋澆飯,韓愈詩中的玉井蓮雖是難得,但這玉井飯倒是易尋。

「豆粥」,是用紅豆煮的粥,很普通,但因蘇東坡的《豆粥》詩,感覺就不普通了,大意是等我老了,就把書賣了,向山房主人借一間茅草屋住,早晨聽到公雞打鳴的聲音,於是散亂著頭髮,拖著鞋子,來到主人的柴房,一邊悠閒地清談,一邊等著豆粥熟,如此悠然自得。

「櫻桃煎」,是櫻桃做成的餅,古代人常用櫻桃配蔗漿。櫻桃是酸甜口的,配上甘蔗的甘甜,著實清冽甘甜,美出境界。

「銀絲供」,這不是一道常規的菜,而是用彈奏古琴來為客人助興,這道菜看似什麼都沒有,卻又什麼都有了。還有,「松玉」就是大白菜,「素蒸鴨」就是蒸葫蘆瓜,還有鼎鼎大名的「東坡」系列菜品。

在作者看來,真味就是自然之味,是土地裡長出來的,合乎時令的蔬菜。《山家清供》全書廣收博採,內容豐富,涉獵廣泛,是一部融飲食、養生、文學為一身,描寫宋代士人生活情趣的奇書。

《山家清事》目錄有:

相鶴訣 種竹法 酒具 山轎 山備 梅花紙帳 火石 泉 源 山房二益 插花法 詩簡 金丹正諭 食豚自戒 種梅養鶴圖記 江湖詩戒 山林交盟。

可知都是山林清雅的玩賞娛樂,包括用具、種花、養禽、會友等方面。談論的是清雅的吃喝,流露出的是作者清心淡然的處世態度。當書中某些食物與自己現實的吃喝經歷重合時,欣喜的感覺簡直不可描述。

其中《種梅養鶴圖記》是泉州第一篇有關園林的構想,反映宋代文人雅士、退隱官吏的園林構築的審美觀,很有研究價值。《圖記》云:擇故山濱水地,環籬植荊棘,間栽以竹。再植芙蓉,環以梅,重籬外植芋慄果食。內重植梅,結屋,前茅後瓦。閣名尊經,藏古今書籍。字進三丈,設長榻二,中掛三教圖,橫匾大可山字。設寢室、書舍,後舍儲酒,列農具、山具……前鶴屋養鶴數隻,還有犬、騾、牛等。暇則讀書,課農圃、事母。刊當代名人題跋,擬晉唐帖,書唐宋詩詞、名臣奏本、諷諫之篇……山有靈將大有際遇,少慰吾梅鶴。

