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裡不僅為各種亞文化提供野蠻生長的土壤,更是出現了一種神奇的現象,在年輕人中蔚然成風——
「以前我們在上課的時候偷偷上B站,現在發現大家居然都偷偷在B站上課?」
「你們B站是個什麼網站啊?真是讓人受益匪淺啊!誰是站長,出來!你們一天到晚在上面學習,前途一片光明啊......」
媽,真的,我在B站搞學習呢。
在B站能學啥?
既然是在B站搞學習,那麼大家都在學什麼課程呢?
數讀菌以學科為基分類,爬取了2019年10月21日前一年內B站「演講·公開課」分區下的視頻標籤,並選取視頻數量大於3000的學科,發現了這些最受歡迎的學科課程。
俗話說得好,「條條大路通CS」,在B站最受歡迎的學科類課程也是計算機科學類,其視頻數量達24.8萬個,是第二名英語課程的三倍多。
而在這一學科分類下最熱門的視頻標籤則很好地反映了當今的流行趨勢——「編程」、「人工智慧"、「深度學習」、「AI」。
在這個連小學生都要學編程的時代,大學生們如果不懂點編程,畢業之後還怎麼混?
編程沒那麼好學,英語則是中國學生心頭揮之不去的痛苦。其中,最大的痛苦是「聽說讀寫」中的「說」——關於口語和發音的標籤數量位居英語學習課程的前列。
為了克服這些難題,有人搬來TED演講、美劇分解、外刊精讀;也有人現身說法,分享自己「26天背完7000單詞」、「雅思8分」、「留美9年」的英語學習經驗;更不乏歪果仁親自教學。
除了英語,「設計」作為另一項當代大學生必備能力之一,課程數量排在第三名。從平面設計、UI設計到工業設計、建築設計,再到更加專業和小眾的景觀設計、五金模具設計......相關課程B站上都能找得到。
除此之外,大學生們還對二外抱有濃烈興趣,最受歡迎的三種外語是日語、法語和韓語;會計作為實用又有錢途的行業,也擁有龐大的視頻數量;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考取的教師資格證,也讓「教育學」相關視頻的數量猛增。
在網上搞學習,名校名師的課程自然受歡迎。
在B站,最受歡迎的是北京大學的公開課,其開設的《變態心理學》收穫了300多萬點擊量,幾乎貢獻了北大課程視頻總播放量的一半,還收穫了2.4萬條彈幕及51.2萬次收藏。
課程播放量過百萬的學校還有復旦、清華、麻省理工學院以及耶魯大學。
清華大學的《有機化學》和由楊振寧主講的《普通物理》均收穫了70多萬次播放量。復旦大學最受歡迎的課程除了《數學分析》,還有網紅哲學系老師陳果的《孤獨論》與《愛情論》,收穫迷妹迷弟無數。
麻省理工以《算法及人工智慧》聞名B站,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是《博弈論》與《哲學》。
除了這些「學院派」的公開課之外,在「野生技術協會」的分區下,還有很多可以學的東西。
對相關分區課程的標題進行詞頻分析後,我們發現,「教程」這個詞出現了三萬多次,其中不僅有「自製」,也有「搬運」,僅從YouTube搬運就有一千多次。
這些教程大多易於上手,標題中常常出現「基礎」、「簡單」甚至「一分鐘」的字眼,讓人看了就有想學的衝動。
用於設計的PS、AE、AI等軟體在這一分區依然火爆,有承包Adobe全家桶教程的趨勢。攝像攝影方面的課程也十分全面,從基礎到剪輯、調色、特效、轉場應有盡有。
Python作為近年來最火爆的計算機語言之一也必須擁有姓名。還記得朋友圈的Python廣告嗎?這可能是許多大學生和職場人士見過的留言最多的一條廣告,甚至成了朋友圈大型認親現場。
開學的時候,學習最有動力
其實,大學生在B站上課的行為並非一時興起。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慕課」這個詞,中國自2012年開始建設慕課體系,目前慕課數量和應用規模已成為世界第一。
一些知名的慕課平臺,如網易雲課堂、中國大學MOOC等都在2012-2014年間建成,網易公開課甚至早在2010年就已上線。[1]
在90後和00後為用戶主體的B站[2],大學生在上面看視頻搞學習也不奇怪。儘管不少視頻存在版權問題,但視頻數量和觀看人數還是一路走高。
以過去的一年為例,「演講·公開課」分區下的視頻數量每天都在持續增加,將其按月份匯總後也能從中看出一些規律。
視頻上傳數量中兩個明顯的低谷為2月與6月,這一方面與課程開課的時間有關,另一方面也能看出UP主們在考試月期間也在點燈熬油,無心上傳視頻。
寒假太短,過年還要走親訪友,也沒太多時間學習。暑假則展現出不一樣的情況:自6月以後,視頻上傳數量不斷飆升,一直延續到9月開學季。
看來大家都把暑假當作「超越對手的最佳時機」,大量的需求也促使UP主們辛勤地產出。
在B站,老師認真講課,同學們看得也很開心,紛紛刷起了彈幕,宛若上課竊竊私語而又不會被點名的學生。
那麼這些竊竊私語的內容到底有什麼呢?
