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紅色·走進赤水】追尋紅色足跡 探尋赤水河為什麼這麼紅?

2021-01-09 騰訊網

赤水河畔,有一個全國聞名的紅色小鎮——瀘州市古藺縣太平古鎮。

鎮上有棵黃桷樹,樹下坐著一位老人。每每有遊客追尋紅色足跡來到鎮上,總會駐足樹下,聽老人講上一段紅色故事……

太平古鎮 瀘州新聞網記者 燕偉民 攝

四渡赤水的紅色基因

太平古鎮是中央紅軍的「風水寶地」,其中二渡、四渡赤水均發生在此。近年來,「紅二代」「紅三代」,甚至「紅四代」紛紛踏進這個川南小鎮,找尋先輩們的戰鬥足跡。殊不知在這個小鎮上,一直住著一位不折不扣的「紅二代」——74歲老人胡敬華。

1929年,胡敬華的父親胡道財,離開江西寧都縣黃陂鎮老家,踏上井岡山參加革命。1935年1月29日,「一渡赤水」的土城青槓坡戰役中,兩塊彈片嵌入胡道財臀部,他經簡單包紮繼續戰鬥,幾番轉戰再次回到太平參加「四渡赤水」戰役。

胡敬華講述「紅軍激戰太平渡」的故事 瀘州新聞網記者 燕偉民 攝

風雨兼程,連續作戰,胡道財耽誤治療,傷口化膿感染無法再隨軍出發,部隊安排他和其他5位重傷員留下,每人發給三塊銀元。部隊離開後,國民黨保安團四處懸賞抓捕,搜尋帶有江西、湖南口音的紅軍傷員,胡道財四處躲避,靠打短工、倒酒糟、挑水砍柴賣維持生計,並苦練古藺土話。在當地老百姓的掩護下,他的身份一直沒有暴露。

1946年,胡道財與當地姑娘吳玉珍結婚,生育了三個子女。新中國成立後,胡道財擔任太平古鎮的第一任街長。1953年,43歲的胡道財因槍傷復發和疾病困擾不幸離世……從上井崗山,胡道財再也沒回過一次寧都老家,臨終前從身邊摸出三塊銀元,交到兒子胡敬華的手中,流著熱淚再三叮囑子女:「你們一定要想辦法回一次江西老家,看看爺爺奶奶,部隊給的銀元我一直捨不得用,留給你們作路費……」60多年過去,胡敬華對父親的臨終囑託仍念念不忘。

如今,胡敬華家門口的院壩裡,一條「紅軍後代講長徵紅軍故事」橫幅飄揚,一張桌子、幾十條矮凳,一撥撥到太平渡參觀的遊客,除了參觀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也會來這裡聽胡道財講述「紅軍激戰太平渡」的故事……

太平古鎮不僅留下了「紅二代」胡道財,也走出了「紅一代」張世鯤。

在距離太平古鎮30多公裡外的古藺縣城,居住著一位早年參加過革命的中共地下黨員——97歲老人張世鯤。

張世鯤老人講述當年紅軍在太平的故事

因為當時國民黨保安團宣傳「紅軍是匪軍」,1935年,紅軍第一次到太平鎮時,11歲的張世鯤和父母提前上山躲藏。紅軍離開後,全家人返回家中打掃衛生,竟然發現飛來一筆」橫財」——在堂屋的香爐下面,壓著幾塊銀元和一張紙條,「老鄉,你們不在家,部隊不得已徵用你們家裡的100多斤麥子,這幾塊銀元算是我們給的補償」。「當年,七個銀元就能買一頭牛了,我家的麥子根本值不了這麼多錢,紅軍戰士一個個衣衫襤褸,面黃肌瘦,卻從不會讓老百姓吃半點虧」,張世鯤說。

一個月後,紅軍第二次進駐太平鎮,鎮上的群眾不再驚慌躲藏,紛紛拿出家裡的玉米棒、蕎麥粑、洋芋蛋款待紅軍戰士,而紅軍依舊用高價給予補償。不僅如此,紅軍開倉放鹽、打土豪分田地的舉措更是讓老百姓拍手稱快。年幼的張世鯤看在眼裡,暗下決心「一定要參加紅軍」。當紅軍離開太平鎮,張世鯤背著家人,沿著赤水河上的浮橋追出好幾公裡,終因年幼體弱無功而返。

1942年,在重慶念完中學的張世鯤終於圓了紅軍夢,成為一名中共地下黨員,四處奔走為抗戰募捐軍費,組織學生上街參加「反飢餓、反內戰」遊行。抗戰結束後,張世鯤回到太平鎮任中心校校長,成立黨支部,秘密發展進步教員和學生入黨。新中國成立後,張世鯤又先後在敘永城關區、古藺鋼鐵廠、瀘縣供銷部門工作,並於1984年退休。

