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進食、斷食與長壽》:間歇性斷食真的能讓我們抗衰老嗎?

2020-12-19 金玉暖芬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叫做能吃是福。過年時親戚總招呼你多吃一點,你吃的越多,他們覺得你身體越健康。

但是能吃是福的下一句叫做善吃是智。

現代人處在物質極大豐富的年代,不缺吃穿。很多病都是我們吃出來的,比如2型糖尿病。

如何在眾多食物中選擇自己身體需要的,保持身體健康,才是我們需要做出的選擇。

能吃是福並不代表什麼,而善吃是智卻體現了一個人關於飲食的智慧。

今天這部BBC的片子,就探究了斷食、間歇性飲食法與我們身體健康之間關係。

01限制卡路裡飲食是保持身體狀態年輕的秘訣

片子開頭男主出場,說自己熱愛生活,所以要保持年輕,為了儘可能長久的享受生活。

我想大多數的人想法和他一樣,我們一怕肥胖,二怕衰老。

男主受過醫學培訓,了解所有保持健康的專業建議,但對他自己似乎不起作用。因為他發現自己的身體不像他想像中的那樣清瘦健康。

他想去探究一下科學是否提供一些方法來讓自己延緩衰老。所以他設法找到了一些對抗衰老的專家。

幾十年來,全球眾多科學家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衰老問題。其中基因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關係到我們的衰老速度。

你無力決定自己的基因,但是你能決定自己吃什麼。

美國的一些研究開始顯露出一些效果,揭示了食物與長壽的聯繫,這似乎不單單與我們吃什麼有關係,與怎麼吃,什麼時候吃也有關係。

研究發現,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乾旱塵暴區,遭遇了可怕的乾旱,食物匱乏。整個國家處在大蕭條時期。

在這種困難時期,人們的壽命反而延長了。數據顯示,在大蕭條最艱難的幾年裡,1929年到1933年,居民平均壽命竟然增加了6年。

那次研究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直到現在科學家才真正開始理解,控制卡路裡與人類的壽命有什麼關係。

小路教授,近10年來一直在研究一群人,他們每天都嚴格控制卡路裡的攝入。研究結果讓他大為吃驚,這些人就像是另一個物種,他們發現這些人比他的父母兄弟更長壽。

男主去親自拜訪了一位他所謂的這類人喬。

喬看起來很健康,但並非特別年輕,他和男主的年齡差不多,都是50多歲的人。所以男主帶著喬去做一系列的身體測試,來看看兩人誰更健康。

喬每天攝入1900卡的熱量,男主每天收入2300卡。

有一項測試非常有趣,不需要一些特別的儀器,也能檢測自己的衰老程度。

原理是身體平衡由內耳控制,衰老過程中耳結構退化,平衡協調性就會漸漸變差。

檢測方法是閉上眼睛,用力量較弱的腿單腿站立。

男主的成績是6.59秒,而55歲的人平均能達到8秒。小喬堅持了30秒,他達到20歲的平均水平。

接著他們做了一系列更為嚴謹的科學測試,包括驗血。

結果顯示,小橋體內的脂肪含量是11.5%,屬於運動健將的標準水平。男主的脂肪含量是27.1%,也就是說他的身體裡1/3都是脂肪,並且腹部脂肪比例約為30%。

腹部脂肪越高,就越有可能患上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這也是得癌症的風險因素之一。

喬的飲食讓他的身體器官都保持著最佳狀態,而男主的飲食正在毀壞他的健康。

同樣為人,的確是兩個物種。

面對如此鮮明的對比,男主開始行動了。但是他無法像喬那樣每天精確的計量卡路裡生活,所以他想了解熱量控制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希望既有辦法享受到美妙的益處,同時又不必節食。

