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這是我們對君子的形容,那麼什麼人才是君子呢?在我們現在的人看來,君子就是品德高尚的人,總之能被稱為君子的人在德行和品格上都非常的優秀,遠遠超過一般的道德標準,在小編看來君子不外乎就是思想境界超脫的高潔之士,能夠以高標準的道德行為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物,如芝如蘭品行讓人敬仰和陶醉。
但是在古代,君子的含義並沒有被賦予這麼多道德方面的含義,早期的君子指的是掌握權力之人,而賦予他道德層面內涵的人正是儒家聖人孔子,接下來就讓小編和諸位一起說說「君子」從掌權者的通稱到道德楷模轉變的過程。
在春秋戰國之前,君子一詞並不是用來代指品德高尚的男子,而是用來形容王權或者處於貴族階層的男子,君子即君王之子,是對貴族的一種稱呼,君這個字中,「尹」所代表的就是手握象徵權利的權杖,而「口」則是發號施令的意思,「君」這個字就是手握權杖發號施令之人,也就是王權或者貴族,那麼它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我們今天的意思呢?事情還是要從春秋時期說起,儒家聖人孔子為君子這個詞賦予更高的道德指標和規範。
我們都知道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教育家,被稱為「孔聖人」,譽為萬世師表。孔子是落魄的貴族,幼時家境貧寒,成年之後仕途也不是很順利,五十多歲的高齡在諸國間遊歷了十四年之久,這樣的人生經歷讓孔子的眼界和見聞非常的豐富,雖然一生顛沛流離,但是孔子更加堅定了自己傳播禮制,通過改變人們素質來結束亂世的想法,在當時落魄的貴族形成了一個特殊的階層「士階層」,雖然士階層擁有貴族的頭銜,並且接受過知識文化的教育,但是並沒有相應的貴族特權和待遇,孔子就召集了這部分人開辦了私學。而君子之說就是從此而來。
在孔子的禮儀宣揚之中,君子應該具備仁義禮智信等美德,這是一個掌握權利之人應該具備的,而且在孔子開辦的學校中,只要是能夠以十條肉乾作為見面禮,就可以接受孔子的教育,就這樣孔子的學生越來越多,處於各個階層的人也變得多了起來,德行高尚但是並沒有貴族身份的人也有很多,於是「君子」這個稱呼就開始更加看重一個人的德行節操,而不是像之前一樣用來代表一個人的身份地位。
在小編分析看來,這樣的情況出現,其實正是孔子所希望看到的,君子從權利的掌握者成為道德楷模,這一直是儒家學派一直要努力達到的目標,那就是執政者即是德行高尚者,只有君主仁慈友愛,那麼生活在底層的人民才能夠獲得幸福,正如孔子週遊時候遇見的死於虎口的三代父子,苛政猛於虎無疑是當時非常普遍的現象,而造成這樣悲劇的正是處在權利巔峰的統治階級,只有統治者愛民如子,天下大治這樣的現象才會消失。
孔子將「君子」從身份延伸成道德典範,其實就是為了完成自己最初裡理想,通過提高人們的素質結束動蕩的亂世。一代大儒為了大同之夢奮鬥了一生,天命之年依然奔波於諸侯之間,這樣的賢者行為正是儒家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君子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