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床不離半,門不離五」,你知道「離五」指的是什麼嗎

2020-12-20 鄉土鄉人

無論在什麼時候,人們總不會忘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於是所有與生活有關的物件,都有一種美好的寓意,也表現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有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叫做:「床不離半,門不離五」,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床不離半

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可以說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床上,所以床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物件。因此古人對床是非常重視的,從床的擺放位置和方向到床頭擺放的物件都是有講究的,甚至在以前還有所謂的「床神」,在一些地區也有「祭床神」的習俗,要知道家具被封神,床可是首例。

其實以前的床不僅是睡覺的地方,也可以當作凳子坐在上面。在民間還有這樣一個習俗,就是結婚多年沒有孩子的家庭,在中秋節的時候,還會把一個葫蘆掛在床上,作為求子的象徵。當然在床邊求子才比較貼合實際嗎。

如果是新婚夫妻,在大年初二去嶽父家的時候,娘家還會送女兒女婿一對蓮花燈,一個是紅色的,一個是白色的,這個燈要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掛在床上,夫妻倆同時將燈點燃,一邊觀燈一邊玩耍,如果白色的燈先滅,就預示著要生男孩,如果紅色的燈先滅,就預示著會生女孩。這也是古人一種美好的願望而已。

如今人們最熟悉的一句話就是:「床頭打架床尾和」,這句話也充分說明了夫妻倆無論是打架還是和好,都離不開床。如果離開了床,也就不是夫妻了。所以床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供夫妻倆休息,這也是以前人為何要在床邊求子的原因。

所以床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兩個人,所謂「少年夫妻老來伴」就是這個意思,而「床不離半」裡的「半」也就是「老伴」的意思,這也是人們用諧音來代替一種美好的願望。因此人們在做床的時候,其寬度都會留下一個「半」,比如寬度為三尺半或者四尺半等,這也就是「床不離半」的意思。

門不離五

在古時,門幾乎就是一個家庭的代表和臉面,通過大門也能看出一家人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人們常說的「門當戶對」就是通過大門外面的「門當」和「戶對」來判斷兩家人的地位是否相當。以前還對卿大夫的嫡子稱為「門子」,後來在一些大戶人家,也把可以從正門出入的家丁稱為「門子」。

古人認為,門不僅是一家人出入的必經之路,也是家裡財運和福氣進出的必經之路,因此這麼重要的位置肯定會有一些美好的寓意,而「門不離五」的意思就是指門的尺寸一般要以五結尾,代表著五福臨門的意思。

