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我們曾經提到,膠州灣古稱「少海」,這個名字最早見於春秋時齊景公時期。
據《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記載:「齊景公與晏子(晏嬰)遊於少海,登柏寢之臺而還望其國,曰:「美哉 ,泱泱乎!堂堂乎!後世將孰有此?」意思是說,齊國君主齊景公與國相晏子到少海巡遊,站在柏寢臺上回望自己的齊國,感慨地說:太壯美了!有人說,柏寢臺就是今天的靈山島。
齊景公和晏子怎麼遊歷的少海,他們二人又都留下了什麼故事?本篇我們就來說道說道。
齊景公與晏子遊少海春秋時期交通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路行主要靠馬車,水上主要靠船。我們知道,齊國定都於臨淄(今淄博市臨淄區),從臨淄到青島,路途較遠,那麼齊景公何以要費力來青島旅遊呢?
這首先要從齊國的地理環境和國力講起。春秋戰國時期,青島地區屬於齊地。齊國控制著山東大部分地區,又瀕臨大海 ,這就為海上航行提供了豐富的條件。加上齊國開國君主是姜子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中的姜子牙。姜太公治理齊國井井有條。後來齊國的齊桓公在管仲等人的輔助下,勵精圖治,逐漸成為諸侯盟主,齊國具備了進行大型航海活動的國力。齊國君主的海上巡遊活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據李明、王春元所撰《追溯「帆船之都」的歷史淵源》一文介紹,齊國有兩代君主進行過海上巡遊活動,分別是齊桓公和齊景公。有關齊桓公的海上巡遊活動歷史資料相對較少,但根據相關史料記載,齊桓公曾東遊海上,南至琅琊。齊景公的海上巡遊活動歷史記載較多,據《晏子春秋》載,齊景公「欲觀於轉附、朝舞、遵海而南,至於琅琊」。《說苑》中有齊景公「遊於海上而樂之,六月不歸」語,《韓非子》中有「景公與晏子遊於少海」語。據考證,轉附、朝舞、琅琊,分別是今天的煙臺芝罘、榮成成山頭和膠南琅琊臺,少海就是今天的膠州灣。由此可見齊景公巡遊的航線,基本上是沿山東半島海岸線由北往南而行,從齊景公選擇這條線路的從容和自信可以看出,這條長約1000公裡的水上航運線路在當時是比較成熟的 。齊景公的這次海上巡遊活動,由大夫晏子等陪同,船隊具有一定的規模,航行的時間也比較長,這說明當時船隻條件和航行技術都已有了相當高的水平。齊桓公、齊景公的海上巡遊活動,目的是帝王將相遊覽自然風光和海上美景,顯示齊國強大的力量,這是發生古代青島海面上兩次大規模的揚帆活動。
具體到齊景公遊少海 ,就要看《韓非子》。書中稱「齊景公與晏子遊於少海,登柏寢之臺而望其國」。王鐸在《馬濠運河是古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走廊」》一文稱,齊景公登上的柏寢之臺就是靈山島,而他選擇的航行線路則是從馬濠運河直接切入的 。
膠州灣古稱「少海」,它的沿岸幾乎沒有什麼高山,如果勉強算是有,也只有薛家島了。王鐸據此分析,齊景公真正可以方便登臨的 ,能夠居高臨下遙望齊都 ,只有膠州灣外海的靈山島。靈山島海拔513.6米 ,是中國北方第一高島。歷史上,一直被認為是仙人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間相傳其「若有靈焉」。事有湊巧的是,「柏寢」本來就是靈山島的古名,「柏寢之臺」就是指靈山島的最高峰。「原來,齊景公和晏子是乘船沿大沽河進入膠州灣的,再從膠州灣前灣港直接通過馬濠運河走唐島灣,最後竟直登上了靈山島的頂峰。這時候,齊國的君王和臣子一起來回望一下遙遠的齊國大地 ,真可謂感慨良多。試想,如果齊景公和晏子登靈山島走得不是馬濠運河這條線,而是繞道薛家島,不但這條水陸非常辛苦,而且很可能會就近登臨一下薛家島,而免去了靈山島之苦也未可知。再者,按照古代帝王登臨高山的禮儀慣例來講,帝王所登臨的地方,也一定是當地的最高處,靈山島高聳雲天,地勢險要,也最最符合這一條件的要求。」
晏子幫齊景公掌握大權我們看齊景公遊覽少海,氣魄何其大也!其實在歷史上,齊景公早年特別憋屈,他的國君一度形同虛設。後來還是在晏子的幫助下,才奪回了齊國大權。
齊景公並非齊靈公的嫡長子,能夠登基成為齊國的君主,完全是奸臣弄權的結果,這個奸臣就是崔杼(又稱崔武子)。關於這件事,百度百科中是這樣介紹的:崔杼是齊國大臣,屢有政績,多有戰功,深得齊靈公的信任,並經常與太子光參加外交活動。前552年,齊靈公死去,崔杼擁立太子光,為齊莊公。後來齊莊公被崔杼殺死,崔杼為了保全家族,擁立齊莊公的幼弟杵臼為國君,是為齊景公。
