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協秘書長:部分直播帶貨平臺「恃寵而驕」!亟須步入法治軌道

2020-12-20 中國長安網

一年一度的「618」已經落幕,毫不意外的是各電商平臺再次刷新交易紀錄:根據天貓和京東各自發布的銷售數據顯示,大促期間兩家電商平臺累計下單金額分別達到6982億元和2692億元,雙雙創下新紀錄。

然而,狂歡背後依舊是槽點滿滿。在異常火爆的直播帶貨中,產品質量貨不對板,平臺主播向網民兜售「三無」產品、假冒偽劣商品等備受詬病;部分店鋪以優惠券為誘餌,引導消費者加入其店鋪會員,收集用戶手機號精準推送節日噱頭廣告簡訊的做法成為過街「老鼠」……中國消費者協會日前發布的《「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認為,火爆的直播帶貨營銷場景中,平臺責任意識、品質意識缺失的現象值得警惕。

中消協秘書長朱劍橋指出,與消費者對直播帶貨這一新業態新模式的積極響應和包容忍讓相比,部分直播帶貨平臺卻因新零售、新業態的身份「恃寵而驕」,利用規則與標準的暫時缺席,大肆轉嫁行業集體試錯的成本。

為此,朱劍橋建議通過落實法律責任令相關各方「各司其職」,助推直播帶貨行為提速步入法治軌道。同時,發揮社會治理、行業自律的積極作用,推動統一直播帶貨的程序和操作,完善直播帶貨評價體系,切實劃清規則邊界,有效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平臺責任意識缺失亟須完善評價體系

據介紹,中消協利用網際網路輿情監測系統,對6月1日至20日期間相關消費維權情況進行了網絡監測分析。監測發現,今年「618」促銷活動期間消費維權負面信息中,「直播帶貨」類負面信息較為集中。

「5月1日,在4位帶貨主播宣傳下,在某平臺購買一臺1999元的格力空調,當時標註是5月28日發貨。」有網友反映,可等到5月28日,商家卻將發貨日期改到5月30日前,但兩天後仍舊沒有發貨。追問客服後,客服只是答覆「請耐心等待」。6月16日晚,店家直接取消訂單並退款。

中消協認為,直播帶貨不發貨只是諸多亂象之一。《報告》披露,監測期內共收集有關「直播帶貨」類負面信息超過11萬條。「槽點」主要集中在:直播帶貨商家未能充分履行證照信息公示義務;部分主播特別是「明星主播」,在直播帶貨過程中涉嫌存在宣傳產品功效或使用極限詞等違規宣傳問題;產品質量貨不對板,平臺主播向網民兜售「三無」產品、假冒偽劣商品等;直播刷粉絲數據、銷售量刷單造假「殺雛」;售後服務難保障。

直播帶貨是零售行業與網際網路創新「相處方式」的實踐,也是市場銷售與信息傳播跨界融合的結晶。如何將大市場的消費需求儘快轉變為供給側的創新動能,是促消費回暖、提振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而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些帶貨主播和平臺言而無信、忽悠第一,其責任意識、品質意識的缺失格外值得重視。

對此,朱劍橋建議,通過釋法賦權、依法監管以及制定行業規範等途徑推動和約束直播帶貨行為進入法治軌道。通過明確權利義務主體和監管維權路徑依據,讓執法主體「長牙齒」;同時發揮社會治理、行業自律的積極作用,推動統一直播帶貨的程序和操作,完善直播帶貨評價體系,切實劃清規則邊界。

價格戰成為必殺技維權機制有待創新

1.3元一斤採購的土豆,倒手就敢賣到6元。6月17日,@北京日報微博發布一起鬨抬價格違法處罰案例,針對一個體商戶哄抬價格的違法行為,北京市東城區市場監管局擬罰款10萬元以上。

官方通報稱,自新發地聚集性疫情發生以來,市場監管部門把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價格執法作為重點,嚴肅查處借疫情防控之機囤積居奇、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哄抬物價等違法行為。對企圖渾水摸魚、頂風漲價的行為露頭就打。

事實上,「618」期間與價格有關的輿情,一部分是受新發地疫情影響,部分消費者反映果蔬漲價,有關蔬菜、水果價格以及市場監管部門查處價格違法方面的輿情信息,另一部分是網購中價格類輿情大都指向「降價」「拒絕保價」等關鍵詞,網購商品貶值太快,引發已購消費者強烈不滿。