02斷食能夠延緩衰老

男主將拜訪一位全球最傑出的一位研究衰老問題的專家:小瓦教授。

教授帶男主去看了兩隻老鼠。它們同齡、同物種、同性別,但兩者有一個重要的區別,體型小的那只比大的那隻長壽得多。

這隻小老鼠實際上是人造生物,它之所以個子小且長壽,是因為它的基因被提前改良了。他體內的一種生長激素含量極低,即第一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簡稱IGF-1激素。

這種激素來自於一群特殊人群,他們患有一種疾病,叫做萊倫氏綜合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侏儒症。

全球總共有不到350名患者。小瓦教授的家鄉就在那裡,但他是正常身高。

讓教授驚訝的是,這些人似乎不會患糖尿病或癌症。他們和普通人一樣吸菸,吃高熱量的食物,但是沒有一人死於癌症。

但那些正常身高的人,卻和一般人一樣會得癌症。

這些人和長壽的老鼠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身體只產生極少量的生長激素:第一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

這些發現幫助小瓦教授了解了在其複雜的衰老過程中,IGF-1所起的作用。我們的身體通常處於活躍模式,IGF-1不斷促使細胞分裂,但是當它的含量下降時,細胞就轉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模式。

人體減緩產生新細胞的速度,開始轉向修復現有細胞,DNA的損傷更有機會得到修復。

但是這些與人類的熱量控制有什麼關係呢?

小瓦教授做了一個簡單的類推,結果證明我們吃的食物中的蛋白質會影響身體產生的IGF-1量。當我們大量攝入蛋白質時體內的細胞就會維持活躍模式,它會促使細胞消耗養分。

在活躍模式中,人體更容易受到癌症和糖尿病的侵害,因為你的細胞增長太快,來不及有效修復損傷。

所以關鍵是找到一種方法,將你的身體由瘋狂的活躍模式轉變到修復模式。

那就是斷食。

但是能夠在24小時內讓你體內的葡萄糖含量降低,生長因子IGF-1也會隨之減少。

男主表示不信。僅僅是幾天不吃東西,就足以讓自己的身體進入更加健康的狀態,不過他對這種方法很感興趣,所以他拿自己的身體做了一個實驗。

長時間斷食是很危險的,小瓦教授認為只有健康的人才能斷食,並且最好在密切監護之下。

男主決定嘗試斷食,時間是三天半。每天會喝很多水、紅茶,還有一杯熱量為50卡的素食湯。

三天半後,斷食結果顯示,男主的第1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幾乎降低了一半。

但小瓦教授指出,除非男主改變飲食,做到低蛋白質,多果蔬,否則斷食的成果不會維持多久。需要隔幾個月就斷食一次,以維持效果。

但是這次斷食經歷讓男主太痛苦了。他決定去找一種更好的方式,更簡單的方式,也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同時沒有這麼痛苦。

03間歇性斷食也能帶來明顯效果

男主去拜訪了一位女性博士小克,她在研究一種更為輕鬆的方法,隔天斷食法。

這種方法要求嚴格控制一天的熱量,女性控制在400~500卡路裡,男性控制在500~600卡路裡,大約相當於一頓午飯的熱量,這一天為斷食。

看到片子中對於間歇性飲食的介紹,感覺上更像是輕斷食。斷食的那一天只是降低了攝入食物的熱量,而不是什麼都不吃。

這種方法利用斷食日和解禁日相互交替,解禁日可以吃自己任何想吃的東西。

這種方法聽起來比長時間段時或者是日常熱量控制更輕鬆。

小克正在做一項實驗,實驗對象都是體重超標的人,結果表明隔天斷食法或許真的有效。

他們的體重減少的更多一些,6個月裡大約多減了4.5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降低,血壓也顯著降低。

男主被說服了,他打算親自試試。

斷食日過後的第2天,男主愉快的點了漢堡和冰淇淋,和小克開懷暢吃。吃完後男主聲稱很擔心自己的血糖、膽固醇和過度飽食的負擔,它們會不會因為在解禁日吃高脂食品而變得更糟糕。

