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了這麼多年的「離離原上草」,「離離」啥意思?很多人不知道

2020-12-19 格子道歷史

提到唐朝,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唐朝作為中國古代眾多王朝中最為興盛的一個,強盛和繁華是它的代名詞,寬廣和開放是它的標籤。

與此同時,在唐朝各種強大的背後,還有繁華如夢的唐詩詞藻。唐朝詩歌,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特色,象徵著唐朝的繁華與衰落,雖然都是唐朝時期的作品,但是不同階段的詩歌所表達的意思也不盡相同。

正如小學課本之中的名句「離離原上草」,人人都可以耳熟能詳,但是對於它的真正意思,又有幾個人可以讀懂。尤其是「離離」的意思,誰又能真正明白。

眾所周知,「離離原上草」出自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草》,也是一首流傳千古的詩歌。白居易作為李杜之後的詩壇新秀,在唐朝詩壇佔據重要席位,想要讀懂白居易的詩詞,自然還要從白居易所處的時代談起。

一、生於唐朝動亂時期,身負重振詩壇繁華重擔

公元772年,唐朝經過安史之亂,正逢藩鎮割據的亂局。此時的唐朝,已經失去昔日的繁華,雖然仍有偌大王朝的英明,但是盛唐之名已經不復存在。與此同時,因為唐朝衰落的原因,也讓唐詩漸漸走向下坡路。

當時,唐詩的江湖,正如朝局般一片昏暗和沉寂。曾經的詩佛王維、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已相繼離世,昔日繁華的詩壇一時間墜落谷底。此時此刻,世人都在猜測,究竟是誰能夠重振唐詩繁榮之風?

就在詩壇落寞之時,白居易應運而生,降生在河南一個「世敦儒業」的官僚家庭中。白居易的誕生,也意味著他必將為唐朝詩壇的繁華添磚加瓦。

然而,白居易也從不讓人失望,他的天賦正如他的命運一般,堪稱為唐詩所生。果然,白居易天生聰慧過人,三歲認字,五歲學作詩,九歲通聲韻,等到十來歲,白居易早已文採斐然。可以說,早年的白居易如同擁有像仲永一樣的才華。

等到白居易十六歲時,他的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驚豔了全唐,就連當時的詩壇巨星

顧況都被驚動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當時,這篇《草》作為白居易的簡歷交到顧況手裡。起初,顧況看到白居易名字時,便露出笑容,並且調侃到說:「白居易,不對吧?長安物價不便宜,想白居可不容易。」

但是,隨著顧況閱讀過白居易的詩歌后,他的臉上突然失去笑容,並且發自內心的大嘆:「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由此可見,白居易這首《草》已經得到當時詩壇重量級人物顧時的認可。與此同時,也不得不承認這首詩的經典之處。

客觀的說,人人都會背誦這首古詩,但是話又說回來,關於這首詩對於這首詩所表達的真正意思,又有幾個人能夠讀懂呢?尤其是「離離」的意思,又是什麼呢?

二、《草》的真正含義

對於白居易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大家都是非常了解的。尤其是我們小學時候,它也是一首必備古詩。儘管當時我們不是太過了解,但是因為應試教育的原因,我們都可以熟悉的背誦下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尤其是最後一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幾乎是婦孺皆知。

但是,真正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並不是我們曾經背誦的那樣,它共有八句,而我們所學的是省略以後的前四句,而他的後四句,很多人都不曾聽過。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然而,課本之中之所以刪掉後四句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後四句所要表達的意思同前四句大不相同。雖然同為一首詩,但是前後四句卻表達著兩種不同的情感。前四句看起來輕鬆歡快,而後四句卻給人一種依依惜別的難捨難分。不過話又說回來,這首古詩從開頭到結尾,所表達的都是白居易所見到的景象,也是突出唐朝動蕩時期的情景。

正如同第一句中「離離」一樣,它堪稱全詩最為經典的一個地方。尤其是它所表達的意思,堪稱全詩精髓。

單字一個離有離別的意思,而「離離」的意思卻是一個形容詞,形容草木茂盛,碩果纍纍。在《文選·張衡》:「神木靈草,朱實離離。」中也稱出現過離離一詞。不過「離離」在《文選·張衡》中較為容易理解一些。

但是,到了《賦得古原草送別》中,離離的意思就不只是草木茂盛這麼簡單。它與「萋萋滿別情」中的「萋萋」對應,給全詩奠定一個悲涼的離別基調,設置一個離別的情景,讓人擁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說,「離離」所表達的意思雖然簡單,但是它蘊藏的深層含義卻是需要仔細品味的。

講到這裡,便不得不佩服白居易文採斐然,作為杜甫以後新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以更加簡單、普通、常見的事物作成古詩,並且很多都成為千古流傳的經典之作。

