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歷史人物——「金門王」胡璉

2021-02-19 洺人堂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內容來源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胡璉(1907年11月16日~1977年6月22日),漢族,陝西華縣(今陝西華州)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黃埔軍校四期畢業,屬陳誠的土木系,國民政府統治大陸後期的著名將領。他與胡宗南並稱「二胡」,前者號稱「金門王」,後者號稱「西北王」,但在蔣軍中流行這樣的說法:「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

抗日戰爭中任第11師師長,率部於鄂西保衛戰中死守石牌要塞,榮獲青天白日勳章。解放戰爭中,率領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18軍參加內戰。解放後到臺灣,曾參加金門海戰,號稱「金門王」。

毛澤東評價他"狡如狐,猛如虎"。

1949年9月,胡璉奉命駐守金門,在他的指揮下,國民黨軍多次打退意圖登陸的解放軍。此後,他長期為臺灣當局駐守金門。1958年8月,解放軍炮擊金門,胡璉眼疾復發,離開前線,前往歐洲治病。病癒後,擔任陸軍副總司令。1964年,胡璉出任"駐南越大使館大使",積極為南越政府剿共出謀劃策。

1972年,胡璉因病離職。回到臺灣後,他一面養病,一面研究宋史。1977年,胡璉病逝。親友根據其生前遺願,將他的骨灰灑在金門附近的大海中。

...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感謝原作者辛苦創作,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刪除,謝謝! 

