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幫齊景公掌握大權 兩人一起巡遊少海(圖)

2020-12-19 半島網官網

  

  上文我們曾經提到,膠州灣古稱「少海」,這個名字最早見於春秋時齊景公時期。

  據《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記載:「齊景公與晏子(晏嬰)遊於少海,登柏寢之臺而還望其國,曰:「美哉 ,泱泱乎!堂堂乎!後世將孰有此?」意思是說,齊國君主齊景公與國相晏子到少海巡遊,站在柏寢臺上回望自己的齊國,感慨地說:太壯美了!有人說,柏寢臺就是今天的靈山島。

  齊景公和晏子怎麼遊歷的少海,他們二人又都留下了什麼故事?本篇我們就來說道說道。  

齊景公與晏子遊少海

  春秋時期交通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路行主要靠馬車,水上主要靠船。我們知道,齊國定都於臨淄(今淄博市臨淄區),從臨淄到青島,路途較遠,那麼齊景公何以要費力來青島旅遊呢?

  這首先要從齊國的地理環境和國力講起。春秋戰國時期,青島地區屬於齊地。齊國控制著山東大部分地區,又瀕臨大海 ,這就為海上航行提供了豐富的條件。加上齊國開國君主是姜子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中的姜子牙。姜太公治理齊國井井有條。後來齊國的齊桓公在管仲等人的輔助下,勵精圖治,逐漸成為諸侯盟主,齊國具備了進行大型航海活動的國力。齊國君主的海上巡遊活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據李明、王春元所撰《追溯「帆船之都」的歷史淵源》一文介紹,齊國有兩代君主進行過海上巡遊活動,分別是齊桓公和齊景公。有關齊桓公的海上巡遊活動歷史資料相對較少,但根據相關史料記載,齊桓公曾東遊海上,南至琅琊。齊景公的海上巡遊活動歷史記載較多,據《晏子春秋》載,齊景公「欲觀於轉附、朝舞、遵海而南,至於琅琊」。《說苑》中有齊景公「遊於海上而樂之,六月不歸」語,《韓非子》中有「景公與晏子遊於少海」語。據考證,轉附、朝舞、琅琊,分別是今天的煙臺芝罘、榮成成山頭和膠南琅琊臺,少海就是今天的膠州灣。由此可見齊景公巡遊的航線,基本上是沿山東半島海岸線由北往南而行,從齊景公選擇這條線路的從容和自信可以看出,這條長約1000公裡的水上航運線路在當時是比較成熟的 。齊景公的這次海上巡遊活動,由大夫晏子等陪同,船隊具有一定的規模,航行的時間也比較長,這說明當時船隻條件和航行技術都已有了相當高的水平。齊桓公、齊景公的海上巡遊活動,目的是帝王將相遊覽自然風光和海上美景,顯示齊國強大的力量,這是發生古代青島海面上兩次大規模的揚帆活動。

  具體到齊景公遊少海 ,就要看《韓非子》。書中稱「齊景公與晏子遊於少海,登柏寢之臺而望其國」。王鐸在《馬濠運河是古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走廊」》一文稱,齊景公登上的柏寢之臺就是靈山島,而他選擇的航行線路則是從馬濠運河直接切入的 。

  膠州灣古稱「少海」,它的沿岸幾乎沒有什麼高山,如果勉強算是有,也只有薛家島了。王鐸據此分析,齊景公真正可以方便登臨的 ,能夠居高臨下遙望齊都 ,只有膠州灣外海的靈山島。靈山島海拔513.6米 ,是中國北方第一高島。歷史上,一直被認為是仙人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間相傳其「若有靈焉」。事有湊巧的是,「柏寢」本來就是靈山島的古名,「柏寢之臺」就是指靈山島的最高峰。「原來,齊景公和晏子是乘船沿大沽河進入膠州灣的,再從膠州灣前灣港直接通過馬濠運河走唐島灣,最後竟直登上了靈山島的頂峰。這時候,齊國的君王和臣子一起來回望一下遙遠的齊國大地 ,真可謂感慨良多。試想,如果齊景公和晏子登靈山島走得不是馬濠運河這條線,而是繞道薛家島,不但這條水陸非常辛苦,而且很可能會就近登臨一下薛家島,而免去了靈山島之苦也未可知。再者,按照古代帝王登臨高山的禮儀慣例來講,帝王所登臨的地方,也一定是當地的最高處,靈山島高聳雲天,地勢險要,也最最符合這一條件的要求。」  

