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結體法度,結構寫不好的根源

2020-12-23 下一代英才

楷書的結體,結體就是字的組合規律。對於楷書來說,怎麼搞清楚結體,一直是一個難以定論的話題。這裡我們根據史上各家論述及楷書書寫規律,分作八點講述。

(1)形體方正。是方塊字結構的主要特點,也是組合的原則。孫過庭在《書鋪》中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由於字的體形上高矮、寬窄、斜正之分,書寫時就要合理布置,還要用筆取勢。例如長方形的「目」字,就要注意其橫向。

(2)重心平穩。須知每字都要有一個重心與主筆,或稱中心線,對字體分量起著平衡支撐作用。有的像盤底託著上層建築,如「登」字下邊一橫就是重心。有的同天平的支柱,如「中」字一豎就是重心。有的則與中心線平衡,如「天」字象分開兩腿站立。

(3)比例得當。以部首偏旁組成的合體字,各部所佔比例要配置得當。如「要」字上下相等,「靜」字左右一般大。比例上就各佔一半。如「滿」字左窄右寬比例佔三分之一。

(4)疏密勻稱。字的筆畫有多有少,寫字有緊有松,為了均衡、清晰、美觀,須要講求點布。前人有「疏可跑馬,密不透風」之說。凡是筆畫多的,如:馨、贛、顰等,要寫的細勁密結,但應避免臃腫侷促;筆畫少的,如大、小、山等,要寫得粗壯爽朗,又忌諱鬆散無力。

(5)向背適宜。在左結構中,有的字相同,有的相背要「向不犯礙,背不脫離」。如「妙」字是相向的,寫「女」字橫時要改用平挑;而「少」字的撇要略向下彎曲些,以示對應。

(6)合體迎讓。在單體字中有點畫的迎讓,在合體字中有部首偏旁的迎讓,有的須收縮,有的要展放。一般地說,部首偏旁中總是小讓大(尖、唱),短讓長(明、峰)、窄讓寬(懂),或者簡讓繁(斌、琦),上讓下(呂、炎),以及左讓右(林、棘)。通過彼此迎讓,達到組合恰當,相互協調。

(7)參差有致。寫楷書既要嚴謹莊重,合乎法度;又須參差變化,錯落有致。如「多」是上下相同,「竹」是左右一樣,若寫的一般大,就顯得呆板;如果上小下大,左矮右高,分清主次,就能同姿別情

(8)點畫呼應。筆墨落紙,應該有起有收,使筆筆交代清楚。但在往返運筆路線上,是要持續不斷的,有些動作雖不能著紙,但須「懸空運轉」,使點畫之間筆斷意連,氣勢貫通。象前人所說的「一筆才落,當思第二、第三筆」,「意在筆先,字居心後」。求的運用自如,不僅對寫好楷書有益,且為聯繫行草書打基礎。

