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有無數的經典定律,正是這些神奇的規律。 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掌握了這些經典定律可以讓我們深刻思考,受益一生。
1.木桶原理(短板理論):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不過也有很多演變的大家可以去網上搜下。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結論: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木桶才能盛滿水;二、只要木桶有一塊不夠高的木板,木桶裡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
啟發:在一個團隊裡,決定團隊戰鬥力強弱的不是那個能力最強的那位,而恰好是那個能力最弱者。因為最短的木板在對最長的木板起著限制和制約作用,決定了團隊的戰鬥力,影響著團隊的綜合實力,也就是說讓短板達到長板的高度時才能裝跟多的水,充分發揮團隊作用。因此要想帶好團隊做好企業,必須要做好各環節提升各部門的能力,任何一個環節太弱都有可能處於不利的位置。
2.蝴蝶效應: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都將可能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結論:一滴很小的水滴,如果在雪坡上向下滾動,慢慢形成雪球,最後雪球越滾越大。
啟發:一個明智的領導人一定要著眼全局,防微杜漸,捕捉到敏感的事物的複雜性。
3.二八定律(80/20法則):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是一種量化的實證法,用以計量投入和產出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結論:在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努力和報酬之間存在的這種不平衡關係,可以分為兩種不同類型,多數它們只能造成少許的影響;少數它們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響。
啟發: 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要想真正「做好每一件事情」幾乎是不可能的,要學會合理地分配時間和精力。要想面面俱到還不如重點突破。把80%的資源花在能出關鍵效益的20%的方面,這20%的方面又能帶動其餘80%的發展。
4.墨菲定律: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事情往往會向你想到不好的方向發展。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結論: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如果你越擔心一個事情的發生,那麼它越會發生、
啟發:人都會犯錯,不論科技多發達,事故都會發生。而且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所以我們在事前應該是儘可能地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發生不幸或者損失就笑著應對吧,關鍵在於總結所犯的錯誤而不是企圖掩蓋它。
5.多米諾效應:骨牌豎著時,重心較高,倒下時重心下降,倒下過程中,將其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它倒在第二張牌上,這個動能就轉移到第二張牌上,第二張牌將第一張牌轉移來的動能和自已倒下過程中由本身具有的重力勢能轉化來的動能之和,再傳到第三張牌上......所以每張牌倒下的時候,具有的動能都比前一塊牌大,因此它們的速度一個比一個快,也就是說,它們依次推倒的能量一個比一個大。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結論:在一個相互聯繫的系統中,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啟發:一個最小的力量能夠引起的或許只是察覺不到的漸變,但是它所引發的卻可能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有點類似於蝴蝶效應,但是比蝴蝶效應更注重過程的發展與變化。提醒人們不能忽視重量的變化,要防微杜漸,以免嚴重後果的出現。
6.羊群效應: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結論: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或遭到失敗。
啟發:尋找好領頭羊是利用羊群效應的關鍵,對於個人來說,跟在別人屁股後面亦步亦趨難免被吃掉或被淘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創意,不走尋常路才是你脫穎而出的捷徑。不管是加入一個組織或者是自主創業,保持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
7.破窗效應: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裡定居或者縱火。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結論: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啟發: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同時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裡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就如劉備那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8.鯰魚效應:挪威 人喜歡吃 沙丁魚 ,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想方設法的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 漁港 。船長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裡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 魚槽 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結論:鯰魚效應是採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業活躍起來投入到市場中積極參與競爭,從而激活市場中的同行業企業。其實質是一種負激勵,是激活員工隊伍之奧秘。
啟發:當一個組織的工作達到較穩定的狀態時,常常意味著員工工作積極性的降低,「一團和氣」的集體不一定是一個高效率的集體,這時候「鯰魚效應」將起到很好的「醫療」作用。一個組織中,如果始終有一位「鯰魚式」的人物,無疑會激活員工隊伍,提高工作業績。「鯰魚效應」的作用在於調動大家的積極因素,有效激活員工工作的熱情和激情,讓員工在刺激作用的驅動下,展現活力,使之更好地為企業的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