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姓氏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2020-12-12 尋荀文化

一、文字演變

二、姓氏讀音

拼音:gàn gān

注音:ㄍㄢˋ ㄍㄢ

繁體字:乾

漢字結構:單一結構

造字法:幹

簡體部首:幹

幹的部首筆畫:3

總筆畫:3

筆 順:橫橫豎

五筆86:FGGH

五筆98:FGGH

UniCode:U+5E72

四角號碼:10400

倉頡:MJ

GBK編碼:B8C9

規範漢字編號:0023

gān ㄍㄢˉ

觸犯,冒犯,衝犯:幹擾。幹涉。幹預(亦作「幹與」)。森然幹霄。

追求,求取,舊指追求職位俸祿:幹祿。幹仕。

關連,涉及:干係。互不相干。

盾,古代抵禦刀槍的兵器:大動幹戈。

古代用以記年、記月、記日、記時(亦作編排次序)的十個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幹。幹支。

涯岸,水邊:「河之幹兮」。

個數:若干。

沒有水分或水分少:乾燥。乾旱。乾枯。乾柴。豆腐乾。

枯竭,盡淨:幹盡。乾杯。

徒然,白白地:干著急。

指沒有血緣或婚姻關係,拜認的親屬:乾親。

〔幹將(jiàng)〕古劍名。

姓。

三、姓氏起源

源出一,源於姬姓,出自周時期的古邗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古邗國,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姬邘叔所建。古代的邗國,即今江蘇省江都縣瀕臨長江北岸的古邗城。根據史籍《左傳·索隱》中按載:「<左氏傳>云:邗、晉、應、韓,武之穆」,說明是周武王姬發之子邘叔所建。邗國後來被緊臨的鄭國所滅,變成了鄭國的一個邑,滅國時間當在公元前711年以前。「邗」字,最初見於史籍《左傳》中的記載:「魯哀公九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在典籍《辭海》中注「邗」時有兩個義項:一是「古國名,在今江蘇省揚州市東北部,稱作邗,春秋時期為吳國所滅,成為吳邑。」另一是「古城名,公元前486年吳國所築,故址一說在今揚州市蜀岡上,一說在市東南瀕江處。」邗國被吞滅後,在邘叔的後裔子孫以及國民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邗氏,失國後去「邑」為幹,稱幹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幹氏正確讀音作hán(ㄏㄢˊ),今音讀作gān(ㄍㄢ)亦可。

源出二,源於兵器,出自春秋時期神兵幹將,屬於以器物名稱為氏。幹將,是古代戰國時期的神兵利器。「幹將」一般被認為是越國名師歐冶子的別名,實際上是他所鑄的一柄劍的名稱。在史籍《吳越春秋》中記載:「幹將者,吳人也。莫邪,幹將之妻也。幹將作劍,莫邪斷髮翦爪投於爐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幹將,陰曰莫邪。」古代,歷來有以神兵名稱為姓氏者,因有以幹將為姓氏者,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幹氏。

該支幹氏正確讀音作hán(ㄏㄢˊ),今音讀作gān(ㄍㄢ)亦可。

源出三,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夫幹犨,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大夫叫幹犨,為人幹練而穩重,很受人尊敬,但他當時屬於當時權勢燻天的華氏家族集團。幹犨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上古商代的開國君湯王。在幹犨的後代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稱幹氏。

該支幹氏正確讀音作hán(ㄏㄢˊ),今音讀作gān(ㄍㄢ)亦可。

源出四,源於贏姓,出自春秋時期道家鼻祖李宗子之後代,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道家鼻祖李宗子之後代,以封地名為氏。據《路史》載:「殷幹氏初邑段,以邑幹,因邑為氏。」《史記》中記載,春秋時道家鼻祖老子之子李宗,任魏國大將,先後被封地「段」、「幹」兩地,其子孫遂以段幹作為姓氏,稱段幹氏。李宗又稱段幹木。從《路史》和《史記》上的記載可知,春秋時期老子的兒子宗,先封於魏國的段邑,後封於魏國的幹邑,後來「以邑為氏」合其封邑名而稱段幹氏。段幹氏得姓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時期的魏國在今山西省芮城以北地區,所以段幹氏的發源地應該是山西,後來逐漸向東播遷。故段幹氏後人奉李宗為段幹姓的得姓始祖。