相關焦點

  • 寫書法這麼多年,你知道楷書的書法結體原則嗎
    字體形狀的安排叫間架,字中筆畫的組織稱結構,二者統稱結體、結字。用筆是研究怎樣把筆畫書寫好,結體則是研究怎樣把筆畫安排好。隋代僧智果曾著《心成頌》,開楷書結體理論之先河;唐代歐陽詢曾撰《三十六法》,對字的結體更不乏真知灼見:明代李淳曾寫《大字結構八十四法》,對前人的結構理論作了規律性的總結;清代黃自元所著《楷書結構九十二法》,更是楷書結構集大成者。近人充分吸收了古代書論的成果,從中總結出更加貼近楷書結體實際的結體法。
  • 學習楷書結構有沒有一個通用的結字規律?
    唐楷在東晉書風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改進,把楷法推向了鼎盛時代,具有法度嚴謹,點畫精勁,結體大氣等明顯特徵。要想給出統一的規律性原則確實是一件難事,不過凡事都有規律,本著求大同存小異的思維方法,我們還是能給兩個流派的楷書找出一些共性原則的。
  • 上下結構的字,結體6大變化,通俗易懂,喜歡歐陽詢楷書的看一下
    上下結構的字,結體怎麼處理才能好看呢?小編今天匯總了其中的6大變化,基本上可以概括常見的結體類型,通俗易懂,希望對喜歡歐陽詢楷書的朋友有所幫助。一、天覆:上大下小這種楷書結體情況,主要是針對上面的部首比較寬平的情況而言的。比如上面的這個「霞」字,上面的「雨字頭」本身就是橫向開張的一個部首。我們在寫這類字的時候,要順其自然的把上面的部首寫的扁平開張一些,以覆蓋住下面的部分。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相對而言,下面的部分要收緊一些。
  • 楷書學習指南(連載):楷書技法知識——楷書入手、筆法、結構
    應該說是有的,這 就是當前大多數人所主張的從學楷書入手。為什麼說學書法從楷書開始是符合客觀規律的呢?從 篆、隸、楷、行、草5種字體發展過程來看,楷體正好處在中間階段,楷書是從隸書發展變化而 來的,掌握了寫楷書的技法,如再把楷書寫成偏扁結構,加上波磔的筆法,即是隸書。如果將楷 書寫得簡便流動一些,即是行書。將行書再寫得更簡便流動一些,即是今草。可見掌握了楷書的 技法,便於掌握其它字體的筆法。
  • 都寫得規範平正,王羲之的楷書被稱作聖書,有的卻算不上書法
    讀古人書法論著的應該都注意過這樣一個現象,古人論書,包括書法鼻祖蔡邕、書聖王羲之、書聖的老師衛夫人,以及後來唐朝各大書法家對法度森嚴的唐楷的論述,無一例外地把筆畫描述的非常形象。「千裡陣雲」「萬歲枯藤」「陸斷犀象」「奔雷墜石」「鴻飛獸駭」「鸞舞蛇驚」「錐沙印泥」,如此種種,都是點畫的意外之意。也就是說,讓各種筆畫有了各種含義,成了有活力的符號,不再是單純的橫豎撇捺。
  • 學習楷書,如何把握字的間架結構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那我們如何掌握好楷書的結構原理及方法呢?楷書的特點是法度嚴謹、結體方正、筆畫分明、筆法豐富。要想寫好楷書,必須從基本的審美要求出發,從結構入手,對結構字規律進行歸納和整理好。
  • 趙子昂楷書結體27法,句句實用,網友:有用,我要背下來
    學習書法的朋友,如果你想在最短的時間內寫出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我推薦你學習趙子昂的楷書或者行書。為什麼這麼說?首先是趙子昂的楷書用筆比較直接乾脆,沒有太多的小動作,學起來比較方便。如果你寫唐朝楷書,光是用筆的細節就能把你弄的筋疲力盡,寫了半天收效還不明顯。
  • 學習書法多年了,怎樣由楷書向行書轉化呢?
    可以說,寫每一個筆畫都要有「起按頓回」這些繁瑣步驟,但這卻是寫好楷書的基本要求。楷書的書體特點決定了它的用筆和結字都要講究一定的規則,要寫得工整漂亮。而唐人楷書則要求更甚,每一筆都要寫得準確精到,結構上也必須妥善細緻安排。所以說唐楷法度森然,簡直到了差一釐則失其形態,差一筆則少其神採的地步。
  • 分別用草書行書楷書寫相同的內容,變化多端快來看看
    他是書法傳統法度的堅守者,可謂是書法藝術的護法,並且護佑之心堅如磐石。請看甲骨文書法《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這幅作品,直追書法的高古源頭,純樸大氣,美不勝收。程大凝不僅僅是寫書法,更有研究書法的潛心品行,他對文字學的深入研究,讓他非常嫻熟地掌握了甲骨文的美體法度,以筆毫成刀削,把甲骨文的古削形態寫到絕處,卻又創新性地融進篆書的章法列陣,移甲骨入宣面,化甲骨的凌亂為章法的均稱,把商代甲骨文不事章法的缺陷修正以章法之美,賦予甲骨文真正的藝術美感。能守舊法度,能創新章法,程大凝的甲骨文是高古且時尚的藝術典範。程大凝篆書,也是美姿翩翩,十分悅目。
