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並不是只有男生才可以被稱為君子,女子同樣可以。
「君子」一詞早在先秦時期便已經出現,流傳至今,經歷了由「位」到「德」的演變發展,從最初的的代指貴族統治者到後來的代指有德的人,在演變的過程中,孔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孔子的倡導下,「君子」成為了士人心中道德高尚的理想形象。
01溯源
目前而言,「君子」一詞確實是早在先秦時期便已經出現,但是對於具體的產生時間,並沒有明確的答案。
在當下,人們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認為最早產生於西周初年,而另外一種說法是認為「君子」一詞誕生於夏代。目前普遍認為第一種觀點是正確的。因為,在《周易》中,「君子」共出現124處,而在《尚書》中,「君子」一詞共出現8次。
越庶伯君子 , 其爾典聽聯教。2,周公,曰 「 嗚呼君子所其無逸」3,君子在野 , 小人在位。
明確了產生時間,我們再聊一聊其詞義。
我們先從構詞角度來看:
「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說文解字》
君字的上部分是「尹」字,表示的是手執棍棒使人做事,而「尹」字下面個「口」字,表示手持棍棒發號施令,在當時,能夠發號施令的便是奴隸主階級。因而,「君」字一詞在最初指的便是奴隸主階級。
而「子」是對古代男子的尊稱,「其曰子,尊之也。」,因而,「君子」一詞先是特指君主,後來慢慢延伸為貴族男子。
02《詩經》中的「君子」
「君子」一詞的含義是對著時間流轉慢慢發生轉變的,在《易卦爻辭》中,「君子」與「小人」相對稱,反映出一種社會地位的差距,而在《乾九三》中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這裡的君子則表示要具有憂患意識,以及自強精神,可見,在這裡,君子開始不單單指一種社會地位,而開始擁有精神含義。
而在《詩經》中,這種轉變更加明顯。
在《詩經》中,
君子指周天子:「 君子秉心,維其忍之 君子信饞,如或酬之。」 (《小雅.小弁》)
君子指諸侯王:「君子來朝,何錫予之……」(《小雅.採寂》)
君子指卿大夫:「君子作歌,維以告哀。」 (《小雅.四月》)
君子指賢能者:「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魏風 . 伐檀》 )
到此為止,我們可以看出,「君子」一詞在逐漸演變,從君王到賢者,我們可以看出「位」逐漸消失,而「德」逐漸建立。
而在後來,「君子」一詞詞義逐漸擴大至普通人,詩人用來自稱,女子用來稱呼其丈夫,比比皆是。
03《論語》中的「君子」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其實,對於孔子所賦予含義的「君子」,是一種社會理想人格的塑造。孔子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君子」。
那麼,孔子眼中的「君子」到底是個什麼形象呢?
正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在這裡,質,僕也,而文,華飾也。
我們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禮」,因而,孔子眼中的君子形象是指具備內在仁德的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
「以服飾之尊嚴,見其德之稱也。」
其實,在《詩經》中,有許多詩向我們展示了君子的服飾,如「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同時,也有許多詩展現君子應有的從容,「近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
可以說,彼時的君子是孔子思想的一個理想化身,孔子希望,人人都能夠向成為君子的方向不斷的發展,如此下去,禮制的恢復也不成問題。
總的來說,孔子為「君子」賦予了更多的政治思想、文化思想以及道德思想,實現了「君子」由重「位」向重「德」的轉換。
此後,因為世代尊儒,「君子」就是指有「德」之人的說法一直存續下去,正如班固所說:
「或稱君子者何? 道德之稱也。」
因而,一般來說,女子也可以稱為君子,不過很少罷了。
註:圖片來源於網上,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