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一個人的對話

2021-03-03 領袖匯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孤獨是一種消極狀態。社會並不在這方面幫助我們,孤獨經常帶有社會恥辱感,暗示被別人隔離在圈子外面。這種對孤獨的理解似乎暗示,孤獨不是自我選擇,而是一個強加的狀態,即一個人不能按照社會預期的方式融入社會。進一步說,它可能意味著獨處的人是一些有問題的或有缺陷的人。

社會媒體給我們的印象—幻覺—即使只是與別人以文字交流都能把雙方聯繫起來。滑鼠點擊「喜歡」意味著「我看過你的文章,同意你的觀點」。評論作為交談的一種方式,好像我們真的與作者在同一個時空交流。如果沒有通過設備更新消息,我們會感到焦慮,孤獨和冷落。但我相信我們大多數人知道在我們內心,我們不斷關注這種溝通,會剝奪了我們真正的人類交流。更重要的是,這種通信可能會讓我們失去有意義的交流。

獨處給予你內省的自由,讓你更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寂寞和孤獨不一樣,寂寞常常意味著你對某人或某事有著需要,只要獲得了就會感到安全、快樂。對一些人來說,寂寞可能是一個慢性病,是覺得你的伴侶永遠是不夠的,而一個人感到孤獨時有時可能會產生焦慮,恐慌症和抑鬱症等更糟糕的症狀。對許多人來說,消除這種恐懼的方法是有個人陪伴。

當然,寂寞並不是「一刀切」。和其他事物一樣,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嚴重性,這取決於一個人的性格和生活經歷。例如,經歷過喪親和離棄的痛苦回憶,拒絕,不關心,或者不被關愛,都會讓人感到寂寞。

儘管孤獨和寂寞常常被認為是相同的,但寂寞不等於孤獨。剛開始學習獨處可能有點可怕,但是一旦習慣了,這將是個人發展和成長的基石。學習可以獲得很多可以依賴的東西,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內心的聲音是指導自己最好的來源。

獨處可以讓你放棄你的「社會保護」,從而給予你內省的自由,自己思考的自由。你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不受外界的影響,自己決定你是誰,決定你想要的東西。通常,我們受思想,感情,態度,信念,和行為的影響。當然,你可以問別人的建議和意見,但最終要諮詢自己,自己拿定主意要怎麼做,怎麼創建適合自己的生活。

更具體地說,學習獨處可以很好地為你服務。你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和想要什麼樣的關係。有些人讓他們的伴侶告訴他們怎麼感覺,怎麼想,怎麼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是他們的伴侶的希望和需求。甚至某些關係要求這樣做。所以如果你太害怕自己獨處,你會丟失自我。的確,陷入關係中(通常不是最健康的,有時候,完全是壞的)會確保你永遠不會孤單,可如果你還沒有學會與自己有一個健康的關係,你不可能和他人擁有一個健康的關係。


獨處可以讓你以完整的人的姿態去深入了解自己。

人們喜歡引用Jerry Maguire的這句話,「你讓我變完整了。」我知道這很浪漫,但它的意思是什麼?如果沒有愛人我們就不完整了?獨處可以讓你以完整的人的姿態去深入了解自己。

我們不必用一個病態的理由解釋焦慮孤獨。害怕獨處可能只是因為沒有學會獨處!也許從未得到鼓勵,所以可能會感到陌生和不舒服。一旦你開始涉足這一領域,你會發現孤獨增加你的舒適感。你會渴望自己有多些時間獨處。

今天這裡有一個關於撫養孩子的方法。現在許多孩子都在徘徊,並受到管制。不同於過去,過去的孩子經常有更多的時間獨處,不得不學會安排自己的活動。我們現在給孩子們很多機會去嘗試各種活動,可能會剝奪了他們學會了解自己,變成足智多謀的寶貴的時間。所以我們要早點和孩子們說獨處的健康知識,以便他們將獨處精神帶到未來的生活實踐中。

如果你剛開始學習獨處,可以從小事開始學習。每周騰出屬於自己的時間(一天或一個小時)。自己單獨去看電影或者吃飯。去新的地方探索。自己去冒險。從小事慢慢累積成大的冒險。獨處的評估方式——沒有一個夥伴,自己為自己負責,自己做決定,獨自旅行,獨自管理自己的財務狀況,為自己創造一個全面和完整的生活。即使你想要談戀愛,你也可以和自己擁有一個有意義的關係。

