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是不是真的存在那種喜歡一個人宅在家裡,還自得其樂的人。社交對於他們來說,是耗費元神的東西。
安靜對於他們來說,是恢復元氣的必需品。
這種人,我們稱之為「內向者」。
..........1..........
這個社會對內向的偏見
最近參加一個演講培訓班,很多人都說:「我性格很內向,想通過演講變得外向一點兒。」,似乎很多人都在為內向性格所苦惱,他們不善於表達,很難在人群中獲得關注。
在我們的社會觀念中,外向的人更具有領導力,能夠一呼百應,內向的人不善交際,很難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一番成就。
小時候木魚奶奶最喜歡對我說的一句話是:「你說句話啊,難道怕人把你舌頭掐掉吃了?」
此時的木魚會腦補這個畫面。這個社會其實對內向者充滿了各種偏見,他們這樣給內向者打上標籤:「悶」「不善表達」「不愛說話」「不合群」「不喜歡跟人打交道」「孤僻」,顯然,這些標籤背後都是一連串負面的評價:消極,沒出息,沒領導力,保守。
鑑於這種不友好的評價,內向的人永遠都在苦惱如何改變這種不具有普世性的性格,於是大臂一揮,強迫自己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強顏歡笑,美其名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改變性格缺陷。
這架勢,有點兒主動為娼的感覺。
這種陰鬱的印象還要怪到弗洛伊德身上,他將內向定義為一種病態的神經症,認為它是性本能的轉移。
現在,人們漸漸理解內向不是一種性格缺陷,而是人格特質中本身存在的一種特質。
但是至今,我們都很難對內向做出一個完整的定義。
後來,我們還看到一些不合常規的人群:
錘子科技CEO羅永浩,多次承認自己是一個有社交恐懼的人。蘋果CEO蒂姆·庫克是一個根本不愛社交的超級內向者。
華盛頓、林肯……這些人成功人士,我們都認為他們是外向者,後來他們自爆自己是內向者。
到底是什麼導致外界的評價和本人的評價有著天壤之別?為什麼我們很難直接把前人對於內外向的定義直接套用在這些人身上?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搞清楚外向和內向這兩種人的本質。
..........2..........
外/內向的本質是什麼?
弗洛伊德的門徒榮格因為不喜歡弗洛伊德那套對內向者陰鬱的定義,於是提出了「心理能量」這個概念,他認為內向者的心理能量是向內聚集,外向者的心理能量是向外釋放。這也道明了外向和內向的本質區別在於:外向的人是向外釋放和獲取能量和力量,而內向的人是向內獲取和釋放能量和力量。
外向的人:善於橫向獲取自己的知識和信息。
內向的人:善於縱向深度思考,電影書籍等。
真正內向的人沒有社交焦慮,他們很喜歡獨處,向內去獲取力量。他們並不覺得獨處很難受,而是沉浸在自娛自樂之中,比如看電影,玩遊戲,看書寫字等。
有人經常會感到自己很分裂,勤於社交但總疲憊不堪,喜歡熱鬧但總沉默寡言,這種分裂是因為我們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了。
隱藏的內向者和隱藏的外向者
隱藏的內向者
他們外表看起來健談、善於社交,並在某種場合成為主角或者領導人。
但是,社交過後總是感覺很疲憊,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期和恢復期,也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樂趣,並喜歡鑽研深度課題。
真正的外向者在人群中待得越久,精力越充沛,他們往往更願意和他人互動而不是獨自思考。
這些人本質上傾向於內向性格,只不過因為發展需要,通過不斷改變和訓練,在某種場合能夠快速「偽裝」成外向者的特質,侃侃而談。比如上文的羅永浩,蒂姆·庫克,因為環境需要,「偽裝」成外向者,一旦這種偽裝成為習慣,就會被大眾認為他是一個實打實的外向者。
隱藏的外向者他們無法忍受獨處,在人群中想控制場合,卻又無所適從,於是想方設法想提高自己的溝通技巧和交際能力。
這種人其實是外向者,只不過因為生長環境因素導致不自信,不敢或者不善於在人群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願,「被迫」成內向者。
真正的內向者不怕自己成為焦點,他們拒絕發表言論通常是不想而非不敢。
那些隱藏的外向者,給自己貼上內向標籤來逃避真正的問題,他們真正應該改變的不是溝通技巧、交際能力、性格特質,而是如何釋放自己和增強自信。
真正的內向者
來看看一個真正的內向者是怎樣的:
1、 被別人扣的帽子
沉默 安靜 害羞 孤僻 怪人獨行俠
2、 和自己在一起時
精神煥發 放鬆 享受 我的世界你不懂
3、和別人在一起時
不自在 精疲力盡 無聊 什麼時候能回家
4、內向者的內心話
有人叨逼叨時:
啊!這人太傻逼了。這都不知道。
天哪!這人能不能聊點有營養的話題。
有人論今說古時:
我還是不要說話吧,免得讓人覺得我膚淺。
我還是不要說話吧,我無法找出詞語描述我現在的想法。
5、描述內向者的形容詞
獨特 有深度 謹慎 藝術性 喜歡思考
6、內向者自己的形容詞
敏感 安靜 獨處
7、傾向性職業
科學家 藝術家 作者 設計人員 文字工作者
..........3..........
