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天翻地覆:曾經臭烘烘的垃圾填埋場現在養起了梅花鹿

2020-12-14 大眾網

  

  東方網記者柏可林12月11日報導:東海之濱,申城東首,一個叫做老港鎮的地方,在過去三十多年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這裡,上海城投老港生態環保基地默默承擔著上海市區70%以上生活垃圾的處置工作,營運至今累計填埋處置生活廢棄物9000餘萬噸,相當於為每個市民處置生活垃圾3.8噸。

  然而,過去人們提到老港,總和髒亂差聯繫到一塊兒。老港職工下班擠公交,因為衣服上帶有垃圾異味,四周總會自發形成一個直徑一米的真空圈。隨著管理理念的提升、處置技術的飛躍、垃圾分類的貫徹,如今的老港搖身一變,成為上海市花園單位,這裡甚至還生長著長頸鹿、孔雀,白鷺、野鴨、雉雞等候鳥也在此落腳。

  生態苑裡孔雀開屏

  12月11日,老港又翻開了新篇章。當天上午,上海城投老港基地管理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城投老港公司」)正式揭牌。作為老港基地統一管理的實際主體,城投老港公司將在城投集團的統籌安排下,提升老港基地生態環境質量和全市固體廢物處理處置水平,促進資源化利用,保障城市安全運行。

  昔:蒼蠅沾在頭髮上還和人搶飯吃

  今:填埋場像公園住著孔雀梅花鹿

  1991年7月,現在的全國勞模周海燕,當年還只是一個剛剛大學畢業的上海小姑娘。環境工程科班出生的她服從分配,被安排到老港工作。她清楚地記得,報到那天是周五,老港很偏很荒涼,沒有公交車,也沒有辦公樓,大家只能在臨時板房裡工作。

  「起初我在填埋場一期實習,當年的填埋比較粗放,填埋場像個大工地,垃圾車都是敞開式的,一邊開一邊漏,哪裡有空隙就往哪裡傾倒垃圾。」作為一名女同志,周海燕天天被臭氣包圍,與蒼蠅為伍,但她咬牙堅持了下來,在老港一待就是近30年。

  周海燕記得,以前身上穿著白大褂招蒼蠅叮,白大褂變成「黑大褂」。吃飯也要狼吞虎咽,因為蒼蠅和人搶飯吃。上海市「十佳城市美容師」衛益民,在老港工作35年了,他說:「以前我們男青年談朋友去約會,頭上噴了摩絲,結果一回到老港,蒼蠅沾滿頭。治蒼蠅是當時的一大難題!」為此,老港還發動了「滅蠅運動」,滅蠅班的科學滅蠅法獲得了國家發明獎,並經常被請到外省指導滅蠅工作。

  以前簡易填埋的場景

  現在來老港工作或參觀的人已經很難想像當年的場景了。老港一二三期填埋場於2009年4月完成歷史使命,累計填埋2808萬噸生活垃圾,現已完成封場修復,覆土種植綠化。2013年、2018年先後投產的老港綜合填埋場一期、二期庫區,已停止原生生活垃圾的填埋,僅保留應急填埋功能。

  在生活垃圾填埋場一二三期內唯一沒有填過生活垃圾的兩個單元,城投環境老港公司特意保留其原生態,建設了白鷺綠島、曲橋風荷、烏篷聽雨等生態塘景觀。現在,還有一群梅花鹿和孔雀和諧地生活在這裡,要知道,這些動物對自然環境的要求極高。

  而在填埋場西側是一片全長3700米,佔地104.4公頃的防護林帶,甄選了對臭氣有一定吸附作用、適合特殊立地條件生長的樹種。現在的老港基地內,公益林面積多達7683畝,綠化面積10平方公裡,覆蓋率接近70%,相當於5個世紀公園的面積。

  棲息在老港的梅花鹿

  「現在的老港,環境比以前好多了。」周海燕說,「有時工作累了,在基地走走,會覺得自己在逛郊野公園。」這位堅韌不拔的女同志跟著老港一起成長,現為上海城投環境老港處置公司總工程師,先後被評為建設部勞模、上海市三八紅旗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並擁有以她名字命名的海燕固廢治理創新工作室。

