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氏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2020-12-13 尋荀文化

一、文字演變

二、姓氏讀音

拼音:xià

注音:ㄒㄧㄚˋ

舊繁體字/異體字: 夓

漢字結構:上下結構

造字法:夂

簡體部首:夂

夏的部首筆畫:3

總筆畫:10

筆 順:橫撇豎折橫橫橫撇折捺

五筆86:DHTU

五筆98:DHTU

UniCode:U+590F

四角號碼:10407

倉頡:MUHE

GBK編碼:CFC4

規範漢字編號:1862

一年的第二季:夏季。夏天。夏令。夏播。夏熟。夏糧。

中國朝代名:夏代。夏曆。

指中國:華夏。

姓。

三、姓氏起源

起源一,夏姓主要源自:媯姓。

出於夏朝後裔,是姒姓主要分支之一。禹治理了水患,指導百姓興修溝渠,發展農業,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舜封他於夏(今河南登封縣東),後人為夏氏。武王克殷,建立周朝,分封諸侯,夏禹的後裔東樓公受封於杞國(今河南杞縣),為杞侯。至簡公時,被楚國所滅。杞簡公之弟公子佗出奔魯國,魯悼公因其為夏禹的後裔,給予食邑,尊為侯爵,稱為夏侯(複姓),其許多後裔,簡以夏為姓。

出自媯姓,是舜的後代,春秋時期,陳國陳宣公幼子公子夏,其孫以夏字命氏,稱夏徵舒,後代遂為夏姓。

在秦漢之前,姓氏有嚴格的區分,姓別源流,氏分貴賤。姒姓家族由於正處於這段歷史的分水嶺,家族地位非常顯赫,因而姒姓諸氏,皆習慣稱氏不稱姓,沿用的姒姓一直以來為數不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紹興會稽山大禹陵附近。所有姒姓後裔皆以大禹後裔自居。在姒姓諸氏中比較常見的有夏氏,禹氏,歐氏,歐陽,黨氏,夏侯氏等。

姒姓夏氏出自百朝之祖-夏朝大禹之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史記·夏本紀》記載,相傳帝堯之時,堯命顓頊帝的後裔鯀治理洪水,鯀為救萬民於水火,竊天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然而單一採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未能成功。舜獲得堯的權位後,殛鯀於羽山。「息壤者,言土自長,故可堙水也」。鯀死後屍體三年不腐爛,祝融用吳刀剖開了他的屍體就產生了夏禹。夏禹兼用疏導之術,踏遍神州大地,平山浚川,歷經十三年終於平息了水患,封於潁川及南陽,都於夏邑,禹州,南陽等地。公元前2070年大禹治平天下,登天子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族名、國號夏后氏,源出姒姓。

夏朝傳十四世,十七王。至夏後桀時,於公元前1600年為商湯所滅,湯放桀於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孫以禹時國號夏後為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封禹在南巢的後裔為巢伯,封禹的後裔東樓公為杞侯。其餘不得封的夏禹後裔以夏為氏。

姒姓夏氏是中國一支極古老的姓氏,歷史地位首屈一指。姒姓為上古四大姓之一(姜、姬、姒,嬴)夏后氏為上古四大氏之一(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夏后氏)。夏后氏失國以後演化為夏氏,中國最早的國號是夏朝,中國人最早稱夏人,漢人本稱即為夏族,皆和夏后氏有莫大淵源。

夏氏立號之後,一直活動在河南、安徽一帶。媯姓夏氏世為陳國大夫,春秋時期在河南地區發展繁衍,戰國時期,陳國的夏氏已經發展到齊、衛等國為官。秦漢時期,夏姓除繼續在河南繁衍外,已經向河北、安徽等地播散,主要的遷移方向是東南的江浙皖地區。到了晉朝,夏氏已經是浙江的望族,最著名的郡望是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到了唐宋時期,夏姓已遍布於長江流域地區,尤其在長江三角洲,奠定了今天的夏姓分布框架。清初夏姓也進入了臺灣,也進入了臺灣前一百大姓。

