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一詞的來歷,最初這個詞形容的是這類人,因孔子而改變

2020-12-13 有熊歷史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這是我們對君子的形容,那麼什麼人才是君子呢?在我們現在的人看來,君子就是品德高尚的人,總之能被稱為君子的人在德行和品格上都非常的優秀,遠遠超過一般的道德標準,在小編看來君子不外乎就是思想境界超脫的高潔之士,能夠以高標準的道德行為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物,如芝如蘭品行讓人敬仰和陶醉。

但是在古代,君子的含義並沒有被賦予這麼多道德方面的含義,早期的君子指的是掌握權力之人,而賦予他道德層面內涵的人正是儒家聖人孔子,接下來就讓小編和諸位一起說說「君子」從掌權者的通稱到道德楷模轉變的過程。

在春秋戰國之前,君子一詞並不是用來代指品德高尚的男子,而是用來形容王權或者處於貴族階層的男子,君子即君王之子,是對貴族的一種稱呼,君這個字中,「尹」所代表的就是手握象徵權利的權杖,而「口」則是發號施令的意思,「君」這個字就是手握權杖發號施令之人,也就是王權或者貴族,那麼它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我們今天的意思呢?事情還是要從春秋時期說起,儒家聖人孔子為君子這個詞賦予更高的道德指標和規範。

我們都知道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教育家,被稱為「孔聖人」,譽為萬世師表。孔子是落魄的貴族,幼時家境貧寒,成年之後仕途也不是很順利,五十多歲的高齡在諸國間遊歷了十四年之久,這樣的人生經歷讓孔子的眼界和見聞非常的豐富,雖然一生顛沛流離,但是孔子更加堅定了自己傳播禮制,通過改變人們素質來結束亂世的想法,在當時落魄的貴族形成了一個特殊的階層「士階層」,雖然士階層擁有貴族的頭銜,並且接受過知識文化的教育,但是並沒有相應的貴族特權和待遇,孔子就召集了這部分人開辦了私學。而君子之說就是從此而來。

在孔子的禮儀宣揚之中,君子應該具備仁義禮智信等美德,這是一個掌握權利之人應該具備的,而且在孔子開辦的學校中,只要是能夠以十條肉乾作為見面禮,就可以接受孔子的教育,就這樣孔子的學生越來越多,處於各個階層的人也變得多了起來,德行高尚但是並沒有貴族身份的人也有很多,於是「君子」這個稱呼就開始更加看重一個人的德行節操,而不是像之前一樣用來代表一個人的身份地位。

在小編分析看來,這樣的情況出現,其實正是孔子所希望看到的,君子從權利的掌握者成為道德楷模,這一直是儒家學派一直要努力達到的目標,那就是執政者即是德行高尚者,只有君主仁慈友愛,那麼生活在底層的人民才能夠獲得幸福,正如孔子週遊時候遇見的死於虎口的三代父子,苛政猛於虎無疑是當時非常普遍的現象,而造成這樣悲劇的正是處在權利巔峰的統治階級,只有統治者愛民如子,天下大治這樣的現象才會消失。

孔子將「君子」從身份延伸成道德典範,其實就是為了完成自己最初裡理想,通過提高人們的素質結束動蕩的亂世。一代大儒為了大同之夢奮鬥了一生,天命之年依然奔波於諸侯之間,這樣的賢者行為正是儒家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君子不外如是