  生態苑一景——鳳頸花海

  昔:垃圾爆棚碼頭連站腳的地方都沒

  今:全球最大規模垃圾焚燒電廠建成

  上海環境集團再生能源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老港分公司總經理朱四六是個直言快語的人,坐在嶄新的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項目會議室裡,他毫不諱言當年來老港時的不情願:「那是2015年,我聽說自己調到老港工作,嘴上沒說什麼,其實心裡一萬個不樂意。」開車來上班的第一天,朱四六就在老港迷路了,他看著車窗外,心想:「這地方,我一定幹不下去。」

  彼時,上海垃圾量陡增,一方面是由於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各種一次性消耗品多了;另一方面,上海正在大力拆違整治,垃圾產生量巨大。「最高峰的時候,送到我們這來的垃圾一天有1.2萬噸,散裝碼頭堆滿了垃圾,散發著異味,連立足之地都沒,工人們只能沒日沒夜地清運處置。」最艱難的階段,朱四六和同事們挺住了。

  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

  如今,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項目為實現上海市生活垃圾「零填埋」提供了設施保障。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項目,也就是俗稱的「垃圾焚燒廠」。垃圾焚燒處理,是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的途徑之一,佔地少、處理周期短、無害化程度高,且產生的熱量可作能源利用,是最有效的垃圾處理手段。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位於老港固廢綜合處理基地東南角,分為一期和二期。一期工程日處理生活垃圾3000噸,年處理生活垃圾100萬噸,配置4條處理規模為750噸/日的焚燒線,設2臺30MW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二期工程在一期北側,因比鄰東海,依水而建,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水藍寶盒」,在去年國慶前夕完成滿負荷試運移交投產。二期工程佔地283畝,建設規模為日處理焚燒生活垃圾6000噸,是目前全球投產規模最大的垃圾焚燒電廠。

  一晃五年過去,朱四六早就不再懷疑自己來老港的決定,每當有參觀者來老港學習取經,他都自豪地介紹:「我們的一期和二期擁有12條世界先進水平的生活垃圾焚燒線,每天消納上海市中心城區生活垃圾近萬噸,相當於全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航拍視角的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

  每天,來自市區的幹垃圾由專用貨櫃船舶和車輛運至廠內,經卸料平臺將垃圾卸入垃圾倉內。經過5到7天貯存發酵,垃圾抓斗起重機將發酵好的垃圾送入焚燒爐,經過乾燥、焚燒,燃燒後產生的廢渣排入渣坑,隨後外運再利用。而焚燒爐產生的850-1200℃高溫煙氣,通過餘熱鍋爐進行換熱,將水加熱為過熱蒸汽,過熱蒸汽推動汽輪機做功,帶動發電機發電。換熱降溫後的煙氣,經煙氣淨化系統脫酸、除塵、去除重金屬、二噁英等有害物質後,達到國家排放標準排入大氣。

  隨著二期工程的八爐三機全部移交生產,老港基地零填埋的全量焚燒要求得以實現。接下去擺在朱四六和同事們案頭上的課題,將是如何持續改進生產工藝,從而實現超低排放的遠大目標。

  綠色老港生態數字平臺

  今年上海「四分類」垃圾實現「三增一減」目標

  自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上海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成效顯著,垃圾分類逐步成為引領低碳生活的新時尚。記者從市綠化市容局獲悉,今年上海全程分類體系基本建成,市民分類習慣初步養成,居住區和單位分類達標率雙雙達到95%。幹垃圾焚燒和溼垃圾資源化利用總能力從2018年的15250噸/日上升到26095噸/日,今年可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今年1-11月,四分類垃圾量與2019年相比,可回收物回收量6198噸/日,增長53%;有害垃圾分出量2.6噸/日,增加3.3倍;溼垃圾分出量9428噸/日,增長27%;幹垃圾處置量14178噸/日,下降20%。垃圾分類實效趨於穩定,「四分類」垃圾實現「三增一減」(可回收物回收量、有害垃圾分出量、溼垃圾分出量增長,幹垃圾處置量減少)目標。