如今,已是鮐背之年的張世鯤仍堅持每年回太平鎮,走一走石梯老街,看一看中國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回憶紅軍當年在太平鎮的點點滴滴……

堅韌不拔的老區人民

赤水河,中國長江上遊支流,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黃而得名。因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的故事,流域內盛產美酒,享有「英雄河」「美酒河」之譽。

二郎灘渡口 瀘州新聞網記者 燕偉民 攝

1993年9月,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將軍重返赤水河岸,站在曾經戰鬥過的太平渡渡口,眺望兩岸蒼茫群山,不禁面色凝重:「60年過去了,赤水河還是老模樣啊!」就在張震將軍為老區現狀而傷感的同時,赤水河流域的群眾已悄然打響了一場為擺脫貧困命運的戰役,古藺縣二郎鎮玉林村集資修路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條通往外界的便捷公路,是玉林村村民多年的願望。過去,村民通往外界只有一條懸崖邊上的泥巴小路,村民手持彎月狀的「拐扒子」艱難地行走在望不見盡頭的山路上,背篼一不小心就會挨著崖石,墜崖的悲劇時有發生。千百年來,路帶給玉林村的不僅是貧困,還有血淚。

「修路不能再等了!」1996年底,玉林村的餘華剛、丁訪良等幾個老黨員開會商議集資修路。「當時村民都很窮,一聽說集資修路,每家每戶都跑來交集資款,三元、五元、十元、八元,最後一數,差不多有3000元。」如今的3000元僅僅是普通人一個月的工資,但在當時,幾乎掏空了全村100多戶家庭的積蓄,一隊的村民王虎倫為了湊集資款,甚至把麥種都拿來賣了……老支書餘華剛對當年集資的情形仍記憶猶新。

修路資金落實了,村幹部立即安排人買雷管、購炸藥、請鑽機、手工打鋼筋炮……1996年農曆臘月廿三,修路儀式在風雪中開工,全村男女老幼統統上陣,青壯勞動力手持鋼鍬鐵錘幹活,老人和婦女兒童則幫忙倒水送飯。

在修路的大軍中,湧現出一個「梁生寶」式的老黨員——丁仿良。修路需要到太平鎮領炸藥,當年已60多歲的丁仿良,在刺骨寒風中趕往15公裡外的鎮上,趕到鎮上天色已晚,丁仿良揣著「巨額」公款,沒有在鎮上吃晚飯,甚至捨不得掏兩三元住店,在一個房簷下蜷縮成一團,饑寒交迫地撐到天亮。第二天即將趕回工地時,丁仿良終於撐不住暈倒……

據村民付元俊回憶,丁仿良對別人總是豪爽大方,修路時,拿出家裡積蓄給請來的師傅們買煙打酒,卻捨不得在自己身上花錢。

丁仿良感動了大家,修路搶時間,秋收的麥子黃了,很多村民也不回去收割,怕耽誤工期。大夥表示:「損失些麥子只窮一年,修不好路要窮一輩子!」

1997年9月10日,一條長5公裡、寬約4米的公路正式通車,玉林村村民湊錢舉辦了一個簡簡單單的通車典禮。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當時全村沒有一臺照相機,無法記錄下那個激動萬分的場景。

2018年清明,餘華剛爬上青青山崗,專程去丁仿良等當年修路的老夥計墳前祭拜,順便給他們捎去好消息:「我們村脫貧了,當年修的路也硬化加寬了,大家的日子都好了!」

在上個世紀的赤水河畔,湧現出許多「梁生寶」:

古藺縣魚化鄉(現與龍山鎮合併)的王德陽曾在內蒙古當過兵,復員後在鄉上經營一家火鍋店,1995年擔任晏樹村黨支部書記,在上任的第一次大會上激動地宣布:要為鄉親辦好三件事:修路一條、建學校一所、全村通上電。此後,他拿出火鍋店的積蓄,逐步兌現自己許下的承諾……

敘永縣水潦彝族鄉原黨委書記薛明階,為解決村民多年的飲水難,帶領一幫青壯年,在岔河邊的萬丈懸崖上打炮眼,嘗試斷水截流。失敗後仍不死心,又帶領著大夥四處找水源,在山洞裡找到一股涓涓細流,順懸崖挖出一條引水渠,將水引到鄉裡……