剛好小克最近的一項研究,比較了兩組隔天斷食法的實驗對象。一組在解禁日吃高脂食品,另一組吃低脂食品。

結果發現兩組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同樣減少,甘油三酯和血壓也降低了。

所以在解禁日,吃高脂或低脂食品並沒有影響。

這項研究,另一個意外發現是在一天的斷食後,人們其實很少在解禁日暴飲暴食。

小克的研究仍然處於早期階段,但男主開始被事實說服了,簡單的飽食斷食模式也很有效,他認為這種方法很適合自己。

為了給自己再找一點動力,男主來到了最後一站。他認為衰老帶來的種種變化中,有一點是最為可怕的,就是衰老對大腦的影響。

他找到了小馬教授。小馬是研究大腦衰老的領銜專家,他的研究表明斷食或許可以延遲一些疾病的到來,如阿爾茨海默氏病(老年痴呆症)和記憶衰退。

小馬教授帶他去看了研究所裡的一隻特殊老鼠。這隻老鼠在探索一個迷宮,是一項記憶測試,檢測它是否能記住之前找到食物的地方。

這些老鼠是會患上阿爾茲海默氏病的,它們通常在較短時間內死去,但如果這些老鼠的日常飲食改為飽食日斷食日交替的模式,結果發現它們能夠保持良好的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推遲患上各種疾病的時間。

另一方面,如果老鼠吃很多快餐,它們的身體狀態很快就走上了下坡路。

真人試驗中同樣適用。陣發性飢餓感能夠刺激新神經元生長。

從進化的角度來說,如果你很餓,你最好提高認知能力。這會給你一種生存優勢,讓你記住食物的位置等。

簡單來說,斷食似乎會刺激你的腦灰質,就像運動會刺激你的肌肉一樣,飢餓會使人更敏銳。

隔天斷食法對大腦有更明顯的效果,比每天控制熱量攝入更好。

在影片最後,提到我們的目標是探索我們該怎樣斷食會活得更久。

官方建議每人每天最少攝入2000卡路裡的熱量。如果你真的想嘗試斷食,即即使是間歇性斷食,也一定要先與醫生溝通,因為斷食可能對某些人有害,例如孕婦或體重過輕的人。

男主採取相對溫和的5+2輕斷食,每周正常進食5天,之後斷食兩天。

5個星期以後,通過血液檢測,IGF—1(引發癌症的主因之一)下降了50%。葡萄糖降到了90,血糖恢復正常。膽固醇整體減少,但有益的膽固醇增加了。

【結語】

我們常聽老人家說一句話:「人的一生飯量有定數,誰先吃完誰先走。」以前不以為然,但現在我覺得這句話背後或許真的有科學依據。

我沒有進行過斷食,但我知道這兩年輕斷食很火,也就是5+2飲食法,5天正常吃,選擇不連續的兩天進行輕斷食。可能適當斷食的確有對我們的身體有好處,但是不建議長期使用。