相關焦點

  • 是不是只有男生才能被稱為君子?君子一詞,是怎樣從古演變至今的
    首先,並不是只有男生才可以被稱為君子,女子同樣可以。「君子」一詞早在先秦時期便已經出現,流傳至今,經歷了由「位」到「德」的演變發展,從最初的的代指貴族統治者到後來的代指有德的人,在演變的過程中,孔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孔子的倡導下,「君子」成為了士人心中道德高尚的理想形象。
  • 「二百五」這個詞的來歷:一說蘇秦,一說打牌,第3種說法最靠譜
    「二百五」這個詞是我們都知道的一句罵人的話,不分南北大家都這麼用,還逐漸被趙本山在小品中用更直接的「二」代替了。「二百五」個詞的意思大家都懂。但是,「二百五」為什麼從一個簡單的數字變成罵人的話了呢?這裡面的原因可能就沒什麼人知道了。
  • 閒侃「啦啦隊」一詞的來歷
    對「啦啦隊」一詞大概所有人都不陌生,但「啦啦隊」為什麼叫「啦啦」隊,可能很多人說不清,今天就隨便侃侃
  • 陌上人如玉君子世無雙,古人眼中的君子,由孔子賦予其定義而改變
    就是「陌上人如玉,君子世無雙」。聽起來就是評價非常高的句子。那大家知道其中所講的君子,是什麼意思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說到一些詞彙,跟「君子」有關的詞彙。那你真的懂它裡面的意思嗎?在古時候,我們知道先人所講的「君子」,一般都是指的品德言行的高尚。但一開始的時候,君子並非此意。「君子」,它其實就是「君王之子」的意思。
  • 「璧人」最初是用來形容美女嗎?其實這個詞,是送給男神衛玠的
    現代人,特別是年輕人,都非常看重顏值,其實在古代,人們對待顏值爆表的人,不管男女,也都是抱有很大熱情的,一點都不比咱們現在的「追星族「差到哪裡去。更有甚者,因為顏值太高,長得太美,被眾多粉絲追捧和圍觀,結果還因此丟了性命。這是誰啊?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君子坦蕩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名言出自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是孔子跟某個弟子對話時,語重心長地教誨弟子時所說,殷切希望弟子能完善個人的德育。這句話大概意思為:君子性情坦率,心胸坦蕩,身正不怕影子斜,君子的內心必定是安定平和的。
  • .| Sophisticated, experienced and skilled 三個詞形容人...
    雖然這三個詞都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 「很會做事、富有經驗」,但它們各自的側重點卻不盡相同。哪一個詞可以表示人的經歷、經驗豐富?哪一個詞多用來形容人做事熟練、技術好?而哪一個詞又常用來表示一個人處事老練、品味高雅?本集節目通過具體的語境和例句來講解這三個近義詞之間的區別。
  • 父親節之際談「父」字,你知道「爸爸」一詞的來歷嗎
    但你知道「父」(爸爸)一詞的來歷嗎?你知道古時有哪些字代表「爸爸」嗎?  父親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追本溯源,看看「父」字的演化和來歷。  大家知道「父親節」是個舶來品,其實「爸爸」這個詞是標準的外來語進入漢語體系的例子。  成書於三國時期的《廣雅》一書裡面說:「翁公叟爸爹(讀Zhē),父也。」也就是說,這六個字都是用來指代父親的。
  • 孔子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11.字源識字-「學習」一詞的來歷(了解其本義才可明白怎麼學習)
    人不知,而不慍 (yùn慍在這裡不是怒的意思,應該是個通假字,通「溫」。),不亦君子乎?」「學習」一詞來歷就是出自論語的第一句:「學而時習之」。聖人孔子說的非常確切,學過的東西要經常練習、複習。明確告訴你怎麼學習,也就是學習的方法。對「學習」的本義了解了,你就知道怎麼學習了。下面從文字的角度解讀「學習」二字。
  • 弟子一詞有什麼深層的含義
    這段話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弟子規的內容也是圍繞著這段話的核心意思來寫的。這一段具體什麼意思,需要逐字逐句的去解讀。首先來看弟子規三個字。弟子這個詞是「弟」字和「子」字的組合。弟子的含義我們都知道,與學徒,徒弟,學生差不多,但是也有細微的差別,差別那些方面,需要從弟和子兩個字的具體含義來說明。弟和子組成弟子一詞有兩種不同的解讀。
  • V觀海油丨如果用一個詞形容他們的「五一」,這個詞是……