脫貧攻堅的山鄉巨變

在赤水河,可以追尋紅軍當年留下的光輝足跡,可以擁抱綿延的烏蒙大山……然而,千百年來,這裡又是一片貧瘠的土地,是一個典型的「邊、山、老、少、窮」地區。

2015年,精準脫貧戰役在全國打響,幫扶幹部忙碌的身影,父老鄉親勞作的場面,如火如荼的項目建設,在赤水河畔匯聚成一幅幅熱情澎湃的畫面和一張張溫馨燦爛的笑臉……赤水河從此迎來千年巨變。

「青龍山翩翩起舞,赤水河縱情高歌。蜀滇黔畔山水秀,雞鳴三省我家鄉。高空飛架便民橋,窮則思變去追夢……」2020年1月21日,烏蒙山區川滇黔交界處的雞鳴三省大橋全面建成通車,敘永縣水潦彝族鄉村民朱啟壽用一首新創作的打油詩來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至此,川滇黔邊民告別了長久隔絕、相望難相通的歷史,開闢出雞鳴三省大峽谷自然風光和紅色旅遊資源,助推赤水河谷3省8縣12個鄉鎮脫貧攻堅。

離水潦鄉不遠處的赤水鎮,村民或開貨運車、或蹬三輪車,把剛從樹上採摘的新鮮桃子、李子、杏子、甜橙送到扶貧產品交易中心,一年四季不斷,通過物流電商發往全國各地。赤水河流域盛產冰脆李,香甜多汁嘎嘣脆,被外地水果商視為珍品。過去因交通不暢,村民往往只能賤賣甚至拿去餵豬。如今,依靠物流,僅赤水鎮每年就能發出100萬斤李子,為當地換回500多萬元收益。

在美酒河邊,二郎鎮依託兩大醬香白酒之一——郎酒生產基地,不僅提供了8000個就業崗位,並帶動了產業上遊的紅粱種植,以及下遊的包裝、運輸、營銷、旅遊等產業,而上萬畝甜橙成為該鎮經濟的另一個引擎,實現了「村村有致富產業,戶戶有增收渠道」的目標,全鎮人均收入超過15000元,大踏步向全省鄉村振興示範鄉鎮的目標邁進。

長江、赤水河、習水河三條江交匯形成了一座歷史名縣——合江縣。1935年3月10日,紅軍四渡赤水期間,中共瀘縣中心縣委在九支鎮石頂山策動武裝起義,這段紅色歷史為赤水河流域增添一道文旅亮色。近年來,合江縣利用全國晚熟荔枝和真龍柚的主產區優勢,積極打造赤水河流域「百裡產業環線」。如今,位於真龍鎮瓦房村的「真龍柚現代農業園區」佔地6萬畝,年產量約450餘萬斤,產值達4.6餘億元,帶動周邊數萬農戶脫貧致富。「川南七月荔枝丹」,位於荔江鎮的四星級現代農業園區——「三江荔枝現代農業園區」佔地15.3萬畝,因推行「龍頭企業+農戶+專業合作社」股份制模式,普通農戶年收入可達5萬餘元,年收入超過20萬元的種植大戶比比皆是。

「喜看導墅黔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8月26日,三省四市20多名記者抵達赤水河、習水河與長江交匯處,圓滿結束赤水河523公裡遠途的採訪。從雲南鎮雄縣赤水源頭出發,途徑海拔1700多米到300多米的落差,3000多公裡的行程。此次「感恩紅色·走進赤水」活動,我們所看到的僅僅是赤水河流域的冰山一角,但已強烈地感受到由於一代代紅色精神的不斷傳承,澆灌出今日老區人民的美好生活……