當時,泉州海上交通貿易發達,城市繁榮,達官貴人來往頻繁;紫陌紅塵喧囂之際,卻從另一方面反映了一部分士人的活動和追求。

相關焦點

  • 《山家清供》:最高級的「凡爾賽」
    01 撥霞供向遊武夷六曲,訪止止師,遇雪天,得一兔,無庖人可制。師云:「山間只有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宜各以鬥供。」因用其法,不獨易行,且有團圞熱暖之樂。越五六年,來京師,乃復於楊泳齋伯巖席上見此,恍然去武夷如隔一世。
  • 繁華都城臨安,旦夕酬酢的酒樓與山家清供的美食
    宋朝人吳自牧描述南宋都城臨安風物習俗的書籍《夢梁錄》中便對豐樂樓有過一段詳細的記載,「據西湖之會,千峰連環,一碧萬頃,柳汀花塢,歷歷欄檻間,而遊橈畫舫,棹謳堤唱,往往會於樓下,為遊覽最」。在宋高宗紹興年間,人口已經突破了50萬大關。而且將近有一半是地從北方遷移下來的達官貴人、及其家屬。
  • 讓這位來自宋朝的美食家告訴你,米飯怎麼煮更好吃
    我卻覺得那天的飯特新奇,第一次發現兩樣超普通的食材一組合,味道竟然如此驚豔。清淡的大米吸收了小土豆的甜糯,在鹽的加持下,滋味綿長。我一口氣吃了兩碗,不需要其他配菜。回到家,我央求老媽也燒一下土豆飯,她不肯,說這有什麼好吃的,給我燒了豬肉飯。
  • 一滴陳年釀,味自其中現,人類的偉大發明,醬油
    醬油誕生之初,是在周王朝時期了,中國辛勤的勞動人民發明了醬油完全是一是偶然的意外,只因為在人海裡多看了你一眼,就無法忘記你的容顏。「醓醢以薦」《詩經·大雅·行葺》中所寫的就是把鮮肉剁成肉泥再經過長時間的發酵而生成的油叫做醢。用另有在造醬時加入動物血液的版本的醬稱為醓。
  • 《清平樂》熱播,宋朝人過得是什麼神仙生活?涮火鍋、搞燒烤、咖啡...
    △《瑞鶴圖》隨著劇情的發展,屏幕前的網友們慢慢就發現一個個熟悉的人名出現: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蘇軾、蘇轍......瞬間像是回到了高中語文課課堂,網友們親切地稱他們為」默寫並背誦全文天團「。中學的時候,大多數朋友都覺得背誦晦澀難懂的文言文著實痛苦,但背著背著就開始漸漸地發現了這些詩詞歌賦裡的美。
  • 聊一聊宋朝的分食、合食制和今天的飲食文化
    在華夏大地,宋之前的主先們可都是採用分食而食,那模樣仿佛現代人吃快餐那樣,飯啊、菜的都是自己吃自己的。但貧民百姓吃飯時是不是都不在一個桌上、是否是都在各尋地方吃,這在古書上,古畫上還沒發現此方面的文字記載。不過到了宋朝!不但有圍桌而食的相關文字記載,還有了此方面的圖片描繪。
  • 宋朝的審美,領先世界一千年
    01 淡雅、簡約的「理性之美」-服飾  公元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接著擁立趙匡胤為帝,宋朝也就在那時候建立。因此,宋代服裝具有質樸、理性、高雅、清淡之美。 宋朝時的男裝大體上是沿襲了唐代的樣式,一般老百姓,他們多穿交領或者圓領的長袍,然後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多是黑白兩種樣色。而當時士大夫一族多穿一種叫【直裰】的對襟長衫,以及頭頂再戴一頂【東坡巾】的方通行帽子。
  • 菜單精選|「東坡肉」、「撥霞供」,宋人請客該如何挑選特色菜?
    《清明上河圖》一、來自宋朝的火腿和東坡肉湖北的黃州在十一世紀,仍然是一個荒蕪之地。 不合時宜的是,蘇東坡在這裡度過了他人生的第一個不太如意的十年,因為一些被誣陷的案子,他被降為黃團的副使節,只能在此地擔任一個閒散的職位。
  • 2018新京報年度好書入圍書單|生活
    《背離親緣》作者:(美)安德魯·所羅門譯者:簡萱靚、謝忍翾版本: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8年2月我們常說,世上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只有「足夠好」的原生家庭。走進他們的生活,就是摒棄舊有的恐慌、歧視、異見的過程。在安德魯·所羅門的講述中,我們能隨他看到痛苦,看到殘酷和多樣,但也看到最深沉的愛,並且不由地重新思考對生命的判斷與認知。
  • 應季時蔬裡,這菜的葉子總是被扔,其實營養價值很高