三、後唐時期現實主義代表人物,留下多篇經典之作。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與元九書》中,白居易明確說到:「僕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閒適詩,獨善之義也。」

由此可以看出,白居易雖然只是一個賦閒在家的官員,但白居易卻是一個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人,他通過自己的詩篇,表達出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民生情況,以及他心中對於天下百姓的牽掛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是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之後又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據悉,白居易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尤其是白居易的詩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堪稱唐朝中後期的詩歌經典。時至今日,白居易的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等,個個都是流傳千古的經典絕唱。

所以說,白居易是一個真正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展現的都是現實主義詩人悲天憫人的濟世情懷。

結語:

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只是他眾多詩歌中的一個,也是白居易詩歌代表作之一。用白居易最常用的寫作手法,突出當時百姓的生活情況,反映出當時百姓疾苦的情況。

可以說,白居易是唐中後期的現實主義詩人的代表,他是繼李白、杜甫之後的又一詩壇代表。他的詩風不如李白的華麗,沒有杜甫的深沉,卻淋漓盡致的展現出當時百姓的生活環境。

與此同時,白居易也用自己獨特的寫作手法,將一種新型的詩歌題材展現給世人。正是因為白居易的奉獻,我們才能在千百年後的今天感受到唐中後期的經典詩篇巨作。可以說,這一切的一切我們都要感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