從精神層面上講,獨處可能會使你更接近你的內心世界,讓你更容易地了解自己的創意和直觀的方面。

相關焦點

  • 一個人最好的生活狀態,是獨處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得學會與自己獨處,給自己一點獨處的時間,讓自己的心在這個喧囂的世界得到歇息。很多人都把自己活的很鬧騰,卻忽略了活著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與自己獨處,享受孤獨。人生最佳的狀態,不是天天都有忙不完的吃喝,聽不完的奉承,而是一個人時,靜靜的獨處,拋開瑣事煩惱與心靈對話的樣子。
  • 獨處之時,就是在與自己靈魂坦誠對話的時候。
    現在,我一個人正在車站候車,兩小時的等待,一小時的旅程,身邊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這就是我今早貪戀一時安逸所要承受的懲罰。生活有時候就是這樣,本來是可以有個很好過程的一件事,卻總是因為自己的某個錯誤決定,使得自己不得不去面對一個相對不好的結果。所以說,世上有一些路,只能是自己一個人走。因為是自己的選擇,哪怕是自責千百次,也不能去怨天和尤人。
  • 一個人在家 #獨處
    #一個人在家# #獨處# #人生為什麼需要獨處# 一個人在家,有太多事可以幹了,可以澆花弄草,可以追劇,可以看書,可以唱歌,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 我很喜歡獨處的時光,真的一點都不孤單,反而很自由,很隨性。有時候想想,獨來獨往的生活,真的挺舒服的。
  • 喜歡一個人獨處,究竟是什麼樣的心理?主要是三個原因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每一個人都不一樣,有的人喜歡獨處,有的人就喜歡多交朋友。身邊總是會有很多的朋友,喜歡一個人獨來獨往,仿佛並不喜歡交際,也不喜歡往太熱鬧的地方走,他們總習慣於一個人生活,一個人靜靜的呆著。
  • 別一個人獨處太久
    有人說,獨處是人生中美好的時刻,是很美好的一種體驗。在獨處的時候,我們能從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抽身出來,做回自己。在獨處中,我們能靜靜地任思緒飄飛,能按自己的意願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也有人說獨處是最好的修行。
  • 一個焦慮症患者談獨處:獨處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心境
    以前總會想說要在車上看看書,要找空閒時間閱讀,才能精進自己的才能,讓自己變得更有文化素養,或者能讓父母看見自己的用功上進;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很難一個人靜下來,閱讀一本書對我來說也是一大挑戰。總覺得時間一直逼迫我去成長、去做點什麼讓社會看見我,才能有所成就;又或是畢業了,開始有經濟上的壓力,需要自己想辦法養活自己,這些事情都讓我慢慢地更難靜下來,大腦中的時間軸不斷被過去和未來拉扯,更難體會所謂的獨處。然而,一個人閱讀一本書,就叫做獨處嗎?
  • 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就是他獨處的時光,加速成長
    獨處的時光,對於我們來說,尤其重要。現代人每天生活都忙忙碌碌,周圍都是人,因此,一個人的時光,就顯得格外珍貴。 你如何對待獨處的時光,就是在如何對待自己的人生。 長期以來,我都是一個特別享受獨處的人。
  • 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也就是說一個人獨來獨往,其實並不是說明一個人不會社交,不合群,而是說明一個人未來很貴重。也就是很厲害,是強者的意思。04 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其實,我們要明白獨處,其實是最好的增值期。也就是我們在一個人的時候做什麼,未來就會變成什麼樣。
  • 獨處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嗎,長期獨處的人性格會怎麼樣?
    長期獨處的人,性格會怎樣?我認為長期獨處,對人的性格影響不大。性格,一旦形成很難改變,是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如果一個人,原本就是無法「獨處」的性格,他很難做到「長期獨處」。被動獨處,是現實情況的改變,導致一個人,不得不獨處。比如:一個人突然失業了,切斷了他的工作社交;繼而分手或離婚了,又阻隔了親密關係的交往;然後,朋友們也越來越少了,於是他很少與人交流。長期獨處。在這種情況下,他的獨處就被動的。
  • 一個人獨處久了,會上癮
    文/經典館原創作品,違者必究現代社會,人們大多數處於被他人包圍的狀態,去餐廳吃飯,會受其他顧客的影響,去坐公交,會受到其他乘客的影響,去購物的時,候會受到銷售員的影響,總之,人一天之中,真的很少有時間是自己的,當一個人的時候
  • 獨處是單獨一個人的意思嗎?聽佛陀告訴你什麼是勝妙獨處