相關焦點

  • 斷食18 小時可以抗衰老、助長壽?
    幾乎人人都想要抗衰老、活得長壽,但到底有什麼確切的方法可以心想事成實現願望呢?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發現:只要在一天中連續16-18小時不吃東西,就能達到延長壽命的效果。可這樣的斷食法是不是人人都適合呢?來聽聽這位名校大學教授的說法。
  • 間歇性斷食有利於長壽
    看一新聞:間歇性斷食有利於長壽。 美國《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一項審查過去動物和人類研究的報告顯示,一天16~18個小時不進食的間歇性斷食,可能是治療多種健康狀況的關鍵。
  • 間歇性斷食有效嗎
    吃藥也好,運動也罷,減肥方法也是各領風騷三五年,現在最流行的大概是通過間歇性斷食來控制體重。可是,間歇性斷食真的效果顯著嗎?殘酷的時尚管住嘴,這需要極強的自我控制能力。間歇性斷食意味著,採取這種方法的人需要隔一段時間才能攝入極少量的食物。
  • 間歇性斷食減肥原理是什麼?間歇性斷食期間應該怎麼吃?
    如生酮飲食、低碳飲食、間歇性斷食等,而我使用過其中的間歇性斷食法。那麼到底什麼是間歇性斷食飲食法?什麼是間歇性斷食?首先要說明,斷食≠ 節食。斷食是在「不過度壓低飲食攝取量」的前提下,將進食時間段縮短。比如8小時內吃完三餐,剩下的16小時不吃任何食物。
  • 曉文告訴你:間歇性斷食減肥可靠嗎?
    二:間歇性斷食法會使肌肉會流失嗎?減肥代謝會變慢嗎?傷胃嗎? 間歇性斷食會造成肌肉流失嗎?(記住不是長時間斷食嗎,所以體現了間歇的重要性) 間歇性斷食會讓代謝變慢嗎? 減肥的時候難免代謝都會下降,但是其實間歇性斷食跟卡路裡限制減肥,兩者在吃東西的時候代謝幾乎是一樣的,長遠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以至於不值得一提。
  • 間歇性斷食減肥法
    在夏天穿衣比較薄,沒有厚重衣服的保護,身體的贅肉,盡顯無疑,這個時候難免會影響到個人的形象,因此會想方設法通過一些方法進行減肥,其中間歇性斷食減肥法時,比較受大眾歡迎的一種減肥手段。 多數人覺得在夏天減肥會更容易,其實這只是一種心理想法,夏天的人減肥多,是因為已經到了不得已的時候。
  • 改變進食時間,6個月減了36斤的「間歇性斷食」攻略分享
    僅僅是改變進食時間,6個月內減掉36斤,你願意嗎?事實上,這種方法現在也比較主流,它就是間歇性斷食。日本一位姑娘在網絡分享,自己用間歇性斷食方法減肥成功。24歲的Noa形容自己是一名「吃貨」,加上疫情期間居家隔離,很快發胖至65kg。
  • 關於「間歇性斷食減肥法」的粗淺認識
    「間歇性斷食」的方式,就是讓你將進食固定在某一個時間段,而其他時間段嚴格地不進食。比較流行的有:一是每天斷食16小時,並在剩下的8小時內進食。採取這種方法的人通常選擇在中午到晚8點之間進食,這也符合大多數人的習慣,至少能保證午餐和晚餐,這種飲食法就是網紅們常用的「16:8飲食法」。
  • 有關間歇性斷食,你想知道的都在這了!
    那麼間歇性斷食對於減脂是否真的很有優勢?對於健康是否也很有好處?還是說它只是和傳統飲食差不多?本文將跟大家仔細介紹一下「間歇性斷食」,它背後的原理,具體如何操作,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相關的研究結果。間歇性斷食是什麼?
  • 間歇性斷食有利於心臟健康!
    間歇性斷食逐漸成為一種流行的飲食模式。間歇性斷食通常分為兩類:一是每日限時進食,即每日18小時禁食(每天進食時間縮窄至6至8小時之間),二是所謂的「5∶2間歇性斷食」,即每周有兩天僅吃一頓中等量的餐食。
  • 用輕斷食給身體減壓,控制好時間,體重就下去了
    你看過BBC紀錄片《禁食與長壽》嗎?這個紀錄片講的就是少吃與健康的關係,影片先是以倫敦馬拉鬆開場,主持人麥可採訪了一位用7個多小時跑完42公裡全馬的101歲高齡老人。這位老人為何如此神奇,答案就兩個字,少吃。而後主持人又去了美國的西雅圖,洛杉磯,芝加哥,巴爾的摩,分別拜訪了那裡專門研究人類衰老方面的專家與教授。