  老港基地的沙盤模型

相關焦點

  • 垃圾填埋場調查案例之La Veta填埋場
    北極星固廢網訊:填埋場概況地處美國北卡州某縣,啟用於1946年,關閉於1959年,主要接收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和焚燒垃圾等。佔地14英畝,填埋量為75 000立方碼。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該填埋場被開發為居民區。
  • 成都最大垃圾填埋場這樣防汛……
    答案是垃圾填埋場。龍泉驛區長安垃圾填埋場現場此前,成都市水務局曾預判今年成都強對流天氣較常年偏多、偏重,極端性更強,汛期形勢不容樂觀。6月29日,紅星新聞記者跟隨成都興蓉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長安垃圾填埋處置中心綜合室主任廖楊,前往了成都最大的垃圾填埋場——長安垃圾填埋場(一二期),就填埋場如何防汛進行了探訪。
  • 生活垃圾填埋場全生命周期管理研討會 - 文字實錄-新華直播_新華網
    《生活垃圾填埋場全生命周期管理研討會》現在開始!經過近三十年的穩健發展,我們已成長為一家以生活垃圾全產業鏈綜合處理、危險廢棄物處理處置、環境可持續修復、工業廢水處理為核心業務,囊括城市礦產資源開發、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等在內的跨地區、跨行業的綜合性企業。
  • 解析垃圾坍塌臨界值 新模型讓填埋場擴容30%
    原標題:解析垃圾坍塌臨界值 新模型讓填埋場擴容30% 「基於全球62項案例總結的這套理論模型,可讓垃圾填埋場擴容30%,有效延長其使用壽命。」在中國科協近日主辦的「科學填埋 綠色未來」科技成果科普發布會上,浙江理工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張振營教授的科研項目「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穩定性分析關鍵土力學參數測試系統及應用」引起關注。 「除了回收再利用和焚燒掉的,在我國,大約60%的垃圾,是以填埋的方式被處理的。」
  • 江村溝垃圾填埋場封場在即 將啟動生態修復打造園林式公園
    西安市固體廢棄物管理處江村溝垃圾填埋場場長李瑞防說,於1993年4月動工建設、1994年6月正式投入運行的江村溝生活垃圾填埋場已經平穩運行25年,而李瑞防還差20多天就在這裡工作整整20年了。  李瑞防的內心或許並不平靜,這個他工作了近20年的地方,2009年被住建部評定為Ⅰ級生活垃圾填埋場(最高等級),總佔地面積1031畝,總容量3463萬立方米,填埋場運行25年來,一直是西安城區唯一的生活垃圾處置設施。
  • 三維複合排水網怎麼使用在垃圾填埋場中
    歐美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將三維複合排水網廣泛應用於垃圾填埋場中用作導排汙水液和排氣系統。隨著我國經濟現代化進程,一些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渣等環境問題成為我國的「百年大計」。我國在2016年11月將環保總局改名為生態環境部,這一重大舉動可以看出我國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同時國民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伴隨著垃圾填埋場和廢渣填埋場工程越來越多,因此填埋場對三維複合排水網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成為重中之重。
  • 高安垃圾填埋場被打造成公園式環保教育基地!
    本報訊 楊紫宏、記者李蓉報導:「我把改造後的垃圾填埋場圖片發給朋友,他還不相信,說以前這裡又髒又臭,如今怎麼現在變得像公園,過段時間一定來體驗一下。2006年,我朋友來過我家做客,這以後我經常邀請,他都不來。」
  • 屯門垃圾填埋場要擴建3倍?深圳254名人大代表聯名嗆聲
    敖建南曾就此向香港環境保護署署長黃錦星表達了深圳方面的民意,黃署長表示也很無奈:香港弄一個項目很難,搞環評要2-3年,再做規劃大概七八年,建設期要四五年,全部弄下來至少15年。  敖建南認為,垃圾填埋絕對不是未來垃圾處理的方向。垃圾減量化、能源化才是方向,通過高規格的處理方式來減少垃圾的汙染。
  • 大埔縣人民政府關於實施大埔縣生活垃圾填埋場垃圾堆體遷移作業的...
    中共大埔縣委宣傳部(宣)大埔縣人民政府關於實施大埔縣生活垃圾填埋場垃圾堆體遷移作業的通告為消除大埔縣生活垃圾填埋場安全隱患,保障生活垃圾填埋場應急加固及滲濾液處理站擴容改造工程有序、順利推進,我縣定於2020年12月16日至25日(共10天)
  • 國內最大垃圾填埋場封場工程通過驗收 南通市垃圾處理中心1-6號池...
    1-6號池垃圾填埋場進入一個新的綠色時代。南通市垃圾填埋場1-6號池始建於1997年,位於如皋長江鎮,佔地面積約32萬平方米,是南通市唯一的生活垃圾應急填埋場,一直承擔著生活垃圾應急填埋任務。2018年垃圾填埋場已接近設計填埋負荷。由於該項目緊鄰長江,為了解決日益突出的環境風險,按照省環保督查要求,南通市決定對1-6號填埋池進行封場。