起源二,孔子弟子子夏的後裔。

起源三,各少數民族,如回族、滿族、土家、蒙古族等族亦有夏姓。

四、得姓始祖

姒姓夏氏出自百朝之祖-夏朝大禹之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

五、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夏姓大約有1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六位。夏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夏姓總人口的19.5%。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河南、浙江這四省夏姓大約佔全國夏姓總人口的57%,其次分布於湖北、安徽、陝西,這三省的的夏姓又集中中了32%。全國形成了以東南贛浙皖、西北晉秦、中原豫鄂為中心的三塊夏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夏姓大約有43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6%,為明朝第五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夏姓人口增長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600年中夏姓人口純增長率為130%,淨增加了24萬。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浙江、江西,這三省夏姓大約佔夏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布於安徽、湖北、四川、山東,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蘇為夏姓第一大省,佔夏姓總人口的33%。宋元明期間,夏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和南部地區遷移,西北地區夏姓人口萎縮嚴重。全國重新形成了以蘇、浙、贛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區,夏姓人口重心由中原向東南漂移。

當代夏姓的人口已達468萬,為全國第55位大姓,大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39%,從明朝至今600年夏姓人口由43萬增到468萬,增長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中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江蘇、浙江、江西三省,大約佔夏姓總人口的39%;其次分布於四川、安徽、貴州、湖北、上海,這五省市又集中了28%。江蘇為當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總人口的15.4%,佔省總人口的1%。全國形成了以長江三角洲為中心,向西沿長江逐漸擴散的夏姓分布面。在最近600年期間,夏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朝間有了很大的區別,流動方向由東南部向西部、華東強勁的回遷,東南地區雖然仍為夏姓的中心地,但人口比重已經比頂峰時期減少了40%。

唐朝、宋朝及之後的夏氏遷移概況:據各地夏氏譜牒記載[江西省德安縣夏衛兵初步綜合百餘部家譜考證],主要由浙江遷江西、蘇州等地,江西遷湖南、湖北的黃崗與麻城、安徽等地,蘇州遷蘇北、安徽等地,河南回遷浙江東部,浙東遷廣東,湖廣(湖南、湖北)遷重慶、四川、陝南,江西、安徽遷福建、臺灣,湖北的黃崗與麻城遷河南南部,江蘇、重慶、四川遷貴州、雲南;山西遷山東、蘇北,蘇北、四川遷山東,江西、山東遷東北三省。

廣東省潮州市惠來夏氏來源 夏姓得姓之後,長期活動於河南、安徽一帶。秦漢時向江浙播散。唐宋時已布滿長江流域地區。 據《新編百家姓》載:「明代洪武末,有夏祥鳳知郡武縣(今屬福建),明代還有海陽(今廣東潮安)人夏宏,這大約是最早出現於閩、粵的夏姓人物」。福建莆田人夏某,於明崇禎年間(1627-1644)遷徙入潮,定居惠來縣後洋村(今河林鎮)開基立業。潮汕夏氏 公元一五五八年,振直公從揭遷入惠來創一世祖,現在後代子孫分布居住在,圓山、後洋、霖厝埔丶丁年樹丶田心洋、甲子。潮汕夏姓人口約1.8萬人。其中金平、龍湖、濠江區約800人;潮陽棉城約80人;澄海隆都約600人;潮州湘橋區1000多人;揭陽市區約6000人;揭東約6000多人,聚居霖磐,分布白塔、曲溪等鎮;普寧流沙、大南山約3000多人;惠來約500多人。

改革開放以來夏氏遷移概況: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交通通訊的飛速發展,夏氏遷移更趨複雜化,突出表現在重慶、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西部省份的夏氏向東南沿海的廣東、上海、浙江、蘇南、福建及北京、山東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遷移。

少數民族中夏氏

1、回族中的夏姓,山東德州北營夏姓、鎮江夏姓,都是回族。分布少而集中。《鎮江回回》。

2、土家族中的夏姓,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土家族本是漢族一支,土家族夏氏也和漢族夏氏同出一源。

