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好的生活狀態,是獨處

2021-01-13 嫣然若雪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得學會與自己獨處,給自己一點獨處的時間,讓自己的心在這個喧囂的世界得到歇息。很多人都把自己活的很鬧騰,卻忽略了活著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與自己獨處,享受孤獨。

人生最佳的狀態,不是天天都有忙不完的吃喝,聽不完的奉承,而是一個人時,靜靜的獨處,拋開瑣事煩惱與心靈對話的樣子。

除了自己,人人都是你生命裡的過客,也許會陪你度過一段好或不好的歲月,卻無法陪你到老,到死。

當你懂得了獨處,能靜下心來,知道自己的內心所想,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遇事不慌,做事不亂,從而成為一個穩重的人。

每個人活著,都希望自己有最好的活法,有著更好的生活,當然每個人的追求不同,想法不同,活法也就不同,有人追求熱鬧的圈子,有人喜歡獨處,安安靜靜與自己為伍。

很多人,總是強迫自己走進喧囂的圈子,逼迫自己與人交友,而不知道,其實,人生真境界,就是與自己獨處。

獨處的時候,看似孤獨寂寞,整個空間只剩一人,而內心卻豐富的,腦海全是故事,想著全身都充滿精神。

多少人,明明不喜歡熱鬧,而要強求自己走進熱鬧,只是因為合群而合群,看似身處鬧市,其實內心孤獨的很。

很多人,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與人交往中,而大部分都是無用的社交,只是浪費時間而已,要知道,真正的交流意義,不是因為合群而交談。

看似歡天喜地的樣子,其實都是偽裝出來的開心;看似熱鬧非凡的背後,實則內心孤獨的很。

人,一方面要生活,生活需要生計,生計離不開努力奮鬥。一方面需要獨處,感受自己內心,需要追求的是什麼。

感受著自己的內心,豐富著自己的心靈,感受著世間眾生的變化,感受著生命生存的意義。

只有思想豐富,內心充盈,在人群中才不會感受到寂寞,在獨自一人時,才不會感受孤單。

當你內心強大到,參透了人生這盤棋,也就明白了,人生最好的狀態是獨處。

獨處讓自己的心平靜,看清了別人,也了解到了自己,讓自己的人生更順暢,更完善。

在這個世界上,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陪伴著自己,都是在孤獨裡疲憊,不是在孤單中感受自己。

