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喜歡一個人呆著丨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嗎?

2020-12-16 Mu魚說

這個世界,是不是真的存在那種喜歡一個人宅在家裡,還自得其樂的人。社交對於他們來說,是耗費元神的東西。

安靜對於他們來說,是恢復元氣的必需品。

這種人,我們稱之為「內向者」。

..........1..........

這個社會對內向的偏見

最近參加一個演講培訓班,很多人都說:「我性格很內向,想通過演講變得外向一點兒。」,似乎很多人都在為內向性格所苦惱,他們不善於表達,很難在人群中獲得關注。

在我們的社會觀念中,外向的人更具有領導力,能夠一呼百應,內向的人不善交際,很難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一番成就。

小時候木魚奶奶最喜歡對我說的一句話是:「你說句話啊,難道怕人把你舌頭掐掉吃了?」

此時的木魚會腦補這個畫面。這個社會其實對內向者充滿了各種偏見,他們這樣給內向者打上標籤:「悶」「不善表達」「不愛說話」「不合群」「不喜歡跟人打交道」「孤僻」,顯然,這些標籤背後都是一連串負面的評價:消極,沒出息,沒領導力,保守。

鑑於這種不友好的評價,內向的人永遠都在苦惱如何改變這種不具有普世性的性格,於是大臂一揮,強迫自己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強顏歡笑,美其名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改變性格缺陷。

這架勢,有點兒主動為娼的感覺。

這種陰鬱的印象還要怪到弗洛伊德身上,他將內向定義為一種病態的神經症,認為它是性本能的轉移。

現在,人們漸漸理解內向不是一種性格缺陷,而是人格特質中本身存在的一種特質。

但是至今,我們都很難對內向做出一個完整的定義。

後來,我們還看到一些不合常規的人群:

錘子科技CEO羅永浩,多次承認自己是一個有社交恐懼的人。蘋果CEO蒂姆·庫克是一個根本不愛社交的超級內向者。

華盛頓、林肯……這些人成功人士,我們都認為他們是外向者,後來他們自爆自己是內向者。

到底是什麼導致外界的評價和本人的評價有著天壤之別?為什麼我們很難直接把前人對於內外向的定義直接套用在這些人身上?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搞清楚外向和內向這兩種人的本質。

..........2..........

外/內向的本質是什麼?

弗洛伊德的門徒榮格因為不喜歡弗洛伊德那套對內向者陰鬱的定義,於是提出了「心理能量」這個概念,他認為內向者的心理能量是向內聚集,外向者的心理能量是向外釋放。這也道明了外向和內向的本質區別在於:外向的人是向外釋放和獲取能量和力量,而內向的人是向內獲取和釋放能量和力量。

外向的人:善於橫向獲取自己的知識和信息。

內向的人:善於縱向深度思考,電影書籍等。

真正內向的人沒有社交焦慮,他們很喜歡獨處,向內去獲取力量。他們並不覺得獨處很難受,而是沉浸在自娛自樂之中,比如看電影,玩遊戲,看書寫字等。

有人經常會感到自己很分裂,勤於社交但總疲憊不堪,喜歡熱鬧但總沉默寡言,這種分裂是因為我們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了。

隱藏的內向者和隱藏的外向者

隱藏的內向者

他們外表看起來健談、善於社交,並在某種場合成為主角或者領導人。

但是,社交過後總是感覺很疲憊,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期和恢復期,也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樂趣,並喜歡鑽研深度課題。

真正的外向者在人群中待得越久,精力越充沛,他們往往更願意和他人互動而不是獨自思考。

這些人本質上傾向於內向性格,只不過因為發展需要,通過不斷改變和訓練,在某種場合能夠快速「偽裝」成外向者的特質,侃侃而談。比如上文的羅永浩,蒂姆·庫克,因為環境需要,「偽裝」成外向者,一旦這種偽裝成為習慣,就會被大眾認為他是一個實打實的外向者。

隱藏的外向者他們無法忍受獨處,在人群中想控制場合,卻又無所適從,於是想方設法想提高自己的溝通技巧和交際能力。

這種人其實是外向者,只不過因為生長環境因素導致不自信,不敢或者不善於在人群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願,「被迫」成內向者。

真正的內向者不怕自己成為焦點,他們拒絕發表言論通常是不想而非不敢。

那些隱藏的外向者,給自己貼上內向標籤來逃避真正的問題,他們真正應該改變的不是溝通技巧、交際能力、性格特質,而是如何釋放自己和增強自信。

真正的內向者

來看看一個真正的內向者是怎樣的:

1、 被別人扣的帽子

沉默 安靜 害羞 孤僻 怪人獨行俠

2、 和自己在一起時

精神煥發 放鬆 享受 我的世界你不懂

3、和別人在一起時

不自在 精疲力盡 無聊 什麼時候能回家

4、內向者的內心話

有人叨逼叨時:

啊!這人太傻逼了。這都不知道。

天哪!這人能不能聊點有營養的話題。

有人論今說古時:

我還是不要說話吧,免得讓人覺得我膚淺。

我還是不要說話吧,我無法找出詞語描述我現在的想法。

5、描述內向者的形容詞

獨特 有深度 謹慎 藝術性 喜歡思考

6、內向者自己的形容詞

敏感 安靜 獨處

7、傾向性職業

科學家 藝術家 作者 設計人員 文字工作者

..........3..........