齊景公雖然幸運地繼承了哥哥的君位,卻完全沒有能力掌控大局,面對日益做大的世卿臣子,齊景公顯得是那麼無助。崔杼弒君後,因為大權在握,與相國慶封共同執政,齊景公形同傀儡,戰戰兢兢,唯命是從。齊景公即位僅僅一年,崔氏家族發生火併。慶封不是什麼君子,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於是就離間崔杼兩個兒子崔成、崔疆,崔杼對兒子下不了手,邀請慶封出兵協助。慶封狼子野心,借平叛之名,派親信盧蒲嫳起兵去誅殺他們,把崔杼的妻兒老小斬盡殺絕,燒了他的住宅,回報崔杼說:「我已把他們殺死了。」一瞬間,崔杼無家可歸,心灰意冷,不久便自殺了。
此後齊國的宮廷大戲越演越起勁,一個權臣被殺,領一個權臣迅速登場,齊景公始終無能為力。直到前532年,陳無宇(又稱田無宇)發動宮廷政變,掌握了大權。這時候,晏子規勸陳無宇將獲得的財產、田邑上繳齊景公。既然是晏大夫的意思,齊景公自然也就笑納了,自此齊景公親政掌權有了物質保障。
經過長達16年的火併,齊國的內亂終於暫時告一段落,此時齊國由世卿國弱執政,而齊景公也基本成熟了,政治經驗日益豐富。在國弱、晏子等忠貞之臣的輔佐下,齊景公終於走出了大臣專權的陰霾,親理朝政。齊景公始終夢想著光復齊桓公的霸業,對老祖宗稱霸的故事他都非常感興趣。正是由於有這種政治抱負,早年的齊景公非常勤政,善於納諫,關心臣民。以晏子為齊相,齊國的國力漸漸恢復。
不過齊景公也並非十分賢明的君主,他也有好玩的一面,特別愛好旅遊。上文說了,他曾率領船隊遊覽少海 ,有史料記載,齊景公竟至於「六月不歸」,頗有些樂不思蜀的味道了。除了喜歡旅遊 ,齊景公還是個酒鬼 ,據說他喝酒能喝到興致很高,以至於酩酊大醉,過了三天才清醒下床。最逗的是這個君王有時候還有些孩子脾氣,會爬到高樹上去掏麻雀。《晏子春秋》記載,齊景公有一次興起,去掏麻雀窩,可是掏出來後,卻發現麻雀太小了,於是又將它放回窩裡。晏子恰好聽到此事,便未按通常朝會的時間,先行入見齊景公。齊景公因為掏出麻雀又放回去,穿著長袍來回折騰後,不禁汗流浹背,衣冠也因此不整,突然一回頭,看到晏子來,不免嚇了一跳。
晚年的齊景公熱衷於戰爭,但是運氣不佳,總是失敗。戰爭的失敗,令他心灰意冷,加速了他的死亡。前490年夏天,齊景公自覺不久於人世,終於開始考慮遲遲不願提起的立嗣問題,最終決定立寵妾鬻姒所生的公子荼,並將上卿國夏(國惠子)與高張(高昭子)招到了自己的榻前,把幼子荼託付給了兩位重臣。
晏子去世時齊景公從少海往回跑齊景公之所以能夠重奪大權,並且把齊國打理好,離不開晏子的幫助。晏子也因為善於理政、提意見而成為一代名臣。
晏子最為後人稱道的就是清廉。現在我們提「廉政建設」,殊不知,「廉政」一詞最早就是晏子提出來的 。據淄博市臨淄區齊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金智介紹,「廉政」一詞最早出現於《晏子春秋》中,晏子把官員廉潔的品德比作能洗滌萬物的水,提出了「清廉如水」的主張。在他看來,清澈的流水是美好的 ,無所不洗,無所不包,故而長流不息。為官者若能像水那樣清廉、包容,他的業績就會卓著,他的聲名便會永駐人間。晏子還最早提出了「廉為政本」的觀點。《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說:「廉者,政之本也;讓者,德之主也。……廉之謂公正,讓之謂保德。」將廉政提到政治的根本這樣的高度。晏子是這麼說的 ,也是這麼做的。身為齊國高官,他住的宅子十分普通,完全看不出是個大官居所。齊景公實在看不下去了,有次借晏子出使晉國之機,把晏子的房子給改建了,還拆毀了許多鄰家的房屋。晏子回來後,就是不住新宅。他對齊景公說,為了自己一家住得好,而讓這麼多鄰居搬遷他處,是不道德的,堅決請求把老鄰居的房屋重新修好,把自己的舊宅復原。齊景公不答應,他又託大臣陳桓子去說情,齊景公只好答應。
按照《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的記載,晏子去世時,齊景公尚在少海遊覽。傳遞公文的騎士從國都臨淄趕來拜見說:「晏嬰病得很厲害,即將死去,恐怕您在他生前趕不上見他。」齊景公立刻起身說:「趕快坐上駿馬拉的車,讓馬夫韓樞來駕車。」行走了幾百步,齊景公認為馬夫趕得不快,乾脆奪過韁繩自己駕車;大約駕車走了幾百步,又認為是馬不向前跑,直接下了車往國都方向跑。這則故事,反映了齊景公著急要快速趕回國都見晏子最後一面的心情,也說明了君臣二人的感情之深。
因晏子生前曾說「吾生近市,死豈易吾志」,後人便將其安葬於故宅旁。如今。在淄博市齊都鎮永順莊東南350米處,還保留著一處古樸肅穆的晏嬰冢。特約撰稿 田野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