有些事情,唯有獨自完成,便是最好;有些時候,唯有獨自前行便可,有些人,唯有放在心裡,獨自懷念即可。

有人陪伴,自是溫暖和安心。可是,那有誰時刻陪你身邊,伴你左右。

這個世上,不是誰都會喜歡你,也不是誰都非你不可。唯有做好自己,才是不負這人生,其他的,無需強求。

獨處時,無需勉強去迎合別人,改變自己,也無需去在意別人,所以獨處的時間,遠離傷害,保護自己。

人的最好的狀態是獨處,最高的境界,是享受孤獨。靜下自己的心,與自己相處,多了內心的豐盈,少了內心的雜念,人生中享受孤獨,莫過於此。

相關焦點

  • 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有人說下班了,她從不參加我們的聚會,總是一個人,這樣的人有什麼意思呢?也許並不是他不合群,而是他有很重要的事做,這些事遠比無聊的聚會更有意義,所以他們會果斷地選擇拒絕。因為他們明白,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生活是自己的,與他人也毫無關係。
  • 獨處,一個人的對話
    這種對孤獨的理解似乎暗示,孤獨不是自我選擇,而是一個強加的狀態,即一個人不能按照社會預期的方式融入社會。進一步說,它可能意味著獨處的人是一些有問題的或有缺陷的人。社會媒體給我們的印象—幻覺—即使只是與別人以文字交流都能把雙方聯繫起來。滑鼠點擊「喜歡」意味著「我看過你的文章,同意你的觀點」。評論作為交談的一種方式,好像我們真的與作者在同一個時空交流。
  • 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就是他獨處的時光,加速成長
    獨處的時光,對於我們來說,尤其重要。現代人每天生活都忙忙碌碌,周圍都是人,因此,一個人的時光,就顯得格外珍貴。 你如何對待獨處的時光,就是在如何對待自己的人生。 長期以來,我都是一個特別享受獨處的人。
  • 學會獨處,是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
    因為他們缺少了一種能力,那就是獨處的能力。獨處的能力其實就是享受孤獨的能力。獨處的能力建立在一定的安全感之上,有了安全感我們才能放鬆地獨處,在放鬆的獨處狀態下,我們的大腦才能完成很多重要的工作。這是因為,當大腦處於安靜的放鬆狀態時,它會自己進行整理,把新舊經驗進行比較、歸檔,將該聯繫起來的聯繫起來。在這個過程中,說不定你會一下子想通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或者靈感一閃有所發現。
  • 人活到50歲,最高級的生活狀態,就是學會「獨處」
    人到了50歲後,凡事不願意再去湊熱鬧,希望能一個人安靜生活,靜靜品茶、看書、思考碎片般的人生,希望能有自己的空間,在時間的靜謐中感受內心的安寧。 年輕時大家會認為獨處是悽涼的,不願意自己被時間遺忘,可沉下心來,才發現看似喧囂的場景,終究是過眼煙雲,唯有獨處才能感受真正的自己,才能更隨心所欲的做事。 不需要在意他人的眼光,也不用在意別人如何議論自己,不需要偽裝自己,也不用討好自己,沒有面具,人生才能自在。
  • 人為什麼需要獨處?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以前喜歡一群人,現在喜歡一個人。獨處,是一個人成年最好的奢侈品。獨處,是一種能力美國哲學家梭羅,曾經遠離塵囂、隻身一人在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擁有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標誌之一。一個人想要找到好的生活狀態,並不依賴於他人的成全。安頓好自己是一種能力,可以讓我們找回內在的力量,全新擁抱生活。
  • 別一個人獨處太久
    有人說,獨處是人生中美好的時刻,是很美好的一種體驗。在獨處的時候,我們能從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抽身出來,做回自己。在獨處中,我們能靜靜地任思緒飄飛,能按自己的意願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也有人說獨處是最好的修行。
  • 學生時代的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成長期(圖)
    忙碌的現代生活,工作、學業、補習、家庭、社交等等讓每一個人忙得團團轉,遇到難得的空閒時間反而不知如何打發,只好上網、滑手機、打電玩或看電視、約朋友聚會,陷入另一個忙碌的循環中。許多人不太能面對一個人獨處的空虛感。
  • 經常一個人獨處的人,一定會孤獨嗎?
    常獨處的人,喜歡享受孤獨,喜歡一個人學會安靜,喜歡一個人做自己想做的事。孤獨,也要看個人怎麼理解這個詞。我們各有自己的主張,我們各有自己的生活。每個人的心境不同,所做的事也形成了不同的意義。當我們去傾聽內心的聲音時,我們不知什麼是孤獨。
  • 周國平:獨處可以測出一個人對自己真正的感受
    周國平認為:獨處的確是一種檢驗,用它可以測出一個人靈魂的深度,測出一個人對自己真正的感受。我們在獨處的時光中,學會用一個局外人的眼光去審視你的內心,明白你真正想要什麼東西,真正追求什麼夢想。他們的成功,正是因為懂得如何去利用那段獨處的時光。有人說,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獨處。這一生,能一直陪著你的也就只有自己了,你也總是在經歷一個人生活的日子。既然孤獨是不可以避免的,那麼最好的便是直面孤獨!別害怕孤獨,相反,恰好是在獨處的時間裡,才給了你更好地去提升自己的機會。