所以人們在安裝大門的時候,總離不開一個「五」字,或者是五塊木板,或者尺寸是五尺五等。「床不離半,門不離五」這兩句話都是用同音字來表達一種好的寓意,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這數字有啥講究?
    當然在過去的多年裡,農村人對木匠的尊重可是非常高的,每次建房的時候,村民們都會將那些木匠請到家裡來,對房屋的構造進行研究,確定好門窗的尺寸。之後才會請上泥瓦匠,幫忙計算著材料。而在上梁的時候,木匠也都是在右邊的位置,這樣也能體現著地位的尊重。農村俗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這數字有啥講究?
  • 農村人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有道理嗎?
    而在精彩的話語中,不乏一些耐人尋味的俗語老話。對我來說,最感興趣的還是關於手藝類的俗語,比如下面這則俗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農村的小夥伴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老話說的好「家有萬貫,不如一技在身」之前在農村,成年的男子基本上都要學習一本技術活,有學補鍋的,有學打鐵的,有學挖井的等等,不過在眾多的手藝中,最受到歡迎的一門手藝卻是木工,許多人十幾歲時就開始學習了這門手藝,畢竟在當時,這門手藝活多,賺錢多。無論板凳,桌子,木叉,木耙,簸箕,蓋房,都離不開木工之手。
  • 農村老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如何理解?
    魯班在他那個時期發明了很多工具,像什麼公雞車,魯班椅、魯班鎖等很多讓人驚訝的工具,這些工具,你除了魯班超高的智慧。好了,我們言歸正傳,農村老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這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來源自魯班書,在解釋這句話意思之前來說一下魯班,魯班書又叫缺一門,為什麼缺門呢?
  • 農村老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是何意思?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門不離五是魯班認為,木工做門的時候,木門尺寸都要帶有「5」這個數字,即木門的高度、寬度、厚度都要帶有數字「5」。比如木門的寬度是3尺5寸,4尺5寸,5尺5寸。農村家裡什麼樣的門,就有什麼樣的固定規矩尺寸,在古代社會是不能隨意更改的,不像現在社會,主人需要多寬的門就隨意去做,這樣的做法,在古代社會木工是絕對不允許的。魯班認為「五」諧音「武」,因為木門本來就是閉鎖家門,看家護院防賊的。木門厚實威武,不容易被破壞,非常堅固,可以嚇退盜賊。「武」字寓意著結實堅固的意思。因此後來農村有「五福臨門」的說法,都是說門不離「五(武)」的意思。~~
  • 流傳的俗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有何寓意
    流傳的俗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有何寓意小時候,二舅就常常給我們念叨「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些名句子,我們聽得耳朵都快起繭子了。二舅是個木匠,在八九十年代的農村非常地受歡迎,他走街串巷給人做家具,割門窗。在有點兒閒的時候,還會雕刻一些生活工藝品,比如月餅模,犀牛望月等等。二舅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這是一種木匠文化,是從他們的老祖魯班爺那裡傳承下來的,說的都是各種木工活的尺寸講究。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講究?
    《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過去老木匠在傳藝時,經常說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就是說的是這些器具的尺寸講究。大多取自諧音,寓意吉祥。這些有趣的俗語老話,有一定的專業性,照此打出的家具不僅實用,也凝聚了歷代木匠的智慧。每個數字,都有其獨特的寓意,萬事圖個吉利,寄託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凳不離三「凳不離三」,是指做長條木凳時長度的末尾一般要帶一個「三」數,如二尺三、四尺三等。
  • 農村老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如何理解?
    農村老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箸不離六、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非常有道理,充滿了古人美好祝願與智慧。但是隨著現代西式的家具的引入,這些富有著美好寓意的文化正在逐漸消失。有些主家不高興,凳子明明可以打成一米麼,木匠非得鋸出那麼20公分的料浪費了,不但給工錢,還好吃好喝伺候他,半句怨言不敢有。木匠看出主家的意思,只是輕蔑的笑了一下,也不解釋。等打完凳子,收完工錢,連吃帶喝完畢後,才告訴主家:「老祖宗傳下的規矩,凳不離三,所以你那一米長的木料,只能打2尺3寸(約77公分)的凳子。凳子離了三,那就不穩了,也不會用得久。」
  • 農村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說的在理嗎?
    農村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說的在理嗎?俗語是一種比較口語化的語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運用到。它是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摸索不斷總結出來的,通俗易懂很容易被大家記住。俗語常常被大家稱為常言,俗話。
  • 「桌不離三,門不離五」 為什麼是3和5?古人真實的意圖是什麼?
    在民間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呢?吶,為什麼是3579呢?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在民間,關於此的解釋很多,但是無論哪一種解釋,3579都指的是這些物件尺寸的尾數。