內向是一種人格特質

我曾經個人採訪過一個被所有人都定義為內向者的人R。

我:你周末一個人呆家裡不覺得無趣嗎,平時都幹什麼?

R:不會,我覺得很好。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打遊戲,看電影。

我:你會自卑嗎?

R:偶爾會有點吧,但整體上還好。我:聽說性格內向的人心理都有點問題?R:……(嫌棄式白眼)

我:你有沒有想過變得外向一點?R:為什麼要變得外向?我不覺得安靜地做事有什麼不對,也不覺得低頻社交有什麼不好。

我:你甚少與外界溝通,不會覺得與社會脫節嗎?R:你怎麼知道我和外界溝通很少?我有我的方式。R現在的狀態是,不願多說話,只想安靜地做個美男子。大部分人都認為這些內向者不善言談,毫無生趣。只有那些老鐵們才了解這些內向者的真實世界,他們內心世界豐富,只是不善表達,或者不願表達。

一旦說到他的興趣點上,就如滔滔江水一發不可收拾。

內向≠不願溝通,不善交際。

有時候內向者甚至比外向者溝通力更強,因為他們少說廢話,直指要點。他們只有在認為是無效社交的時候隱藏自己的想法。

內向的人其實是完全由能力建立和維持關係的,他們建立關係大多是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為主,擅於放棄無意義的社交。

而且,不社交是一種權利,而不是一種缺點!內向是一種人格特質,而不是一種缺陷!內向者並不是外向者的對立面,他們享受獨處時探索世界,他們享受精神上的攫取。

埃裡克·巴克爾的《破除成功學的迷信》一書中,作者引用了心理學家的統計:大約有1/3的人是強烈的內向或者強烈的外向,而剩下的2/3的人是處在中間,其實就是有時內向,有時外向。內向和外向是一種粗暴的分類,人們總想找出某種規律來解釋某些現象,以便對身邊的人,對這個世界更有掌控感,內外向的分類也是,把複雜的人性簡單化本質只是為了掌控現在,預測未來。

這個世界複雜多變,不管我們的性格如何,最重要的不是改變它,而是接納最真實的自己,並努力改變哪些可改變的點。

如果你覺得內向的性格確實對你的工作生活有一定負面影響,可以試著去看下面的書籍。

內向者通常是低調的高成就者。他們的品質和貢獻也許不會被人發覺或得到回報。如果你是個內向型領導者,害怕公眾演講,覺得與人相處費勁,這本書提供的實用指導可以幫助你成功應對這些不舒服的場景。它會讓你變得更高效。

——博恩·崔西,溝通大師、暢銷書《吃掉那隻青蛙》作者

我已經從事高管培訓十五年了,卻還是對這本書相逢恨晚,可惜我的很多內向型客戶沒能早些看到這本書。珍妮弗的四步過程法清晰具體,並且以結果為導向,能夠幫助那些「不太吵鬧」的領導者們避免職業受阻,獲得成功。如果你是個內向者—或者你在訓練、指導或者領導內向者—這就是你在苦苦尋覓的那本書。買下來,好好讀,然後付諸實踐!

——傅萍,傑魔公司(Geomagic)董事長兼執行長、《彎而不折》作者

這是一本對內向者和外向者同等重要的書。外向者會更深刻地了解內向者的思想。內向者則會學到接納自己的內向以及他們為效力的組織帶來的真正價值。康維勒介紹的技巧和工具能夠幫助內向者在外向者佔主導的商業世界揚帆起航。噓,聽到了嗎?那是你的自信心增長的聲音!