想知道更多資訊,趕緊點個在

相關焦點

  • 民國人物——胡璉
    胡璉胡璉,字伯玉,1907年生於陝西華縣,黃埔四期畢業,他是國民黨統治大陸後期湧現的著名將領。毛澤東評價他"狡如狐,猛如虎"。1949年9月,胡璉奉命駐守金門,在他的指揮下,國民黨軍多次打退意圖登陸的解放軍。此後,他長期為臺灣當局駐守金門。1958年8月,解放軍炮擊金門,胡璉眼疾復發,離開前線,前往歐洲治病。
  • 「金門王」胡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在國軍中有個說法:「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這句話牽扯到兩個人,一個是「西北王」胡宗南,另一個則是「金門王」胡璉。為什麼說「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呢?因為「西北王」胡宗南總是打敗仗,被稱為「常敗將軍」,而「金門王」胡璉的軍事指揮水平卻明顯高於胡宗南,因此才有此說法。
  • 民國歷史人物——柯遠芬
    43歲晉升中將,任金防部政治部主任兼金門縣長,經歷過八二三炮戰,後以中將退伍。1989年柯遠芬應張玉法之邀請口述歷史,自認為對事件的處理是正確的,至於造成那樣的後果,是始意料未及,所以他不認為要負責任,後來長期避居國外,於1997年過世。人物履歷  柯遠芬(1906—1996)  生於1906年10月2日(清光緒三十二年八月十五)。廣東梅縣人,字為之。
  • 金門戰役失利的重要教訓,沒弄清楚胡璉兵團,到底有沒有登島
    第十八軍隸屬於胡璉第十二兵團。這是一個很危險的訊號:胡璉兵團有可能已經到達金門島了。蕭鋒將這一情報向第十兵團匯報,第十兵團回答說,胡璉兵團尚在潮汕一帶,還在海上徘徊,不大可能到達金門島,應該搶在胡璉兵團增援金門島之前,一鼓作氣拿下金門島。也就是說,胡璉兵團是否到達金門島,是關乎整個金門戰役成敗的關鍵。
  • 國民黨上將胡璉,於淮海戰役中逃逸,1977年病逝,葬於澎湖列島
    可能大家都多多少少了解號稱「天子門生第一人」又被蔣介石極為寵愛的西北王胡宗南,那麼也一定知道蔣介石最喜歡就是任用同鄉之人,所以他的手下多為浙江人士。然而胡宗南卻是其中最受寵愛的一位,1924年,胡宗南報考黃埔軍校,從此開始從軍生涯,一生經歷黃埔建軍、東徵、北伐、內戰、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曾經帶兵打入革命聖地延安。
  • 胡璉指揮石牌保衛戰 刺刀戰背後的悲壯故事
    ,這一戰被西方軍事學家譽為東方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其二為金門之戰,這一戰他擋住了粟裕的進攻,為他贏得了十個西北王(指胡宗南),抵不上一個金門王的說法。1925年中秋節前後,來自陝西華縣鄉下貧寒農家的18歲青年胡璉,終於到達當時中國革命的中心廣州。在黃埔軍校第四期開學典禮上,胡璉與張靈甫、林彪、劉志丹、袁國平、李彌、文強、唐生明等日後在中國大地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們站在一起,聆聽校長蔣介石的訓話。胡璉進黃埔軍校後,先在入伍生團訓練數月,後分配到第四期步兵科第七連學習。當時陳賡大將正在黃埔4期擔任連長,胡璉成為陳賡手下的學生。
  • 金門特級陳高,兩岸和平之酒
    被稱為「和平之酒」的金門陳年特級高粱酒其實,將歷史時鐘播回2005年,當時的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進行首次兩岸交往的「破冰之旅」時,伴手禮就是金門高粱酒;而到了2013年,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受習主席接見時
  • 粟裕:看到胡璉的部隊渾身冒冷汗
    更讓人恐懼的是,由於胡璉的11師剛從中原戰場調來,對河網密布的淮北和當地民情非常生疏,因此胡璉採取了小心翼翼的態度慎重行軍,結果又造成了11師與69師協調作戰的計劃被徹底打亂。客觀地說,這個還真不能怪胡璉,胡璉是國軍將領中的名將。
  • 回不去了,海葬大小金門間
    因為他的叔叔,防守金門的國民黨軍隊將領胡璉彼時在大陸被視為「金門殘匪」,他不但被迫退學,還在歷次運動中吃盡苦頭。    82歲時,胡之駒受邀赴金門,與臺灣的親人一同祭奠叔叔。已經去世37年的胡璉,骨灰正是沉於這片海域,一如他生前所願。    「戰犯家屬」    「叔叔胡璉去金門了。」1956年,蘭州大學開展交心運動,胡之駒供出他叔叔是胡璉。
  • 國軍中遊擊戰第一高手,人送外號「金門王」,退回臺灣過得如何?
    這名國民黨戰將有著國軍中遊擊戰第一高手的美稱,而且與胡宗南並稱「二胡」,被譽為是「金門王」,此人就是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胡璉。相信大家對於胡璉這人還是熟悉的吧,可能胡璉沒有胡宗南那麼的有名氣,但是論國民黨哪位戰將的軍事能力最為的頂尖,其中胡璉的勝算還是很高的,曾有臺灣軍史對張靈甫、邱清泉、黃維、黃百韜等國民黨戰將進行了評價,而這些人都被批為了愚蠢之至如糞土一般,而這胡璉則恰恰相反,臺灣軍史稱其為超智超勇、鶴立雞群,而且更是千古難覓之良將。