  • 抗衰老、緩糖尿病的「輕斷食」適合你嗎?
    輕斷食的好處: 減肥效果好,不易反彈 預防2型糖尿病 心臟健康 抗衰老,預防老年痴呆 輕斷食注意事項 4份輕斷食食譜
  • 間歇性斷食能減肥,嘗試時請注意這3點
    能不能在一定的規則下,吃的時候就隨心的吃呢。還真有這樣的飲食模式,比如間歇性斷食。研究發現,間歇性禁食真能幫你減肥,除了能幫助減肥,它還能改善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有利於控血糖;調節血脂,降低血管炎症反應,有利於改善心血管心血管疾病;改善特定癌症的存活率等。
  • 倩狐教你168間歇性斷食法怎麼吃最有效完整攻略!名人168斷食減肥菜單
    你嘗試過168間歇性斷食了嗎?間歇性斷食是近年相當火紅的減肥法,其中比較溫和的168斷食更是連明星也爭相嘗試。但不是說16小時不吃、8小時吃就能瘦身,在8小時內要吃些什麼、怎麼吃也很關鍵,哪些人不能嘗試168斷食法,還有名人如楊丞琳、侯佩岑的168斷食菜單等等,最完整的168施行攻略整理好給大家,看完這篇保證能成功。
  • 斷食,辟穀這些方法真的可行嗎
    像我這樣的每天正常吃飯,但是我會在每個月拿出2-3天的時間來做斷食,也就是清腸,我也問過有一些機構專門是幫明星名人做斷食的,他們一次收取的費用比較昂貴,在10W-30W之間,我是怎麼會知道這麼一個小眾的內容呢?大概是五六年前我看過英國的一部片子,bbc紀錄片《進食、斷食與長壽》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搜索一下。
  • 間歇性斷食究竟有多神奇
    能像間歇斷食這樣持久深遠影響力的飲食方法沒有幾個。所謂間歇斷食是一種飲食策略,你需要計劃安排一些周期性的時段禁食,禁食的時長和禁食的窗口期則變化多樣。有的人安排以24小時為單位輪流進行禁食和進食,也就是隔日斷食法,有的人喜歡五二制,每周有兩天空腹,另外五天進食。但是最流行的間歇斷食法恐怕得數16/8法。也就是每天禁食16小時,剩餘的八小時為禁食窗口,在進食時段你不能攝入除了水以外的其他飲食。可以看到,間歇斷食法和傳統飲食規律迥異,傳統就是指早午晚三餐這樣。那麼為什麼要使用間歇斷食呢?
  • 想抗老長壽你可以這樣做!美名校教授:斷食18小時是有效關鍵!
    然而這篇報告建議大眾,或許醫師們能將間歇性斷食作為一種治療方式來預防或是治療肥胖、癌症、糖尿病,以及心臟疾病。不同斷食方式都能達到目的邁特森採用兩種斷食模式,第一種每日限時飲食,也就是一天中僅有6到8小時在進食,其他16至18小時不吃東西。
  • 昕餘傳媒:「間歇性斷食」也有健康陷阱
    最近被吹得火熱的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是否也吸引了你?建議你先了解有關這種斷食法的種種,尤其是它的潛在副作用、健康陷阱,哪些人不適合再下決定吧。昕餘傳媒來自聯合早報消息所謂間歇性斷食(簡稱IF),指的是限定進食時間。打個比方,在一天24小時的其中連續8小時裡可吃東西,其餘的16小時則不可進食。
  • 間歇性斷食科普 Intermittent Fasting|建議|方式|經驗分享
    但針對這個間歇性斷食的概念我還有很多疑惑,網絡上的相關信息太少也不具備權威性,因此我就自己查文獻去了解了一些基本知識,放在這裡供大家參考。這篇內容是基於Monique Tello發表於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的文章《間歇性斷食:令人驚訝的最新研究》,首次發布於2018年6月,最近一次更新是在2020年2月。
  • 「BBC輕斷食」火爆全球,斷食真的能減肥嗎?
    不僅僅是瘦,斷食與健康似乎有莫大的關聯:心血管疾病、癌症、認知功能、胰島素敏感性、長壽。不過本片大量的結論都建立在經驗判斷的基礎上。紀錄片結尾,主持人也講這種斷食法「是否對所有人有效還有待研究,長期的效果也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