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18年奧斯卡還有幾個月,但可能入圍奧斯卡的片單已經是很多人關注的熱點了。
其中文森特還挺關注最佳動畫長片這一大獎項,其實歷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入圍名單都很強。
但今年格外厲害,角逐的幾部甚至可以用「激烈」來形容。
比如,話題很夠的《在這世界的角落》。
同樣是日本導演湯淺政明意識流少女氣息的《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
被觀眾稱為年度期待的《至愛梵谷》。
或是手繪風格的《倫敦一家人》。
但今天我們主要說的,就是迪士尼和皮克斯的最新動畫神作——《尋夢環遊記》。
這部動畫有一個很可愛的英文原名,叫Coco,所以中文片名也叫可可。
看完之後文森特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部就是2018年度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沒有異議。
皮克斯這幾年真的一直在突破,比如動畫背景一直在擴張,內容核心主題也在不斷創新。
在《尋夢環遊記》裡,皮克斯打破了一個全年齡層動畫題材的禁忌,那就是對死亡的恐懼。
一般對於受眾層面主要是兒童的動畫片來說,死亡是一個不太會被觸碰的領域。
但這幾年電影行業的主題也有照顧到這方面,比如在電影《當怪物來敲門》裡,探討並拋出了一個問題:父母親人總有一天會離開,可我們要如何接受這件事?
其實這個問題很多人是拒絕提到的,因為太痛苦,但這個問題又是必須要面對的,因為每個人總有一天會面臨這個問題,那就是送走你的親人或朋友。
《尋夢環遊記》讓深深的話,淺淺的講,並且配搭了一個絕對適合的故事背景。
皮克斯故意將《尋夢環遊記》放在墨西哥著名的亡靈節上映,沒想到一不小心就成了墨西哥史上最賣座的電影。
而且截止到寫稿前,一向苛刻的爛番茄,爆米花和IMDB都是一致好評,豆瓣評分甚至高達9.3,這也是皮克斯這幾年開局分數最高的一部作品。
皮克斯選擇在亡靈節上映,是因為電影就安排在了墨西哥,每年的11月1-2日,墨西哥人會集體裝扮成骷髏,聚到一起為逝去的人祈福。
他們相信,通過鋪滿「萬壽菊」的長橋,那些亡靈可以回到故鄉看望生前的親人們。
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亡靈節列為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當然通過這段描述,也就帶出了《尋夢環遊記》中很特殊但絕對是重頭的道具:骷髏。
動畫史上並非沒有把骷髏當作主角,蒂姆·波頓的《殭屍新娘》裡,就用了大量的骷髏人物,他的老搭檔亨利·賽力克在個人的作品《鬼媽媽》裡,也把人骨骷髏做到了極致。
更不用提兩人合作的經典神作《聖誕夜驚魂》,這部影片在二十多年前就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的提名。
後來很多影迷也把這部動畫電影當成「殭屍骷髏引入動畫界」的標誌,以此紀念哥德式文化。
但皮克斯顯然不可能再繼續哥德式骷髏,《尋夢環遊記》打破了這種暗黑風格。
這也是骷髏形象第一次出現在皮克斯的動畫作品中,因為動畫電影中的主要人物的呈現方式,都是骷髏骨架。
《尋夢環遊記》的團隊用了三年時間去設計和製作所有的人物形象,包括他們生前的「肉體」,和死後的「骷髏」,保證每一個人物的顱骨都各不相同。
他們甚至打破了動畫歷史上骷髏的設計理念,為它們加上了眼球、眼皮以增加人物的性格特徵,也為他們加上了面部表情,以及在骨頭上的花紋和仿皮膚質感的骨骼。
這也就讓這些冷冰冰的骨頭變得有感情更多,皮克斯的這部新作品,也提出了對於祭祀的新思路:為什麼懷念親人的亡靈,不能變得溫暖和歡樂呢?