  • 你可知「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有福氣
    但是木門木桌這種傳統器物,可不僅僅是材料好,手藝好就行了的,想打造一款符合自己家的家居,還有許多傳統講究你知道嗎。而這些講究都是可以帶來福氣的哦。其中,這句話一般是農村的木匠說的。在以前的時候,做木匠可是個比較體面的行當,而這句話我以前也聽木匠提起過,其原話是來源於《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指木匠在做活時,這些器具的尺寸!雖說現成買的家具非常方便美觀,可家裡有木料的還是願意自己打一些家具。老木匠做的家具很結實,是賣的那些不能比的,自家的材料做的都是實木,這樣的能用一輩子。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講究?
    《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而這句過去老木匠在傳藝時經常說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就是說的是這些器具的尺寸講究。大多取自諧音,寓意吉祥。圖 | 方形抹角文竹凳 清中期「門不離五」,農村做門無論大小寬窄,其尺寸末尾數一般離不開「五」,象徵「五福臨門」之意。
  •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1、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凳不離三:木匠做凳子的時候,長度以三結尾,比如二尺三。是說坐在一條凳子上的,都是兄弟,有桃園三結義的說法,象徵著團結友愛。門不離五:指門的尺寸一般是以五結尾,「五」代表五福臨門的意思!床不離七:木匠只要在做床時,尺寸都帶個七,有「夫妻和睦,同床偕老」的意思。
  • 老祖宗的講究: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書裡面有一句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經常被過去的木匠掛在嘴邊。這句話既體現了《易經》的原理,也有美好的寓意,老祖宗生活中處處講究吉利、吉祥,把追求幸福的願望寄托在身邊的一器一物上。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為何農村不管身高,床和棺材的尺寸都一樣?
    門不離五木匠在以前的農村可是很吃香的,因為那時候農村的很多家具大多是木質的。比如木床、木質的衣櫃、馬車等等,生活中幾乎都需要用到木質工具,故而那時候木匠是一個吃香又體面的活。而對於木匠們來說,就有一些做工的習俗和俗語流傳下來,指引他們進行手工藝製作。比如「門不離五」,說的就是農村做木門的時候,不管大小寬窄,尺寸末尾數都不能離開五,比如長度是一米八五,寬是95釐米的門,反正就是末尾的最後一個數字一定要是五。
  • 農村木匠的老講究「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講的什麼?
    在農村裡拉家常的時候,老人會通過一些俗語老話讓人明白其中的道理。經常聽人們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最開始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當是生活中的某些規矩。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家裡面打造家具才知道了這句話講的是什麼。
  • 木匠的講究:「凳不離三,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文/玉濁清木匠的講究:「凳不離三,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每個人對農村都有不同印象和認知,雖然說在很多人的眼中看來,農村人並沒有多少學歷,所以就開始斷定農村是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地方有時候學歷和文化並不是同一個概念,其實從農村流出來的一些俗語當中就可以看出,農村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地方,經常生活在農村的小夥伴們,可能更深有體會。而這些詞語也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這些詞語包含萬物並且經典,簡短而且非常的有趣,還蘊含著一定的道理。不知道你是否聽過這樣的一句俗語:,凳不離三,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 老話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啥意思?
    1、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凳不離三:木匠做凳子的時候,長度以三結尾,比如二尺三。  門不離五:指門的尺寸一般是以五結尾,「五」代表五福臨門的意思!  床不離七:木匠只要在做床時,尺寸都帶個七,有「夫妻和睦,同床偕老」的意思。  桌不離九:古代的桌椅一般以八仙桌為主,無論桌子的邊長和高度都要講究九,「九」諧音通「酒」,寓意著主人待客熱情,桌子上少不了酒的意思!
  •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意思?數字外別有深意
    文/老吳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意思?有人認為農村的俗語也淺顯,根本不需要深入去研究,基本上一聽就知道在講什麼?但農民的智慧真的可以讓你這麼小瞧的嗎?老吳今天說的這句俗語,十個中有八個不懂得內在的含義,不信你來試試。這俗語就是「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 農俗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為何身高不同,床和棺材尺寸卻一樣
    門不離五 木匠在以前的農村可是很吃香的,因為那時候農村的很多家具大多是木質的。 比如「門不離五」,說的就是農村做木門的時候,不管大小寬窄,尺寸末尾數都不能離開五,比如長度是一米八五,寬是95釐米的門,反正就是末尾的最後一個數字一定要是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