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級的相處「獨處」

2020-12-14 攀登321

我相信我們每個人一定都有這樣的時候:

很害怕一個人待著,為了逃避這種恐懼,我們不斷的去結交認識新的朋友,和朋友逛完街害怕自己太早回家,害怕孤獨,所以請客把朋友留下來陪自己吃飯。

身邊的朋友換了一批又一批,漸漸地發現能走進生活裡的少之又少。

曾經的我也一度懷疑,為什麼我是一個人呢?為什麼我沒有朋友,沒有知己,為什麼我要一個人逛街,吃飯,看電影,要一個人去醫院,打針輸液。

但在與孤獨做鬥爭中我發現:「孤獨」成為了當今社會裡最普遍的現象,每個人都是一個人,都是很孤獨的。

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就是「孤獨」已然成為了生活的常態,或者本身就是一種常態。

該怎麼去改變這種孤獨感從而把它變成獨處,首先第一點,我們要區分什麼是「孤獨」,什麼是「獨處」。

孤獨:「 一個人可在眾人參與的生活環境中,或者在眾皆歡樂的熱鬧社交場合而仍深感孤獨,孤獨是一種令人不愉快的負性情緒體驗,在孤獨心態下人們往往會感到寂寞、鬱悶、焦慮、空虛、無助、冷漠甚至絕望,常伴有銘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

獨處:「 獨處是一種處世的態度,是一種身心的自我調整。更是一種獨立人格的體現。

獨處不是孤僻不是孤獨,獨處可以是一種愛好,獨處時可以思考,可以回歸本真,可以使身心得到應有的調節。獨處更是一種藝術

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非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具備的。具備這種能力並不意味著不再感到寂寞,而在於安於寂寞並使之具有生產力。」

在認識到了什麼是孤獨和獨處,並不是很快就可以轉換過來的,因為孤獨也是有原因的,只有先克服帶來孤獨的原因,才能迎來高質量的獨處。

克服孤獨:

1:擺脫自卑:內心的孤獨感大部分是源於自卑,感覺自己不夠好,不敢和別人接觸交流,不讓別人了解你,看到你的弱點。要擺脫這種孤獨,就一定要衝破自卑心理,戰勝自己。

2:與他人交流:走出自己封閉的世界,多和外界交流,和朋友聯繫,這樣你會發現自己還在這個現實的世界裡,在與時俱進,在和別人同步。

在一個很多人的環境仍然感覺孤獨,那麼這種孤獨才是最讓人感到難過的。

3:享受生活:如果實在是感到十分的孤獨又沒有辦法排解,不如把閒暇時光拿去享受生活。只要你用心去做,都能夠找到其中的樂趣,讓你感到輕鬆和充實。

克服孤獨後如何做到高質量的獨處:

1:做自己:讓自己變成一個立體的人,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他自己。」

2:自我反省:一個懂得自我反省的人,才能找出自己人格上的缺點,發現自己的問題並且找出解決辦法。

3:培養興趣愛好:插花,畫畫,摺紙,運動,寫字……要學會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4:閱讀:一個月讀兩本書,充盈自己的內在精神和內在力量,書中自有黃金屋,閱讀別人品悅別人的人生,故事,不斷的記錄,在書籍中,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原本是如此地美好!

5:自律:自律是一種自我管理的本領,自律的人都想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把自律的生活方式當成目標:

最實用的自律是:「 攢錢 」

最養眼的自律是:「 健身 」

最健康的自律是: 「早睡」

最改變氣質的自律是:「讀書」

最安全的自律是:「 經濟獨立 」

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孤獨一時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會利用獨處的時間去提升自己。

要去把自己變優秀,跳出固定的圈層,有一個全新的自己,再去認識優秀的人,很多人時擁有應變對待的能力,一個人時擁有獨處的內在空間,因為只有抓在自己手裡的,才是最安穩,最不會丟的東西。

只有在獨處的自省中,你才會去想明白你所要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才會明白那些人和事都是人生的過客,沒有什麼是可以跟隨自己一輩子,朋友,往事,終究是往事。