中消協監測的輿情顯示,今年「618」各大電商平臺的價格優惠規則較以往相對簡單明白。但在某些具體的個性化場景中,諸如百億補貼、大額消費券、超值優惠等,卻似乎成為「請君入甕」的噱頭,給人留下「承諾無度、踐諾無實」的負面感受。

《報告》認為,利益驅動下,網絡促銷各方關係因「非常時期」的「非常訴求」,較以往更加複雜和緊張,通過補貼戰、價格戰搶流量、搶顧客已成「必殺技」。新的競爭格局下,因價格戰的老套路導致平臺商譽與消費者合法權益、良好體驗的「多輸」的情景再現,應引起各方的足夠警惕。

對此,中消協呼籲,創新網絡消費維權機制,通過建立網絡促銷消費投訴公示制度、曬「紅黑榜」倒逼企業規範行為,自覺誠信。建立完善網絡促銷活動中促銷價格、紅包優惠等行為的誠信評價機制,補齊網絡購物消費維權社會共治不足的短板,將審慎核實後的粉絲評價、舉報、監管部門的調查處罰信息等記入評價系統,將違法情節嚴重、汙點信息較多的平臺、商家、網紅等拉入「黑名單」,把規則意識強、消費者客觀評價好的網絡平臺拉進「紅榜單」,通過市場監管與消費維權相結合的方式,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合法權益。

個人信息洩露嚴重垃圾簡訊頻繁轟炸

「以前是『雙11』才有簡訊轟炸,現在每個月搞個活動轟炸一次。」而讓更多人十分煩惱的是,尤其在大促前一個月就會被各種垃圾簡訊轟炸式騷擾。《報告》顯示,6月1日至20日,廣告、簡訊騷擾類負面信息呈小幅波動增長趨勢。

在個人信息立法不斷完善的背景下,商家是如何做到精準轟炸的?業內人士透露,部分店鋪以優惠券為誘餌,引導消費者加入其店鋪會員,從而收集用戶手機號,精準推送其節日噱頭的廣告簡訊。

《報告》分析認為,部分消費者對簡訊頻繁轟炸、商品精準推薦等「無法取消的騷擾」,已從最初的不勝其煩逐漸轉變為「這個可以偶爾有」。這一變化的背後,雖然有消費者對部分促銷信息「確實有用」的考量,但更多的還是體現出無法抵制騷擾的無力感,以及由此帶來的「防範意識疲勞」。

朱劍橋認為,簡訊促銷的頻繁精準轟炸中,消費者「防範意識疲勞」「選擇默認侵權」的現象值得注意。「加快推進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立法進程與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引導活動並重,從而實現對消費者保護個人信息意識的『高喚醒』。」

「通過完善立法明確個人消費數據信息屬性及合法使用的邊界,切實加大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朱劍橋建議,既要有個人消費信息保護的相關機制和具體舉措,又要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引導活動,營造依法保護個人信息的濃厚氛圍,引導每一位消費者當好個人信息的第一「守門人」。

「由於消費者個人信息洩露問題普遍存在,消費者對於簡訊頻繁轟炸已經見怪不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化國宇同樣認為,近年來,很多人對於一些商家促銷等垃圾簡訊「耐受度」明顯比前幾年提高了,做好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對培育健康有序的市場極為重要。

化國宇說,「除鼓勵普通消費者在針對簡訊騷擾積極維權的同時,政府相關部門也應當主動作為」,畢竟在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很容易被獲取,卻很難追蹤信息洩露的源頭。公民個人信息遭洩露之後,即使知道洩露者也了解其危害,但缺乏保護渠道和維權資源。

「此外,還要警惕商家收集公民信息背後所衍生出的公民信息犯罪問題。」化國宇介紹說,2019年1月,公安部部署開展「淨網2019」專項行動,組織全國公安機關依法對網絡犯罪進行嚴厲打擊。截至2019年10月31日,警方共偵破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類案件2868起,繳獲公民個人信息12.63億條,抓獲犯罪嫌疑人7647名。