    V觀海油丨如果用一個詞形容他們的「五一」,這個詞是…… 2020-05-06 22: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孔子論君子人格
    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詞已廣見於《詩》《書》等先秦典籍,是先秦貴族、官僚的通稱,與之對應的是「小人」,即普通民庶。「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左傳·襄公九年》)君子、小人劃分的依據是人所處的社會地位,主要是政治、經濟地位。 德能適位是位意識的核心理念,強調主體的素質和能力與其所處的地位、職位相匹配。孔子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 孔子常說「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要理解「君子不器」之意,首先要搞清楚「君子」和「器」兩個詞彙的含義,再弄清它們的引申含義,基本上就能明白它的意思。「君子」一詞誕生很早,它的含義經過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被賦予了許多內涵,逐漸豐富起來。
  • 孔子是位因材施教的好老師,他循循善誘,以培養君子為目標
    在孔子這裡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只有因病而藥,如果需要裝滿一桶水,孔子會先衡量水桶的容量大小,已經有多少水,每隻桶的情況都不一樣,孔子會考量它們的個體差異性,對每隻水桶都給予其差量的水,讓它剛好裝滿一桶。水桶的比喻看似很簡單,但是真正落實到教育上,數千年來,除孔子之外,沒有幾位老師或制度能夠做到。
  • "長徵"這個詞,是誰第一個提出的?三次改變,映射紅軍偉大曆程
    這是"長徵"一詞,第一次以指代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意義出現在正式場合中。 有意思的是,此次行動在"長徵"一詞出現之前並不叫這個名字,紅軍內部曾使用過多個名詞來指代這一行動,如"轉移"、"西進"、"反攻"、"長途行軍"等等,但都沒有一個詞語能準確形容其中的艱辛和其背後的深意。
  • 譯詞 | 這七類中文詞 翻譯高手也頭疼,你會翻嗎?
    接下來的這幾個詞彙,就算是翻譯高手也不定能翻譯出來哦~第一類:獨具中國特色的詞彙這類詞彙一定是極具中國特色的,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翻譯不好還不如直接用拼音,還可以保留中國味兒。1、江湖江湖事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既是市井,也是天下。相比較詞本身而言,這個詞所產生的語境更為豐富。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這豈不是重複了嗎?原來,「三更半夜」這個俗語有陰謀的含義在裡面。「三更半夜」一語出自《宋史·趙昌言傳》。朋黨是中國古代官僚集團特有的現象,士大夫們為了爭取利益最大化,或者為了政治理想的實施,朋比結黨。其中因科舉而結成的朋黨叫「科甲朋黨」,"科甲朋黨"是宋代以後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朋黨。
  • 老胡懟別人,環球網用反唇相譏這個詞對不對
    有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老胡發推特回擊說:「當中國人已經形成了文明,並且開始與作弊和盜竊作鬥爭的時候,美國人的祖先還沒有完全擺脫猴子的屬性。今天美國現代化了,但遺憾的是,為何這位參議員的認知水平依然像猴子一樣低?」我覺得我已經寫得很客氣了。
  • 古代「君子六藝」指的是哪六藝?琴棋書畫只有一項位列其中
    說起古代的文人才子,想必大家腦海中都會想起「琴棋書畫」這個詞。「琴棋書畫」最早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古代傳說中,伏羲發明了琴瑟,堯舜發明了圍棋,書畫的起源更早,最初人類記事就是通過壁畫或者甲骨文。「琴棋書畫」也被稱為「雅人四好」,這四種技能起源雖早,但並不是古代儒家文人的最初標準。古代儒家文人的最初標準是「君子六藝」。「君子六藝」起源於公元前1046年的周朝,是周朝要求文人必須掌握的六項技能。後來孔子繼承並發揚了「君子六藝」。那麼古代「君子六藝」指的是哪六藝呢?琴棋書畫只有一項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