晏子幫齊景公掌握大權

  我們看齊景公遊覽少海,氣魄何其大也!其實在歷史上,齊景公早年特別憋屈,他的國君一度形同虛設。後來還是在晏子的幫助下,才奪回了齊國大權。

  齊景公並非齊靈公的嫡長子,能夠登基成為齊國的君主,完全是奸臣弄權的結果,這個奸臣就是崔杼(又稱崔武子)。關於這件事,百度百科中是這樣介紹的:崔杼是齊國大臣,屢有政績,多有戰功,深得齊靈公的信任,並經常與太子光參加外交活動。前552年,齊靈公死去,崔杼擁立太子光,為齊莊公。後來齊莊公被崔杼殺死,崔杼為了保全家族,擁立齊莊公的幼弟杵臼為國君,是為齊景公。

  齊景公雖然幸運地繼承了哥哥的君位,卻完全沒有能力掌控大局,面對日益做大的世卿臣子,齊景公顯得是那麼無助。崔杼弒君後,因為大權在握,與相國慶封共同執政,齊景公形同傀儡,戰戰兢兢,唯命是從。齊景公即位僅僅一年,崔氏家族發生火併。慶封不是什麼君子,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於是就離間崔杼兩個兒子崔成、崔疆,崔杼對兒子下不了手,邀請慶封出兵協助。慶封狼子野心,借平叛之名,派親信盧蒲嫳起兵去誅殺他們,把崔杼的妻兒老小斬盡殺絕,燒了他的住宅,回報崔杼說:「我已把他們殺死了。」一瞬間,崔杼無家可歸,心灰意冷,不久便自殺了。

  此後齊國的宮廷大戲越演越起勁,一個權臣被殺,領一個權臣迅速登場,齊景公始終無能為力。直到前532年,陳無宇(又稱田無宇)發動宮廷政變,掌握了大權。這時候,晏子規勸陳無宇將獲得的財產、田邑上繳齊景公。既然是晏大夫的意思,齊景公自然也就笑納了,自此齊景公親政掌權有了物質保障。

  經過長達16年的火併,齊國的內亂終於暫時告一段落,此時齊國由世卿國弱執政,而齊景公也基本成熟了,政治經驗日益豐富。在國弱、晏子等忠貞之臣的輔佐下,齊景公終於走出了大臣專權的陰霾,親理朝政。齊景公始終夢想著光復齊桓公的霸業,對老祖宗稱霸的故事他都非常感興趣。正是由於有這種政治抱負,早年的齊景公非常勤政,善於納諫,關心臣民。以晏子為齊相,齊國的國力漸漸恢復。

  不過齊景公也並非十分賢明的君主,他也有好玩的一面,特別愛好旅遊。上文說了,他曾率領船隊遊覽少海 ,有史料記載,齊景公竟至於「六月不歸」,頗有些樂不思蜀的味道了。除了喜歡旅遊 ,齊景公還是個酒鬼 ,據說他喝酒能喝到興致很高,以至於酩酊大醉,過了三天才清醒下床。最逗的是這個君王有時候還有些孩子脾氣,會爬到高樹上去掏麻雀。《晏子春秋》記載,齊景公有一次興起,去掏麻雀窩,可是掏出來後,卻發現麻雀太小了,於是又將它放回窩裡。晏子恰好聽到此事,便未按通常朝會的時間,先行入見齊景公。齊景公因為掏出麻雀又放回去,穿著長袍來回折騰後,不禁汗流浹背,衣冠也因此不整,突然一回頭,看到晏子來,不免嚇了一跳。

  晚年的齊景公熱衷於戰爭,但是運氣不佳,總是失敗。戰爭的失敗,令他心灰意冷,加速了他的死亡。前490年夏天,齊景公自覺不久於人世,終於開始考慮遲遲不願提起的立嗣問題,最終決定立寵妾鬻姒所生的公子荼,並將上卿國夏(國惠子)與高張(高昭子)招到了自己的榻前,把幼子荼託付給了兩位重臣。  

