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只有男生才能被稱為君子?君子一詞,是怎樣從古演變至今的

2020-12-19 留餘青

首先,並不是只有男生才可以被稱為君子,女子同樣可以。

「君子」一詞早在先秦時期便已經出現,流傳至今,經歷了由「位」到「德」的演變發展,從最初的的代指貴族統治者到後來的代指有德的人,在演變的過程中,孔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孔子的倡導下,「君子」成為了士人心中道德高尚的理想形象。

01溯源

目前而言,「君子」一詞確實是早在先秦時期便已經出現,但是對於具體的產生時間,並沒有明確的答案。

在當下,人們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認為最早產生於西周初年,而另外一種說法是認為「君子」一詞誕生於夏代。目前普遍認為第一種觀點是正確的。因為,在《周易》中,「君子」共出現124處,而在《尚書》中,「君子」一詞共出現8次。

越庶伯君子 , 其爾典聽聯教。2,周公,曰 「 嗚呼君子所其無逸」3,君子在野 , 小人在位。

明確了產生時間,我們再聊一聊其詞義。

我們先從構詞角度來看:

「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說文解字》

君字的上部分是「尹」字,表示的是手執棍棒使人做事,而「尹」字下面個「口」字,表示手持棍棒發號施令,在當時,能夠發號施令的便是奴隸主階級。因而,「君」字一詞在最初指的便是奴隸主階級。

而「子」是對古代男子的尊稱,「其曰子,尊之也。」,因而,「君子」一詞先是特指君主,後來慢慢延伸為貴族男子。

02《詩經》中的「君子」

「君子」一詞的含義是對著時間流轉慢慢發生轉變的,在《易卦爻辭》中,「君子」與「小人」相對稱,反映出一種社會地位的差距,而在《乾九三》中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這裡的君子則表示要具有憂患意識,以及自強精神,可見,在這裡,君子開始不單單指一種社會地位,而開始擁有精神含義。

而在《詩經》中,這種轉變更加明顯。

在《詩經》中,

君子指周天子:「 君子秉心,維其忍之 君子信饞,如或酬之。」 (《小雅.小弁》)

君子指諸侯王:「君子來朝,何錫予之……」(《小雅.採寂》)

君子指卿大夫:「君子作歌,維以告哀。」 (《小雅.四月》)

君子指賢能者:「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魏風 . 伐檀》 )

到此為止,我們可以看出,「君子」一詞在逐漸演變,從君王到賢者,我們可以看出「位」逐漸消失,而「德」逐漸建立。

而在後來,「君子」一詞詞義逐漸擴大至普通人,詩人用來自稱,女子用來稱呼其丈夫,比比皆是。

03《論語》中的「君子」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其實,對於孔子所賦予含義的「君子」,是一種社會理想人格的塑造。孔子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君子」。

那麼,孔子眼中的「君子」到底是個什麼形象呢?

正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在這裡,質,僕也,而文,華飾也。

我們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禮」,因而,孔子眼中的君子形象是指具備內在仁德的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

「以服飾之尊嚴,見其德之稱也。」

其實,在《詩經》中,有許多詩向我們展示了君子的服飾,如「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同時,也有許多詩展現君子應有的從容,「近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

可以說,彼時的君子是孔子思想的一個理想化身,孔子希望,人人都能夠向成為君子的方向不斷的發展,如此下去,禮制的恢復也不成問題。

總的來說,孔子為「君子」賦予了更多的政治思想、文化思想以及道德思想,實現了「君子」由重「位」向重「德」的轉換。

此後,因為世代尊儒,「君子」就是指有「德」之人的說法一直存續下去,正如班固所說:

