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點擊上方『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人生都會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從小到大,不管是身體方面的成長,還是心靈方面的成長,都是慢慢走向成熟的,不同人花費的時間各有不同。
有人說,年紀大的人未必懂得多,這並不等於說年紀小的人會懂得多,這中間有一個分界線,大致在三十歲左右。
三十歲之前,我們總是認為自己還年輕,依舊對很多事情感覺好奇,有新鮮感,可以繼續給自己的人生吸收填充新的東西,繼續做加法;但三十歲之後,身邊的環境改變,以及身邊人的變化,會讓你認清這樣一個事實:之前你認為的那些有意義的東西,不再具備以前的意義。
就拿「社交」來說,有句話對社交的評價很深刻:年紀越大,越會發現社交的種種不堪。
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三十歲前後的心理變化:不管是三十歲之後已經成家立業的人,還是繼續單著的人,總是會感覺到自己的社交圈子在慢慢變淡,道理很簡單,因為過了三十歲這道坎兒之後,多數人會認為自己不能貪玩了,多數人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業和家庭上面。
這樣的變化會出現這樣兩種結果:同為成家立業的人,彼此都把重心放在事業和家庭上,彼此之間的社交自然無法像以前一樣繼續;成家立業的人,和單著的人之間的社交更是會變淡,單著的人有時間,怎奈成家立業的人沒有時間玩了,就算在一起玩,談論的也是家長裡短,漸漸料不到一起,彼此的關係自然會變淡。
換個角度來說,年紀越大,越考驗一個人心態。如果大家都轉變了心態,你還停留在三十歲之前貪玩的心態,你無形中會有一種落單的錯覺。其實你並沒有落單,只是別人都去忙了,你太閒了而已。
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你會進一步明白:當你的社交慢慢瓦解時,你無需留戀,而是應該把精力放在培養獨處的愛好和生存的技能上面,這樣你的人生才能繼續穩步前行,不去在乎一些有的沒的。
感情的事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感情的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一種社交。年輕的時候,我們不了解感情,各種事都感覺新鮮,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你對感情中的各種事司空見慣之後,就會發現感情不過如此了,甚至會發現其中的很多不堪。
這時候,我們更需要保證自己有個好心態,感情沒有問題,即便你覺得它不過如此,你也應該耐心一點過日子。感情有問題的話,也應該灑脫一點,能過就過,不能過拉倒,別猶豫,一猶豫就會膽小。
就像有過類似經歷的朋友總結的一樣:
『年輕時,聽人說感情走到後來會歸於平淡時,我不以為然,覺得我會是例外,我的感情不會歸於平淡。但人到中年之後,只好眼睜睜看著感情歸於平淡。
有一段時間我覺得感情沒意思,生活沒意思,感覺怎麼都找不回曾經的新鮮感了。時間久了,我想著要不就這樣吧!既然我不是例外,過平淡的日子也沒事。
我以為他跟我的想法一樣,卻沒想到他之後開始為「不愛」找藉口。連平淡的日子都不讓我過了,我只好捂住耳朵,然後跑開。
那之後,我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當我重新回歸到一個人的生活時,發現生活沒有重心,我不知道自己該幹些什麼。放眼去看身邊的人,大家都各忙各的,曾經的社交就跟我的那段感情一樣變得不堪,感覺自己落單了。
直到後面我耐著性子培養了獨處的愛好,找到了生活的重心,我才明白:我並沒有落單,不管感情有多麼不堪,社交有多麼不堪,我能守住自己的生活,就有高質量的人生。』
我們的人生多多少少都會出現上面那位朋友的經歷,即便是你成家立業了,你也需要相對合理的「獨處」,你需要確保你依舊是你,你始終活得有意義,才不至於總是盯著別人為什麼不找你玩了。
年紀越大越會發現: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而且,年紀越大我們越需要培養高質量的「獨處」,具備了這樣的活法之後,你才能在有人玩和沒人玩的時候收放自如,無論如何都可以讓自己過得很有意義。
文/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如今人到中年的你,有哪些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