3、蒙古族夏氏,明朝時有蒙古人改姓漢姓夏。內蒙古自治區、新疆蒙古族中有夏姓。

4、滿人中的夏姓,東北夏氏在滿清時代被迫編入滿八旗,然而夏姓出自漢人,滿清滅亡後認祖歸宗,復歸漢家。

5、東北錫伯族中的夏氏,因滿清歷史原因,漢族夏氏流入錫伯族,後被滿清徵調入疆。故少量分布於東北和新疆。血統上屬於漢族。

6、侗族中的夏姓,貴州省玉屏縣等地侗族中有夏姓。為漢族夏氏流入。

7、北宋屬國西夏党項族有夏姓,然而党項族已被鐵木真父子屠滅。該支已經不存。

六、家譜文獻

江蘇揚州維陽夏氏重修族譜十六卷,夏豐融主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蘇泰縣夏氏宗譜二卷,夏康慶纂,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江都夏氏族譜二十卷,夏茂椿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蘇句容夏氏宗譜八卷,夏致勳、夏正鉉等重修,清嘉廬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孝恩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蘇武進夏氏續修宗譜八卷,夏敘德修,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務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雲和夏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懷寧夏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報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新建夏氏家譜,夏獻雲輯,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遵道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德興雁門夏氏宗譜二卷,夏光璉等重修,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豐城學前夏氏家乘二十二卷,夏逢年等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敦倫堂木刻活字印本

夏氏宗譜一卷,著者待考,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

桐岡夏氏宗譜,附圖一卷,夏獻雲等,摹刻本

夏氏家譜九卷,夏剛纂修,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

八潭夏氏續修宗譜八卷,夏敘德修,清光緒年間務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夏氏宗譜十八卷,夏劂謀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源遠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都祈沙夏族譜二十卷,夏茂椿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尚忠堂木刻活字印本

毗陵夏氏重修宗譜九卷,夏永圖纂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國思孝堂木刻活字印本

虞東蔣山夏氏宗譜六卷,夏洪纂修,清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武岡夏氏續修譜十二卷,夏順光等續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聚奎堂木刻活字印本

上虞桂林夏氏宗譜十卷,夏憲法曾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上虞桂林夏氏松夏支系七卷,姚瑩俊纂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怡壽堂木刻活字印本

上虞夏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彝敘堂木刻活字印本

上虞夏家埠夏氏宗譜八卷,夏琳主修,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上虞夏家埠夏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夏氏四修族譜九卷,夏揚弼纂修,民國丙寅年(公元1926年)會稽堂石印本

夏氏四修族譜九卷,夏揚弼纂修,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會稽堂石印本九冊

夏氏七修族譜三十六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清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冊

湖南漢壽楓田夏氏五修族譜十六卷,夏達基等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

七、郡望堂號

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堂號

會稽堂:以望立堂。據考因大禹葬會稽郡(今浙江紹興)禹陵,少康中興後,派庶子無餘到禹陵,奉守禹祀。後人為紀念先祖,遂以「會稽」為堂號,這是夏姓人使用最廣泛的堂號。

明德堂:是根據《左氏春秋》傳曰「美哉禹公,明德遠矣」而得名。

惜陰堂:乃由「禹治天下勤勞,愛惜寸陰」而得名。

平水堂:夏禹治水十三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水患終於被治平,舜把帝位讓給了他。

秘書堂:秘書堂夏氏始祖,派名光庭,諱遠,號三鬥,唐肅宗上元間(公元760-761年)舉進士第授秘書郎。後人為紀念先祖,遂以始祖官職為堂名,稱「秘書堂」。北宋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參知政事夏竦即為夏光庭(夏遠)九世孫。

正德堂: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為國丈,被明武宗封為慶陰伯。後人為紀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號「正德」為堂名,稱「正德堂」。興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為本族徽號。

明德堂:

1、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的一支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寶公、夏炳公後裔明德堂;

2、湖北省紅安縣中分灣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寶公、夏宗材公後裔明德堂;

3、湖南東安縣夏勰公、夏竦公、夏安期公、夏伯孫公、夏長慶公後裔明德堂;

4、湖南安化縣羊角塘夏,夏永祚公、夏孝章公後裔明德堂;

5、浙江上虞縣桂林夏,夏竦公、夏安期公、夏榮十一公後裔明德堂;

6、浙江上虞縣一都湖山夏,唐朝夏撰公、明朝夏南一公、夏南二公、夏南三公、夏南四公、夏南六公後裔明德堂;

7、安徽肥西縣江夏鄉等地夏明德堂、

尚忠堂

1、湖北孝感市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寶公、夏榮二公後裔尚忠堂;

2、湖北麻城市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震公、夏榮七公後裔尚忠堂;

