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深度學習研究和運用,質量守恆定律,化學發展史上重大發現

2020-12-15 大忽悠娛樂

促進深度學習研究和運用,質量守恆定律,化學發展史上重大發現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一聊深度教學。教學活動在現代信息技術、心理科學應用社會互動機制急劇變革的壓力面前,再也不可能僅僅停留在知識、技能的授受與訓練上了;引領學生發現知識、技能的形成過程,洞悉知識、技能的認知價值、社會功能及創新應用變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恰如宋心琦教授所說:中學化學教學能夠使學生終身受益的,不是具體的化學專業知識,而是影響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化學思想觀念,不是諸如分類、實驗、計算等特殊的方法和技能,而是影響他們思維方式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具有化學特點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所以針對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教學活動才是保證學生能夠持續進行「深度學習」的核心教學要素,課堂教學的變革就是要在具體的思辨和操作活動中滲透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轉型。本文以質量守恆定律為課例闡述深度學習的主要思想。

「深度學習」是學習科學中的重要概念,它的發生、發展深受心理學、信息科學、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影響。比較受到認可的觀點是:深度學習是基於原有知識能力之上的、以學習者主動參與為前提、重視知識結構的建立和認知策略的元認知過程,以知識遷移和認知策略遷移解決實際問題為最終目標。由此可見,深度學習意味著知識體系的自主構建、既有結論與方法的理解與批判、新情境與新問題的創造性遷移應用。化學知識有其內在的規律和結構,引導學生從學科基本觀念的角度,學會主動從眾多的化學現象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根據基本觀念對研究對象的認知功能將信息轉化為知識,在相近觀念和經驗認知的比較中釐清其區別和聯繫,從而構建知識體系。比如「質量守恆觀念」是可以通過學生對多種實驗和文獻信息的閱讀理解與分析對比過程中獲得的,這個觀念對後續的定量實驗。

物質分析以及化學方程式的學習都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所謂化學基本觀念就是:學生通過化學學習,在深入理解化學學科特徵的基礎上所獲得的對化學的總觀性認識,具體表現為個體主動運用化學思想方法認識身邊事物和處理問題的自覺意識或思維習慣。不言而喻,化學基本觀念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習得的,而不是教授和考練出來的;有了整合化學知識的基本觀念,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即從應(二)深度學習的發展要素是師生共同對既有結論與方法從應然轉型為必然。學生對物質性質及其變化的認識一般經過從宏觀現象發展到微觀本質和符號表徵的過程。宏觀信息易被接受和吸收,而微觀和符號信息由於具有抽象性和複雜性,學生難以理解和消化。特別是物質性質及其變化與多種因素相關,產生的現象多樣而複雜;這需要經過在真實的情境中針對物質性質及其變化。

在分子、原子水平上進行批判性思維活動,用批判或懷疑的態度,批判性地反思物質性質與變化,並深入到微觀層面分析思考其原因,從而加深對深層知識和複雜概念的理解,儘量減少機械記憶等淺層學習的現象。深度學習要求學生在物質性質及其變化的真實情境中,對自身思維方式、學習方式、問題解決方式等進行批判性思考。同時,將已經理解的化學基本觀念(諸如「元素觀」「能量觀」「微粒觀」「守恆觀」等)遷移應用到物質性質及其變化的深入研究過程中,在創新應用中進一步發現新現象、新問題,領悟化學知識的「生長」功能。這既有利於學生體驗知識與自我、自然、社會的關係,也有利於學生體悟內隱於化學知識最深層的意義與價值。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核心觀點是:教學不是一個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由教師幫助學習者依據自身經驗建構意義的過程。隨著建構主義理論的深入人心。

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渴望轉型自己的課堂教學,再也不願以教授為主,象徵性地進行交流討論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了。在眾多課例中,可以概括出新型課堂教學的特徵與機制如下:(一)翻轉的樣態:在美國新媒體聯盟《2014年高等教育地平線報告》中,翻轉課堂被列為令世人最為矚目的高等教育教育技術的重要發展中三個階段六項技術之首,說明世界教育領域越來越接受和重視翻轉課堂這一教育模式。翻轉課堂通過對「傳授知識」和「知識內化」的顛倒安排,促使學生掌控自己的學習,增加了學習中的互動。雖然不是所有知識都能翻轉、屏幕也不能完全代替現場指導,但是這種要求學生深度預習和有效互動的教學理念已經紮根於新型課堂教學之中,成為當代及今後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特徵。羅伯特·J·瑪扎諾( RobertMu)將學習難度分為四個層級,分別是知識提取,理解、分析和知識運用。