而且與傳統文化中我們定義的類似「冥界」一般存在的世界不同,皮克斯還創造出了顏色鮮豔富麗的「亡靈之地」。
故事其實很簡單,而且是被玩濫了的夢想與家庭取捨主題。
小男孩米格酷愛音樂,但只敢偷偷的玩,因為他的家族歷來痛恨音樂。
只因為他的曾曾祖父當初為了完成「音樂夢想」遠離家庭,這段故事皮克斯又革新了自己的技術,用幾張剪紙的動畫就完成了家族背景的概括。
米格從小就很崇拜歌神德拉庫斯,並且把他的經典電影裡一些勵志的段落銘記於心,甚至把德拉庫斯的名曲《請記住我》當作神作。
亡靈節那天,鎮上舉辦了音樂「選秀」活動,米格很想參加,但被家人毀掉了吉他,他想到只好去「偷」德拉庫斯的那把傳奇吉他。
結果德拉庫斯的吉他把米格穿越到「亡靈之地」,他見到了那些去世的家人,自然也見到了他一直想見到的歌神。
然而發生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故事,文森特在這裡就不給大家劇透了,以免掃了觀影的興致。
在亡靈之地,最重要的就是死後被人尊敬,照片放在桌子上供奉起來,這樣就有了「亡靈節」那天逝去的人回來探訪的寓意。
當然在人間,親人也會在這一天撒下萬壽菊的花瓣,指引亡靈回家,就好像佛教中所說的彼岸花一般。
《尋夢環遊記》的主創,是曾打造過《玩具總動員》和《海底總動員》的團隊,之前皮克斯的《頭腦特工隊》也是他們的作品。
因此在這部《尋夢環遊記》中,「亡靈之地」的設置就好像《瘋狂動物城》,家庭的設置又是升級版的《飛屋環遊記》。
情懷甚至比《玩具總動員》還要厲害,色彩的運用比《頭腦特工隊》還要豐富,大量的螢光色在視覺程度上更奪目。
在借鑑墨西哥有關亡靈節的文化上,這部動畫電影也把細節做到了極致。
比如剛才提到的米格崇拜的歌神德拉庫斯,是有原型人物作參考的,皮克斯團隊是仿照墨西哥電影黃金時代家喻戶曉的演員和歌手佩德羅·因方特。
影片的主題,其實就說到了死亡這個沉重的話題。
說到這個,團隊還特別借鑑了墨西哥的著名作家,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奧克塔維奧·帕斯,他在自己的作品裡說過「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回顧,死亡才顯示出生命的最高意義」。
繞回到電影裡,也就顯示出這部《尋夢環遊記》最核心,也是主題升華濃度最高的地方:關於死後被人記得。
中國有句古話,叫「子欲養而親不待」,翻譯到現如今意思大概就是要對家人、親人人心存感激,好好孝盡父母,而不要等沒有機會了才後悔。
現代社會新聞報導裡寫著多少不孝兒女,在老人故去之後,裝出一副很孝順的樣子,美曰其名是「厚葬」,其實是給自己作秀。
《尋夢環遊記》打破這個惡習邏輯,將死後的重點放在了是否仍被人記得上面。
也就能體現影片的價值觀和文學、哲學反射出的主旨觀念,那便是「真正的消失和死亡,其實是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人還記得你」。
《尋夢環遊記》也在不斷地加深這個主題,主題曲更是直接就用了片中德拉庫斯的名曲《請記住我》,影片更是專門請來了奧斯卡的原創音樂班底。
其中還包括《飛屋環遊記》的作曲大師邁克·吉亞奇,以及五十多位墨西哥當地的音樂家,原聲音樂動用了十幾種墨西哥當地樂器的混響製作。
配合畫面,當主題曲《請記住我》的不同版本響起,觀眾就仿佛掉進了那個迷幻的亡靈世界。
是啊,死後被人記得才是關鍵。
皮克斯的風格,一直都是用豔麗的童話外表和深刻嚴肅的主題精髓,雖然被很多人說皮克斯被迪士尼收購之後,越來越像迪士尼的「公主系列」一樣的套路。
但皮克斯的《尋夢環遊記》應該是近五年最好的一部作品,他除了觸及到親情和死亡,異族文化,以及膚色問題,也有人說這是皮克斯在懟川普上任之後更加嚴酷的墨西哥邊境問題。
因此很多人說,這是「皮克斯寫給世人的一封情書」,當然皮克斯一直都並不是做兒童電影的。
就比如這部電影來說,自然也有著更適合成年人觀看的深度,尤其如果感情深厚的話,很容易在影片的後半部分就熱淚盈眶,比如我。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寫過「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皮克斯的這部《尋夢環遊記》或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