3、江蘇維揚江都祁沙夏,夏千公、夏機公後裔尚忠堂;

4、江蘇鹽城夏的一支的堂號尚忠堂

八、字輩排行

山東臨邑,久金大榮 貞祥富來 國家昌盛 幸福安康

山東淄博,茂雲雨潤振德安蘭文志昌華永兆豐年

山東曲阜,夏祥中應周國月懷秀林政治文明際恩元慶大同祖德長繼守世紀震連成

山東蒼山,縉守連呈堯允汧建彝起泰弘兆奉廷文忠永繼立宗廣希清殿雲詩修典章秉書國運昌曉恩偉聖祥榮成信義莊夫慶浩安堂存禮澤賢良加相萬年長

山東鄆城,殿兆景慎廣祥之龍亭

唐朝夏光庭後裔的,鑄鼎開華紀治水利萬民源自越紹起嗣向宇寰榮敬業崇先祖修文振國聲謙恭求進取理智尚維新賢哲如雲聚英才應運生聯宗逢盛世永慶太平春

夏氏通用,(註:以上「夏氏通用」字輩,是1994-1999年華中與華東部分省及地區尊光庭公為始祖而聯修譜諜,所修訂的輩字。具體使用以夏衛兵提供的依據為準。)

湖北浠水(主要為夏光庭後裔),得世鼎思玉 單天亨繼時 乘觀國之光 象賢士學起 述志聯宗肇 商山原本同 江西來楚境 永代慶昌隆 盛泰開祖業 輝照鶴聲洪 松蔭常青秀 文武振家風