新型課堂應該把前兩個層次基本納入學生自主學習之中,而課堂教學的重點就落在了知識分析和遷移應用上。(二)整合的架構:科學與日常生活、生產相聯繫的教學理念已被理科教師廣泛接受,在課堂教學中將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內容選擇與學科知識考證、科學觀念形成以及教學情境創設進行有機整合已成為教學設計的主要任務。整合的過程就是對「課程資源的活化」,即在項目任務的驅動下,充分利用物質、信息、人力等資源要素開展教學活動的課程理念,它是受多元智能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啟發而提出來的。資源不僅局限於教材,更要挖掘生產生活中的合理要素並活化到課堂教學中去;人力資源不僅發揮教師的能動性,還要挖掘學生潛在的課程要素並活用到課堂中去。教學不是教教材,而是創意設計教學任務,把相關資源課程化活動化。目的是開放課堂、發展學生思維。

構建學科基本觀念。課堂是否有效決定於教師怎樣調動一切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的資源,推動課程價值的最大化。(三)研究的意識:知識技能之所以成為人類學習的經典經驗,有其形成的特殊過程和遷移應用價值,所以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引領學生去發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研究價值自然成為新型課堂的常態。課堂是觸及理智和心靈的地方。真正具有教育素養的課堂,教師不是拿真理來進行說教,而是師生一起探究、議論甚至去實踐或實驗!沒有理智和心靈的撞擊,教學就是知識的灌輸,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的容器,成了沒有判斷能力的知識與真理的純粹仰視者和膜拜者,其害不亞於心死。(四)學習共同體構建:學習共同體肩負團隊的研究任務,使每一個成員都有著共同的學習目標,具有特定的身份或角色,帶著歸屬心理積極參與項目式學習。從教學方式看。

新型課堂教學超越了「傳遞中心」的藩籬,走向真正意義上的「對話中心」。挖掘並有效利用每個學生的獨特學習經驗,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創設真實問題情境,在反思與遷移過程中,引導師生思維碰撞,通過人與人或人與符號信息的對話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並提升自主學習的品質。(五)高效信息終端的應用:傳統教學用具如PPT、實物投影和智能白板都有個信息播報和即時反饋的制約瓶頸,不能同時將全班每個人的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和反饋,最近發展起來的信息技術手段進課堂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它們具有迅速收集信息(簡筆書寫或拍照等)、多元播報、即時數據分析和設計製作等功能可以大大提升課堂互動容量;因此這樣的帶有人工智慧裝備的教學(又稱智慧課堂)對促進深度學習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應該加以研究和運用。質量守恆定律是化學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發現。

是化學家對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進行定量研究後總結出的一個重要定律,為19世紀的化學理論與實踐的大發展開闢了道路。如果拋出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因為靜質量可以轉化為能量,學生還會懷疑質量守恆定律是否正確,此時再明確:在化學反應研究的領域裡,質量損耗遠遠小於千分之一,屬於誤差允許範圍;就能引導學生更加明白科學定律都是有其適用範圍的了。在學生初步掌握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微觀本質基礎上,多組實驗設計論證質量守恆定律,既體驗了實驗設計、優化、證據收集和交流表達,學會質疑分析實驗的科學性;又學會歸納與演繹的論證方法;在否定之否定中發現化學定律的形成過程,這節課的設計是成功的,若時間允許,再加上一個各組交換實驗研究方案的探究體驗環節就更好了。好了,今天小編就講到這裡了,下次見吧。