通過對「演講·公開課」分區爬取的11216條彈幕高頻詞彙進行整理,可以發現彈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出現最多的是語氣詞「哈哈哈」,凡是在小破站聽過網課的都會發現,只要老師帶有濃重的口音、或是口誤和突然爆梗,彈幕會瞬間出現鋪天蓋地的「哈哈哈哈哈哈」,一掃課堂的嚴肅氣氛。
除此之外,常見語氣詞還有「2333」和「哎」,沒辦法,學習是個苦中作樂的差事呢?
笑歸笑,小破站的雲學生還是很認真的,比如上課道句「老師好」必不可少,下課時還會給聲音沙啞的老師發個「辛苦了」。
當課堂中出現神級操作時,學生們從來不會吝惜自己點擊「666」的手,滿屏的「大佬」和「厲害」的背後都是一位位獻上了膝蓋的聖徒。
還有對聽課感受的描述:前排學霸可能會覺得「簡單」,選擇「倍速」觀看;後排學渣只能感嘆:「不會」並且滿臉問號地問「為什麼」「啥」。
B站雲教學有「霸」有「渣」,也不乏坐在路邊鼓掌加油打氣的人,他們不僅祈禱自己考試「必過」,還會拉一把想要「放棄」的「小夥伴」們,一起「堅持」努力向前「衝」。
相比學科課程的彈幕,「野生技術協會」分區下的彈幕就野多了。
在9991條高頻彈幕詞中,語氣詞明顯多了起來。鐵打的「哈哈哈」仍位居榜首,「啊啊啊」「臥槽」「2333」「嚶」展現出了看視頻時的各種心情。
對視頻內容的評價詞也明顯增加,例如「好看」「好評」「厲害」「妙」「可愛」「帥」「硬核」,或表示「差評」「魔鬼」。
除此之外,「中獎率」頻頻出現,看來野生技術協會是一個經常有福利的分區。
讓人迷惑的是出現了許多關係稱謂,例如「老婆」「兄弟」「小姐姐」,或者代表男性的符號「♂」,學習學出了不一樣的感情。
堅持學完,真的好難
雖然B站資源十分豐富,同學們看得也很開心,但真正看到系列視頻完結撒花的人有多少?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數讀菌爬取了「演講·公開課」與「野生技術協會」分區下系列視頻(由多集組成的視頻)首集與末集的彈幕數量,按首集彈幕數由多到少排序,並選出與學科相關的課程,進行對比計算後粗略地反映了同學們的學習狀況。
首末集彈幕數量相差較小的是有關法考、計算機二級的課程,這類課程數量在10集左右,且都有「考前抱佛腳」的功效,短時見效快且回報率高,即使內容稍難也有讓人學下去的動力。
但一些理論性較強、短期看不到明顯回報且集數多的課程,即使一開始再吸引人,要堅持學完也不容易。
例如北大最受歡迎的課程《變態心理學》,末集與首集彈幕比僅1.3625%,最後一集僅有一百條彈幕。麻省理工的算法導論課的末集與首集彈幕比甚至不足1%。
看來不管在哪學習,都難逃半途而廢(甚至沒到半途)的命運。
相對於傳統的基於書本等文字符號的學習方式而言,「視頻+彈幕+評論」的學習方式提供了更直接、易理解、更刺激的視聽符號,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產生「掌握一門課程其實很輕鬆」的幻覺。
更重要的是,彈幕讓人清楚地知道,在電腦屏幕的另一端,連接著一些和你一樣的年輕人,他們在聽不懂的時候會問「為什麼」,聽懂了會有成就感,會不經意注意到某些細節然後吐槽和笑出聲來。
在這種輕鬆有趣的氛圍下,每個人在打開一門課程時都充滿雄心壯志地立下各種各樣的flag,立志每天彈幕打卡,但最後這些課程都難逃在收藏夾裡吃灰的命運,甚至沒有被點開過第二次。
雖然學完一門課程很難,但是如果真能頭懸梁錐刺股地堅持到最後,就能夠沐浴在知識的光輝中,頗有成就和收穫。
比如這篇文章的數據,就是我在B站苦學Python之後爬下來的(其實只學到"Hello, world!")。
參考資料:
[1] 熊小進,& 謝定源. (2018). 我國MOOC本土化實踐及發展策略分析.中國教育信息化, (13), 10-13
[2] 方正證券.(2018). bilibili118頁深度報告. Retrieved from http://pdf.dfcfw.com/pdf/H3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