  • 黃山市裡石亭大型生活垃圾填埋場將封場、復綠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日前,黃山市發改委就該市城管執法局《關於申請黃山市裡石亭垃圾處理場封場工程項目立項的報告》及相關附件,研究後做出了批覆。批覆稱,為減少裡石亭垃圾填埋場周邊環境汙染,保護生態環境安全,消除環境隱患問題,同意黃山市裡石亭垃圾處理場封場工程立項。
  • 垃圾中轉站&垃圾填埋場&堆肥場怎樣快速除臭除味?
    垃圾填埋現場作業區、滲濾液暴露區及臨時覆蓋區都會有臭氣的釋放,同時垃圾發酵腐爛的環境也為各種菌毒、蚊蠅提供了理想的棲身繁衍場所。這些問題直接傷害到群眾的身體健康。生活垃圾臭氣與蚊蠅問題成為目前亟需解決的難題。
  • 美麗僑鄉的綠色答卷——福建省石獅市將軍山垃圾填埋場治理工程...
    看到這些,你或許難以想像,僅僅在兩年前,這裡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垃圾山」,堆積著石獅市長達20多年的生活垃圾。如今,兩年之後,石獅市將軍山垃圾填埋場實現「華麗轉身」,完成美麗嬗變,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一、要樹立正確的觀念,直面問題、敢於擔當、正面迎戰。
  • 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規範
    -2001  批准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實施日期:2001年12月1日  1 總 則  1.0.1 為了在城市生活垃圾實施衛生填埋的設計和施工中貫徹執行國家的技術經濟政策,保證填埋工程質量,做到技術先進。
  • 天水市生活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工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報告公示
    前言  天水市環衛綜合經營公司於2009年開工建設了天水市城區生活垃圾填埋場,填埋場於2010年建成投入運營,受當時條件制約,原設計生活垃圾滲濾液導排至汙水調節池後採用回噴至垃圾堆體進行蒸發的劍意處理方式,運行初期滲濾液產量較小,尚可維持填埋場的運行,但逢雨季則不能保證及時處理。
  • 神木市燕家塔工業園區垃圾填埋場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報告的...
    神木市燕家塔工業園區垃圾填埋場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報告的公示 索引號:6108210014/-2018-004237 發布時間:2018-11-15 15:46:18 發布單位:神木市燕家塔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發布日期:2018年11月15日一、說明我委委託陝西豐禾環境檢測有限公司編制了《神木市燕家塔工業園區垃圾填埋場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報告(水、氣)》。
  • 上海城投老港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項目PPP案例研究
    北極星環保網訊:老港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四期工程PPP案例研究一、案例概述(一)案例背景老港生活垃圾處置場是目前全市唯一的生活垃圾集中處置場所,處理全市約90%的生活垃圾。上海市廢棄物老港處置場,長期以來一直是事業單位。
  • 湖北3年內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 「零填埋」
    湖北日報訊(記者周三春、通訊員候繼光、陳勁松)到2023年,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 「零填埋」,城市生活垃圾一車混裝、一股腦填埋的情形在我省將陸續退出歷史舞臺
  • 園博園錦繡谷景區:垃圾填埋場變身下沉式花谷
    錦繡谷曾是荒蕪的垃圾坑據了解,園博園錦繡谷選址區域曾經是永定河河道的一部分,由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挖沙,逐漸成為建築垃圾消納場。曾經的錦繡谷,是不折不扣的「垃圾谷」,聚集了2000餘名拾荒者,私搭亂建現象十分嚴重,周邊環境非常惡劣。治理前其實就是建築垃圾填埋面積達140公頃的大沙坑。
  • 德化填埋垃圾沼氣發電站正式併網發電!
    6月9日德化縣高內坑垃圾填埋廠沼氣發電廠正式併網發電,昔日垃圾填埋場的臭氣,如今搖身變為生產電力的「綠色」燃料,實現了廢物利用、消除汙染、節能減排等多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