    很多人都把獨處當成一個人的獨行,一個人待著;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散步,等等。其實獨處有另一層深意,我請佛陀來告訴你。其實獨處更深的意思在印度佛陀時代,佛說過一部經叫《勝妙獨處經》,經文中大概的故事是這樣的:那個時候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有個叫上座的比丘,獨住一處,常愛讚嘆獨處的好處,獨自乞食,獨自回來,獨坐禪思。
  • 經常一個人獨處的人,一定會孤獨嗎?
    常獨處的人,喜歡享受孤獨,喜歡一個人學會安靜,喜歡一個人做自己想做的事。孤獨,也要看個人怎麼理解這個詞。我們各有自己的主張,我們各有自己的生活。每個人的心境不同,所做的事也形成了不同的意義。當我們去傾聽內心的聲音時,我們不知什麼是孤獨。
  • 獨處的時光,決定了你的層次
    人只有在跟自己對話時,才能自我反思。 笛卡爾說:「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頭,人是在思考自己而不是在思考他人的過程中產生了智慧。」 所以說,我們需要孤獨。 人生需要獨處的時刻,在獨處中遇見最真實的自己,回歸精神的安寧,回歸靈魂的本真。
  • 人生的層次,取決於一個人獨處的能力(深度)
    社交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外在價值,但獨處卻能塑造一個人的內在價值。同與不喜歡的人在一起消磨時光相比,獨處讓人倍加自在,因為獨處時身心更純粹,更自覺。少而精,朋友在質不在量。人生太短、太貴,空間有限,不必把太多的人請進生命,不要讓品行不端的人拉底自己的層次。
  • 獨處不代表孤獨,獨處是一種能力,學會獨處藝術,是人生的必修課
    我們很多人覺得喜歡獨處的人性格孤僻,不善於交往,其實未必。開朗合群的人能給眾人帶來快樂,而喜歡獨處的人也有他自身的魅力所在。獨處不是孤獨,孤獨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無助的情感體驗,而獨處是有益的,充實的,調節身心的手段。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非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具備的。具備這種能力並不意味著不再感到寂寞,人在寂寞中有三種狀態:一是惶惶不安,百事無心,一心逃出寂寞。
  • 周國平:獨處可以測出一個人對自己真正的感受
    周國平認為:獨處的確是一種檢驗,用它可以測出一個人靈魂的深度,測出一個人對自己真正的感受。我們在獨處的時光中,學會用一個局外人的眼光去審視你的內心,明白你真正想要什麼東西,真正追求什麼夢想。陪伴在叔本華身旁的只有一條捲毛狗,他卻在這段獨處的時間裡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世界兒童文學的太陽」安徒生,一輩子煢煢孑立,為世界留下了一系列美好的童話,卻把孤獨留給了自己。他們的成功,正是因為懂得如何去利用那段獨處的時光。有人說,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獨處。
  • 學生時代的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成長期(圖)
    許多人不太能面對一個人獨處的空虛感。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學習如何和別人做朋友,其實也需要學習和自己交往,一個人也可以很舒服、很輕鬆自在,只要善加安排,會發現自己更多的潛能。獨處不是孤獨許多人誤以為獨處會感到孤獨,孤孤單單一個人!
  • 你有沒有給孩子一個人獨處的時間?
    有的家長會陷入一種誤區,認為隨時隨地的陪伴才是對孩子好的,所以看到孩子一個人,會擔心孩子太無聊,看到孩子一個人默默發呆,坐著沒事幹的時候,自己就希望能想辦法趕緊去和孩子玩耍,讓孩子能夠做一些有趣又開心的事情,這樣才不會讓孩子的生活枯燥。但有些時候,如果能給孩子留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也未嘗不可。
  • 長期一個人獨處,最恐慌的是什麼,對於這種獨處,該怎麼去習慣
    1,、獨處的日子裡,你最不想面對的是什麼對於自己獨處的那段時間你還留有什麼記憶,或者你正處於這個階段。記得在那段孤獨的時光裡,或許在沒有朋友在身邊,或許跟父母分隔兩地,少了友情,少了親情。2、獨處的日子裡,保持好自己的心態比什麼都重要期初在離開校園,離開親人的那個時刻,心裡最多的想法是什麼。每個在各個階段都要經歷很多很多,有些事情是我們喜歡的,有些事情使我們不喜歡甚至感到厭惡的。
  • 心理學:一個人喜歡「獨處」是好是壞?
    很坦白的說,無論友誼還是愛情或者婚姻,無論這些東西把一個人綁得有多緊,一個人最終能夠指望的人,只有他自己,最多會寄希望於他的孩子。一般情況下,無論是公事還是私事,一個人越不需要和人們打交道,他生活的處境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