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粉絲":網絡亞文化被擠到一個危險的方向

2020-12-12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狗粉絲」:網絡亞文化被擠到一個危險的方向

  安迪·沃霍爾的預言「人人都有機會成名十五分鐘」,在中國網際網路上反覆被驗證過,但在移動社交媒體時代,安迪·沃霍爾的名言在實踐過程中被擴大了十倍甚至百倍不止。

  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締造了大量的網紅,這些活躍於直播間、二次元空間的民間名人,與芙蓉姐姐等論壇、博客時代的網絡名人大不相同——在主流媒體以及主流網際網路空間中,只能偶爾看到他們的身影,但在特定圈子內,他們大名鼎鼎,東北喊麥早已過時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被命名為「狗粉絲」的群體。

  粉絲有兩種,一種給網紅打賞、支撐他們租公寓、穿潮牌的叫「嗨粉」,一種除了罵他們就是抹黑他們的叫「狗粉絲」。「狗粉絲」成為網絡亞文化中最新的一個現象,他們成為網絡世界中的一個另類主導。

  前網際網路時期,整個網絡都是亞文化。而當網際網路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與縫隙時,網絡文化也早已有了主流與非主流之分。還記得流行於中學生之間的「火星文」嗎,當時這種夾雜了表情、符號以及暗語的文體,就被認為是亞文化的代表。

  「狗粉絲」所使用的語言,除了帶有川渝方言與東北話的地域風格,在對字母與標點符號的使用上,繼承了「火星文」的密碼,這有效隔絕了網絡主流文化的衝擊與幹擾,為「狗粉絲」製造網絡暴力提供了保護。

  回顧亞文化的發展與變化,會發現它絕不滿足於一種形態,整個亞文化體系,一直在通過不斷的曲折變形,來彰顯自身的價值與影響力。從「你媽喊你回家吃飯」到「主要看氣質」曬照片,從「屌絲」流行到「張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鑰匙放在哪裡了」神曲霸屏,從胡戈惡搞《無極》到「帝吧出徵」……網絡亞文化以神出鬼沒的軌跡,在影響著網民的語言表達與思考方式。

  以「狗粉絲」為分水嶺,此前的網絡亞文化整體上都停留在自嘲自黑、瓦解權威、彰顯存在感這個底線之上,簡而言之一句話,網絡亞文化多是以「自我貶低」為名,來對現實生活表達某種不滿,通常不會傷害到具體的人,更談不上傷害本就處在社會底層的人。而「狗粉絲」的出現,則顯現出網絡亞文化在朝著一個危險的方向走。

  首先,「狗粉絲」以羞辱人獲得樂趣,本身就證明了這是不好的跡象,當網絡亞文化失去對抗權威的能量,將矛頭轉向民間普通人的時候,一場看不見的危機或正在醞釀當中。其次,「狗粉絲」通過移花接木、栽贓嫁禍的方式,來彰顯群體力量,已經有了顯而易見的危害性。在群聊以及社交媒體上的言語軌跡當中,反諷與幽默漸漸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無底線的造謠,對普通網民的上網體驗帶來了破壞。

  有人將「狗粉絲」等同於日本的喪一代來看待,覺得「狗粉絲」收入低、失去了上升通道,在網上罵人,是他們最廉價的娛樂。這恐怕是個誤會,日本喪一代的主要表現是不願意出門,不想工作,但他們通常也不會打攪到別人。喪一代的生活方式,是一代年輕日本人的生活與文化選擇。而「狗粉絲」追求的,多是低級的口欲滿足,據有的「狗粉絲」說,他們當中有不少在現實生活當中有體面的職業、收入不錯,加入「狗粉絲」群體,純粹是為了找樂。

  「狗粉絲」有一個迷惑人之處,在於他們掌握了一定的網際網路傳播規律,熟悉社交媒體的文化情境,在表達上目的性與技巧性都很強,這使得「狗粉絲」往往能贏得一些掌聲,甚至不乏一些形容他們「有智慧」的誇讚,甚至有人將「狗粉絲」拿來與美國「垮掉的一代」進行對比。