    應季時蔬裡,這菜的葉子總是被扔,其實營養價值很高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在追求時髦追求時尚,都想要走在時代的最前沿端,吃不管在什麼方面都是這樣,就算是在美食這個方面上,就像不久之非常流行吃馬卡龍,於是我的朋友們紛紛去吃馬卡龍,我以前也以為越時髦越流行的東西是最好的
  • 「花花世界」宋朝:吃菊花羹、喝梅花酒、玩簪花俗、樂紅梅仙
    《山家清供》中詳細的記載了多種與花相關的事物,格外提出的有菊花、芙蓉、梔子花等,通過煎炸蒸煮等多種工藝將各種花做成美味的食物,最為著名的有「菊花羹」、「金飯」、「梔卜煎」等等,這些食物都是根據其主要成分用特殊的工藝製成,將其最好的效果發揮出來,通過食療來調氣血
  • 宋朝美學一亮相,古裝劇成敘事古文?
    宋朝美學是中國古代美學裡的一個巔峰。其美學關鍵詞可以粗略概括為一個「雅」字,它是文雅的,是素雅的,也是風雅的。甚至日常生活也審美化了,點茶、插花、焚香、掛畫皆尋常人家生活的「四般雅事」。而雅致的宋朝美學,勢必影響著宋朝劇的美學風格。
  • 從《知否》到《清平樂》,我嗅到了一個香氣襲人的宋朝
    時下正在熱播的古裝大劇《清平樂》,是正午陽光影業繼《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之後推出的又一部講述宋朝歷史的電視劇。這兩部電視劇的故事內核和表現主題雖然不同,但在對宋朝的文化和宋朝人生活方式的呈現上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一天只能吃兩頓飯,還沒有宵夜,一日三餐要感謝宋朝?
    農戶人家之所以堅持著一天兩頓飯的規定,並不是因為他們不餓或是國家強行規定,而是他們的生活只靠著家裡的田地,沒有別的經濟收入。但地裡出產的糧食是有限的,還要賣掉一部分換錢買生活用品,如果和富裕人家一樣,一天要吃三頓飯,那還沒有到年底,家裡的糧食估計就所剩無幾了,一天兩頓飯,也是為了節省糧食。
  • 一升米是必須,兩升米是最佳,這是宋朝百姓每日的食量
    我們參照宋朝來進行比對,考慮宋朝的原因無非是宋朝的經濟條件比較好,一日三餐的習慣是從宋朝開始。宋朝之前的人們多的生活典型的勒緊褲腰帶,糧食作物產量嚴重跟不上百姓的需求,改變不了世界就改變自己,於是那是人們還沉浸在一天兩頓的習慣當中。
  • 看鑑·拍一拍宋朝:真正的生活,從夜晚開始!
    #拍一拍宋朝不僅能讓人從工作帶來的疲勞中恢復過來,還能讓人在高強度的日常生活中,保持極其必要的人際關係。這樣夜生活目的雖然達到了,但遠遠算不上精緻,更說不上享受。跟千年前的宋朝比,我們真的弱爆了。宋人耐得翁在《都城紀勝》中說:「甚為士庶放蕩不羈之所,亦為子弟流連破壞之地。」宋時市民生活有一個特點,就是閒暇時間多,休假時間多,宋神宗元豐五年時,官員一年 法定的節假日有124天。除了官員休假之外,軍隊,學校,服役丁人,甚至囚徒都有休假規定。
  • 宋朝人的生活,如此精緻有趣
    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馬麟《秉燭夜遊圖》 宋朝外患不斷,但內亂不多,因而「八荒爭湊,萬國鹹通」,市民文化興起,生活氣息濃厚,撫琴弈棋,宴飲集會,踏春賞花,汲泉煮茶,古鼎焚香……
  • 【考點解析】宋朝歷史考點不僅僅是教科書的那些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宋朝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最高峰。中餐的精華「煎炒烹炸」四種製作手法是從宋朝開始普及的。現在主食的所有品種在宋代已經出現並流行。
  • 一 飯 之 恩
    一 飯 之 恩文 / 金飛飛 高考對於我而言,可能比別人更深刻些。頓時一股暖流從心底湧了上來,使我至今每想起高考、想起房東阿姨都有了這種感覺。高考第一天早上,房東阿姨早早地就敲開我的門,把熱騰騰的早餐端到我面前,我愣了,原來她不是說說而已,那一刻我的眼裡閃著淚花,我本打算付飯錢給她,她卻說只要你考好了,阿姨做點飯不算什麼,後來她叮囑我好好考之類的鼓勵話。之後高考三天如此。
  • 所謂的簡單生活,不過一粥一飯
    前陣子朋友圈到處都是「去終南山修仙」,「要活成李子柒的模樣」,於是,費盡千辛萬苦,千裡迢迢,去追尋都市之外的簡單生活,不成想,修仙之地房價一下子猛漲,李子柒的世外桃源裡沒有淳樸之味,只有慕名而來的人山人海,人們不禁感慨:吾心何處可安?簡單何處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