相關焦點

  • 質量守恆定律發展史
    化學是一門神奇的學科,它的發展歷經磨難,是許多偉大先賢智慧的結晶。化學的發展中最為重要的發現就是關於——質量守恆定律的發現。質量守恆定律的發現讓化學這一門學科從實驗學科過渡到實驗加理論相結合的一門學科。奠定了化學學科高速發展的基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關於質量守恆定律的發展史,一起來感受古代先賢們的智慧。1.
  • 質量守恆定律知識點
    這個規律就叫做質量守恆定律。(2)對概念的理解:①質量守恆定律只適用於化學反應,不能用於物理變化例如,將2g水加熱變成2g水蒸氣,這一變化前後質量雖然相等,但這是物理變化,不能說它遵守質量守恆定律。②質量守恆定律指的是「質量守恆」,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守恆,如對反應物和生成物均是氣體的反應來說,反應前後的總質量守恆,但是其體積卻不一定守恆。
  • 【微課觀摩】質量守恆定律
    適用於初中化學多個版本教材的新課、複習課教授,其中人教版是九年級化學第五單元第一節第一課時《質量守恆定律》第91-95頁內容。微課中考複習階段也可用。二、教學目標1. 從宏觀和微觀角度,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含義和本質2. 體驗探究問題的過程,通過量化實驗及其分析,獲得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三、 教學重點:從宏觀和微觀角度,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含義和本質。
  • 質量守恆定律
    5範圍①質量守恆定律適用的範圍是所有化學變化,包括大部分的物理變化;②質量守恆定律揭示的是質量守恆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恆。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恆包括原子守恆、電荷守恆、元素守恆等幾個方面。在任何與周圍隔絕的物質系統(孤立系統)中,不論發生何種變化或過程,其總質量保持不變,是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之一。18世紀時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從實驗上推翻了燃素說之後,這一定律始得公認。20世紀初以來,發現高速運動物體的質量隨其運動速度而變化,又發現實物和場可以互相轉化,因而應按質能關係考慮場的質量。
  • 化學反應方程式(質量守恆定律)
    一、質量守恆定律:定義: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判斷下列變化能否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1.10g糖溶於90g水形成100g糖水 溶解不屬於化學變化2.100g冰融化成100g水 熔化不屬於化學變化
  • 人教版五四制初中化學八年級《課題質量守恆定律》教案
    (2)通過對化學反應的定量研究、推理,幫助學生認識永恆運動和變化著的物質,既不能憑空產生也不能憑空消失的道理,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和自然科學方法的教育。教學重點https://www.renjiaoshe.com/jiaocai/119.html 1.質量守恆定律的含義及應用。
  • 初中化學《質量守恆定律》試講內容解析
    很多考生對於初中化學《質量守恆定律》這一節課內容不好把握,不知道十分鐘的試講時間如何權衡書上的知識點,而且涉及的實驗比較多,給出的實驗也比較複雜。其實這一節課內容的取捨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接下來給大家一些建議。《質量守恆定律》在初中化學實驗當中是一節非常重要的學生實驗課。
  • 質量守恆定律,中考化學計算題!學生一定要知道的計算題的基礎
    顫抖吧化學質量守恆定律1. 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叫做質量守恆定律。   ②利用質量守恆定律,根據化學方程式確定物質的化學式;   ③利用質量守恆定律,根據化學方程式確定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   ④熟練進行化學方程式的配平;根據題中所給的信息,利用質量守恆定律寫出未學過的化學反應方 程式;根據化學方程式求某元素質量;   ⑤利用質量守恆定律
  • 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是中考必考的重點和熱點,因此,對質量守恆定律的完整理解和靈活應用是十分必要的。質量守恆定律的定義是: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一、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解1、質量守恆的原因:化學變化的過程其實就是分子破裂成為原子,原子重新排列和組合構成新分子的過程。由於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也沒有發生變化,所以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