湖北監利,景星高照慶雲吉祥貽謀克振儒才偉揚善義為懷福壽安康秉遵卓典欽繼華章詩書孝友賜澤繁旺

湖北隨州,傳家報國德正名揚樹松青秀銘鼎流芳寅端人統運會時常以忠裕後守道克昌

湖北南漳,夏逢文宗希繼世徽先澤維尊孔孟傳本立枝子茂家瑞兆萬年

湖北恩施,詩文子時啟 興友仁義忠 國泰民安盛 世繼永昌龍 依理成平道 邦家正心同 修齊書先振 萬代慶恩宏

湖南常德,德宏忠緒敦齊

湖南安化,允錫昭先訓鍾英毓瑞祥克諧宏景運樹業振名邦典重徵猷著才奇樂道彰

浙江上虞,安邑垂謨遠塗山錫祚長衣冠懷舊澤杯桊溯前光敦本彜倫敘乘時匡濟良詩書衍道脈忠孝立綱常

浙江溫州,國家成正夏錫德竹明炎

貴州金沙,緒左邦國登永正乾坤新詩書開文運裕後啟經綸齊家先治禮世代佐朝庭續宗長茂盛義方顯名聲

貴州道真(可現公房),可道應單,元漢宗泰,德仲文明,吉祥瑞慶,才士正興,忠孝良臣,世佐朝綱,榮顯光大,福祿崇堂,天啟堯舜。

貴州盤縣,文字登明朝有公慶白遼賢才良虎座祖德大廷操

貴州桐梓,在永登仁文 先天崇正德,禹鼎傳國寶 顯之元明清,康興紹昌胤 祀祖啟後昆,光大詩書緒 忠厚慶有餘。

河南開封,開化正西象酬天舜應奇永國宗子登玉敬萬從思令有來祖積增培樂依希慶源傳多世存憲照瑞維高邦佔仁賢善孝煥文然承先延昌盛武德春秋瀚

雲南昭通,騰越標煥彩群堂謀統淵齊頌賀浩功

四川樂山,尚思世明磒天月秀大國維光

四川瀘州,友應維聯自紹朝,明賢在廷世成昭。鼎定時臨榮帝德,高登隆位祖宗堯。正大芳清開富永,守安治理啟英豪。學仁華國文章貴,孝義天昌澤厚苗。

安徽懷寧,覺有妙朝永景文廣子振應家道世代延大昌先進登顯效元良榮華繩祖盛光前克裕昆崇德昭餘慶

廣東汕尾,大一日時天 伯宏開文學 高厚致敦仁 光耀亦世衍 永遂昭成章 豐登居陽庭

安徽廬江,臣業宏美,永大其良。忠孝維則,明德克倉。精文衛武,蘭桂芬芳。家聲建正,源水流長。

安徽六安,義應明先業,平成述祖功。賢儒光澤遠,繼世錫恩同。國正方昌美,家興久傳忠

安徽壽縣,傳家懷善,元德承先,多修兆慶,克寶億年,邦基永定,福壽康全,紀世進化,國本長延

遼寧遼陽,「智(志)尚成仁守名(明)全先振邦寬洪君德廣國泰永吉昌

廣東新會,溪道東子景汝能盞太華日明德遠揚永振燻猶隆世澤創開基業啟賢良

江西都昌(主要為夏光庭後裔),薌溪:應時登金榜 忠義振朝邦 乾坤綱常泰 道德萬四方,西源:學賢宗孔孟詩書繼漢唐祖德忠厚遠浙紹永傳芳

瀘州古藺,月存鳳文國 時紹曰中宇 廷啟有朝臣 永世維正義,定祥其志遠 聊本達中元 賢明能體道城敬得榮先

九、姓氏名人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了夏姓歷代名人146名,佔名人總數的0.3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70位;夏姓的著名文學家佔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3%,排在第74位;夏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29%,排在第70位。夏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44%,排在第53位。

夏區夫(?-前482):春秋時期陳國的卿大夫。

夏育:衛國名震遐邇的勇士,據說他力舉千鈞,能生拔牛尾。

夏無且:在荊軻謀刺秦王之時的侍醫,由於"以藥囊捉荊軻",而名登《史記》的「刺客傳」。

夏寬:漢武帝時陽城內史。

夏勤:漢武帝時零陵太守。

夏賀良(?-前5):西漢重平(今河北吳橋南)人。哀帝時,任待詔,謂漢家氣運已衰,需改元易號。哀帝採其建議,以建平二年(前5)為太初元將元年,自號為「陳聖劉太平皇帝」,藉此欺騙人民,企圖挽救西漢垂危的統治。不久以「反道惑眾」罪,被殺。

夏勤:東漢人,歷仕京宛二縣令、零陵(今屬湖南)太守、司徒等職,以才幹見稱。

夏恭(前20-約29):東漢光武帝時備受人敬仰的學者。依據史籍記載夏恭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易學教授,曾經教授生徒達100餘人,可謂桃李滿天下。

夏瞻:晉代傑出畫家,工於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載入《歷代名畫記》及《圖書集成》等書中。

夏赤松:南朝宋著名棋手。

夏昱:唐代中書令兼尚書令。

夏圭: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傑出的畫家。早年工人物畫,後以山水畫著稱。並與馬遠同時,號稱「馬夏」。畫風灑脫,糅合李唐、範寬與米芾的畫法,用禿筆帶水作大斧劈皴,構圖多作半邊或一角之景,時稱「夏半邊」。

夏遠:光庭公諱遠字行一,號三鬥,浙江會稽金華人,生於唐玄宗開元十八年(公元七三零)庚午十一月初一日子時。唐肅宗上元間(七六一)舉進士第,授秘書郎。唐代宗寶應元年(七六二)壬寅上書言尚書李國輔奸,謫武寧宰。武寧多崇山峻岭,經祿山之亂,強悍多據焉!公至勸歸農業,立學校,日與士民講求聖賢仁義之學,俗遂醇美,文風大振。唐代宗朝永泰元年(七六五)乙巳,上廉公忠直,召公為集賢殿侍制,公固辭不赴,遂家於武之三鬥坪(今武寧縣裡溪鄉下坊村下坊夏家)。

江西省中北部、湖北省中東部、河南南部、陝西省南部、安徽省西部等地夏氏譜,以「夏光庭[夏遠]」公為1世始祖。遷到江西武寧縣,再分遷江西新建縣、德安縣、修水縣

夏承皓(956-1004):北宋真宗太平興國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晉策,補右禁衛。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即公元1004年)契丹內寇,夏承皓由間道發兵,夜與契丹遇於河朔,力戰虜騎,卒於陣,褒贈崇儀使。以子夏竦貴贈封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封魏國公。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喬。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北宋大臣、古文字學家,夏承皓之子[1]。初諡「文正」,後改諡「文莊」。夏竦以文學起家,曾為國史編修官,也曾任多地官員,宋真宗時為襄州知州,宋仁宗時為洪州知州,後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等職。由於夏竦對文學的造詣很深,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流傳於後世。

