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唐唐駕到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馬鞍的重要性得從馬的歷史開始說起。人類在很早之前就開始使用馬了,與馬之間有著割捨不開的關係,尤其是對我國西北部和北部的遊牧民族來說更是如此。但那時候還沒有出現馬鞍,因為馬最初的作用主要是用來拉車和馱東西。到了後來,人們才開始騎馬,並且把馬引入到了戰爭當中。我想你一定沒有騎過不加馬鞍的馬,那樣騎馬不舒服,也不能很好地挖制騎馬的動作。要是平時也就算了如果是打仗的時候就很麻煩,所以人們在馬背上放了一種類似坐墊的東西。
這種東西叫作按墊可以稱之為馬鞍的前身,大概在戰國時代才普遍起來。有了墊人們騎起馬來就舒服多了。可是一旦馬快速地跑起來,這種墊子就容易前後滑動,人在上面也沒法兒保持平衡,需要兩腿緊緊夾住馬腹以防墜落。這樣騎馬,時間一長就會非常疲勞。大約到了漢代,馬鞍出現了重大改進,前後兩微高起,叫作。從這時開始,馬鞍的形狀就與現代的馬鞍越來越像了,作用也越來越大。
隋唐時期,人們又改進了馬鞍,鞍橋前部高高直立而鞍橋後部又低又斜,比以前更加舒適。到了盛唐、馬鞍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善了,在舒適的基礎上也非常重視裝飾許多貴族婦女出行時也會選擇騎馬:在初唐到盛唐時期的慕葬中,我們都可以見到女子騎馬的陶俑、這說明女子馬出行已經成為當時的一種普遍現象。到了宋元時期,馬鞍發展得越發成熟和完善。元朝政府還設立了專門製作馬鞍的機構,叫作鞍子局。明代的馬鞍整體來看造型簡約,裝飾比較少,而清代馬鞍則式樣複雜,裝飾華麗,而且裝飾的材料也多種多樣,比如我們熟悉的景泰藍等。
後來,隨著汽車等交通工具的出現,馬逐漸消失在交通工具的行列,更多地出現在馬術比賽裡。根據馬術項目的不同要求,馬鞍的區分更加明晰,有綜合鞍、比賽鞍、礙鞍、盛裝舞步鞍等等。想必你一定聽說過甲骨文吧。顧名思義,甲骨文就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誕生於兩河流域與古埃及,而中國的文字大概是在三千多年前商朝中後期逐漸成熟起來的。
這些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最早發現於清朝光緒末年,其後在河南安陽的殷墟墓裡出土的大約15萬片甲骨為這些文字的破譯提供了諸多參考。甲骨文雖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卻是世界上唯一連續不斷、更迭有序地演變傳承到今天的古文字。關於甲骨文的知識有很多,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是:什麼樣的甲骨好刻字?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佔ト」的意義。由於古代科學技術水平有限,很多自然現象都讓先民們無法解釋,再加上日常生活中,先民們期望通過預測來決定行動,這個時候,「佔ト」就出現了。天氣、戰爭、 政事、自然災害等都成了預測的主要內容。
比如殷墟有甲骨ト辭寫道:「(王)大令眾人曰,協田,其受年?」這 記錄了商王命令「眾人」進行集體耕田,並預測今年是否能夠豐收的事情。而所謂的「佔ト」過程就是把需要預測 的事情用文字刻在甲骨上,然後將其放在火上烤,佔ト師 根據甲骨的裂紋走向來判斷事情的吉兇,並將答案也刻在甲骨上。經研究發現,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大部分是龜腹甲和牛胛骨,這與刻字的要求有關。那麼,什麼樣的甲骨好刻字呢?第一,甲骨表面要比較平整;第二,甲骨面積要足夠大;第三,甲骨要薄一些,這樣便於用火烤出裂紋。
那麼,滿足這三個條件就可以了嗎?還是不行。曾經有一個加拿大傳教士來到安陽收集龜甲,第二年卻發現收集到的很多龜甲開始發臭腐爛,這是因為沒有經過脫脂處理的甲骨不能刻字,更不能保存。所謂脫脂處理,就是將甲骨放在土鹼水中煮,利用鹼來去除它的油脂。煮的時間不同,土鹼的含量不同,都會導致甲骨的顏色不一樣,這也是博物館中甲骨顏色深淺不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