——雪倫·喬丹·埃文斯,《管理之道:愛你的員工,不然就會失去他們》合著者

聖者們,放下屠刀,成全內向者,世界因多彩而美麗。

▌作者 ▏木魚(Mu魚說) ▏原創

相關焦點

  • 毛不易:性格內向不是一種缺陷
    前幾天偶然在微博上看到歌手毛不易關於內向型性格的一段採訪,其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我一直覺得內向不是性格缺陷,它是性格的一種,我們希望大家都能坦然地接納自己、擁抱自己的性格。我聽過最惡毒的話是:「學習成績好有什麼用,不會說話以後長大了照樣沒出息。」仿佛前途和未來僅由性格就可以決定,而內向是一種缺陷,是能被人任意嘲諷而無可反駁的原罪。
  • 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嗎?
    內向的人不善言辭,常煩惱於如何交際內向的人喜歡用行動來證明自己,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也不向別人誇耀內向的人容易自卑,很容易忽視了自己的優點,而太在乎自己的缺點……長期以來,善於表達和勇於競爭等外向性格者的優勢,仿佛都更為社會所認可。外向者的種種行為、語言、情緒、判斷都更能讓人感受到前進的激情,從而廣受歡迎。
  • 毛不易談自己性格,內向不是性格缺陷,它只是性格中的一種
    毛不易曾經在一個採訪裡面談論了關於自己性格的問題,他是這樣說的:我不認為內向是性格的一種缺陷,它只是所有性格中的一種。沒有必要強迫自己改變性格,希望大家能夠坦然地接納自己的性格。那麼內向真的是性格的缺陷嗎?其實不然,每一種性格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每一種性格也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我們身邊的朋友裡面,不發缺少性格外向的人,看著他們身邊眾多的好友,看他們能和剛認識的人稱兄道弟,你產生了深深的羨慕。
  • 內向是性格缺陷嗎?在職場,內向的人表現其實也有優勢
    內向是性格缺陷嗎?很多性格內向的人,往往都會覺得自己是不是不夠好,這其實是自我不認可和不自信的表現。因為職場中,好像性格開朗的人更加受歡迎,更加容易融入一個新環境,更加能夠與別人打成一片。而性格內向的人,往往不怎麼喜歡交際和說話,口才不佳,又敏感多疑,讓人覺得有城府不願靠近。其實每一種性格都有利益有弊,關鍵是自己往什麼方向看。你覺得內向的人,不喜歡說話,但說出來的話往往更讓人相信,給人一種踏實靠譜的感覺。
  • 孩子怕生內向是性格缺陷嗎?
    在這個強調競爭的社會,大人們下意識地會賦予「外向」的孩子「更有能力」「討人喜歡」的頭銜;而內向的孩子卻總是被大多數人貼上「性格有問題」「缺陷性格」「沒出息」「慫蛋」等負面標籤。可是,內向的娃一定就比外向的差嗎?他們就一定很難過好這一生嗎?
  • 兒童成長規劃|孩子不愛說話很內向是性格缺陷嗎?與生俱來的天賦
    內向是性格缺陷嗎?不是,是天賦。今日,無意間看到一個微博熱搜話題讓我想起了大暑期間發生的一件小事。大暑期間去了閨蜜家聚餐,她家女兒一向話不多,愛一個人待著,也不喜歡跟我們交流,她媽媽就覺得這種性格不好,將來會吃虧,一直逼女兒外向。吃飯的時候,閨蜜打算趁著人多,讓女兒敬酒給練練膽。
  • 內向=懶、笨、慢、悶?內向是缺點?一本書解讀內向性格的競爭力
    奧黛麗.赫本曾說:「我喜歡獨處,喜歡和我的狗一起散步,一起欣賞樹木、花朵、天空……如果給我機會讓我從周六晚上獨自一人呆到周一早晨我將會很開心。」我想,很多內向性格的人對此都會有共鳴,喜歡獨處勝過熱鬧是內向型性格人的一個常態。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社會將內向與懶、笨、慢、悶畫上了等號,內向型性格似乎成了一種性格缺陷。身為一個內向型性格的人,從小到大都或多或少都會受到身邊人或善意或惡意的提醒:「這孩子不愛說話。」
  • 孩子內向≠性格缺陷,父母做好這4點,內向的孩子不吃虧只會更成功
    圖片來源:網絡內向≠性格缺陷瑞典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認為:相比較於外向者更關注外界環境,內向者的興趣所在只是更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內向只是孩子的一種個性特徵,並不是人格缺陷。《零零後》是央視紀錄頻道出品的追蹤零零後孩子成長的紀錄片。個性與制度、應試與素質、留守與留學、青春期與親子關係、獨生子女與二胎政策等現實的教育話題連接著每個家庭。
  • 內向並不是缺陷,不需要改變。
    「你這麼內向,以後怎麼交朋友?職業生涯怎麼辦,內向的人當不了領導的。」你有沒有被這樣那樣地勸說過,要改掉你內向的性格。內向的你仿佛被貼上過社交焦慮、自卑、不快樂、沒有幽默感等等的各種標籤。可是,你真的了解什麼是內向嗎?你真的懂內向的人嗎?
  • 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性格是否內向,看這三點就夠了!