  • 質量守恆定律練習和解析
    _____________7.(8分)科學家正在研究在太空建一個把太陽光變成雷射的裝置,然後用雷射照射添加了催化劑二氧化鈦(TiO2)的水,水就能有效地分解產生氫氣和氧氣:(填「>」「=」或「<」)(3)有同學認為白糖和水混合前後的質量也相等,說明該實驗也能驗證質量守恆定律,這種說法對嗎,為什麼?答案和解析1.【解析】選C。本題主要考查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
  • 質量守恆定律的多種考法——中考化學複習策略(四)
    今天說說質量守恆定律在中考中的各種題型:質量守恆定律可以說是化學中考的重頭戲,分值達到百分之二十左右。研究近幾年的中考題不難發現,中考試題中質量守恆定律的考查主要是以下幾項內容:一、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種類不變題型示例和解析:
  • 廚房中驗證質量守恆定律
    質量守恆定律也稱物質不滅定律。是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於1756年最早發現的。
  • 【經驗分享】「質量守恆定律」教學實踐,不同版本教材如何為我所用!
    (安徽省宣城市第六中學   安徽  242000)質量守恆定律是學生從定性學習化學到定量學習的轉折點,是化學方程式書寫和定量計算的依據[1]。教師在準備這節課時,都只能用固定的某一版本教材進行備課,可能會有對教材的拓展的地方,但還是很難全面把握課程標準的要求,甚至出現用「教材教」的現象。
  • 多角度透析「質量守恆定律」課堂教學
    來源:中國教育報  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化學教育研究所教授王磊,長期從事化學教學論、課程論及學生化學學習心理研究,是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標準她從網上尋找並下載了拉瓦錫研究質量守恆定律的電影片段,並重新進行了中文配音加工,分成兩個部分分別用於教學,將整節課用化學史的線索串聯起來,效果非常好。我為裴老師自己創生教學資源的努力和能力喝彩。
  • 學好「質量守恆定律」關鍵在於把握「六不變、兩變、一個可能變」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它研究的主要內容為:物質的組成、物質的結構、物質的性質和物質的變化規律。這四個方面存在層層遞進關係,研究物質的組成是為了探究物質的結構;然而物質的結構又決定物質的性質,也就是說物質具有什麼樣的結構,就會表現出什麼樣的性質;物質的性質又決定了物質與物質之間能夠發生什麼的變化。
  • 「質量守恆定律」的建立過程分析及其對教學的啟示
    ,指出質量守恆定律的歷史價值不僅在於關注到反應前後物質總質量不變,其建立過程中所關注的反應體系與環境的差異,同樣對化學學科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討論了質量守恆定律建立過程的啟示,並從反應體系與環境的角度討論質量守恆定律對於初中化學教學的價值。歷史上對燃燒現象的解釋有2大學說:燃素學說與氧化學說。燃素學說由德國化學家貝歇爾(Johann Joachim Becher,1635-1682)提出,由德國化學家施塔爾(G. E.
  • 質量守恆定律知識點總結!收藏專用!
    知識點一 :質量守恆定律1.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這個規律叫做質量守恆定律。一切化學變化都遵循質量守恆定律。注意:(1)不能用物理變化來說明質量守恆定律:如2g水加熱變成2g水,不能用來說明質量守恆定律;(2)注意「各物質」的質量總和,不能遺漏任一反應物或生成物;(3)此定律強調的是質量守恆,不包括體積等其它方面的守恆;(4)正確理解「參加」的含義,沒有參加反應或者反應後剩餘物質的質量不要計算在內。
  • 探尋無機化學發展之路
    拉瓦錫採用天平作為研究物質變化的重要工具,進行了硫、磷的燃燒,錫、汞等金屬在空氣中加熱的定量實驗,確立了物質的燃燒是氧化作用的正確概念,推翻了盛行百年之久的燃素說。拉瓦錫在大量定量實驗的基礎上,於1774年提出質量守恆定律,即在化學變化中,物質的質量不變。提出第一個化學元素分類表和新的化學命名法,並運用正確的定量觀點,敘述當時的化學知識,從而奠定了近代化學的基礎。
  • 核聚變是否違反了質量守恆定律?
    核聚變是否違反了質量守恆定律?核聚變釋放極大能量,更具質能方程,是否意味著質量虧損了?那這種反應還遵循質量守恆定律嗎?核聚變又稱核聚變、熱核反應,是一種常見的核反應形式。例如,太陽能釋放和氫彈爆炸的原理都是氫聚變。核聚變通常會發生能量的釋放或吸收。
  • 2018年中考化學知識點整理之質量守恆定律
    說明:①質量守恆定律只適用於化學變化,不適用於物理變化;   ②沒有參加反應的物質質量及不是反應生成的物質質量不能計入「總和」中;   ③要考慮空氣中的物質是否參加反應或物質(如氣體)有無遺漏。   微觀解釋:在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數目、質量均保持不變(原子的「三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