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網
原標題:個人簡歷被倒賣屢禁不止 「最難求職季」再蒙陰影
本報記者 曲忠芳 李正豪 北京報導
老牌招聘網站前程無憂(NASDAQ:JOBS)、智聯招聘再陷簡歷洩露疑雲,這給今年本就嚴峻艱難的求職就業市場更加蒙上了陰霾。
近日有媒體報導,一位信息販子售賣10萬餘條帶有前程無憂、智聯招聘logo的簡歷,打包賣價僅40元。針對此,前程無憂公司公開回應稱初步斷定「是招聘企業收到求職者簡歷後被個別人獲取違法售賣」,智聯招聘方面則稱將進行內部調查。
《中國經記者》記者注意到,簡歷信息被倒賣並不是新鮮事,去年3月,一家號稱擁有全國最大簡歷庫的招聘類數據公司巧達科技,因為販賣8億份個人簡歷,所有員工被警方帶走。
儘管有前車之鑑,但受利益驅動,簡歷被倒賣的事情仍在持續。記者從多方消息獲悉, 從獲取路徑來看,簡歷洩露主要來源於虛假招聘、套餐內下載冗餘、招聘平臺「內鬼」、網絡爬蟲技術等幾類。
法律界專家指出,近年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刑事案件數量居高不下,簡歷因內容詳細而全面被不法分子盯上,而求職者投遞簡歷的網絡招聘平臺也成為「黑產」形成最初始的來源。簡歷等個人信息洩露倒賣屢禁不絕,一方面是因為違法成本較低、黑產利益大,另一方面個人信息收集和使用的主體自身存在違規行業或者管理出現漏洞。
簡歷洩露疑雲
針對被倒賣簡歷帶有平臺標識,前程無憂官方表示,目前流出的簡歷更新時間在2014~2015年,在51job的資料庫中屬於「沉默簡歷」,當前的企業收到簡歷的更新時間都在6個月內,企業根本看不到這些簡歷。初步斷定,這是個別人將部分企業在2014~2015年招聘時收到的簡歷拿出來進行非法售賣。截至記者發稿,智聯招聘方面暫未有進一步的公開回應和說明。
眾所周知,前程無憂、智聯招聘是國內活躍用戶數最多的兩家老牌招聘網站,其商業模式在於對C端求職者免費,B端企業僱主付費合作。從前程無憂公布的未經審計第三季度財報來看,今年7~9月裡,在線招聘服務收入貢獻5.455億元營收,在總營收中的佔比超過60%。早於2017年私有化退市的智聯招聘,財務數據未予公開,但據公開信息顯示,截至今年10月,智聯招聘用戶數超過2億人,合作企業超過500萬家。
記者從兩家公司的銷售人員處了解到,付費套餐中「簡歷下載」數量是企業僱主最為關心的,比如智聯招聘最新報價5680元的「白銀」會員套餐中含1600點,可按不同的點數下載校園、白領、金領簡歷。與智聯招聘相比,前程無憂的套餐玩法則簡單直接,最低一檔3580元可支持搜索250個職位、下載500份簡歷。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求職者主動投遞,那麼企業主可免費下載。
從事HR工作10餘年的楊新(化名)告訴記者,經常看到有HR在社群裡詢問誰手上還有用不了的簡歷,部分HR是為了招人而真買,單份的一線城市求職簡歷的價格往往在15元左右,當然還有一些批量出售簡歷的,以前直接發消息稱「長期出售,量大從優」,這種倒賣一般幾毛錢一份,現在做法會越來越隱蔽,比如會在頭像照片、暱稱文字中做一些暗示。
從簡歷最初始的獲取路徑來說,楊新指出,無非是企業主與招聘平臺兩類,可以說是簡歷的收集和使用主體。企業主獲取簡歷,發布招聘信息吸引簡歷投遞,或向平臺付費,下載簡歷到自己資料庫,而招聘平臺自然擁有龐大的簡歷資料庫,既要防範「內鬼」,又要抵禦外部的黑客攻擊竊取。
一位曾在某招聘平臺公司工作過的消息人士稱,招聘平臺要靠簡歷下載賺錢,但平臺上企業數量較多,雖然會審核基本的經營執照、招聘信息內容等,但企業數量太多,而且實際運營狀況、招人動機等不可能全部了解,有些不法分子甚至註冊了正常的公司,但在平臺上發布招聘信息,實際是為了「套取」簡歷。
前程無憂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很早已經建立了成熟的處理流程及管理機制,對求職者開設了在線、電話等投訴渠道,每天客服部跟進處理個人舉報,部分重點會轉到「核查客戶監察組」。與此同時,審核環節由多部門共同進行,針對舉報較為集中的關鍵字建議了屏蔽機制。
信息「黑產」何時休?
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周京立指出,首先,個人簡歷包括公民的個人信息,以謀取商業利益出售個人簡歷的,是明顯的民事侵權行為。其次,出售個人簡歷達到一定數量的有可能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個人簡歷中一般會包括公民的出生年月、學歷、聯繫方式等信息,這些信息的洩露可能會影響到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根據《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這類信息出售達五百條以上的,將構成犯罪。再次,根據《解釋》,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獲利五千元以上的,也構成犯罪。
記者從中國裁判文書網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為案由進行搜索,發現刑事案件判決書高達8263件,其中自2017年至今,侵犯個人信息罪中包含簡歷信息的刑事案件文書約87份。對於招聘網站來說,因簡歷洩露倒賣問題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已不是第一次,無論是「內鬼」還是外部攻擊所致,這些都向招聘網站提出了加強企業管理,保護求職簡歷等個人數據信息安全的更高要求。
2019年8月,北京朝陽法院審理判決一起案件,被告人黃某在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通過猜密碼非法獲取智聯招聘企業客戶帳號,盜竊簡歷並出售給解某,獲取違法所得33萬多元人民幣,解某又加價轉賣至鄭某,獲取違法所得23萬餘元,而鄭某聯合智聯招聘內部員工開設虛假帳號非法獲取簡歷再出售。
2018年6月,前程無憂用戶信息在暗網被公開銷售,黑客聲稱手中掌握195萬條數據,打包價為12個比特幣。
除此之外,今年10月27日,江西省豐城市人民法院的刑事判決書顯示,被告人付某於2019年8月20日至9月4日期間,向姬某出售個人簡歷,簡歷來源於58同城及其他渠道,前後出售1.5萬餘條信息,獲利3萬餘元。
記者注意到,簡歷洩露及倒賣,甚至更廣義範疇個人信息案基本都是刑事案件。記者隨機採訪了幾名求職者,大多數對簡歷等個人信息洩露「不以為意」,個人信息「黑產」由來已久,網絡中的個人早已是「祼泳」狀態。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雲嘉律師事務所律師趙佔領解釋稱,個人信息保護案件基本都是刑事案件,是指非法獲取或倒賣個人信息的涉嫌犯罪的,民事案件少,倒並不能直接說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弱,當然這有一定作用,更主要的在於面臨舉證困難,現有的法律規定誰主張誰舉證,那麼在很多情況下,用戶要證明到底是誰洩露了他的個人信息,以及因為他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到底造成多大損失,在這兩個方面都通常面臨很大的取證困難,所以極少會有用戶會通過民事訴訟的方式來維權。
個人信息黑產何時休?公眾對網絡信息安全何時才能重拾信心?
趙佔領表示,目前個人信息保護案件從法律層面長期遵循的是正當、合法、必要的原則,並且經過用戶同意。前不久,《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已公布並且公開徵求社會公眾意見,未來一旦立法落地,對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將產生深刻而長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