只有那種穩穩的安穩感,面對生活的波瀾不驚以及接受承受能力,才能成為伴隨你一生並給你帶來幫助的寶藏。

相關焦點

  • 人一輩子,最高級的活法,便是這兩個字:獨處
    人這一輩子,最高級的活法其實是獨處,而不是群居。隨著今年新冠疫情的發生,越來越多的人會發現做自媒體,也是一種謀生的手段,還能減少在職場上的很多問題,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有經濟基礎和經濟來源的同時,也會更加隨心所欲一些。人們的這種觀念的轉變,也證實了其實大家內心都是希望獨處的。
  • 人活到50歲,最高級的生活狀態,就是學會「獨處」
    年輕時大家會認為獨處是悽涼的,不願意自己被時間遺忘,可沉下心來,才發現看似喧囂的場景,終究是過眼煙雲,唯有獨處才能感受真正的自己,才能更隨心所欲的做事。 不需要在意他人的眼光,也不用在意別人如何議論自己,不需要偽裝自己,也不用討好自己,沒有面具,人生才能自在。
  • 學會與自己獨處,才會懂得和他人相處
    世界本就是孤兒院,孤獨是圓滿的開始,學會與自己獨處,才會懂得和他人相處。孤獨是我們今生的必修課,聆聽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呼吸,找到生命的本質。當你想面對全世界的時候,不妨先學會和自己溫柔相處,感受孤獨的美妙,讓內心純淨如一澈清泉。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學會獨處,遠離喧囂,寧靜而以致遠
    叔本華說:「低質量的與人交際,不如選擇高質量的獨處。」選擇獨處,是我們對抗未知世界最好的探索。獨處,可以成為真正的自己。獨處,是最重要的內在升華。獨處,精神不依附別人。獨處,是一個人可望而又可及的更有意義的事情。我最喜歡安靜,也更享受孤獨。
  • 人生的最高境界:獨處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獨處。人這一生,不需要太多朋友,學會獨處,才是最重要的修行。 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人生曼妙的風景,不是外人的肯定,而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 想要做真實的自己,從學會「獨處」開始,這是一個人最高的境界
    人們經常把好人緣,朋友成群,當成一種了不起的能力,但實際上,脫離群體的「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一種能力。要知道,一切靈魂生活都是在「獨處」時展開的,獨處也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喜歡獨處的人,不外乎三種,一是經歷了坎坷,看透一切的人,二是擁有聰明智慧的人,三是性格獨立,喜歡安靜的人。
  • 一個人最好的生活狀態,是獨處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得學會與自己獨處,給自己一點獨處的時間,讓自己的心在這個喧囂的世界得到歇息。很多人都把自己活的很鬧騰,卻忽略了活著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與自己獨處,享受孤獨。人生最佳的狀態,不是天天都有忙不完的吃喝,聽不完的奉承,而是一個人時,靜靜的獨處,拋開瑣事煩惱與心靈對話的樣子。
  • 劉若英邊育娃邊為《獨處與相處》校稿 侯佩岑養兒方知父母恩(圖)
    侯佩岑抱著兒子Ian,樂在為人母的喜悅昨是演藝圈新手媽媽侯佩岑、劉若英、蘇慧倫的第一個母親節,蘇慧倫昨在月子中心臉書首度分享兒子照片;侯佩岑帶兒子跟媽媽、婆婆吃飯慶祝;劉若英邊照顧兒子邊為下月發行新書《獨處與相處
  • 《精緻的獨處》:一本優雅的旅行筆記,教你感知獨處的幸福
    這暴露的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人不懂得如何獨處。當生活節奏被打亂,當我們失去了所有外界壓力之後,我們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得到的不是自由,而是無處安放的慌亂感。獨處,拆解開來講,就是獨自相處,也就是和自己相處。此時待在家裡,卻心系工作的你,可能是叱吒風雲的老闆,也可能是雷厲風行的公司高層,或者是八面玲瓏的銷售冠軍。
  • 永遠不要小看喜歡獨處的人,獨處不是孤僻!聰明的人往往選擇獨處
    今日話題:永遠不要小看喜歡獨處的人,獨處不是孤僻!聰明的人,往往選擇獨處永遠不要小看喜歡獨處的人,獨處不是孤僻!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能完全的成為自己。林徽因說,真正的淡定,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如果想衡量一個人的內心有多強大,就看他能不能一個人獨處。
  • 獨處的時光,決定了你的層次
    與其花費時間與精力在酒桌上觥籌交錯,去結交一些無關痛癢的「朋友」,還不如學會好好與自己相處。 獨處,是一種智慧的沉澱。 能與自己好好相處的人,才是內心足夠強大和豐富的人。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實際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 與世界的相處之道,獨處其實很有好處
