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不要把太多的人請進我們的生命裡

2020-12-19 相伴暖流年

現在,好多人都在談人脈,認為自己認識很多的人,是一種能力,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所以無論什麼關係,見面幾句話就把對方加為微信好友,一位朋友向我炫耀,他的微信裡有兩千多個好友,我只笑笑,沒說話。我其實想說,你加那麼多人,不累嗎?真正的朋友,在你有事時會主動聯繫你,有那麼三五個足矣。那些見過一次面的,說過幾次話的,你過得好與不好,和他們毫無關係,他們過得好不好,也與你毫無關係。

沒過多久,他的父親生病了,去醫院檢查,是惡性腫瘤,需要十幾萬的治療費。因為平時積蓄也沒多少,沒辦法,只好向朋友們求助借錢,可肯借給他的人,只不過是那幾個平時關係不錯的朋友,其他人聽到借錢,要麼一口回絕,要麼直接掛了電話。

這時他才知道,平時和那些人在一起把酒言歡,稱兄道弟的,都是一些無用的社交。經歷了這件事情後,他告訴我,刪了大部分微信好友。

現在,朋友圈似乎也在一點一點變質,要麼是要求幫忙點讚的,要麼是要求幫忙砍價的,要麼就是刷屏的微商,有多少人現在越來越不願意看朋友圈了,要不是因為工作或者孩子上學能用到,早就卸載了微信了。

其實大家可能都會碰到見面就加好友的情況,當面拒絕,有點面子上過不去,當時加上就好,過後可以再刪掉。因為在我們的生命裡,不需要請進太多的人,一些不必要的人,可能有一些還會影響你正常生活的人。