在段幹氏族人中,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幹氏、段氏者,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幹氏正確讀音作gān(ㄍㄢ)。

源出五,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地名,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戰國時候有個地名叫幹隧(今江蘇吳縣),是物產豐饒的魚米之地,當地人的工藝水平也高,多造有小城邑,其中就有幹隧之邑,城邑中人取幹字為姓氏,世代稱幹氏至今。據《姓氏考略》記載:「吳有幹隧之地,故多幹氏,殪以邑為氏。幹隧,戰國時地名,越王擒吳王夫差之所,在今江蘇省吳縣西北。」

該支幹氏正確讀音作gān(ㄍㄢ)。

源出六,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有紇幹氏、釐若干氏、幹已氏、阿伏幹氏,可地幹氏等部落。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九~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這些氏族部落皆有改為漢姓幹氏者,逐漸融合於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幹氏正確讀音作gān(ㄍㄢ)。

源出七,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朝蒙古族將軍幹八禿帖木兒,其後裔以幹為氏,主要居住在福建省福州、泉州等地。幹八禿帖木兒,明初蒙古族將軍,信奉伊斯蘭教,原居通州,洪武末年調任(泉州石獅)永寧衛指揮使,世襲指揮使。隨鄭和下西洋有功,封萬戶侯。見《泉州府志》、《晉江縣誌》、《卷之二十九 職官志武秩》。

該支幹氏正確讀音作gān(ㄍㄢ)。

源出八,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地名長幹,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長幹,是古代民間稱呼的一種地名。在典籍《左思·吳都賦》中記載:「長幹延屬。建業南五裡有山岡,其閒平地,吏民雜居。東長幹中有大長幹,小長幹,皆相連。地有長短,故號大小長幹。韓詩曰考盤在幹。地下而黃曰幹。」建業,就是今江蘇省南京市,當地人稱狹長的地塊類型為長幹,實際上為一種小規模的河谷平原地貌。居住於長幹的「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長幹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幹氏。

該支幹氏正確讀音作gān(ㄍㄢ)。

源出九,源於媯姓,出自夏王朝時期的古幹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幹國,是夏王朝時期即有的古諸侯國,在史籍《淮南子·道應訓》中記載:「荊有佽飛,得寶劍於幹遂。幹國,在今臨淮,出寶劍。」關於幹國,在殷商卜辭中就有商末紂王田獵遊幸的記載,所到的地方即有「幹」。在史籍《路史·國名》中記載:「幹,桀臣幹辛邦也。」也就是說,幹在夏王朝的時候是夏桀臣子幹辛邦的封地。在史籍《大清一統志·大名府》中記載:「幹城,在開州北,《詩·邶風》:『出宿於幹,飲餞於言。』《後漢書·郡國志》:『衛國縣有竿城。』蓋即幹城之訛也。今州北有幹城村。」開州在今河南濮陽,在商都安陽的東南。古幹國(今江蘇揚州),在春秋末期被吳國所吞滅之後,其故國子民便以國名為姓氏,稱幹氏,並將這個姓氏帶往分遷的各地,世代相傳至今,文字改革中簡化為幹氏。

該支幹氏正確讀音作gān(ㄍㄢ)。

源出十,源於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司幹,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司幹,是西周初期設置的一種王室內宮官位負責掌管舞樂器具,為典禮重臣,隸屬於天官府司管轄。在典籍《周禮·春官》中記載:「司幹掌舞器。」在司幹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幹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幹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幹氏正確讀音作gān(ㄍㄢ)。

源出十一,源於地名,出自兩周時期地名幹,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幹,就是國都的城郊地區,簡稱國郊,主要是由武將及其軍隊居住生活的地方,因武將不得居於城內,因此與公侯、臣子、庶支子孫們居與國郊,兼有防護守衛國都的作用。在典籍《詩·周南》中記載:「公侯幹城。幹城者,言以武夫自固,為扞蔽如盾,為防守如誠然。」在居住於國郊的軍民後代子孫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幹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幹氏正確讀音作gān(ㄍㄢ)。