    俺以為,情商就是與外部世界相處的能力,以及與自身內心世界相處的能力。有的人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很好,走到哪裡都仿佛庖丁解牛,遊刃有餘,但他未必能與自己的內心相處得好。因為有可能,一個與外部世界各個方面、各個群體都能和諧相處的。
  • 獨處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嗎,長期獨處的人性格會怎麼樣?
    長期獨處的人,性格會怎樣?我認為長期獨處,對人的性格影響不大。性格,一旦形成很難改變,是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如果一個人,原本就是無法「獨處」的性格,他很難做到「長期獨處」。即便是無效社交、低質社交,只要不用「長期獨處」,他都會輕易去擺脫「獨處」。「長期獨處」,對這種無法忍受孤獨的人,是不成立的。所以,這些人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那麼,再來說一下那些長期獨處的人。「長期獨處」,分主動獨處和被動獨處。
  • 獨處時適合做的75件事🤗享受獨處時光✅(建議收藏)
    心理學家提出「積極獨處」的概念,指獨處應當是主動選擇的,而且不以獨處本身為目的,而是為了更好地關注和發展自己。因此,獨處的要點是關注當下的自己。我們也要擁有一定的「獨處的能力」。獨處,獨自一個,與自己相處,在某一環境裡,沒有別人,只有我;能力,指順利、有效完成某種活動所需具備的心理條件。獨處的能力意指一個人即便孤身一人,內心依然具有充盈感和安全感,即使是一個人,也照樣能夠順利且有效地完成心之所向的活動。
  • 如何獨處?
    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認識到,我們對獨處的恐懼並不是只存在於當前的疫情期間。這是一種潛伏在我們心中多年的恐懼,因為我們已經忘記了——或者也許從來沒有真正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包括與令人不舒服的想法和情緒相處。
  • 慎獨,是最高級的氣場修煉(深度)
    「慎獨」,顧名思義,獨處之慎。「慎」者,謹慎;「獨」有二義,一是「獨處」,無人看你,要謹慎自己行為。二是「獨知」,你的念頭、內心,大庭廣眾之中,別人並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這更需要謹慎。所謂「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處時也能謹慎自律,操行自守,不欺暗室。人如果能做到慎獨,心裡自然會平靜,安定,富足。
  • 喜歡獨處、不交朋友就是有問題?真正聰明的人,都喜歡獨處
    有網友問: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不交朋友不聯繫別人,是有病嗎?其實,獨處不但沒有病,反而成年人最好的奢侈品。通常我們會把獨處和社交恐懼、抑鬱等聯繫在一起。但令人驚訝的是,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獨處有時對我們是有好處的,真正聰明的人,都喜歡獨處。一、 獨處可以舒緩我們的情緒心理學家通過研究表明:當我們僅僅暫停社交活動15分鐘,就可以舒緩我們的情緒,我們也會變得更加隨和。其實,這也相當於給我們大腦放假了休息了。
  • 人生最愜意的一場修行:享受獨處
    人始終要脫下偽裝,學會享受孤獨,與自己相處。那些看似合群,左右逢源的人,熱鬧過後,他們也同樣孤獨。 真正讓自己強大起來的方式,是高質量的獨處。與其讓自己混在一場無用的社交中,不如選擇獨處,去面提升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 一個人獨處久了,會上癮
    雖然一個人的狀態,在他人看起來很孤獨,可是自己卻是快樂的,那是孤獨的快樂,而孤獨的快樂,是思想的快樂,是真實的快樂,要真正地獲得這種快樂,前提是必須真實地對待自己,當與他人相處時,大多數是在想如何與他人更好的相處,以獲得更加順暢的交流,而一旦出於這個目的,就破壞了真實的前提,無法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而一個人時的獨處,更容易進入真正孤獨的狀態,獲得孤獨的快樂,
  • 真正讓你「發光」的,是那些獨處的時光
    經得起獨處的考驗,方能收穫內心篤定與安寧。2獨處,是成熟的標誌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擁有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最重要的標誌。」獨處是多年來劉若英獨特的生活方式。她曾在公開場合中坦言:「對我而言,孤獨不是孤苦,而是一種享受,自己跟自己相處是很有趣的。」也曾在新書《我敢在你的懷裡孤獨》的序言中寫道:因為保有你,我感覺幸福,同時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