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從不會把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低質量的社交上,有那時間還不如提升強大自己。讓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分析:低質量的獨處,不如高質量的合群
    ,不如高質量的獨處。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告訴大家:低質量的獨處,不如高質量的合群。低質量的獨處不如高質量的合群如果你正處在「低質量獨處」,你應該切換一下行為模式,藉助群體的力量讓自己向好發展。「低質量的合群」,確實會讓你迷失自我,淪為平庸之輩。
  • 東湖夜讀 | 與其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一次,他發現自己實驗報告裡繪製出來的圖像,像心電圖,忍不住笑出了聲。回過頭,想要分享,卻發現不知何時,室友們早已戴上耳機對著電腦廝殺。那一刻,表弟突然明白:道不同不相為謀。他開始獨來獨往,一個人默默地準備專升本。在那樣慵懶放鬆的大環境下,表弟成了難能可貴的少數人。過程雖然痛苦,但走出校門的那一刻,一切又都有了意義。
  • 年紀越大越會發現: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三十歲之前,我們總是認為自己還年輕,依舊對很多事情感覺好奇,有新鮮感,可以繼續給自己的人生吸收填充新的東西,繼續做加法;但三十歲之後,身邊的環境改變,以及身邊人的變化,會讓你認清這樣一個事實:之前你認為的那些有意義的東西,不再具備以前的意義。就拿「社交」來說,有句話對社交的評價很深刻:年紀越大,越會發現社交的種種不堪。
  • 李健:你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裡
    不光女性,男性也不近,我幾個相當好的朋友也一年才見一回面,我不喜歡生活裡有太多的人。古人說得好,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好朋友,不需要頻繁接觸。」他說話的方式給人感覺又是舒服的,春風拂面的溫度,既不過分熱情,也不過分高冷,溫潤如玉。無論讚揚還是詆毀,都不可畏,這些於他而言只是過眼雲煙。
  • 孤獨力 | 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自我展示是好意和信賴的證明害怕孤獨的人總有種不滿,叫作「周圍的人都不理解我」。可是,其實是他們沒有去理解其他人。即便自己沒這樣的打算,但是不展示自己,其實就是在說:「我對理解周圍的人沒興趣」,因為他腦袋裡只想著他人會怎麼評價自己。
  • 人生的層次,取決於一個人獨處的能力(深度)
    01無意義的社交,是最消耗人生氣場的形式。社交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外在價值,但獨處卻能塑造一個人的內在價值。同與不喜歡的人在一起消磨時光相比,獨處讓人倍加自在,因為獨處時身心更純粹,更自覺。人生太短、太貴,空間有限,不必把太多的人請進生命,不要讓品行不端的人拉底自己的層次。和舒服的人在一起,心心相印、彼此共振的朋友,才給自己的生命更多的開闊與圓滿。不要在爛人爛事上糾纏,要學會找到你的核心價值觀,緊緊圍繞,抓住應該抓住的,放棄應該放棄的。節省生命的能量,釋放到最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上去,這才是上等的智慧。
  • 無意義的存在感,別把太多人請進生命
    很多時候我都在想,究竟是什麼原因發朋友圈;每天的工作很累,也都很忙,而只有在利用休息或者是晚上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才會發朋友圈;發朋友圈也是給自己獨處的時刻,也是自己心裡上一種自我安慰的時刻。因為我們更多的時間給了工作,給了無意義的人,我們只想通過刷朋友圈、刷微博來給予自己的心理滿足和安慰。
  • 不要把太多人請進你的朋友圈
    不成想稀裡糊塗按下了接聽鍵,看到一個老男人在裡面衝我笑,我一下子醒盹了,這不是電話,是視頻聊天!我氣不打一處來,最討厭這樣的方式,大中午的打擾人休息不說,你和我根本不認識,貿然跟人家視頻太不禮貌了!我問:您有事嗎?
  • 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自我展示是好意和信賴的證明害怕孤獨的人總有種不滿,叫作「周圍的人都不理解我」。可是,其實是他們沒有去理解其他人。即便自己沒這樣的打算,但是不展示自己,其實就是在說:「我對理解周圍的人沒興趣」,因為他腦袋裡只想著他人會怎麼評價自己。
  • 人生最愜意的一場修行:享受獨處
    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人始終要脫下偽裝,學會享受孤獨,與自己相處。那些看似合群,左右逢源的人,熱鬧過後,他們也同樣孤獨。 真正讓自己強大起來的方式,是高質量的獨處。與其讓自己混在一場無用的社交中,不如選擇獨處,去面提升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 若社交無意義,選擇獨處則是智慧(深度好文)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忠告」:脈就是錢脈,為人處世一定要周全。太多人為了「周全」二字將自己逼得很累,不敢得罪任何人更不敢輕易表達任何觀點,哪怕已經怒火中燒依舊錶現得和顏悅色。要知道,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是所有的關係都值得維護,有些社交明知無用,早放棄早好。
  • 真正讓你「發光」的,是那些獨處的時光
    後來有人問他:「你一個人住在那裡一定很孤獨,很想見人吧,特別是在風雪天裡。」誰知梭羅反問道:「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不也只是宇宙中的一葉小舟嗎?我為什麼會感到孤獨呢?我們的地球不是在銀河系中嗎?」劉若英真正將獨處過成一種習慣和態度,遠離紛繁熱鬧,回歸寧靜內心,不驕不躁,穩步向前。獨處是難得的自在時間,看一本書,泡一杯茶,插一束花,做一頓飯。在屬於自己的時光中做著熱愛的事,就是最大的幸福。那是我們享受生命的曼妙時刻,是我們領悟人生的最佳時期。
  • 隨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
    獨處修行的感覺真的不錯!」當時挺是不解,便問道:「怎麼?怎麼突然想起修行來?」他說:「世俗的生活挺累,不若學學古人跑到深山裡來個獨處修行,倒也樂個輕鬆!」當即默然,隨即無奈反問了聲,道:「那你現在輕鬆了嗎?」
  • 最高級的相處「獨處」
    我相信我們每個人一定都有這樣的時候:很害怕一個人待著,為了逃避這種恐懼,我們不斷的去結交認識新的朋友,和朋友逛完街害怕自己太早回家,害怕孤獨,所以請客把朋友留下來陪自己吃飯。身邊的朋友換了一批又一批,漸漸地發現能走進生活裡的少之又少。
  • 真正的聰明之人,很少去交朋友
    朋友,需要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真正的聰明之人,往往很少去交朋友 有的人朋友無數,有的人朋友只有一兩個,而我認為朋友不在乎多,而在於精。 把心態放平,不要高估你在別人心裡的位置。世上多的是錦上添花,卻缺少雪中送炭。
  • 獨處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嗎,長期獨處的人性格會怎麼樣?
    即便是無效社交、低質社交,只要不用「長期獨處」,他都會輕易去擺脫「獨處」。「長期獨處」,對這種無法忍受孤獨的人,是不成立的。所以,這些人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那麼,再來說一下那些長期獨處的人。「長期獨處」,分主動獨處和被動獨處。
  • 連一個朋友都沒有的人,是個什麼樣的人?
    好多人走著走著就散了,誰也別勉強誰。變質的友情,留著也是一種折磨時間在走,人心在變,誰也不是誰的誰。有的人天天聯繫,在一起吃吃喝喝,也不代表有真感情。其實,一個朋友都沒有,才是你真實的狀態。連一個朋友都沒有的人,是個什麼樣的人?答案是:一個人不合群,輕易不交朋友,這說明這個人智商情商都非常高,非常優秀,不喜歡與無味的人交往,不喜歡無味的社交。
  • 永遠不要小看喜歡獨處的人,獨處不是孤僻!聰明的人往往選擇獨處
    今日話題:永遠不要小看喜歡獨處的人,獨處不是孤僻!聰明的人,往往選擇獨處永遠不要小看喜歡獨處的人,獨處不是孤僻!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能完全的成為自己。林徽因說,真正的淡定,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如果想衡量一個人的內心有多強大,就看他能不能一個人獨處。
  • 平安夜是狂歡還是獨處?
    聖誕節,我們樂意一樣也能把吃蘋果的風俗改成吃餃子。日子每一天都是普通的一個日子,只有我們賦予它的意義,它才會變成一個特別的日子。就像是每個人的結婚紀念日,對夫妻兩個人而言是個重要的日子,相較於其他人,只不過是漫長歲月裡極其普通的一天。比起這個日子,我們更需要的是一個人。
  • 聰明人,不社交(深度好文)
    作家雪小禪曾說:「人到了一定年紀,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後,三兩知己、一杯淺茶,把生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餘生,不必把所有人都請進生命裡,若經過時間的淘洗,只餘兩三知己,已勝過千千萬萬個泛泛之交。3、垃圾社交,不如獨處還記得那部名叫《你手機裡的常用聯繫人有幾個》的社會實驗短片嗎?短片中的實驗者,通訊錄裡有上千人的好友,但是當導演要求他們刪掉點頭之交、點讚之交後,竟只剩下兩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