四、得姓始祖

幹犨、邘叔、段幹木(李宗)。

五、人口分布

幹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位,人口約二十七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16%左右。

相關古寒國:黃帝聯盟有寒部落,寒哀為黃帝駕御馬車,為寒氏族始祖。「寒」「幹」古通,「寒哀」又稱「幹類」。黃、寒兩族通婚,嫁女黃帝子青陽生子少皋。夏時,寒浞被伯明氏所逐,投東夷族后羿為相。但寒浞「行媚於內,取賄於外,愚弄其民」,乘后羿毫無防備,殺羿奪權。封子澆於過(今山東掖縣),封豷於戈。後,夏朝中興,少康滅澆於過,少康子後杼又滅豷於戈。寒人分幹、戈兩族,幹即盾,可見寒部落勇武及精於製造幹戈的技術。今山東濰縣,原叫寒亭,古寒國所在。

有關幹國:寒被夏滅後,族人南遷,商末遷至徐州至江西,故寒(幹)郡望出潁川郡、潯陽郡,徐州有寒山,東有贛榆縣。江西有贛江。商代,幹為商之屬國。幹國因其人善制盾、用盾,又擅長於幹欄建築,故以幹為國、為姓。周代中葉後,幹國由徐州南遷臨淮,「幹,國,在臨淮,出寶劍。蓋為莫邪,洞鄂之形也。」幹立國於臨淮,故加邑旁作邗。臨淮,今江蘇泗洪。幹國再南遷江蘇揚州,後為吳所滅,吳、幹之戰戰爭相當殘酷,「昔者吳、幹戰,未齔者不得入軍門。國子摘其齒,遂入,為幹國多。」就是說為參加抗吳,年幼者提前鑿齒以表成年。

幹國亡後:一支留於臨淮、邗等地,後併入宋,為幹姓,郡望出於滎陽郡、潁川郡。宋有大夫幹犨,漢有蜀尉幹獻、京兆尹幹已衍,吳有軍師幹吉,晉有將軍幹瓚、散騎常侍幹寶(新蔡人)。

一支南遷姑蘇寒山,融入吳,稱幹吳。邗雖為吳滅,仍有幹人留居,「吳有幹隧之地,故多幹姓」。幹隧,是邗都之隧道,或曰邗溝——運河,「吳城邗,溝通江淮」。幹將為幹人之裔,鑄劍工藝精湛,犀利異常。越滅吳,幹吳轉為幹越。南遷江西餘干的幹人與越人、越章人、揚越人融合,也成為幹越。最後融入漢族。明代江西新幹(淦)縣有幹姓,為大族,如高淳教渝幹鳳,孝子幹顯思,康熙時貢生星子縣人幹特。

幹人一支沒與越人結合,體格高大,稱為贛巨人,居梟陽,今鄱陽縣西。贛人之後為贛姓。

六、家譜文獻

浙江幹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鄞縣黃墩幹氏宗譜十五卷,(民國)幹丕桀纂修,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敬承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浙江餘姚道塘幹氏宗譜三卷,首一卷,(民國)幹錦書等纂修,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唐]幹玉良。

浙江樂清幹氏宗譜兩卷,首一卷,(現代)幹遠祥等修,1982年據油印本複印。註:先祖為幹昭、幹堯章,始遷祖為幹仲叔。

江蘇鹽城幹氏宗譜,(現代)幹氏族人於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86年)最後一次續修本基礎上合修,2001年計算機雷射照排膠印本。

七、郡望堂號

郡望

滎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縣。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為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為鄭州滎陽郡。

穎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之所以名為穎川郡,是因為有一條河,名為穎水,其上遊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南北朝時期東魏朝武定年間(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穎陰(今河南許昌),北齊則改為長社縣。隋朝初期曾廢黜穎川郡。唐朝時期復改為長社,後又曾改許州為穎川郡。

扶風郡: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縣、鹹陽市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裡(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幹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五代時期後漢將其轄地定在今陝西省鹹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堂號

