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子柒頻繁地登上熱搜,國外被抄襲模仿,國內被貶低說沒營養,身為頂尖生活網紅她真是太難了。
7月3號的時候,有家媒體報導說海曙區的一個小學將李子柒寫入了期末考試試卷,引起了家長的質疑和爭議,說過多接觸網紅會帶偏孩子的價值觀,出卷老師的知識淺薄。
對於此事網友的評論和看法呈現兩極化,這是真的兩極分明。
在微博,我看了高閱下的高贊,全部都是認為家長過度解讀,支持出卷老師的做法。因為題目本身就是閱讀理解題,需要從給定的幾人中評選出一位風雲人物。
李子柒確實是在某一領域做到了獨一無二,而且本身的經歷也是十分的勵志,符合小說中逆襲的主人公形象,作為一位風雲人物也無可厚非。
相反,在知乎,清一色的全是批判。
他們認為家長的吐槽不僅僅沒有什麼問題,相反還十分的收斂,給足了老師面子。因為試卷中對李子柒的描述極度的精緻,精緻的就像&34;一樣。
什麼&34;&34;。
小嘴就像抹了蜜一樣,好話全讓他說了去了,做語文老師的就是不一樣。
另外,其實這還是一道選擇題,風雲人物三選一。其中有我們熟悉的袁隆平院士,把李子柒和袁隆平放在一起比較,並為了表示權威性還貼出了李子柒的粉絲數量,這讓知乎網友們大為不滿。
其實過程我不知道怎樣,也沒有興趣去探討,我更想知道結果如何,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誰成為風雲人物這才是最重要的。
因為首先來講,李子柒本質上最明顯的一個標籤還是網紅,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能看到什麼?
李子柒的行為引導還是影響力?
我讀書那會,寫作文的時候引用的要麼是著名的歷史人物,要麼就是近現代在某一科技領域有突出貢獻的時代楷模。
比如說錢學森、王進喜、焦裕祿(感覺暴露年齡)等,因為我覺得這些才是&34;,才是一個學生應該去了解的東西。
而這次爭議的點是小學測驗題,和袁隆平等比較,作為風雲人物來進行校園讀物刊登。
受眾都是小學生,都是孩子。
不可否認,李子柒確實是有很大的積極意義,對傳播中國特色文化和傳統工藝都有正面的引導作用,成為風雲人物自然沒有問題。
關鍵是這些孩子能看到什麼,學到什麼才是要去探討的。
很多小學生的三觀還沒有形成,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存在片面性。多年以前,很多小學生的理想就是要成為一個發明家、科學家、企業家、太空人。稍微接地氣點的會想成為一名醫生、教師、警察。
隨著時代的進步網際網路的發展,他們接觸的新鮮事物越來越多,這個時候就會有人想要去當一名演員、做一名網紅。
但是很遺憾,大部分持這種想法的人有了這種想法後就會成為一個撲街仔,事實上幹什麼都不容易,或許入行很簡單,但是混出頭真的很難。
產生這種觀念的原因無非還是教育與眼界的問題,起初教科書與讀物給我們灌輸的觀念基本全是科技興國,少年強國強。
然後就造就了一批有夢想的少年,渴望成為書中的風雲人物,科學家、發明家等就成了他們的首選。
後來,另一批人開始接觸網絡,發現厲害的不是將軍,是戲子。同樣,他們開始沉迷,開始幻想,目標也開始改變,或許成為一個網紅也挺好。
當然,我對網紅沒有任何偏見,這年頭能賺到錢又不犯法還能讓自己喜歡才是王道,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有幾個?
同樣,任何一個頭部的草根網紅爆紅後都有自己故事,李子柒難,華農兄弟和李佳琪等人不也是一個打工仔嘛,就連我們的錦鯉妹妹楊超越也刷過盤子洗過碗。
爆紅不僅僅有個人努力的原因,還要趕上時代的風口,最終還有團隊的包裝和運營才能使傳播和利益最大化。
其實李子柒的視頻本質上來講還是屬於解壓視頻,視頻中,一切很慢,一切很安逸和美好。而這些歲月靜好,恰恰是社畜們嚮往的生活。
畢竟當下活得真的是太累了,誰不喜歡李子柒式的生活呢?從商業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把她的視頻理解為一種焦慮營銷。
能夠發現社會痛點並進行安撫自然是好的,但是不適合出現在小學的視野中,孩子的三觀本來就未定,為何不多做直觀積極的引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