  • 長期一個人獨處,最恐慌的是什麼,對於這種獨處,該怎麼去習慣
    曾幾何時,你有沒有過悲觀厭世,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想要輕生的念頭,又是什麼讓你重回自信,勇敢生活的。1,、獨處的日子裡,你最不想面對的是什麼對於自己獨處的那段時間你還留有什麼記憶,或者你正處於這個階段。記得在那段孤獨的時光裡,或許在沒有朋友在身邊,或許跟父母分隔兩地,少了友情,少了親情。
  • 一個人獨處久了,會上癮
    ,當一個人的時候,才有機會去面對自己的內心,去尋找那個最真實的自己。雖然一個人的狀態,在他人看起來很孤獨,可是自己卻是快樂的,那是孤獨的快樂,而孤獨的快樂,是思想的快樂,是真實的快樂,要真正地獲得這種快樂,前提是必須真實地對待自己,當與他人相處時,大多數是在想如何與他人更好的相處,以獲得更加順暢的交流,而一旦出於這個目的,就破壞了真實的前提,無法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而一個人時的獨處,更容易進入真正孤獨的狀態,獲得孤獨的快樂,
  • 一個人在家 #獨處
    #一個人在家# #獨處# #人生為什麼需要獨處# 一個人在家,有太多事可以幹了,可以澆花弄草,可以追劇,可以看書,可以唱歌,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 我很喜歡獨處的時光,真的一點都不孤單,反而很自由,很隨性。有時候想想,獨來獨往的生活,真的挺舒服的。
  • 一個焦慮症患者談獨處:獨處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心境
    獨處應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它使你覺察自身,清楚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所謂的獨處,似乎不是只有「一個人」這麼簡單的事情,否則的話,一個人打電動、一個人追劇,不也是獨處的一種嗎?在獨處上,還有一個迷思,就是人要懂得獨處,才能有伴侶,要先學會一個人過得好,才能兩個人過得好。但是,一個人穿梭在大街小巷當中,什麼事情都自己來,就是獨處的精華所在嗎?
  • 錢鍾書:最好的生活狀態是,一個人時,安靜而豐盛;兩個人時,溫暖而踏實
    對錢鍾書來說,一個人的時候,能夠保持內心安靜而豐盛;兩個人時,可以相濡以沫,溫暖而踏實;三口之家,也能相助相守,樸素溫馨。我想,這便是人生最好的生活狀態了吧。一個人的靈魂,只有在獨處中,才能洞照見自身的澄澈與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蓬勃與豐盈。豐盛的內心是一顆極具生命力的種子,它看似無所事事,歲月卻在它的起伏下亙久綿延,它沒有翅膀,卻能帶你飛過所有的阻擋和群山。
  • 人生的層次,取決於一個人獨處的能力(深度)
    社交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外在價值,但獨處卻能塑造一個人的內在價值。同與不喜歡的人在一起消磨時光相比,獨處讓人倍加自在,因為獨處時身心更純粹,更自覺。少而精,朋友在質不在量。人生太短、太貴,空間有限,不必把太多的人請進生命,不要讓品行不端的人拉底自己的層次。
  • 長期一個人單身獨處會出現心理問題嗎?
    長期一個人獨處,有種情況是婚戀年齡卻一直長期沒有婚戀關係的狀態。另外一種是沒有任何朋友,也不跟親戚來往,長期獨處,人際關係淡泊。適婚的年齡一直獨身有很多原因,其中有社會原因,家庭原因,經濟原因,性格原因,工作原因等各種情況導致的;客觀點說那些生活質量很好,自我比較健全的獨身男女,工作也正常,社交也正常,完全不需要擔心有什麼心理問題,尤其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可能選擇獨身。如果一直期望戀愛和結婚卻有一直沒有進入戀愛和婚姻狀態的人會不會有心理問題呢?
  • 一個人最好的修行:靜心、獨處、看淡,不為往事擾,只為餘生笑
    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不注重內在的修養,只關心外在的東西,想要獲得幸福,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一個人能不能獲得幸福?和財色物質有一定的關係,但並非擁有外界的物質財富就一定能過得幸福。一個人修行越深,格局越大,格局越大的人,幸福感越強。格局越大的人,越乾淨。 他們把目光從外部世界轉入到內心世界。注重內在品行的修煉和滋養。其實,一個人的最好的修行就是:靜心、獨處、看淡。修行到了,福氣不請自來。一、靜心。
  • 最好的生活狀態不過就是:一個人,安靜而豐盛,兩個人……
    不知道讀者朋友們有沒有這樣思考:最好的生活狀態到底是怎樣的?錢鍾書先生曾告訴過我們答案:最好的生活狀態不過是,一個人,安靜而豐盛。兩個人,溫暖而踏實。可是我錯了,生活是異常的忙碌,錢也沒有掙多少,我也不是真正的快樂。我開始審視自己,重新找回曾經的自己。一個人,安靜而豐盛。
  • 心理學:一個人喜歡「獨處」是好是壞?
    很坦白的說,無論友誼還是愛情或者婚姻,無論這些東西把一個人綁得有多緊,一個人最終能夠指望的人,只有他自己,最多會寄希望於他的孩子。一般情況下,無論是公事還是私事,一個人越不需要和人們打交道,他生活的處境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