滎陽堂:以望立堂。

穎川堂:以望立堂。

扶風堂:以望立堂。

良史堂:晉朝人幹寶博覽強記,做散騎長侍,著有《晉紀》,求實存真,人稱良史。

八、字輩排行

湖南岳陽幹氏字輩:「名添廷鬥萬子允能文景尚興士大加兆昌虎榜登英才」。

浙江幹氏一支字輩:「榮耀晉朝國文瑞廷世紀美嘉德厚惟欽鴻範永式高隱揚名忠良顯達孝友賢聲繼承善述否紹克承於厲斯年啟裕有成」。

安徽天長幹氏字輩:「世以國維永遠存兆有仁龍陽遠 」

九、姓氏名人

幹將,春秋末年吳國 廬時人。著名冶金匠,工於鑄劍。吳王曾命他鑄造寶劍。三年,鑄成雌雄各一,雄為幹將,稱為"吳幹之劍" 。

幹寶,晉代人。字令升。晉朝新蔡人。著名史學家,卓學博覽,好陰陽五行術數。元帝時,被朝庭召為著作郎,編修國史。他著作的《晉記》,直而能婉,評為良史。他編著的《搜神記》被評為"鬼之董狐"。此外,他還著有《春秋左氏義外傳》和《注周易周官》等數十篇。

幹吉,一作幹吉、幹室。三國時代人。相傳從一仙翁那兒學得道家經典,能治療百病,祈神求雨。

幹奕,元朝時北庭人。其祖畏懼孫兒歸元,世居永昌。幹奕歷官平章政事,廉明典重,通達治體,政績顯著,皆有令聞。

幹道衝,據《康熙字典》記載,《萬姓統譜》見《姓苑》,宋時西夏有幹道衝,其先 從夏主遷興州,世掌夏國史。其通五經,官至中書宰相。元有幹勒忠,習識女真契丹字,通法律,官至同僉樞密院事。

幹桂,明代順天人,正德年間中進士,官至督御史,政治嚴明,所官之處,豪強不敢妄為,威風收斂。

以上資料為荀卿庠在網絡收集整理,為宣傳國學蒙學教材識字為主,了解家族歷史為輔,更多資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歡迎建議與留言……

-----------------------------------

繆姓氏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裘姓氏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房姓氏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荀卿庠教你如何讀傳統文化書籍一