參考資料:《詩魔白居易》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背了這麼多年的「離離原上草」,「離離」啥意思?多少人集體蒙圈
    這就是16歲的白居易一夜成名的故事,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旋即成為了有口皆碑的千古絕唱,至今在小學語文課本之中,它都是不可抹去的必背經典。《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或許是這首詩太經典了,經典得已經讓我們把它當成了親人,以致對其理所當然、不加思考。然而,最近小學生上網課傳出了有趣的新聞,那就是「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可有意思了。單字「離」是離開、距離的意思,這種用法在我們腦海裡早已根深蒂固,可雙字「離」該作何解釋呢?這麼乍一問,不少家長直接蒙圈了:這是個詞語還是個固定用法?這是個動詞還是個形容詞?
  • 背了這麼多年的「離離原上草」,「離離」啥意思?多少人蒙圈了
    引言「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一首小學時代的詩,曾經讀來朗朗上口,如今再讀,更是意味深長。
  • 「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到底是什麼意思?知道的人並不多
    現在很多人在學習的時候,都只講求不求甚解。也就是說,他們只求知道個大概,而不求徹底了解。
  • 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是什麼意思?
    現在很多人在學習的時候,都只講求不求甚解。也就是說,他們只求知道個大概,而不求徹底了解。雖然說學無止境,我們沒辦法將天下的學問盡數掌握。但若在學習的過程中講求這樣一種不太靠譜的原則,那明顯就沒有辦法掌握到學問中的精華部分了。尤其是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要想完全搞清楚詩人和詞人真正想借詩詞表達的情感和意思,那就必須將詩詞句中的字詞都吃透才行。
  • 「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是什麼意思?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含義
    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也屬於這樣的優秀詩詞,只不過在很多人的記憶中這首詩還叫《草》,而且課本上的詩詞原文也只有四句,但是真實情況卻遠遠比這要精彩得多。首先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然後再為大家一一介紹這首詩詞當中暗藏的玄機。
  • 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離離」是什麼意思?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的詩作,平易近人。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閒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這首詩不難理解,古原上的草,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 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譯文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麼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幹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豔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徵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 「離離原上草」,課本把「離離」解釋錯了?高手的解釋似乎更合理
    然而,困惑往往就出現在我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離離」的草,究竟是什麼樣子的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按照課本上的解釋,「離離」是指青草茂盛的樣子,「離離原上草」就是原野上長滿了茂盛的青草。可是,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詩,含有「重大缺陷」?古人為此爭論不休
    「合掌」的意思是說:相連的兩句詩,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同或者相似。儘管如此,因為這首詩的前半部分寫得太精彩了,所以腰斬後也不妨礙其成為千古名篇。不過也有專家認為這首詩是不能「腰斬」的,「腰斬」它的後果是歪曲了詩的本意。一、《賦得古原草送別》的「缺陷」《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離離原上草」為何課本裡要刪掉後四句?看了原詩,刪減很高明
    白居易的成名之作,我們都很熟悉,因為每個人上小學的時候都背誦過: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相信很多人讀到這裡,都會不自覺地想起很多小學時候的啟蒙詩歌。這些詩歌,成了無數人詩詞啟蒙的深刻記憶,如同刻在骨子裡。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小學課本中的這首《草》並非白居易的原詩,而是在原版基礎上「腰斬」過的「刪減版」。「離離原上草」只是前半首,白居易的原詩是五言八句的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後面還有四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農村俗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這數字有啥講究?
    當然在過去的多年裡,農村人對木匠的尊重可是非常高的,每次建房的時候,村民們都會將那些木匠請到家裡來,對房屋的構造進行研究,確定好門窗的尺寸。之後才會請上泥瓦匠,幫忙計算著材料。而在上梁的時候,木匠也都是在右邊的位置,這樣也能體現著地位的尊重。農村俗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這數字有啥講究?
  • 農村俗語:「床不離半,門不離五」,你知道「離五」指的是什麼嗎
    有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叫做:「床不離半,門不離五」,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床不離半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可以說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床上,所以床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物件。因此古人對床是非常重視的,從床的擺放位置和方向到床頭擺放的物件都是有講究的,甚至在以前還有所謂的「床神」,在一些地區也有「祭床神」的習俗,要知道家具被封神,床可是首例。其實以前的床不僅是睡覺的地方,也可以當作凳子坐在上面。在民間還有這樣一個習俗,就是結婚多年沒有孩子的家庭,在中秋節的時候,還會把一個葫蘆掛在床上,作為求子的象徵。
  • 宋詞版「離離原上草」,通篇無一草字卻成詠草絕唱,令人拍案叫絕
    曾經我們的小學課本中,只截取了前半部分,也就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其實全詩還有後4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從這4句才能看出,這是一首送別詩。本期要和大家介紹一首詞作,來自北宋名家梅堯臣的《蘇幕遮·草》。這首詞是詠草詩中的經典,最難得的是全詞通篇無一草字卻句句寫草,如一首謎語詞般生動有趣。
  • 「男人不離韭菜,女人不離藕」到底啥意思?為了身體健康要看看
    「男人不離韭菜,女人不離藕」到底啥意思?為了身體健康要看看我們中國存在很多俗語,其中有一句話就是男人不離韭菜,女人不離藕,意思就是男人應該多多吃一些韭菜,作為女人也應該多多吃一些藕。我們中國人的文化真的是沉澱了老祖宗的很多智慧,這句話流傳下來也並非沒有道理。
  • 「離離原上草」為何課本裡要刪掉後四句?看了原詩,刪得太到位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相信白居易這首朗朗上口的《草》已經和孟浩然的《春曉》、駱賓王的《詠鵝》、李白的《靜夜思》等作品並列,成為無數學子關於詩詞啟蒙的深刻記憶。可是很多細心的讀者也會發現,小學課本中的這首唐詩並非白居易創作的原版,而是在原版基礎上「腰斬」過的「刪減版」。同時,這首詩的原名也並非簡單一個「草」字,而是《賦得古原草送別》。《賦得古原草送別》其實是一首應試之作。
  • 老話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啥意思?
    1、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凳不離三:木匠做凳子的時候,長度以三結尾,比如二尺三。是說坐在一條凳子上的,都是兄弟,有桃園三結義的說法,象徵著團結友愛。  門不離五:指門的尺寸一般是以五結尾,「五」代表五福臨門的意思!  床不離七:木匠只要在做床時,尺寸都帶個七,有「夫妻和睦,同床偕老」的意思。  桌不離九:古代的桌椅一般以八仙桌為主,無論桌子的邊長和高度都要講究九,「九」諧音通「酒」,寓意著主人待客熱情,桌子上少不了酒的意思!
  • 民間有句順口溜:「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什麼意思?
    農村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經濟也日益增強了。大部分農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不過在農村當中,依然還是流傳著很多順口溜,這些順口溜都是老一輩的人流傳下來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面,我們經常會聽到許多的當地特有的俗語。
  • 農村人常說「凳不離三,床不離七,桌不離九」是什麼意思?
    在以前的農村,家裡面的家具基本上全都是請木匠來打造的,所以在那時候農村的木匠是個非常的吃香的,而木匠在打造一些家具的時候對大對數家具的尺寸一般都有一定的要求,特別是農村比較常用的桌椅板凳和床這人些物件,對於尺寸更是講究,在農村就有這樣的一種說法:「凳不離三,床不離七,桌不離九」這是什麼意思呢?
  • 木匠的講究:「凳不離三,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文/玉濁清木匠的講究:「凳不離三,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每個人對農村都有不同印象和認知,雖然說在很多人的眼中看來,農村人並沒有多少學歷,所以就開始斷定農村是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地方不知道你是否聽過這樣的一句俗語:,凳不離三,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在古代人們所用的一些用品和用具,基本上都是用木頭製作而成,而最流行的一種職業就是木匠在農村也十分的吃香,當然在做一些日用品的時候,也會有一定的講究,而這句俗語講究的就是這些物品的尺寸。
  •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意思?十人九不知
    作為一個中國人大家也都知道,有很多的俗語和諺語流傳下來,有些是先輩們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也有些是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待。而農村也流傳著一句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這究竟想要表達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