正如石廂子彝族鄉一位鄉幹部感嘆:「當年紅軍在這裡進行了第一次紅色革命,今天我們要搞的,是關係到子孫萬代福祉的鄉村振興和綠色革命,走的是萬裡長徵第二步!」

張磊 川江都市報記者 陳猛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7) | 赤水行記之:四渡赤水!
    在行進過程中,出了點小插曲,畢節日報的劉燎主任有急事,高大濤記者因小孩生病,均沒有參與「感恩紅色·走進赤水」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生態文明建設(遵義段)的集中採訪,而是派王韻、張媛媛二位美女記者參加。但劉燎主任堅決不放棄對赤水河的擁抱與眷念,當他處理完家裡的急事,於今天上午義無反顧地趕赴古藺縣太平鎮,與大部隊會合。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7) | 赤水行記之:雞鳴三省!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7) | 赤水行記之:雞鳴三省!據當地的人說,威信一段叫倒流水,那裡才是之前的赤水河上遊。要不是1992年春天貴州習水縣16名人文學者的溯水尋源,找到了赤水河的真正源頭,或許,赤水河的長度不是523千米,而是436千米,千裡赤水河也難以成真。這次採訪,與其說我是探訪赤水河的流向,不如說我是被赤水河的紅色記憶所吸引。
  • 過往與未來 對話赤水河源頭發現者譚智勇|赤水河源...
    千裡赤水河考察後來,經過對赤水河的全域綜合考察,我獲得了大量關於赤水河的資料,也對赤水河有了更直觀、更感性、更深刻的認知。我給了赤水河一個定義:英雄河,美酒河,美景河。為什麼說它是英雄河?遵義會議後的四渡赤水戰役發生在赤水河,毛澤東主席率領三萬紅軍成功跳出了幾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紅軍於滇、黔、川邊境的計劃,最後贏得了勝利,寫下了以少勝多的得意之筆;赤水河的山山水水,灑下了紅軍的鮮血,留下了紅軍的足跡,更留下了紅軍的精神,這是我們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精神力量源泉。所以說,赤水河是一條英雄的河。為什麼說它是美酒河?
  • 愛心追尋紅色足跡 紅色基因培育新苗
    ,引導教師與幼兒更深入銘記紅色歷史、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來賓市興賓區第一幼兒園精心策劃持續開展《紅色傳奇》進校園系列活動。觀看紅色電影,緬懷英雄人物通過觀看《英雄王二小》等系列影片,讓孩子們了解英雄事跡,學習老一輩革命家為了保家衛國、英勇抗戰、不怕犧牲、艱苦奮鬥的精神。
  • 貴人黔行|生態與文化並重——走進千年古鎮紅色土城
    貴人黔行|生態與文化並重——走進千年古鎮紅色土城 2020-04-23 1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2) | 赤水曬醋:歲月流香的「醋中茅臺」!
    而提到同樣產於貴州赤水的曬醋,就不一定有多少人知道了。8月22日,作為「感受紅色、走進赤水」的採訪記者,我有幸到這裡了解了這一傳統制醋工藝,了解了這個百年老字號的「前世今生」。之後的歲月裡,曾繼仲之子曾漢清子承父業,在仁懷廳城(今赤水)開設作坊,將制醋藥方不斷增補完善後,入股赤水「富生榮」京果糖食醬園,受聘為 「掌缸師」,並收侄子曾樹華為徒。1956年,公私合營,曾樹華任赤水縣醬醋廠廠長,直至1982年退休。
  • 追尋紅色足跡 情系蘇區振興
    央廣網贛州7月27日消息(記者謝元森 通訊員沐陽 李冰姿)7月20至25日,贛南師範大學商學院「知行」志願服務隊聯合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蘇區振興調研團,身著紅軍服,頂著烈日暖陽,深入原中央蘇區核心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西部大開發政策延伸縣——江西省寧都縣,圍繞「追尋紅色足跡
  • 池州學院大學生「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
    8月9日,池州學院地理與規劃學院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池州市紅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紅色教育實踐活動。紅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坐落於池州經濟開發區,環境優美,綠化設施優良,是以紅色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輔以動植物生態而建設,以及青少年素質拓展培訓等為一體的紅色教育基地。
  • 追尋紅色足跡,弘揚愛國精神!溧陽小記者走進新四軍江南紀念館
    為弘揚紅色文化,學習歷史故事,培養小記者們的愛國情懷,近日,溧陽市埭頭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聯合計耀明家庭隊室組織小記者們開展了主題為「追尋紅色足跡,弘揚愛國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暨「七彩的夏日—未成年人暑期活動」,計老師帶領小記者們走進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聆聽歷史故事,祭奠革命烈士。
