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瀟雨 黃興利 北京報導
從「江湖傳言」到開市敲鑼,中通快遞在港交所二次上市的節奏也正如其業務量的增速一般更加「短平快」。
9月29日早9:30,中通快遞在其上海總部舉行了香港上市雲敲鑼儀式,繼四年前成為首個在美股上市的中國快遞企業之後,這家2002年在浙江創立的民營快遞企業再次展示出其在資本市場與一眾競爭對手完全不同的發展路徑考量。
市值超兩千億港元
按照此前招股書以及IPO前後披露的相關信息顯示,中通快遞此次在港公開發售股票是其在全球發售4500萬股普通股的一部分,A類普通股與美國存託股(ADS)可按照1:1轉換。
9月22日晚,中通宣布,將國際發售部分和香港公開發售部分股票的最終價格定為每股218港元,獲6.69倍認購,國際發售獲大幅超額認購,公司所得款項總額約98.1億港元。而在港交所上市首日即高開11.93%,市值超過2000億港元,這樣一個積極的開端似乎也預示著此次回歸港股對中通快遞而言將會大有裨益。
如果說2016年中通快遞在一眾涉入資本市場的民營快遞企業中選擇隻身赴美,背後是其打造國際化綜合物流服務商目標,以及讓外界更多了解蓬勃發展的中國快遞業並推升企業和行業價值等方面考慮,但與近年來公司的業務量和市場佔有率走勢以及中國快遞行業的增長情況來看,這個「美國故事」似乎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從估價的趨勢來看,儘管中通快遞的市場佔有率從2017年的15.54%提升至目前超過20%,成為市佔率最高的快遞企業,並且在今年9月1日業務量就達到了100億件,同時提出今年市佔率達到25%的目標。但這一系列的變化和利好因素始終沒有在美股的股價中得到體現,不僅上市破發,並且長期處在「不溫不火」的價格區間,沒能體現出公司在業務領域的成長和發展。
實際上這也是很多「中概股」在美國股市所面臨的尷尬狀況真實體現,因此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選擇回歸,到更接近本地市場的資本市場來尋求自己真正的價值。
第三輪「會戰」大幕拉開
根據中通快遞方面發布的公告,其此次募集資金中約50%用於基礎設施和產能開發(購置土地、車輛、分揀設備等);約25%用於賦能網絡合作夥伴及增強網絡穩定性;約15%用於投資物流生態系統(包括倉儲、貨運代理、零擔貨運、冷鏈物流等);約10%用於一般公司用途。
與此前首次在美股上市時相比,雖然募資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但相比之下無論是行業的整體面貌還是競爭對手們的發展階段,乃至企業自身的戰略和目標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根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數據,2019年全國快遞業務量超過600億件,業務收入超過7000億元,行業收入增速達到GDP的四倍。2020年雖然有疫情等特殊市場狀況影響,但全年業務量仍有望達到750億件。這樣的行業發展趨勢也是快遞企業敢於持續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生態鏈構建以及資本投入的底氣所在。因為目前雖然已經逐漸開始形成幾大集團處在「頭部」的格局,但從市場份額和行業布局來看,誰都不敢說未來幾年自己能高枕無憂。
如果說快遞企業初創期大規模「跑馬圈地」、搶佔市場的階段是行業的第一次大規模「會戰」,那麼第一次大規模涉入資本市場,籌集資金投入重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增加在信息系統和科技等方面的投入可以稱為快遞企業第二次「會戰」,那麼此番以中通快遞迴歸港股為代表的新一輪動向似乎正在拉開行業第三輪「會戰」的大幕。
目前,中國快遞業整體的業務量仍處在高速增長的快行線中,但對於幾家頭部快遞企業而言,在上一次資本市場的紅利期過後,競爭格局再次開始變得膠著。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於快遞單票收入的下降。根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行業統計數據顯示,快遞企業近年來在月均單票價格方面處在一個明顯的下降趨勢。2017年為11.91元;2018年為11.06元;2019年為11.19元;今年為10.05元。受此影響,即便是一直堅持走高端路線的順豐速運也難逃這一趨勢,對市場佔有率領先的中通快遞來說單票收益的下降更會帶來現金流和整體收益率方面的不利影響。
為此,中通快遞在招股書中也對此進行了鋪墊,表示「我們的競爭對手可能會試圖通過降低價格獲得市場份額,尤其是在經濟放緩期間或在關鍵區域市場中。」
除了通過「價格戰」進行新一輪的市場爭奪,各家快遞企業也同樣在通過布局新的業務領域,同時強調自身在行業「生態」構築方面的新目標,這些也完全有可能成為決定下一輪「座次」的關鍵。
中通快遞董事長賴梅松此前在客戶開放日就曾經透露,「希望通過四到五年努力在綜合物流方面形成體系,」這一目標同樣也體現在此次港股募資中,專門提出將部分資金用於「加強物流網絡合作夥伴和物流網絡穩定性」和「投資物流生態系統」,中通快遞也在近期公布了其航空貨運平臺星聯航空貨運有限公司的計劃,提出將以生鮮冷鏈品類、商務件、個人散件等為代表的高端快遞市場的星聯時效件業務為目標。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