「或稱君子者何? 道德之稱也。」

因而,一般來說,女子也可以稱為君子,不過很少罷了。

註:圖片來源於網上,侵權刪

相關焦點

  • 君子風範,山高水長
    01「君子」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君子」一詞,最初是指統治者和貴族男子。在古代,除國君以外,卿與大夫也都可稱為「君」,而「子」則是對男子的尊稱,如孔子、老子、莊子等。這些人地位是高貴的,比較注重儀容,也熟悉禮樂。
  • 他被稱為「中西合璧真君子」說了一句名言,教育界至今津津樂道
    他被稱為「中西合璧真君子」說了一句名言,教育界至今津津樂道百年名校清華,經歷了很多位校長,有一位校長因為他的出任,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的教育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梅貽琦生於天津,梅貽琦個性沉靜,寡言、慎言,他的父親中過秀才,梅貽琦的父親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梅貽琦自幼熟讀經史,而且善於背誦,在他的同仁面前就曾誇下海口,他說:「如果有誰背誦任何中國古經傳有錯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節」1909年(宣統元年)6月,梅貽琦報考首批庚款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以第六名的成績被錄取,成為首批赴美留學生47人中的一名。
  • 《論語》中「君子」出現107次,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君子」?
    在《論語》20篇中,「君子」一詞共出現107次,從開篇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到末篇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可謂是首尾呼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內在有機聯繫的、不斷深化的君子修養體系。那麼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如何才能修行稱為君子呢?
  • 「君子」一詞的來歷,最初這個詞形容的是這類人,因孔子而改變
    在我們現在的人看來,君子就是品德高尚的人,總之能被稱為君子的人在德行和品格上都非常的優秀,遠遠超過一般的道德標準,在小編看來君子不外乎就是思想境界超脫的高潔之士,能夠以高標準的道德行為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物,如芝如蘭品行讓人敬仰和陶醉。
  • 俗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什麼是君子?君子並不是好當的
    對於「君子」一詞我們都不陌生,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君子呢?君子在最開始的時候指的是君王之子,也就是一個國家君王的兒子,到了後來才把君子和道德聯繫在了一起。其實「君子」一詞一共有8種意思,這8種意思證明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漢字的魅力,同時也能夠讓我們更好的去了解什麼是君子?第一種意思:君子是一種竹子的名稱,有一種竹子叫做君子竹。不過後來的竹子與蘭花、菊花、梅花一起合稱為了四君子。第二種意思:君子是一種酒的名稱,在古代有一種酒就被稱為君子酒。
  • 君子喻於義
    甲骨文中已出現「君」「子」字樣,「君子」一詞最早見於《尚書·無逸》「君子所,其無逸」,東漢經學家鄭玄註:「君子,止謂在官長者。」作為兩種不同地位的統治階層,君王、諸侯等地位較高者稱「君」,列國卿大夫等地位較低者稱「子」。「子」可晉為「君」,「君」亦有貶稱「子」者。如春秋之例,舊君死新君立,當年稱子,逾年稱君。杞桓公本為伯爵,因用夷禮而貶稱「子」。孔子是實現君子之義由「位」至「德」轉變的關鍵人物。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應當怎樣理解?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合集,其中有不少經典名言流傳至今,依舊被人們喜愛和傳頌。其中出自《論語·裡仁》的一句「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雖然並沒有被人們廣泛吟誦,但是也傳達出了孔子一貫的精神內核。古人的一句話隨著時代變遷和解讀的人不同,往往會出現不同的理解方式,那麼這句話我們又應該怎樣解讀比較合適呢?一、字面意思單從字面意義上來看,這句話似乎很容易被解釋。「懷」是懷有、看重的意思,「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小人」則指品行低劣的人。那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君子看重的是德行和操守,注重修養自身;而小人看重的是鄉土,也有家鄉和故土的意思。
  • 詳解清華大學校訓:君子如何「自強不息」?
    清華大學校訓一、「君子」至誠,心術為主「君子」一詞非常常見,因此大多人都已經習以為常,簡單地認為是對古代貴族男子的泛稱但是在屬於思孟學派的《大象》作者筆下,「君子」一詞有著非常明確的特殊含義。作者將「君子」一詞放在「天行」的卦象和「健」的卦名之後,更顯示出它與前兩者的特殊關係。前文說過,「健」字在思孟學派眼中,有「誠」的意思。
  • 為什麼「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
    「君子」一詞出自於《易經》,原意是指君王之子,是地位的象徵。後被孔子引申為道德品質層面,特指有修養、有學問之人。文聖孔子為什麼大家把「梅蘭竹菊」稱為四君子呢?其實這四君子要從明代徽州(今安徽歙縣人)人集雅齋主人黃鳳池編輯的《唐詩畫譜》說起,《唐詩畫譜》是集詩、書、畫三美合一而編輯成的書籍,發行後,深受當時文人墨客的喜愛,其中的《梅竹蘭菊四譜》確立了「梅竹蘭菊」在植物界(當時稱花中四君子)四君子的地位。
  • 曾仕強教授:同人卦——只有君子的所作所為才能夠促進天下為公
