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十一假期,品嘗鄉村美食、體驗鄉村生活,成為旅遊新趨勢。
10月7日,文化和旅遊部官方網站數據顯示,今年國慶七天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7.82億人次,同比增長7.81%;實現國內旅遊收入6497.1億元,同比增長8.47%。
其中,鄉村旅遊作為旅遊業的一個分支,既融合三產,又連結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逐漸成為一種新型的產業形態和消費業態。
小眾景點勢頭強勁
由於鄉村旅遊具有適應城市群居民日益增長的周邊短途休閒度假消費需求的獨特優勢,呈現出超出一般旅遊業態的蓬勃活力,在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促進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福建師範大學旅遊學院趙航在《人民日報》刊文稱,鄉村旅遊利用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把農耕活動與休閒農業、傳統農業文明與現代鄉土文化有機結合起來,能夠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發展,從而有力推動鄉村振興。
在河南、陝西、貴州、廣西等地,鄉村旅遊勢頭強勁,一些鄉村民宿群更是成為「網紅」打卡地。2019年國慶假期,河南新縣客流量和綜合收入同比增長都在60%以上,600多處農家樂座無虛席、94處精品民宿入住率均達100%。
江蘇省無錫市陽山鎮的田園東方蜜桃村,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遊客人數持續攀升。草木染、陶藝體驗、活字印刷等傳統手作活動等,備受體驗遊客們喜歡。
田園東方蜜桃村負責人稱,近年來,旅遊目的地的選擇已逐漸從「高大上」轉為「小而精」。人們對新奇旅遊地點的探索欲、抖音等平臺網紅的帶動等多重原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們轉而將目光投向小眾景點。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人次超過30億,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元。
鄉村旅遊之所以成為假期熱門,由多方因素共同促成。
文化和旅遊部市場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黃金周」的休假制度極大地刺激了群眾的旅遊願望,旅遊景點景區、城市和農村、飯店和餐館到處爆滿,處處顯示出「黃金周」休假制度帶來的井噴效應。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報告,1952年,我國GDP僅為679億元,人均GDP為119元。2018年,我國人均GDP已達到64644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1999年,第一個國慶「黃金周」到來時,7天內全國出遊人數達到28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41億元。今年國慶假期七天,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7.82億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6497.1億元。
近年來,中央也出臺了多個政策鼓勵鄉村旅遊發展。2002年出臺的《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檢查標準(試行)》標誌著我國鄉村旅遊開始規範化、高質化。2007年,國家旅遊局和原農業部聯合發布了《關於大力推進全國鄉村旅遊發展的通知》推動鄉村旅遊發展。2011年,國家公布首批40家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星級企業(園區),標誌著我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業進入了快速發展、規範提升的新階段。
土改助力鄉村旅遊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對於承擔著扶貧和產業發展重任的鄉村旅遊,國家也在農村土地制度和政策層面予以傾斜。
比如,2015年9月,《農業部等11部門關於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大力促進休閒農業發展的通知》鼓勵利用「四荒地」發展休閒農業,其建設用地指標給予傾斜。在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前提下,對農民就業增收帶動作用大、發展前景好的休閒農業項目用地,各地要將其列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優先安排。支持農民發展農家樂,閒置宅基地整理結餘的建設用地可用於休閒農業。
在制度層面,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賦予了宅基地出租、經營等多種權能,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探索創新。承襲最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精神,9月20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鼓勵村集體和農民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通過自主經營、合作經營、委託經營等方式,依法依規發展農家樂、民宿、鄉村旅遊等。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俊傑認為,大量的宅基地和農房閒置,是一種巨大的浪費。盤活農房,不僅能夠幫助農民實現增收,還能承載城裡人寄託鄉愁,到農村生活度假或是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