紅包活動有名無實消費信心需要提振

紅包活動一直是各大電商平臺用來吸引用戶、提升銷量的慣用手段。《報告》還披露,監測期內共收集購物紅包類負面信息31651條,主要涉及紅包金額太小、紅包不到帳等問題。

《報告》披露,消費者吐槽較多的紅包活動主要有:平臺疊蛋糕活動,部分用戶紅包沒有到帳,「要等10個工作日審核,完美錯過618」;在商家促銷活動,有消費者反映「活動搶了40多個紅包,打開只有10塊多,滿滿的失落感」。還有用戶反映,「900多個紅包只有8塊錢」。

業內人士認為,在一個依靠新打法重建新模式的階段,一個尚不穩定的多強爭奪時期,以紅包「邀約」消費者參與平臺大促互動「遊戲」、進而刷新成交紀錄,依然是商家的必選項。

《報告》認為,消費者對平臺的紅包遊戲規則失望吐槽,固然有「薅羊毛」而不得的心理作用,但主要原因還是部分平臺的有諾無信、有名無實。從營商角度來看,類似失信行為無疑將造成「消費信心值」不斷被損耗。

中消協認為,從社會誠信機制建立與完善的角度考量,從消費互動開始的這種「輕然諾」的做法,可能向多維度、多領域滲透擴散,進而侵襲社會誠信的健康肌體,應引起警惕。

對此,中消協建議,加強對電商平臺的培訓引導與廣泛監督,對違法違規行為、霸王條款、奇葩規則等堅持露頭就打。一方面,通過行政指導、法律法規培訓、典型案例警示等途徑提升不同電商主體對相關法律法規的知曉度,使其「知規則、明邊界」。

另一方面,通過平時與特定時間節點相結合、網民投訴與執法監督相結合等形式多樣的網絡促銷「監控哨」,實現對各種網絡消費場景的全面監督監控,對違法違規行為、霸王條款、奇葩規則等堅持露頭就打,避免養癰成患。

此外,網購遭遇假冒偽劣是網友反映強烈的熱點之一。《報告》還披露,監測期內共收集得物App(上海識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潮流網購社區)有關負面信息8735條,主要涉及假冒偽劣、鑑定費、優惠券等問題。

「近幾年公安部陸續公布的侵犯智慧財產權、食品安全犯罪的典型案例中,不乏利用電商、微商平臺實施犯罪的案件。針對假冒偽劣向網際網路發展蔓延的突出問題,公安部門密切關注利用電商平臺制假售假等新情況,加強風險排查,強化網上網下聯動打擊,已經取得一系列成效。」化國宇指出,電商企業、第三方支付平臺等企業,應當主動查找薄弱環節、及時堵塞漏洞,並及時為公安機關打擊犯罪提供支持。

中消協認為,「618」節節攀升的數據背後,是上下遊、產供銷、大中小企業的協同復工達產,是國內消費市場巨大潛力的釋放,同時也更應該是電商平臺渠道、身段「下沉」與消費者個性化、細分化的品質消費需求「提升」的充分互動。

中消協指出,電商多頭格局態勢下,個別購物App平臺公然出現的霸王條款、「奇葩規則」值得警惕。

「不管是守成的巨頭平臺,還是崛起的網售新軍,都必須在法制與規則的邊界內『跳舞』。」朱劍橋說,電商平臺要正視消費者追求品質的新需求、新動向,切實同步提升行業綜合服務能力與服務水平,為供需兩側共同助推經濟加速恢復循環助力添彩。(記者侯建斌)