  • 從臺灣視角看金門戰役(組圖)
    不過金門戰役爆發時,國民黨在金門卻有相當的兵力,原駐守金門由李良榮指揮的第22兵團正擬與胡璉指揮的第12兵團進行換防,因此剛好兩支部隊都在金門,無意間對攻金的解放軍形成兵力上的優勢。第22兵團下轄第5軍及25軍,第5軍駐小金門,下轄第200師及剛由廈門撤來的166師,總人數僅三千餘人,雖名為一個軍,實際的戰鬥力卻不及一個團。
  • 粟裕評金門:不該同時打金廈,未料到胡璉增援之快,輕敵是大忌
    二,胡璉快速增援金門,不知敵情而發動進攻金門是臺灣外圍的重要橋頭堡,也是蔣介石妄圖反攻大陸的跳板,蔣介石決定經營臺灣,首先要確保的就是金門的安全。1949年8月15日,蔣介石任命陳誠為東南軍政長官,在臺北成立了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陳誠主持防務後,命李良榮的第二十二兵團從廈門移防金門,接著,胡璉的第十二兵團的第十八軍又從汕頭開到金門,這樣一來,金門總共有6個步兵師和2個戰車連。
  • 國民黨上將胡璉有多厲害?粟裕都未必是他對手
    還好關中鄉黨關麟徵正在組建警二團,胡璉遂去蚌埠投奔老大哥,官復原職還幹連長。後來陳誠改編閩軍11師,胡璉隨關團入夥。辭公(陳誠字辭修)一咬牙一跺腳,就把胡璉的團長劉天鐸(劉峙的侄子)斃了祭旗。帶兵講究恩威並重,為了攏住這團的人心,陳又把之前作戰勇敢的胡璉樹成了正面典型。從此,胡璉在辭公那掛上了號,一步步走向人生巔峰。
  • 金門很神秘嗎?只是有點民國風罷了
    由於歷史的原因,臺灣金門雖與大陸的廈門近在咫尺,卻似乎遠隔千山萬水,塵封的戰爭歷史和獨特的海島文化,多年來不為大陸人所知。而去臺灣的旅遊線路,一般都不會安排到金、馬、澎等離島的景點,畢竟金門、馬祖離臺灣本島遠,離大陸近。
  • 金門戰役中指揮部隊的李良榮,被蔣介石召回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28軍的三個團在前線總指揮蕭鋒的命令下進攻金門,金門戰役由此爆發。不過,解放軍的三個團登陸金門後卻遭遇頑固抵抗,最終因為後援乏力而戰敗,大部分官兵壯烈犧牲。金門戰役的交戰雙方分別是解放軍第十兵團28軍的三個團以及國民黨李良榮的22兵團(後續胡璉的十二兵團增援)。聽到李良榮這個名字,大部分人都表示很陌生,李良榮是什麼人?他是如何在金門戰役中讓我軍吃了大虧?金門戰役後,李良榮的結局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國民黨22兵團司令李良榮的結局。
  • 金門登陸戰中的陳誠:坐鎮臺北指揮部,李宗仁戰後發賀電
    早在金門戰役發起前,陳誠就在9月中旬與湯恩伯、海軍總司令桂永清等人到廈門和金門視察過。陳誠在茶話會上打氣:曹福林的部隊士氣很旺,一仗下去可以打5萬。如果把煤炭和糧食運過去,還可以發動反攻。視察過後的陳誠發現金門島防守力量薄弱,因此他建議蔣介石從廣東抽調部隊,並派他的嫡系部隊第12兵團胡璉的第18軍高魁元部和第19軍劉雲瀚部奔赴金門島。
  • 民國歷史人物 ——何應欽
    「黃埔系」第二號人物——何應欽:民國第一好丈夫                                                          民國時期,有一位高官有「中國第一好丈夫」之稱,位高權重,卻沒有任何緋聞。他就是「黃埔系」第二號人物——何應欽。何應欽,字敬之,1890年4月出生於貴州興義。
  • 民國歷史人物——谷正倫
    貴州軍政大權掌握在興義系軍閥王文華手裡、1916年9月,谷正倫肩佩大校徽章,氣宇軒昂地投奔到這裡 他和何應欽成為王文華派系的中堅分子不久,谷又晉升為旅長,成為黔軍中的實力派人物1921年3月16日,在一次暗殺中,王文華中彈身亡,谷正倫和何應欽對權利都是垂涎欲滴,都想利用這個群龍無首的機會,擴充自己的勢力,爭奪主持黔政的頭把交椅。
  • 民國歷史人物——高魁元
    中華民國一級上將,是國軍於「古寧頭戰役」戰勝的關鍵人物。曾任臺灣當局「國防部」參謀總長與「國防部部長」。高魁元是中華民國歷史上年紀最大的國防部長。2012年5月7日,高魁元因病在臺北去世,享年105歲。個人生平高魁元(1907—2012),1907年出生於山東棗莊,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後,初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獨立憲兵團排長與連長。
  • 民國歷史人物——盧小嘉
    盧小嘉——民國「四大公子」之一盧小嘉,皖系軍閥盧永祥的兒子。在北洋政府時與孫中山之子孫科,張作霖之子張學良,段祺瑞之子段宏業被人稱作民國「四大公子」,曾經是舊上海風雲一時、婦孺皆知的人物。盧小嘉當時雖然是上海灘有名的花花公子,但也曾幹過一件在上海灘驚天動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