晏子去世時齊景公從少海往回跑

  齊景公之所以能夠重奪大權,並且把齊國打理好,離不開晏子的幫助。晏子也因為善於理政、提意見而成為一代名臣。

  晏子最為後人稱道的就是清廉。現在我們提「廉政建設」,殊不知,「廉政」一詞最早就是晏子提出來的 。據淄博市臨淄區齊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金智介紹,「廉政」一詞最早出現於《晏子春秋》中,晏子把官員廉潔的品德比作能洗滌萬物的水,提出了「清廉如水」的主張。在他看來,清澈的流水是美好的 ,無所不洗,無所不包,故而長流不息。為官者若能像水那樣清廉、包容,他的業績就會卓著,他的聲名便會永駐人間。晏子還最早提出了「廉為政本」的觀點。《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說:「廉者,政之本也;讓者,德之主也。……廉之謂公正,讓之謂保德。」將廉政提到政治的根本這樣的高度。晏子是這麼說的 ,也是這麼做的。身為齊國高官,他住的宅子十分普通,完全看不出是個大官居所。齊景公實在看不下去了,有次借晏子出使晉國之機,把晏子的房子給改建了,還拆毀了許多鄰家的房屋。晏子回來後,就是不住新宅。他對齊景公說,為了自己一家住得好,而讓這麼多鄰居搬遷他處,是不道德的,堅決請求把老鄰居的房屋重新修好,把自己的舊宅復原。齊景公不答應,他又託大臣陳桓子去說情,齊景公只好答應。

  按照《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的記載,晏子去世時,齊景公尚在少海遊覽。傳遞公文的騎士從國都臨淄趕來拜見說:「晏嬰病得很厲害,即將死去,恐怕您在他生前趕不上見他。」齊景公立刻起身說:「趕快坐上駿馬拉的車,讓馬夫韓樞來駕車。」行走了幾百步,齊景公認為馬夫趕得不快,乾脆奪過韁繩自己駕車;大約駕車走了幾百步,又認為是馬不向前跑,直接下了車往國都方向跑。這則故事,反映了齊景公著急要快速趕回國都見晏子最後一面的心情,也說明了君臣二人的感情之深。

  因晏子生前曾說「吾生近市,死豈易吾志」,後人便將其安葬於故宅旁。如今。在淄博市齊都鎮永順莊東南350米處,還保留著一處古樸肅穆的晏嬰冢。特約撰稿 田野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張珍珍]

