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2019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2019年古爾邦節假期時間:2019年8月12日、13日放假,與周末(8月10日、11日)連休,共4天。
更好的消息是:寧夏高速公路將繼續對7座以下小客車實行免費通行,具體時間為8月10日零時至8月13日24時。
此時,大家想旅遊的心情隔著屏幕也能feel到。然鵝,你肯定也在擔心熱門景區人山人海,擔心4天假路上堵車在高速吃泡麵。還有30多度的高溫烘烤更是煎熬!
就讓小編為你推薦一個地方吧,這裡可算是寧夏新晉的網紅地!趁還沒被大家踏破,趕快去吧,說不定下一個抖音上的網紅主播就是你!
(點擊查看↓↓↓)
假期打卡網紅地 | 寧夏這個地方"火"了,被稱"人類最後的家園"!
假期打卡網紅地 | 寧夏這個荒漠裡的民宿聚落,被稱"中國版摩洛哥"!
假期打卡網紅地 | 寧夏有個百年老巷子,裡面藏了你不知道的秘密!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8月9日清晨,萬裡無雲,
天空湛藍如洗,乾淨、深邃。
山巒在朝輝中愈加青翠。
我區首條紅色旅遊風景道以固原市區為起點,
青色的主道與紅色的慢行道相互纏繞著,
翻山越嶺,
一路蜿蜒向西至六盤山長徵景區。
當天,
該條公路主體完工,開始試運行。
工人在道路護坡上進行綠化、修整。
兩道並行 串景成線
乘車從固原市區上路,沿線草木葳蕤,景區、村莊點綴,紅磚瓦房在樹蔭中若隱若現,村道與旅遊路相連,水庫在陽光下波光粼粼,在翠山中顯得格外耀眼。
旅遊風景道由主道和慢行道兩部分組成,主道為機動車道,全長52公裡;慢行道為彩色自行車道,全長54公裡。主道按三級公路標準設計,路面寬7米,設計速度40公裡/小時;慢行道按四級公路標準設計,路面寬3.5米,設計速度20公裡/小時。
風景道起始於固原市西南新區隋唐墓群,將隋唐墓群旅遊帶、中莊水庫水源地旅遊帶、開城遺址、青石嘴戰役紀念碑及王洛賓文化園等自然、人文旅遊資源串聯起來。
「風景道改變以往單一的汽車式走馬觀花模式,從而形成一套及旅遊、休閒、鍛鍊一體式模式。」寧夏六盤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昊介紹,旅遊公路設計突出遊行理念和旅遊體驗,改變目前景區單體經營體制,把單個景區串成旅遊線路,形成一個具有地方特色旅遊產業帶,從而帶動了區域旅遊產業的發展。
主道與慢行道並行。
建觀景點 有無線網
旅遊交通是溝通旅遊需求和旅遊供給的橋梁和紐帶,是發展旅遊業的基礎和重要前提。公路作為固原市最主要的旅遊交通方式,對於固原市旅遊業的發展起著核心引領和支撐帶動作用。
近年來,隨著國家旅遊精準扶貧的相繼開展,六盤山旅遊風景道列入全國25條國家旅遊風景道建設之中。
自2017年1月開始,經過3個多月的前期快速推進和充分準備,風景道承建單位快速完成項目建議書、可研報告、初步設計、施工圖審查等程序。為了加快推進旅遊公路建設步伐,在前期的勘測、徵地、拆遷過程中,六盤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所有職工頂風冒雪奮戰在一線,確保了我區首條紅色旅遊風景道在固原落地生根。
為了提升紅色旅遊產品質量,提高旅遊風景道服務區的綜合服務能力,契合紅色六盤5A級長徵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升級步伐,公路沿途規劃有10處驛站觀景點,包括停車區、自駕營地、廊亭景觀及充電、加水、WiFi等配套服務設施,讓遊客感覺到不再是簡單地路過,而是要將全線當做旅遊景區,待得長久、遊得舒心。
穿山越嶺,蜿蜒前行。
是風景道 是致富路
紅色旅遊風景道,既是一條旅遊路,又是一條扶貧路、安全路、產業路。
「這條路很實惠,村民進城辦事、上山給牲畜割草,再也不用繞遠路了。」原州區開城鎮村民馬軍說。沿路,村民隨處可見,有上山割草的,也有摘野桃核的。
該條旅遊風景道覆蓋原州區、涇源縣3個鄉鎮17個行政村,受益農戶6399戶,受益人口2.7萬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991戶6847人。
陳昊介紹,固原作為國家、自治區扶貧攻堅主戰場,旅遊風景道項目統籌考慮旅遊公路沿線自然景觀、文化、遊憩等旅遊資源的開發。風景道正式運行後,將帶動沿線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強化旅遊精準扶貧造血功能,從而推動沿線旅遊配套設施建設、發展特色產業、擴大就業、加強教育及醫療保障扶貧工作,帶動沿線村民脫貧致富。
「該條道路屬於扶貧旅遊項目,與一般旅遊項目不同。」陳昊說,旅遊風景道也是固原市「十三五」期間打造旅遊公路示範工程,風景道建成後將,將有助於固原市全域旅遊發展和完善固原市旅遊環線公路網絡布局,大大縮短沿線各旅遊景點之間及村鎮之間的裡程,對於促進原州區和涇源縣的旅遊業發展、帶動沿線農牧民經濟發展,加快縣域優勢資源轉換以及改善沿線居民民生有非常積極的影響。同時,也會對旅遊環線上其它區縣的發展起帶動和示範作用。
是路也是景。
路與生態相融
旅遊風景道從設計到建設,在確保公路性能的情況下,又體現了旅遊道路與生態相融的特性。
乘車沿路行走,道路護坡全部用草和樹覆蓋,看不到混凝土和石塊。六盤山交通集團工作人員楊科介紹,風景道在設計標準上,積極合理利用新材料、新技術,達到設計新穎,做到經濟合理、生態環保;建設中將質量和生態放在第一位,力求做到不破壞生態環境,為沿線居民營造舒適的居住和生活環境。(寧夏日報記者 剡文鑫 黨碩 文/圖/視頻)
來源:寧夏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