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的深秋,我們來到了福建省石獅市,站在城郊的將軍山上舉目遠眺,一片片茂密的山林綿延不絕,散發著深秋季節的迷人色彩。山腰處,一片工地在緊張建設中,未來這裡將成為石獅市的固廢綜合處置中心,也將成為全市生態文明的教育基地。
看到這些,你或許難以想像,僅僅在兩年前,這裡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垃圾山」,堆積著石獅市長達20多年的生活垃圾。如今,兩年之後,石獅市將軍山垃圾填埋場實現「華麗轉身」,完成美麗嬗變,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要樹立正確的觀念,直面問題、敢於擔當、正面迎戰。
當筆者將上述問題提給石獅市市長黃春輝時,他說:將軍山生活垃圾填埋場建設標準及環保措施不規範、不達標,雖然這是歷史遺留問題,積累長達20餘年時間,是歷史局限性造成的,有一定客觀因素,但我們不迴避問題的存在,正面迎戰,於2018年7月印發了《石獅市將軍山垃圾填埋場存量垃圾整治方案》並立即組織實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他接著從政治站位、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等幾個方面闡述他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政治站位方面,石獅市對存量垃圾治理展現出的擔當作為,是綠色發展理念在基層落實落地的生動實踐。
在經濟方面,通過分類處置,對篩上可燃物(約40%)進行焚燒處理;篩下物腐殖土(約55%)經檢測符合要求,作為綠化用土資源化利用或二類建築用地回填土;骨料無機物(約5%)進行回收利用或回填石窟。既減少焚燒處理量,節約能源,加快處置進度;又可資源化利用,變廢為寶。
在生態保護方面,將軍山存量垃圾治理項目的實施,首先是徹底消除了存量垃圾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問題,其次是對石獅市各級各部門生態文明觀念進一步的強化,大家取得了共識:在生態環保問題上,寧可多幹點「傻事」,也不能再欠「新帳」。
分管此項工作的副市長劉藝波對此也感受頗深。他介紹說,治理的是垃圾山,帶動的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工作,贏得的是人民群眾的讚揚口碑。
二、面對歷史遺留的生態環境問題,不僅要有正確的認識與決策,而且要有極強的執行力和工作協調能力,要有一鼓作氣、戰而勝之的作戰精神。
時間久、任務重,將軍山垃圾填埋場治理工程猶如一塊「硬骨頭」,擺到了石獅市城市管理局局長邱建申的面前。這個土生土長的石獅漢子沒有退縮,他調集精兵強將、挑燈夜戰、加班加點,中秋節、春節等節日也堅守在工地現場。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項目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2019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所專家到石獅市調研此項目,提出將此項目作為國內50萬噸級非正規垃圾堆場治理的成功案例加以推廣;2019年6月,福建省住建廳舉辦生活垃圾填埋場運營規範管理及存量垃圾治理培訓班,組織全省各地行業主管部門和49家存量生活垃圾治理運營單位到石獅市參觀學習,推廣了石獅治理經驗。
聊起經驗做法,邱建申局長介紹說主要有三點:
一是高度重視,科學決策。石獅市先後組織編制了項目針對性風險評估報告、存量垃圾治理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及環保措施專題報告等技術資料,經過科學研究才最終明確採取挖掘篩分、分類處置的方式。
二是齊心協力,快速推進。一方面,國土、住建、生態環境、財政等多部門同步推進,簡化流程;另一方面,石獅市城市管理局快速推進項目招標及設施建設,20天完成第一條篩分生產線的安裝、調試投入生產。
三是技術創新,實踐優化。受石獅市產業結構特點影響,存量垃圾中以布料為主的可燃物佔比高達40%,按常規方法難以實現充分篩選。為此,多次組織現場技術分析會,深入研究,通過採取減少篩板孔徑等技術創新措施,有效提高了篩分速度和準確率,實現存量垃圾正確分選率達到98%以上。
三、做好總體決策和工作協同的同時,要注重選擇優質的合作方,以確保治理效果如期實現。否則,就會貽誤戰機,反受其累。
石獅市將軍山垃圾填埋場治理項目之所以能夠成功實施,與這個項目的實施方——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貢獻密不可分。作為我國生態環境產業的頭部企業和上市公司,這個工程對他們來說不算大工程,技術難度也不算很高,但項目時間緊、任務重,他們沒有一絲一毫的怠慢。此項目總負責人呂美華介紹說,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是個系統工程,亟待綜合施策。
高能環境作為生態環境行業的頭部企業,在整個項目運行中確實體現了企業的綜合能力。1個月內,完成從設備選型、1950平方米抗颱風篩分車間建設、設備採購、生產、安裝、調試、試運行等一系列工作,存量垃圾正確分選率達到9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高能環境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採用好氧工藝對存量垃圾進行預處理,降低了堆體中有機物及甲烷含量,有效提高了分質篩分效率,確保了垃圾開挖過程中安全穩定。同時,提煉了存量垃圾篩分治理的關鍵技術,實現了城市礦產資源開採技術體系——存量垃圾穩定化與分質資源化技術、垃圾填埋場場地汙染消解與淨化技術的應用實踐。
正是由於黨委政府、職能部門和實施單位的正確決策、工作協同和有力執行,這一項目得到了各方肯定,取得了多重效益,為同類項目治理樹立了標杆,探索了模式,為美麗石獅的建設又增添了一抹深情的綠色。 文/習之風 鄧靈燕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