相關焦點

  • 中消協:「618」消費維權問題集中 得物App退貨被索「鑑定費」
    報告顯示,「618」消費維權問題集中在直播帶貨、價格競爭、簡訊騷擾、紅包活動、假冒偽劣等方面,部分直播帶貨平臺責任、品質意識缺失,個別購物APP平臺公然出現霸王條款。直播帶貨火爆,但各方關注問題較多,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直播帶貨商家未能充分履行證照信息公示義務;部分主播特別是「明星主播」在直播帶貨過程中涉嫌存在宣傳產品功效或使用極限詞等違規宣傳問題;產品質量貨不對板,平臺主播向網民兜售「三無」產品、假冒偽劣商品等;直播刷粉絲數據、銷售量刷單造假「殺雛」;售後服務難保障等。
  • 如何將火熱的直播帶貨帶入法治軌道
    幸運的是,這一點已在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中予以了部分明確,對「網絡直播營銷活動」中發布商業廣告的行為,應當遵循《廣告法》的規定,但是對在網絡直播帶貨中何種行為屬於發布商業廣告的行為和類型並沒有明確規定。在以上兩種主要直播帶貨類型中平臺均發揮重要作用。
  • 電商平臺直播帶貨頻頻「翻車」海豚家等平臺被中消協點名批評_中國網
    電商平臺直播帶貨頻頻「翻車」海豚家等平臺被中消協點名批評 2021-01-15 17:48:00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朱珠 | 字號:A+ | A- 中國網鄭州1月15日電
  • 北京市消協:部分直播帶貨商家涉嫌虛假宣傳,應設置...
    今年以來,直播帶貨模式異常火爆,在為企業復工復產、促進產品銷售做出了積極貢獻的同時,也暴露出了部分虛假宣傳、信息公示不全以及售後沒有保證等損害消費者權益問題。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6月16日,北京市消協發布了直播帶貨消費調查報告。
  • 直播帶貨頻爆雷!李佳琦、李雪琴等回應被中消協點名
    原標題:直播帶貨頻爆雷!李佳琦李雪琴等回應被中消協點名,律師為消費者維權支招近日,頭部主播可謂是「禍事」連連。辛巴剛被職業打假人盯上,李佳琦、李雪琴、汪涵又因直播帶貨存在售後難或數據造假等問題被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點名!
  • 直播平臺帶貨調查:宣傳用極限詞語 部分主播涉違法
    例如,三成直播帶貨商家沒有充分履行證照信息公示義務,部分主播在直播帶貨過程中涉嫌存在宣傳產品功效或使用極限詞問題。比如,有的主播在直播帶貨過程中虛假宣傳,有的直播帶貨商品沒有質量保證,有的直播帶貨商家售後服務不健全。
  • 直播帶貨頻爆雷!李佳琦李雪琴等回應被中消協點名,律師為消費者維權支招
    中消協在報告中直接點名汪涵、李佳琦、李雪琴在「雙11」的直播帶貨中存在造假或者售後難的情況。根據中消協報告,有消費者曾在微博發文直指李佳琦:「李佳琦直播間什麼操作?第一次翻車,是只管賣,不管售後了麼?買完不讓換什麼意思?那在直播間搶什麼搶?費那麼大勁搶完了,結果出現質量問題,一句讓我退貨不讓我換搪塞我?我還怎麼敢在直播間買東西?」
  • 中消協「618」消費維權報告:搶幾百個紅包只有幾塊錢
    中新經緯客戶端6月29日電 29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監測發現,今年「618」促銷活動期間消費維權負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帶貨、價格競爭、簡訊騷擾、紅包活動、假冒偽劣等方面。資料圖。
  • 直播帶貨數據「注水」擬被禁止
    直播帶貨數據「注水」擬被禁止國家網信辦出手整治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亂象□ 本報記者 韓丹東□ 本報實習生 楊 傑誇大不實、數據弄虛作假、質量低劣、售後無門……直播帶貨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對話人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 鄭 寧上海恆衍達律師事務所律師王豔輝《法治日報》記者 韓丹東《法治日報》實習生 楊 傑直播亂象亟須解決加強監管勢在必行記者:此徵求意見稿出臺的背景是什麼?鄭寧:背景主要有三個,首先是近年來直播營銷行業發展迅猛。
  • 「恃寵而驕」卻被厭棄,是「作」還是「矯情」?
    大概也可以說是「恃寵而驕」。沒有一個無限包容你的人,哭給誰看呢?連一個幫忙擦眼淚的人都沒有,最多就是默默地難過一會兒,自己擦乾眼淚,繼續帶上微笑的假面。圖片源自網絡有人說:總是「恃寵而驕」早晚會被厭棄。「恃寵而驕」並不是一個褒義詞,同時也並不能一概而論就說它是貶義的。
  • 人氣造假、虛假交易……直播帶貨該如何監管?