  • 「紅培之都」土城古鎮「八·一」特輯:傳承紅色精神 厚植紅培文化
    在「八一」建軍節到來之際,「紅培之都」土城古鎮——紅培文化迎客來。他們非真正意義上的軍人,卻在這裡歷練如軍人一樣百折不撓,頑強拼搏的精神,用忠誠和擔當續寫紅軍「四渡赤水」新長徵篇章。
  • 四渡赤水 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走進位於習水縣土城鎮的四渡赤水紀念館,記者在中央紅軍四渡赤水沙盤上看到,遵義會議後,剛擺脫了桂系軍閥李宗仁和湘系軍閥何健追擊的中央紅軍,又遭遇川系軍閥劉湘、黔系軍閥王家烈的堵截,蔣介石的嫡系薛嶽則遊蕩在中央紅軍左右。    「蔣介石共調集約40萬人的兵力對中央紅軍實施合圍,企圖將紅軍圍殲於烏江西北的川黔邊境地區。」
  • 「紅色之旅」:一個83歲土城老人的紅色記憶
    史料記載,紅軍四渡赤水的時間是從1935年1月19日開始,5月9日離開貴州境內,總共不到4個月時間。四渡赤水中的一渡、二渡、四渡均在貴州省習水縣境內,而土城之戰又是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組織的一次較大規模的戰鬥。    習水境內戰場多    習水縣境內的土城鎮,全長2.5公裡,地處赤水河的狹長地帶,整個鎮依山而建,地勢十分險要。
  • 開發區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開展「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文化...
    為使學生了解中原土地上「最紅」的故事,體驗紅色文化的輝煌,增強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12月4日,開發區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組織區內關王廟鄉何莊小學和楊橋小學153名學生赴鄂豫邊省委革命紀念館和老樂山研學基地開展「追尋紅色足跡 傳承紅色文化」研學實踐教育活動。
  • 重走長徵路|省內外青年走進貴州開啟紅色信仰之旅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在「五一」小長假期間,來自省內外的遊客或通過自發組織,或參加線上線下重走長徵路紀念活動,紛紛走進貴州各地紅色文化旅遊景區景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莊嚴宣誓。
  • 紅了!貴州赤水河今年首次迎來赤紅色
    5月21日,兩張不同顏色的赤水河仁懷市茅臺鎮河段的圖片,在朋友圈中被「刷屏」——清澈和赤紅色的赤水河。兩張圖片,都是在仁懷市茅臺鎮跨赤水河大橋上拍攝的雨後景觀,為同一角度。前一張赤水河水清如藍的圖片,據稱是前一天拍攝的。後一張流淌赤紅色河水的圖片,是當天上午拍攝的。據了解,從中午開始,兩張圖片在朋友圈裡被反覆轉發。有網友開玩笑說,「兩張高清的圖片,經過一天轉發後,都開始有馬賽克了」。記者注意到,很多人在轉發這兩張圖片時,都對大自然的神奇變化表達了驚嘆。
  • 精品自駕路書|沿著赤水河谷公路,看紅色記憶與世界自然遺產交織
    除了遍布紅色記憶,貴州還擁有世界自然遺產——「中國丹霞」的赤水丹霞部分。貴州赤水丹霞國家地質公園是全國面積最大的丹霞地貌。 而貴州的「紅色」與「綠色」,在一條旅遊公路的串聯下融合在了一起,便是此條自駕線路的核心組成部分——赤水河谷旅遊公路。這是全國第一條河谷旅遊公路,第一條服務完善的快慢綜合交通旅遊廊道。
  • 探尋紅色足跡,憶崢嶸歲月,人民路小學學子打卡羅榮桓元帥故居傳承紅色精神
    石鼓融媒客戶端8月25日訊(通訊員 朱凌雲)走進羅榮桓元帥故居,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近距離了解從湖湘大地走出來的革命先輩英雄事跡……8月22日,衡陽市人民路小學328班暑期赴羅榮桓元帥故居開展「探尋紅色足跡
  • 丙安古鎮,千年軍商古城堡,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地之一
    丙安古鎮建在赤水河畔的峭壁上,古代為川鹽入黔的著名驛站,保存良好的古鎮風貌在這裡一覽無餘。踏在丙安古鎮的石板路上,行走在赤水河畔的渡口旁,追尋紅軍四渡赤水的足跡,一幅幅歷史畫面就會浮現在你的眼前。1962年建人民公社時,就改叫「丙安」了,據說是為銘記治理赤水河,使大、小險灘惡水變為平安之水的功績而取的。
  • 駐馬店市第四中學開展「追尋紅色足跡 感受紅色情懷 傳承紅色基因...
    映象網訊(記者 黃向陽 見習記者 馬景閣 通訊員 王嵐)2020年12月5日,正是初冬勝春朝,研學好時節,為「追尋紅色足跡,感受紅色情懷,傳承紅色基因」,駐馬店市第四中學七八九年級四百五十餘名師生赴焦竹園和老樂山研學基地開展以「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的研學社會實踐活動。
  • 追尋歷史足跡,致敬紅色傳奇——廣西扶綏縣民族小學開展"紅色足跡"研學實踐活動
    近日,廣西崇左市扶綏縣民族小學尚美187班開展了《紅色傳奇》進校園之「全民閱讀、傳承紅色基因」研學實踐活動。追尋紅色足跡 活動當天上午9時,同學們在家長的陪同下來到張報故居誦讀紅色經典用朗誦抒發對黨的忠誠熱愛、對祖國的赤子深情、對傳承文化的強烈願望。通過誦讀紅色經典,重溫黨的歷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紅色基因,陶冶愛國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