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酒逢知己千杯少,現在酒逢千杯知己少」,在現實生活中就是這樣,易中天老師說的這句話,是很多正在為理想和信念而拼搏、奮鬥的年輕人的心聲。
遇到一個知己,很難,讓千裡馬遇上懂自己的伯樂,更難。前幾年一檔火爆螢屏的電視節目——《百家講壇》,讓易中天老師火了一把,他品讀的三國可謂是經典之作,而誰能想到,這樣一位大咖在武大任教期間,卻只評為副教授?
從湖南來到武漢,易中天考取武大並走上教書之路
前些年,在《易中天品三國》欄目出品之後,全國各地掀起了讀三國,品三國的熱潮,而來自廈門大學的易中天教授,也憑藉著其詼諧幽默的講課風格,收穫了許許多多的粉絲。
雖然人們只要一提起三國,就會想到易中天,但是很少有人關注過易中天老師的背景和他的個人經歷。其實易老師一開始並不在廈門大學執教,而是在武漢大學,根據易老師口述,他離開武漢大學的原因,是武漢夏天太熱了。
事實真是這樣嗎?易中天出生於湖南,從小在家裡長大的他來到湖北,是父親的原因,當時父親因為工作需要,被調到了武漢,易中天和母親就跟著父親來到了武漢,結果沒想到這一呆就是幾十年。
武漢這座城市緊鄰長江,風景秀麗且浪漫富饒,易中天慢慢的適應了這裡的生活,對於家鄉那邊土地,他不願意再回去了。高中畢業之後,他以非常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武漢大學,留在了這座城市。
從武大結束學業之後,因為表現突出加上他自身能說會道,學校把這位才子留了下來,讓他擔任講師,就這樣,易中天開始了自己的武大任教之路。
很多人對易中天的第一印象,這個老師應該很嚴謹,比較高冷,估計不太好說話。但事實正好相反,幾年下來,易中天成為了學校當中最受學生們歡迎的老師之一,而他本人,也同時被武大評為"四大名嘴"之一。
性格與眾不同的易中天特別受學生歡迎,成為"四大名嘴"
易中天平日裡穿著一身中山裝,眉頭微皺,走起路來腰板筆直,面部沒有多餘的表情,所以給人一種無法接近的感覺。
易老師講起課來,非常有技巧,特別是能夠抓住同學們的心,再加上其本身富有才華,在課堂上經常妙語連珠,引得眾學生紛紛拍案叫絕。學校有個校規,每節課上課之前,老師必須要點名,查查有哪個學生沒來。
但是在易老師的課堂,完全不需要點名,每次教室裡都坐的滿滿當當的,實際來的人數遠超過班級裡的學生,甚至很多旁聽的學生為了聽易老師講課,直接席地而坐,聽了一場,還想聽第二場。
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逐漸成為學校"紅人"的易中天,免不了遭受一些流言蜚語,有些人說他這樣是炒作,最看不慣他的,當數系裡其他老師和學院裡的其他教授。
俗話說"人紅是非多",此話一點不假,易中天生來就是耿直,富有正能量和正義感的人,雖說擁有這種性格是件好事,但是做人如果不夠圓滑,不懂得人情世故的話,很容易遭小人算計,尤其是那些課堂上經常有學生缺席,天天在學校裡"混日子"的老師,更是看不慣易中天的作風,並心生嫉妒之感,這對易中天來說非常不利。
易中天任教前期,當時的武大校長是劉道玉,他對於易中天來說,可謂是"伯樂"和貴人,易中天的才華和行事作風,劉道玉都非常欣賞,所以那段日子裡,易老師順風順水,曾一度爬上了系副主任的位置。
但是自從武大換了新校長之後,他的職位再也沒有往更高的方向發展,即使眼看著身邊的同事步步高升,逐漸都成為了教授,他還是一名普通的講師。
生活拮据的易老師在無奈之下離開武大,前往廈大
在普羅大眾的眼裡,大學老師的工資肯定很高,特別是985,211的國內重點大學,老師肯定是富得流油的,實則不然,易中天和妻兒一家三口,住著一個只有三十多平的小房子裡。
以前的易中天有抽菸的習慣,後來他戒掉了,因為連自己最愛的黃鶴樓都買不起了,這樣拮据的生活是大家萬萬沒有想到的,為了家裡能夠正常開銷,易中天不得不出去找兼職,給人家代課,晚上再回來備課。
有人說,是易中天特立獨行的性格害了他,的確存在這方面因素,但是其他方面的原因也有。系裡的其他老師對於院領導和校領導,都是阿諛奉承的,不僅經常拍領導的馬屁,而且金錢往來和送禮等手段也是層出不窮。
相反,易中天從來不與他們同流合汙,他最看不慣的,就是這種行為,所以即便是即將離開武大的那段時間,他也只是一個副教授,永遠沒有轉正。
大家在螢屏中看到的易中天,下面的簡介上顯示——廈門大學教授,沒錯,離開了武大,易老師來到了沿海城市廈門,鑑於早些時候學校提出的"提調計劃",即離開原來的大學去到另一所同級別的大學,這個人的職位就會有所提高。
這對於易中天來說,不可謂不是一件好事,他離開前的職位是副教授,而如今他終於可以堂堂正正的成為一名正教授了。
改變作風卻不改性格,易中天不詆毀自己的母校
雖有些許的遺憾,畢竟那是他待了那麼多年的母校,可是為了生活上能過得好一點,易中天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在新的校園裡,他慢慢的改掉了以往"直腸子"的性格,逐漸變得圓滑,世故。
面對自己熱愛的課堂,他還是永遠保持著滿腔熱血,將自己從小熟讀歷史書籍所積累的知識,全部奉獻給下一代。做事情雷厲風行,勤懇認真,這是易中天時刻提醒自己的態度。
他相信,自己是學生的榜樣,如果他都不嚴於律己,那學生們就會像一盤散沙,沒有規矩,沒有目標。
來到廈大執教以後,易中天的教學之路越來越好,和往常一樣,他的課堂永遠圍得水洩不通,登上《百家講壇》之後,那是易中天人生的巔峰,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報導他的事跡,可是同時也招來了一些人從中作梗,謾罵他是為了出名而作秀,並沒什麼真才實學。
面對記者的鏡頭,易中天顯得很平靜,當被問及為何離開武漢和武大時,他只是微微一笑,說"武漢的天氣不太好,夏天太熱了",一句很委婉的話語,將關於母校的話題岔開,實在是高明,武大是易老師的母校,他當然不會說有損母校的話,對於自己的信仰,即使去往異處,心中依然明確。
在他眼裡,過去的恩怨已經釋然,他只想過好當下,做一個為學生默默付出的教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