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冷!
冷空氣終於襲擊南方,氣溫降了好幾度,早上走在路上被風一吹,小編甚至有點瑟瑟發抖的感覺了。
天氣一變,果不其然的,娃早上起床就開始咳嗽了幾聲。
不僅是小孩子,有些大人在秋冬季節或者是換季的時候也會容易感冒咳嗽。
曾有一個朋友在8月時不小心淋了一場雨,感冒的症狀一直持續到11月才好。而小編侄女3歲多的時候入冬時染上了感冒,之後纏纏綿綿幾個月,一直到第二年準備入夏了,才算是徹底的好起來。
對於這樣的情況,一般大家都會評價說:身體不好,抵抗力弱,所以容易生病。
幼兒園基本每個班都會有一個月需要請兩三次病假的那種小朋友。
那麼孩子容易感冒生病,就代表著他們抵抗力差嗎?需要吃藥或是保健品來調節嗎?
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這個問題。
01
孩子總生病,是免疫力缺陷嗎?
「我家孩子每次換季都要發一次燒。」
「我家孩子這個月感冒過兩次了。」
「我家孩子咳嗽一個多星期了還沒好。」
這樣的情況就能斷定孩子抵抗力不強,免疫力缺陷嗎?
為時過早!
有研究發現,6歲以下的孩子,平均每年會感冒6-8次。而在9月至次年4月的感染高發期,可能達到1月1次感冒,每次的持續時間在2周左右。
而原因不是因為孩子的免疫力缺陷,只不過是他們的免疫系統發育尚未成熟而已。
「免疫力」的準確說法應該是「免疫系統功能」。它是由一系列免疫細胞(如淋巴細胞等)、組織、器官(如胸腺、脾臟等)及免疫分子(如補體、抗體等)組成的一個精密複雜的網絡。正常情況下,這個網絡中的「成員」通力合作,對抗病原微生物之類的「非法入侵者」,這是免疫系統的主要工作。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所處的環境幾乎是無菌的。出生時,寶寶的免疫器官與免疫細胞已相當成熟,但是由於未接觸過病毒、細菌等抗原,免疫系統對這些「入侵者」的「記憶」尚未建立,因此免疫功能還不完善。
免疫力是在人體與各種外界的致病因子的鬥爭過程中不斷成熟和加強的,所以,嬰幼兒容易生病,其實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真正意義上的免疫功能低下,是指孩子患有原發性或繼發性免疫缺陷疾病,這樣的孩子須接受正規治療。而對於未患有免疫缺陷的嬰幼兒,看似「免疫力差」,其實往往是一種「假象」。
免疫性缺陷有這3大特點:感染總不好,腫瘤高發、易患自身免疫病。
如果孩子:
出現這些情況,才需警惕免疫力缺陷。
如果只是感冒比較頻繁,寶媽們就不要自己嚇自己了。
更加要記住:免疫力不是隨隨便便就會有缺陷的,更加不是隨隨便便吃點什麼藥就能增加免疫力的。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經常生病,心急如焚的開始到處求藥找藥。花了冤枉錢不說,還有可能因為濫用藥物,破壞孩子自身的自保機制,反而把孩子吃壞了。
02
如何提升孩子的免疫力?
從日常做起即可:
1.母乳餵養
母乳中富含抗體,能幫助孩子減少感染性疾病。美國兒科協會建議母乳可以一直餵到孩子2歲。
2.接種疫苗
疫苗能讓人體產生相應的抗體,但又不會導致生病,家長一定要按時帶孩子去接種疫苗。(關於疫苗:哪些要打,哪些可以不用打。)
3.適度接觸病原體
現在的孩子比我們小時候更容易生病,有人認為就是現在的生活環境過於「乾淨」了。家裡少用消毒劑,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讓孩子接觸病原體,孩子變「髒」了,但抵抗力卻提高了,並且過敏性疾病的機會也會少些。
4.均衡飲食
食物才是最好的「補藥」,注意孩子的飲食,營養搭配合理,免疫系統運行才會更順暢
5.適當運動
適當運動能調整孩子身體組成的蛋白、脂肪等比例,更好的建設免疫系統。專家建議孩子每天最少運動1個小時,多曬太陽,對身體非常有好處。
免疫力是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的。
先天性免疫來自皮膚等機械防禦,胃酸等化學和生物化學成分,母乳等餵養途徑和營養物質。
獲得性免疫是嬰兒生後逐漸發育、成熟的,來自感染性疾病,預防接種和腸道菌群。
所以孩子雖然常生病,但只要發育沒有遲緩等,他的免疫系統就都是健康運行的。
家長不需要人為幹涉,細心照料孩子就可以了,千萬不可聽信「吃了就見效」隨意去嘗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