    我有個朋友,有次我們在聊天的時候他跟我說他特別不喜歡自己的性格,因為他感覺他在很多方面都和別人不太一樣,比如敏感,容易緊張。在交際方面總是顯得不合群,他甚至懷疑是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出了問題,後來我去查了很多資料發現他並不是心理問題,他只不過是一個性格內向人的而已。
  • 這孩子什麼都好,就是太內向!內向是心理缺陷嗎?
    「都怪我太內向,不太會跟人溝通。」常聽到有人這樣描述自己。 可是,內向真的是一種錯嗎? 我問身邊的朋友,她說:「還好啊,我覺得內向的人挺靠譜的。」 「那如果你的孩子內向,你能接受嗎?」我追問。 她沒有猶豫,說:「那不行,以後吃不開吧。」 說歸說,終究,在很多人固有的印象裡,內向稱得上一個人的缺陷。
  • 性格內向的人能練好口才嗎?
    性格內向的人能練好口才嗎?這個問題是很多人關心的一個問題,也是很多人容易陷入到主觀的一個問題,會認為性格內向的人,很難練好口才。然而,從客觀角度分析,事情的結論可能和我們以為的不太一樣,今天就圍繞這個問題和大家分析一下。
  • 性格內向需要改變麼?看了你就明白了
    我們一旦覺得自己孩子是內向的人,我們便開始懷疑:內向是一種病嗎?我該怎樣讓孩子外向一點?我是不是應該把他們多帶出去主動跟別人打招呼?是不是應該多做一些「外向的孩子」才會做的事?我們似乎一點都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內向。甚至覺得內向很不好,認為這是一個需要去解決的問題。
  • 喜歡獨處的人很糟糕?心理學家:性格內向的人不需要無謂的社交
    蘇珊·凱恩曾說過:內向性格並不是一種錯,安靜也可以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前段時間我辭職了,辭職之後便一個人待在出租房裡,精神的時候碼碼字,找一些資料,看一看書。累的時候睡一會,曬曬太陽,追會劇。餓的時候做個飯,或是點個外賣。有時候,好幾天不會出門,也不跟別人聊天,安安靜靜地待著。
  • 在生活中,性格內向,不討人喜歡怎麼辦?
    答|百度派 @丁客我們每個人的性格和脾氣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外向、和所有人都是哥們,有的人內向、不喜歡和不熟悉的人交流。但是內向的人一般都會有一個苦惱,那就是不喜歡和人溝通、不喜歡交朋友,也就意味著朋友比較少,自己也慢慢的受到其他人的冷落,不被他人喜歡。當出現這種問題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01丨發揮你自己的價值內向的人可以不使用性格去討喜,可以使用自己的價值去討喜。
  • 內向性格真的不好嗎?搭建「恢復壁龕」,培養「內向性格競爭力」
    導語:一直以來,在我們的印象裡,內向似乎一直都是個貶義詞。生活中經常聽到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太內向,進而各種擔憂。這個社會給外向的人賦予了太多光環,而內向的人卻被貼上膽小、自卑、社交能力差等標籤,在這樣的環境下,每個人都對「內向」這種性格避之不及,家長不願孩子內向,老闆不願招內向的員工,內向的人難道真的不具備優勢嗎?
  • 赫敏不喜歡派對,扎克伯格容易害羞,內向的人能取得成功嗎?
    因飾演《哈利·波特》中赫敏一角而成名的艾瑪·沃特森就是一個內向型性格的人,她直言特別不喜歡參加舞會:「其實我本來就是這麼一個內向的人,我不是有意識的管著自己不出去玩,我本來就這樣。」Facebook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也是個內向的人,他從十幾歲的時候就喜歡一個人呆著寫代碼。扎克伯格還很容易害羞,所以在早些時候他在公開講話時會緊張,身體甚至會輕微顫抖。但他卻創造出了前無古人的社交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社交習慣。
  • 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這個實驗將顛覆你對性格的認知
    能說會道、活潑積極的人自然更討人喜歡。這導致了很多家長、甚至老師都覺得內向是個缺陷,千方百計要改變孩子的「性格」。如果再仔細分析這些所謂的「改變方法」,其實又十分粗糙。說來說去不過是:帶孩子去人多的地方,多參加活動、要多叫主動叫人,仿佛只要多鍛鍊,一切就會好!
  • 一個人性格內向是什麼樣子?中年閏土:我已不是曾經那個少年
    一個人性格內向是什麼樣子?大部分人第一反應可能是這個人沉默、寡言、安靜,還有害羞,比如閏土。魯迅先生的《少年閏土》原文是這樣描述閏土的:「我於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地去看。
  • 內向不是性格缺陷,它正以溫和的方式,成為這個時代硬核的競爭力
    你會因為自己性格內向而想過要改變嗎?在職場中你因為內向而被忽視過嗎? 這個世界似乎是更有利於外向性格的人生存的,大聲說話會被認為是自信和快樂的表現,到處是開放式辦公室、社交聚會。就連在招聘時,都會寫著要求:性格開朗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