    6月16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的《直播帶貨消費調查報告》顯示,直播帶貨消費存在不少問題,除了上述證照問題及虛假宣傳外,部分直播帶貨商家頁面沒有任何商品的文字或圖片信息,個別直播帶貨商家要求「定金不退」。  今年以來,直播帶貨大火,但這種新的消費模式一直問題不斷。
  • 快手直播間買到山寨機?快手是否應擔責引激辯
    原標題:直播買到山寨機?規範帶貨還很遠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王晨婷)直播帶貨大熱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的「坑」。據中國消費者協會6月29日發布的《「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6·18」期間消費者對於直播帶貨類的吐槽信息有11萬多條。消費者反映的直播帶貨問題主要有:部分主播涉嫌過度宣傳產品功效;產品質量貨不對板,利用直播兜售「三無」產品、假冒偽劣商品等。在網際網路分析師楊世界看來,直播帶貨從貨物供給、流量供給到收貨服務,存在生態性的問題。
  • 不恃寵而驕,不卑賤討好的3星座
    然而,有的人卻不同,他們不管取得什麼成就、不管多被重視都不會驕傲自滿,遇到什麼挫折、想要達到什麼高度也不會卑微討好,他們只是做自己,勝不驕敗不餒。那麼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那些,不恃寵而驕,不卑賤討好的星座。
  • 中消協發布「雙11」報告,點名汪涵、李佳琦、李雪琴直播帶貨翻車
    中消協20日發布的「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顯示,觀看人數吹牛、銷售數據「注水」等「影響力」指標的造假,已經形成一條產業鏈。同時,惡意刷單、花式踢館、虛假舉報等同業競爭也汙染了直播生態。在列舉典型案例時,特別點出汪涵直播帶貨翻車疑雲、李雪琴親歷直播帶貨造假、李佳琦直播間「買完不讓換」等典型案例。
  • 直播帶貨「翻車」 李雪琴們怎麼說
    被中消協點名批評「造假」「注水」  直播帶貨「翻車」 李雪琴們怎麼說  11月20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在其官網發布《「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監測發現今年「雙11」促銷活動期間消費負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帶貨
  • 直播帶貨「翻車」李雪琴們怎麼說
    李佳琦汪涵李雪琴11月20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在其官網發布《「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監測發現今年「雙11」促銷活動期間消費負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帶貨、不合理規則兩個方面,並點名汪涵直播帶貨涉嫌刷單造假;李雪琴直播銷售數據
  • 「2020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出爐,「直播帶貨」、快遞櫃收費等...
    中消協表示,回顧2020年,消費維權輿情呈現出涉疫情消費維權問題凸顯,聯網消費熱度高漲,直播帶貨、在線教育、網路遊戲等「雲上」消費維權突出,新業務、新模式帶來新消費問題,網際網路經濟「強監管」呼聲走高等特點。
  • 直播帶貨、線上團購……「直播帶貨」帶火消費
    與一些網紅主播帶貨量比起來,這個數字也許不是那麼驚人,但要知道,何沁瑤這段時間是從零開始做直播的,最初嘗試走進直播間時,她可是連鏡頭都不敢看。何沁瑤是湖北宜昌市夷陵區與秭歸縣兩家天貓優品電器體驗店的負責人,疫情期間,為穩住營業額,她開始試水「直播帶貨」這種新業態。
  • 網絡直播帶貨來了「緊箍咒」 「帶貨」的同時也必須帶上責任
    李莉是北京的一位白領,每天的午休時間,她都會某平臺上雷打不動地看關注的一位主播的直播。「關注她是因為她帶貨的一些東西都不錯,不像有些主播在直播間『喊麥式』的帶貨,但推薦的商品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不過,隨著諸多監管規則的出臺和一系列行動的開展,網絡直播帶貨顯然已經被戴上了「緊箍咒」。
  • 直播帶貨「7天無理由退貨」規定執行情況總體較好
    16日,北京市消協發布的《直播帶貨消費調查報告》顯示,當前直播帶貨「7天無理由退貨」規定執行情況總體較好,但也存在部分虛假宣傳、信息公示不全以及售後沒有保證等損害消費者權益問題。調查發現,近九成受訪者有直播購物經歷,購買商品以服飾、化妝品和食品居多。直播帶貨目前仍以大型電商平臺為主,但社交平臺的經營屬性日益凸顯。受訪者參與直播購物時最關心質量和價格因素,最擔心商品存在質量問題。近半受訪者認為平臺、主播和商家應共同擔責,超六成受訪者遇到問題找平臺維權。但調查也發現了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