  • 他用硬筆楷書寫古詩詞,結構標準,比印刷體還美
    他用硬筆楷書寫古詩詞,結構標準,比印刷體還美。一個人的字體在古代比較受重視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古代的主要書寫工具就是毛筆,不像今天有了手機和電腦,古人甚至隨時誰地都需要用書寫來傳遞信息,寫信、寫文件、寫文章等等,就連文人唯一的晉升渠道科舉,也十分重視考生的字體,字都寫不好,很難考出很高的功名,所以古代的文人歷來十分重視自己的書法。
  • 中國十大楷書精品集
    1、東晉 王獻之 洛神賦十三行 簡稱《洛神賦》,東晉王獻之楷書代表作,原墨跡寫在麻箋上,內容為三國著名文學家曹植著名文章《洛神賦》。
  • 硬筆楷書結構 讓右者右伸左縮
    初學硬筆書法楷書,我們在臨帖的時候,很容易盲目看著法帖一筆一畫地摹仿,容易忽視或者不理解楷書字體的結構
  • 楷書四大家,初學者學哪一家入手呢,答案在這裡
    古代學書法,是怎麼練習的呢,他們除了學習篆書以外,有些人還從魏碑體學起,實際上,嚴格來說,魏碑體也是楷書,只是我們後來喜歡上把唐朝以後的真書稱為楷書。而現在書法界普遍認為楷書的代表人物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和趙孟(趙子昂)。所以,明清時期以來,書法藝術再度興起的時候,學習楷書,「四大家」楷書體成為名噪一時的書法楷模,不過他們的書法藝術各有千秋,風格迥異。
  • 中國顏值最高的10幅楷書
    ▼ 1 東晉 王獻之 洛神賦十三行 簡稱《洛神賦》,東晉王獻之楷書代表作,原墨跡寫在麻箋上,內容為三國著名文學家曹植著名文章《洛神賦》
  • 這就是楷書精神!
    楷書產生於漢末,吸收了隸書結構勻稱明晰的優點,把隸書的波磔改為平直,把其形體的扁平改為方正,形成橫平豎直的「方塊字」。成為最受國人喜愛的書體。這種楷模作用還影響到人倫道德。中國古人一貫強調「作字先做人」「人正則字正」,在儒家看來,方正莊嚴、齊整大度的楷書已超出書法本身的意義,被賦予了「溫柔敦厚」的人格象徵和行為約束。
  • 硬筆書法理論知識|楷書的概念及其特點
    一、楷書的概念楷書,又較真書、正書,也叫楷體、正體。其稱為楷,有字中楷模之意;稱為正,意為各種字法中的正宗。初學書法一般皆以楷書打基礎,而楷書中則先學唐楷,然後學魏碑,以求從嚴謹的唐楷中解放出來。楷書,顧名思義是有法度、可作楷模的法書,因完整規範、法度嚴謹而得名。
  • 行書結構不搞懂,越寫越糊塗……
    在日常書寫時,由於楷書點畫要求嚴格,寫起來又慢,故在實用書寫時,往往不寫嚴格意義上的楷書,但作為書法學習者來說,又是必須練習的一種書體。通過練習楷書,掌握書法的結體和用筆的基本規律。 而對行書來說,不論從藝術或實用,都是在普遍書寫的一種書體。這是因為行書這種書體,最適合實用,又具有藝術性,所以為書家喜愛,又能為廣大群眾所接受。
  • 不寫楷書的「書法家」,是騙子?
    魏鍾繇楷書《宣示表》局部魏晉小楷是楷書的初創時期,然而卻十分耐人尋味,自鐘王以來,明清直至現當代書法家寫此者,尚不乏其人。魏晉一路小楷古拙古雅,意趣多於法度,活潑生動。唐歐陽詢《九成宮》(局部)唐楷則法度森嚴,框架規矩逐漸成熟而影響極其深遠,如顏柳歐三家的楷書,到了元代趙孟頫的楷書依然法度嚴謹,及至民國沈尹默先生對於此一路楷書的喜愛和用力之深,旁人莫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 楷書是依據時代風格對楷書的簡單分類,你知道哪幾類?
    東漢中後期, 楷書已呈呼工、推行之功,之飲出之勢。難鍾樂於楷書有加所作小楷, 人稱「章程書」。東晉王羲之完善了楷書的法度。楷書(小楷)成熟的時間,應略早於王羲之。此前未能脫盡隸意的槽書,可稱為早期槽書。魏晉時期,小楷已是日常主要書體之一。其間,由隸變槽以及由早期楷書演變為成熟楷書的進程,實因時、因地、因書手而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量佛經抄本, 所用書體主要是當時流行的小楷。
  • 從楷書到行書過渡,智永千字文堪稱最佳範本,該如何臨?
    楷書以唐代為尊,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唐代楷書大多是經過鐫刻然後拓印下來的碑版,所以很難準確地反映出當時真實書寫的面貌。唐楷出現之前的隋代智永,寫有一卷《真草千字文》墨跡傳世,雖然是草書、楷書合寫在一起,但其中的楷書,還是讓我們看到唐代真實的楷書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