夏執中(?-1196):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節度使,以賢揚名。據傳朝廷舉慶禮,人皆爭獻珍奇,執中獨書「一人有慶,萬壽無疆」進之。

夏元鼎:南宋文學家、詩人。

夏友蘭:元代教育家。

夏庭芝:元代作家。

夏迪:元代畫家。

夏原吉(1367-1430):湖廣湘陰(今屬湖南省)人,明朝大臣,為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戶部尚書。

夏昶(1388—1470):明代著名畫家。

夏白眼::明代欖雕「聖手」。

夏言(1482-1548):明代政治家、文學家。明朝二十四臣之一,以正直敢言自負,明史曰:豪邁有俊才,縱橫辨博,人莫能屈。死後諡文愍。

夏允彝(1596年—1645年11月4日),字彝仲,號瑗公,松江華亭(今屬上海松江)人,夏完淳之父。

萬曆四十六年舉人,崇禎初年,與杜麟徵、陳子龍、徐孚遠等人結成「幾社」。崇禎十年中進士,任福建長樂縣知縣,體恤民情,革除弊俗,政績優秀,為崇禎皇帝接見嘉獎。然逢喪母及國難,未能升遷。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室福王在南京監國,任命他為吏部考功司主事。

弘光元年,清軍進攻江南,夏允彝與陳子龍等在江南起兵抗清,兵敗後,拒不降清。於同年九月十七日投水殉節,時年50歲,諡「忠節」。

著有《夏文忠公集》、《私制策》、《倖存錄》等。夏允彝在明末因為幾社活動等原因,和陳子龍齊名,世稱「陳夏」。

夏完淳(1631年—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民族英雄,明末(南明)詩人,松江華亭人,祖籍會稽(今浙江紹興)。為夏允彝之子,師從陳子龍。夏完淳自幼聰明,有神童之譽,「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14歲隨父抗清。其父殉難後,他和陳子龍繼續抗清,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七歲。被俘後怒斥洪承疇,拒不降清,名揚後世。

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義於南京西市,所謂罪名歸納為「通海寇為外援,結湖泖為內應,秘具條陳奏疏,列薦文武官銜」。臨刑時,他立而不跪,神色不變,劊子手戰戰兢兢,不敢正視,過了很久,才持刀從喉間斷之而絕。錢栴等三十餘人一同在南京就義。夏完淳死後,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殮遺體,歸葬於松江崑岡鄉蕩灣村夏允彝墓旁。身後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以及遺腹子,出世後不幸夭折,一代忠良絕嗣。

夏敬渠:清代文學家、詩人。

夏燮:清代文學家、詩人。

夏倫:著名戲曲家。

夏之鼎(1782-1827):清代畫家。

以上資料為荀卿庠在網絡收集整理,為宣傳國學蒙學教材識字為主,了解家族歷史為輔,更多資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歡迎建議與留言……