內向是一種人格特質
我曾經個人採訪過一個被所有人都定義為內向者的人R。
我:你周末一個人呆家裡不覺得無趣嗎,平時都幹什麼?
R:不會,我覺得很好。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打遊戲,看電影。
我:你會自卑嗎?
R:偶爾會有點吧,但整體上還好。我:聽說性格內向的人心理都有點問題?R:……(嫌棄式白眼)
我:你有沒有想過變得外向一點?R:為什麼要變得外向?我不覺得安靜地做事有什麼不對,也不覺得低頻社交有什麼不好。
我:你甚少與外界溝通,不會覺得與社會脫節嗎?R:你怎麼知道我和外界溝通很少?我有我的方式。R現在的狀態是,不願多說話,只想安靜地做個美男子。大部分人都認為這些內向者不善言談,毫無生趣。只有那些老鐵們才了解這些內向者的真實世界,他們內心世界豐富,只是不善表達,或者不願表達。
一旦說到他的興趣點上,就如滔滔江水一發不可收拾。
內向≠不願溝通,不善交際。
有時候內向者甚至比外向者溝通力更強,因為他們少說廢話,直指要點。他們只有在認為是無效社交的時候隱藏自己的想法。
內向的人其實是完全由能力建立和維持關係的,他們建立關係大多是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為主,擅於放棄無意義的社交。
而且,不社交是一種權利,而不是一種缺點!內向是一種人格特質,而不是一種缺陷!內向者並不是外向者的對立面,他們享受獨處時探索世界,他們享受精神上的攫取。
埃裡克·巴克爾的《破除成功學的迷信》一書中,作者引用了心理學家的統計:大約有1/3的人是強烈的內向或者強烈的外向,而剩下的2/3的人是處在中間,其實就是有時內向,有時外向。內向和外向是一種粗暴的分類,人們總想找出某種規律來解釋某些現象,以便對身邊的人,對這個世界更有掌控感,內外向的分類也是,把複雜的人性簡單化本質只是為了掌控現在,預測未來。
這個世界複雜多變,不管我們的性格如何,最重要的不是改變它,而是接納最真實的自己,並努力改變哪些可改變的點。
如果你覺得內向的性格確實對你的工作生活有一定負面影響,可以試著去看下面的書籍。
內向者通常是低調的高成就者。他們的品質和貢獻也許不會被人發覺或得到回報。如果你是個內向型領導者,害怕公眾演講,覺得與人相處費勁,這本書提供的實用指導可以幫助你成功應對這些不舒服的場景。它會讓你變得更高效。
——博恩·崔西,溝通大師、暢銷書《吃掉那隻青蛙》作者
我已經從事高管培訓十五年了,卻還是對這本書相逢恨晚,可惜我的很多內向型客戶沒能早些看到這本書。珍妮弗的四步過程法清晰具體,並且以結果為導向,能夠幫助那些「不太吵鬧」的領導者們避免職業受阻,獲得成功。如果你是個內向者—或者你在訓練、指導或者領導內向者—這就是你在苦苦尋覓的那本書。買下來,好好讀,然後付諸實踐!
——傅萍,傑魔公司(Geomagic)董事長兼執行長、《彎而不折》作者
這是一本對內向者和外向者同等重要的書。外向者會更深刻地了解內向者的思想。內向者則會學到接納自己的內向以及他們為效力的組織帶來的真正價值。康維勒介紹的技巧和工具能夠幫助內向者在外向者佔主導的商業世界揚帆起航。噓,聽到了嗎?那是你的自信心增長的聲音!
——雪倫·喬丹·埃文斯,《管理之道:愛你的員工,不然就會失去他們》合著者
聖者們,放下屠刀,成全內向者,世界因多彩而美麗。
▌作者 ▏木魚(Mu魚說)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