相關焦點

  • 孟子借齊景公與晏子故事勸說齊宣王迅遊,什麼叫流連荒亡?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撤回「從前齊景公詢問晏子:『我準備到轉附、朝儛這兩座山上去遊玩,然後沿著海岸一路向南,到達琅邪山。我要如何安排才能與古代聖賢的君主巡遊相比呢?'這種出遊違反了上天的意願,虐待百姓,(巡遊的隊伍)大吃大喝像流水一般浪費。如此流連荒亡,連諸侯都開始為此憂愁。
  • 齊景公問政,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晏子卻說了4個「不可」
    而與他同時期的還有個思想家晏子,同時也是政治家和外交家,「長不滿六尺」,最多也就一米四。兩人雖然有著二十多歲的年齡差和五十多釐米的身高差,但是卻存在著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恩怨糾葛。孔子與晏子的第一次碰面發生在公元前521年,當時晏子是齊國丞相,跟齊景公一同去往孔子所在的魯國訪問。孔子作為魯昭公的重臣也參加了這次會面。
  • 齊景公如何考核地方官
    齊景公如何考核地方官?
  • 晏子出謀「二桃殺三士」,三勇不懂全身之道,怎怪政治太黑暗?
    他們憑藉高超的武藝,在戰場上勇猛無敵,為齊國立下赫赫戰功這三人意氣相投,結成小團體,而且都認為自己功高蓋主,所以縱橫朝野、無所忌憚,對君主齊景公都很放肆齊國另一個小心眼大臣晏子對這些情況看在眼裡,記在心底終於有一天,晏子心眼紅到炸了,於是便面見君主齊景公,請求把這三個人處理掉。
  • 歷史鉤沉:晏子相國篇——君臣之道
    晏嬰是一個忠臣,一個敢於直言相諫的人,
  • 說服技術詳解:晏子如何使用一句話破解君王的尷尬局面
    晏子說服術四:晏子如何使用一句話破解君王的尷尬局面 齊景公喝酒整整喝了七天七夜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景公確實是一個愛喝酒的君王,這一下喝了七天七夜,是真不簡單。
  • 晏子春秋曰:國有三不祥。毒蛇猛獸並不算什麼
    齊景公有一次進山打獵,遇到了老虎和毒蛇,顯然是受到了驚嚇,覺得不吉利。回來後就問晏子。晏子說:對於國家而言,只有三種事是不祥的,那就是有賢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毒蛇猛獸本來就居住在山林沼澤之中,狩獵時遇到他們並不算什麼。
  • 《晏子使楚》教學實錄
    真沒想到大家能掌握到這麼熟練的程度!不可小覷大家啊!同學們,據我所了解,晏子使楚的故事一共有三則,前兩則大家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就已經學過了,不知大家還有沒有印象?生:(有10名左右同學搖頭,表示印象不太深了)師:(面帶得意之笑)忘了也沒關係,老師今天是有備而來的,掌聲有請晏子閃亮登場!請看大屏幕(課件播放晏子使楚的視頻資料)!
  • 楊衛磊行書成語故事502期:晏子勸景公伐木除根
    伐木除根齊景公令人挖鑿了一個積水池,池水很深,可以淹沒一輛車子。這時,晏子前來拜見景公。景公問他:過去管仲輔佐先君桓公稱霸的時候是什麼樣子?」晏子見景公這身打扮,有失君主的身份,便想勸景公,他裝作沒聽見不回答景公的問話。景公以為他沒聽見,又問道:「過去管種輔佐先君桓公稱霸的時候是什麼樣?」
  • 【你家鄉有成語故事嗎(12) 】跟晏子有關的成語至少20個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嬰,字仲,習慣上多稱平仲,春秋時齊國萊地夷維(今山東高密)人。
  • 《晏子春秋》為齊人淳于髡編成考
    無論從思想史還是文學史的角度說,《晏子春秋》都是先秦時代一部重要著作,但舊題為晏嬰所著,卻絕不可信。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序》推斷為秦博士淳于越編寫,成書於「秦政統一六國後的一段時間內」。吳則虞先生的結論不能成立,但他對《晏子春秋》一書成書過程的看法則符合該書實際情況。
  • 蔣介石是如何用兩年的時間掌握國民黨大權的
    1925年蔣介石只是黃埔軍校的校長,到1927年建立南京國民政府,掌握了國民黨的軍政大權,那麼他如何用兩年的時間掌握國民黨大權的呢?1925年3月,孫中山在北京病死,國民黨群龍無首,國民黨內各派首領,都想成為國民政府最高領導人。
  • 《晏子使楚》講了什麼?——讀《淺談文化》後感
    如果我問你,你知道《晏子使楚》講了什麼嗎?因為這是一個耳熟能詳、路人皆知的經典故事。只要剛讀完5年級語文課程的小學生就能侃侃而談地回答這個問題:春秋末期,齊景公派遣晏子出使楚國修好結盟。高傲的楚靈王為顯楚國威風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齊國的尊嚴,彰顯了晏子機智勇敢、不畏強權的鬥爭精神和思維縝密、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
  • 小學文言文: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一)晏子使【✦使:出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為:開】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延:邀請,請入。】。晏子出使到楚國。楚人因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門請晏子進去。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
  • 晏子和《晏子春秋》
    昨天咱們說「行者常至,為者常成」是《晏子春秋》中記載晏子的話,有朋友留言,要求介紹一下晏子。今天咱就試著說說。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嬰,字仲,諡平,夷維(今山東省濰坊高密)人,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 為什麼在武則天死後,武三思反而掌握了朝中大權?
    「神龍政變」之後武則天從此離開了政治舞臺,武則天培植起來的武氏勢力也因該要被清理了,也就是武三思等人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武三思等人不但沒有被李旦進行政治清洗,反而成了唐中宗李旦面前的大紅人,那麼為什麼唐宗中李顯但沒有清理武三思等人,反而讓武三思等人掌握朝中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