荀卿庠千萬不要讀成苟釀癢

相關焦點

  • 裘姓氏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變二、姓氏讀音裘 qiú 注音:ㄑㄧㄡˊ 漢字結構:上下結構造字法:衣簡體部首:衣以上資料為荀卿庠在網絡收集整理,為宣傳國學蒙學教材識字為主,了解家族歷史為輔,更多資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歡迎建議與留言……-----------------------------------
  • 夏姓氏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變二、姓氏讀音拼音:xià 注音:ㄒㄧㄚˋ 舊繁體字/異體字: 夓漢字結構:上下結構在秦漢之前,姓氏有嚴格的區分,姓別源流,氏分貴賤。姒姓家族由於正處於這段歷史的分水嶺,家族地位非常顯赫,因而姒姓諸氏,皆習慣稱氏不稱姓,沿用的姒姓一直以來為數不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紹興會稽山大禹陵附近。所有姒姓後裔皆以大禹後裔自居。在姒姓諸氏中比較常見的有夏氏,禹氏,歐氏,歐陽,黨氏,夏侯氏等。
  • 羊姓漢字書法演變過程和羊氏姓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變二、姓氏讀音拼音:yáng注音:ㄧㄤˊ舊繁體字/異體字: ⺷漢字結構:單一結構造字法:羊簡體部首:羊羊的部首筆畫:6總筆畫:6筆順:捺撇橫橫橫豎羊的意思、基本信息五筆86:UDJ五筆河上指黃河流域的山西地區,這裡是羊姓的發祥地,故許多姓氏書將此地列為羊姓郡望,如《幼學歌》卷三《姓氏考原》有「河上羊」之說。泰山郡為羊氏肇興之地,自漢以後,世代聚居於此,長達千年,故實為羊姓之第一郡望。敦煌石室所藏唐修《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和《姓氏錄》所收泰山望族,羊氏皆赫然列於其中。
  • 麴姓漢字書法演變過程和麴氏姓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變暫缺二、姓氏讀音拼音:qū注音:ㄑㄩ漢字結構:左右結構造字法:麥簡體部首五筆86:FWWO五筆98:SWWOUniCode:U+9EB4四角號碼:47420倉頡:JNPFDGBK編碼:F4F0規範漢字編號
  • 梧鼠技窮-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梧鼠技窮】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結構:主謂式 近義:梧鼠五技 英語:be at one's wit's end 其他:au bout de son latin ------------------- 偷合苟容-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安於磐石-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安於磐石】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結構:偏正式 近義:安於盤石 反義:搖搖欲墜 ------------------- 殺生與奪-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論德使能-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詳略得當-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詳略得當】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詳略得當 拼音:xiáng luè dé dàng 解釋:詳略:詳細和簡略;得當:適當,恰當。
  • 以指撓沸-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以指撓沸】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以指撓沸 拼音:yǐ zhǐ náo fèi 解釋:撓:攪。用手指攪開水。比喻不自量力,一定失敗。
  • 明-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變二、姓氏讀音明:míng 注音: ㄇㄧㄥˊ 舊繁體字/異體字: 朙漢字結構: 左右結構到了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回民族為表示「抗清復明」的反抗精神,遂以「明」為姓氏。回 族中由此而產生的明氏家族,主要活動於回民反抗清朝統治最激烈的雲南、陝西、甘肅、寧夏等地。在寧夏固原縣河川鄉,還有以明氏回 族居多而產生的地名「明川」。明氏回 族主要分布在今雲南、陝西、甘肅、寧夏等地。
  • 陸姓漢字演變過程和陸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變二、姓氏讀音拼音:liù lù注音:ㄌㄧㄡˋ ㄌㄩˋ繁體字:陸漢字結構:左右結構造字法三、姓氏起源源一,出自顓頊:據說,顓頊之子稱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東南汝河地區。稱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吳回在高辛氏時代先後任祝融氏(古代掌管火種的首領之稱謂,代表著在氏族中的極高地位和權力)。
  • 蓬賴麻直-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蓬賴麻直】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簡拼:PLMZ 注音:ㄆㄥˊ ㄌㄞˋ ㄇㄚˊ ㄓˊ 注音:程度一般 ------------------- 安如盤石-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駑馬十駕-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駑馬十駕】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結構:主謂式 近義:駑馬十舍 ------------------- 如丘而止-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蕭、肖-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變二、姓氏讀音拼音:xiāo 注音:ㄒㄧㄠ繁體字:蕭漢字結構:上下結構造字法:艹但也不可否認,歷史上確又曾經寥若晨星地冒出過「肖」姓,儘管非常罕見,或出於某少數民族,或因故由「蕭」演變而來的。明代凌迪知的《萬姓統譜》卷103:「肖:漢,肖安固。肖始、肖玉、肖雩、肖同(俱陳留人,見《印藪》)。明,肖靖,襄城人,宜德中解元。」四、得姓始祖見姓氏起源。
  • 井井有條-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井井有條】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井井有條拼音:jǐng jǐng yǒu tiáo解釋:井井:整齊、有條理的樣子。形容整齊;有條有理。辨析:井井有條和「有條不紊」;都表示「有條理」的意思;都可用在安排工作、處理事物和整理東西等方面。但「有條不紊」的應用範圍比井井有條大。
  • 【荀卿庠讀書會每日讀論語】顏淵12.9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荀卿庠讀書會每日讀論語】顏淵12.9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原文】12.9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
  • 【荀卿庠讀書會每天讀論語】子路13.5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
    【荀卿庠讀書會每天讀論語】子路13.5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原文】13.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
  • 博聞強志-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博聞強志】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口耳之學-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口耳之學】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口耳之學拼音:kǒu ěr zhī xué解釋:指只知道耳朵進口裡出的一些皮毛之見,而沒有真正的學識。
  • 覆舟載舟-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覆舟載舟】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伏而咶天-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伏而咶天】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伏而咶天拼音:fú ér shì tiān解釋:咶: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與所求不一致,無法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