    曾仕強教授《易經的智慧》——一視同仁篇(3)怎樣才能同人同人卦《彖傳》說「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下卦是離卦,六二爻又是離卦的中間那一爻,所以就得中,行中道。它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與上面的乾卦相應。六二和九五它是一陰一陽彼此相吸。這個叫做相應。六二爻當位、居中又和上面相應,那當然是非常亨通的了。全卦只有一個陰爻。對六二來講,其它的五個爻最好能夠一視同仁,都照顧到。那就叫做同人卦。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民國時期,梁啓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曾給當時的清華學子作了《論君子》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希望清華學子們都能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並引用了《易經》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此後,清華人便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個字寫進了清華校規,後來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
  • 乾坤二卦,君子心中有天地
    我們常會聽到一個詞:犬牙交錯。這裡的錯是雜,交叉的意思。這裡的乾卦和坤卦說的都是君子之道,互為錯卦也是交叉補充的。那可能有人會問了,乾為天,為君,積極向上,坤為地,為臣,溫良順從這不是相反嗎?每個人都不可能只有一面,再強的人也有不如別人的方面,再弱的人也有強的時候。
  • 真相:偽君子是怎樣煉成?孔子的君子之道如何被利用成禮法枷鎖?
    「君子」一詞最早散見於先秦典籍之中,是從「政治」角度進行定義的,隨後泛指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最後演變成品德高尚、言行一致的道德領域;舊詞賦新能,是人類文明演變的必然結果,本是無可厚非;而在《論語》中更是如此,據統計「
  • 古代「君子六藝」指的是哪六藝?琴棋書畫只有一項位列其中
    「琴棋書畫」也被稱為「雅人四好」,這四種技能起源雖早,但並不是古代儒家文人的最初標準。古代儒家文人的最初標準是「君子六藝」。「君子六藝」起源於公元前1046年的周朝,是周朝要求文人必須掌握的六項技能。後來孔子繼承並發揚了「君子六藝」。那麼古代「君子六藝」指的是哪六藝呢?琴棋書畫只有一項位列其中。
  • 俗語: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器」指的是什麼?受用了
    俗語: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器」指的是什麼?受用了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對古代文學有點了解的人不難發現,「君子」一詞廣泛活躍在文學典籍之中。
  • 「君子」不宜譯為Gentleman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以下僅標註篇名),一個人文雅樸實兼重,才能稱得上君子;「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裡仁》),君子重於道義甚於利益;「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君子心胸寬闊、光明磊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泰伯》),君子品格堅毅、志向遠大;「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裡仁》),每時每刻都不做違背仁的事情。
  •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但這句話有兩個問題還是需要搞明白:一是「君子」所指對象的演變;二是為什麼是十年,而不是更少。「君子」一詞,現在指的是人格高尚的人,而在古代指的是地位高的人,即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轉變?關鍵在於經濟社會方式的變化,改變了人們的社會地位,君子也由少數地位較高的人轉變為群體更大的有才德的人。在周代早期及以前,人大約分為五個等級:天子、諸侯、大夫、民、奴隸。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民國時期,梁啓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曾給當時的清華學子作了《論君子》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希望清華學子們都能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並引用了《易經》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此後,清華人便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個字寫進了清華校規,後來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
  • 《中庸》之道,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表面上看暗淡無光,卻能慢慢彰顯出來,小人之道,外表光鮮,卻只能日漸消亡。通過描述君子的對立面「小人」,也是一個定義君子的方式,出現了不少。其實古人對於君子是很尊崇的,雖然不是頂級的,因為君子之上還有聖人,但是對於君子的溢美之詞,也是汗牛充棟。
  • 何為君子?
    ——《君子文化》出版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君子」概念已是婦孺皆知,「君子」一詞至今仍然活躍在人們口中。基於此,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王雲路教授帶領研究團隊經過多年深入研究,將「君子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概念加以提出,探究其源流,釐清其內涵和外延,闡釋其內容,揭示其對現代社會的啟示,撰寫出《君子文化》一書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