-----------------------------------

相關焦點

  • 幹姓氏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以上資料為荀卿庠在網絡收集整理,為宣傳國學蒙學教材識字為主,了解家族歷史為輔,更多資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歡迎建議與留言……-----------------------------------繆姓氏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 裘姓氏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變二、姓氏讀音裘 qiú 注音:ㄑㄧㄡˊ 漢字結構:上下結構造字法:衣簡體部首:衣以上資料為荀卿庠在網絡收集整理,為宣傳國學蒙學教材識字為主,了解家族歷史為輔,更多資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歡迎建議與留言……-----------------------------------
  • 羊姓漢字書法演變過程和羊氏姓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變二、姓氏讀音拼音:yáng注音:ㄧㄤˊ舊繁體字/異體字: ⺷漢字結構:單一結構造字法:羊簡體部首:羊羊的部首筆畫:6總筆畫:6筆順:捺撇橫橫橫豎羊的意思、基本信息五筆86:UDJ五筆河上指黃河流域的山西地區,這裡是羊姓的發祥地,故許多姓氏書將此地列為羊姓郡望,如《幼學歌》卷三《姓氏考原》有「河上羊」之說。泰山郡為羊氏肇興之地,自漢以後,世代聚居於此,長達千年,故實為羊姓之第一郡望。敦煌石室所藏唐修《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和《姓氏錄》所收泰山望族,羊氏皆赫然列於其中。
  • 麴姓漢字書法演變過程和麴氏姓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變暫缺二、姓氏讀音拼音:qū注音:ㄑㄩ漢字結構:左右結構造字法:麥簡體部首五筆86:FWWO五筆98:SWWOUniCode:U+9EB4四角號碼:47420倉頡:JNPFDGBK編碼:F4F0規範漢字編號
  • 梧鼠技窮-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梧鼠技窮】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結構:主謂式 近義:梧鼠五技 英語:be at one's wit's end 其他:au bout de son latin ------------------- 偷合苟容-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安於磐石-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安於磐石】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結構:偏正式 近義:安於盤石 反義:搖搖欲墜 ------------------- 殺生與奪-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論德使能-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詳略得當-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詳略得當】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詳略得當 拼音:xiáng luè dé dàng 解釋:詳略:詳細和簡略;得當:適當,恰當。
  • 以指撓沸-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以指撓沸】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以指撓沸 拼音:yǐ zhǐ náo fèi 解釋:撓:攪。用手指攪開水。比喻不自量力,一定失敗。
  • 明-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變二、姓氏讀音明:míng 注音: ㄇㄧㄥˊ 舊繁體字/異體字: 朙漢字結構: 左右結構到了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回民族為表示「抗清復明」的反抗精神,遂以「明」為姓氏。回 族中由此而產生的明氏家族,主要活動於回民反抗清朝統治最激烈的雲南、陝西、甘肅、寧夏等地。在寧夏固原縣河川鄉,還有以明氏回 族居多而產生的地名「明川」。明氏回 族主要分布在今雲南、陝西、甘肅、寧夏等地。
  • 陸姓漢字演變過程和陸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變二、姓氏讀音拼音:liù lù注音:ㄌㄧㄡˋ ㄌㄩˋ繁體字:陸漢字結構:左右結構造字法三、姓氏起源源一,出自顓頊:據說,顓頊之子稱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東南汝河地區。稱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吳回在高辛氏時代先後任祝融氏(古代掌管火種的首領之稱謂,代表著在氏族中的極高地位和權力)。
  • 蓬賴麻直-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蓬賴麻直】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簡拼:PLMZ 注音:ㄆㄥˊ ㄌㄞˋ ㄇㄚˊ ㄓˊ 注音:程度一般 ------------------- 安如盤石-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駑馬十駕-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駑馬十駕】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結構:主謂式 近義:駑馬十舍 ------------------- 如丘而止-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井井有條-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井井有條】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井井有條拼音:jǐng jǐng yǒu tiáo解釋:井井:整齊、有條理的樣子。形容整齊;有條有理。辨析:井井有條和「有條不紊」;都表示「有條理」的意思;都可用在安排工作、處理事物和整理東西等方面。但「有條不紊」的應用範圍比井井有條大。
  • 蕭、肖-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變二、姓氏讀音拼音:xiāo 注音:ㄒㄧㄠ繁體字:蕭漢字結構:上下結構造字法:艹但也不可否認,歷史上確又曾經寥若晨星地冒出過「肖」姓,儘管非常罕見,或出於某少數民族,或因故由「蕭」演變而來的。明代凌迪知的《萬姓統譜》卷103:「肖:漢,肖安固。肖始、肖玉、肖雩、肖同(俱陳留人,見《印藪》)。明,肖靖,襄城人,宜德中解元。」四、得姓始祖見姓氏起源。
  • 【荀卿庠讀書會每日讀論語】顏淵12.9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荀卿庠讀書會每日讀論語】顏淵12.9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原文】12.9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
  • 【荀卿庠讀書會每天讀論語】子路13.5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
    【荀卿庠讀書會每天讀論語】子路13.5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原文】13.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
  • 博聞強志-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博聞強志】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口耳之學-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口耳之學】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口耳之學拼音:kǒu ěr zhī xué解釋:指只知道耳朵進口裡出的一些皮毛之見,而沒有真正的學識。
  • 覆舟載舟-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覆舟載舟】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伏而咶天-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伏而咶天】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伏而咶天拼音:fú ér shì tiān解釋:咶: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與所求不一致,無法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