  美國「垮掉的一代」以縱慾、沉淪的方式來追求自由,治癒戰爭造成的心靈創傷,雖然當時的美國主流文化對「垮掉的一代」充滿失望,但這一代年輕人從未真正放棄對美好的真正渴望,這一時期誕生了傑克·克魯亞克、艾倫·金斯堡、威廉·巴勒斯等諸多作家與詩人,他們創作了無數傳世之作。僅僅這一點,「狗粉絲」就無法望其項背。

  「烏合之眾」與「垮掉的一代」之間,不是隔著一層紙、一堵牆,而是隔著一個世界,前者的破壞與後者在破壞中創造,有著截然不同的本質,選擇加入前者的隊伍,對於「狗粉絲」而言是舉手之勞,而如何在痛苦中反思,如何在時代車輪的碾軋中保持生存姿態的強硬與精神尊嚴,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嚴峻的考驗。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亞文化」,從來都不是一個危險的詞
    這篇文章寫在2017年年初,那個時候「亞文化」在時尚界的地位還很新鮮,依然有些邊緣。不像今天,「亞文化」在時尚界也已經成為了「主流文化」。但「亞文化」在我們今天的社會裡,多少還被視為某種潛在的「危險」。因為其中的包羅萬象,也因為其中躁動不安的年輕的心。所以標題的初衷,還是希望能夠打破一些誤會,達成更多的和解,雖然這本身並不是「亞文化」所必須的。
  • 網絡時代青年亞文化的表現及特點
    如同追星粉絲的補償心理一樣,他們通過敬仰或崇拜某個偶像來獲取自我感受和人際交往上的滿足。遊戲青年們通過情感投射為自己重新建構了一種身份,以支持戰隊的獲勝達成自我確認。青春期是人到成年時期的一個獨立的過渡期,是人的一次新生。青少年在過渡的階段中必將在身心方面表現出混亂、創傷、迷茫、恐慌等特徵[4]。
  • 網絡社交媒體中的亞文化傳播
    網絡社交媒體中的亞文化傳播 2018年07月05日 08: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雷昊霖 字號 所屬學科:新聞傳播學關鍵詞:網絡社交媒體;亞文化;傳播
  • 亞文化符號:網絡語言-中國青年報
    他們早就在網絡交往和意見表達中用得風生水起,不亦樂乎。青年網民為何如此熱衷於生產和使用與主流媒體不一樣的語言?網絡語言對於亞文化群體具有怎樣的意義和價值?    語言風格化是當下亞文化的表徵符號    「風格化」是青年亞文化標榜自身,形成認同時所生產出來的特有的符號系統。
  • 青年亞文化視角下的網絡視頻文化研究
    本文主要從「鬼畜視頻」這一新現象出發,通過探討其敘事結構、文本形態以及背後所呈現的網絡青年亞文化景觀等,以期更全面地把握當下網絡視頻文化形態及發展現狀。 關鍵詞:「鬼畜視頻」;網絡視頻文化;網絡青年亞文化景觀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7-0191-03 「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隨著視頻與網際網路的深度融合,網絡視頻成為當下人們獲取信息知識與認知周圍世界的主要媒介。
  • 人民日報文論經緯:面對亞文化:客觀看待 積極轉化
    客觀認識亞文化現象   亞文化,通常是指種種非主流、非普適、非大眾的文化,體現為某些特定年齡、特定人群、特定職業、特定身份、特定生活圈子和生活狀態的特定文化形式、內容和價值觀。比較常見的,如嬉皮士文化、粉絲文化、嘻哈文化,以及爵士音樂、搖滾音樂等等,常常在不同時代被看作亞文化現象。
  • 青年亞文化的大學表情
    仲建輝 繪   編者按   近年來,COSPLAY(角色扮演)、塗鴉等青年亞文化行為逐步走進大學校園,成為校園文化的一個生動表情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青年亞文化的大學表情   ■通訊員 薛小平 葉舜   近日,網絡熱劇《這不是大學》第二季正式殺青。這部由揚州大學一群90後大學生自編自導,片長僅4分鐘的微電影,上線不到半個月,點擊率就超過了600萬人次。
  • 亞文化:青少年成長發展的重要文化形態
    在女生群體中,和閨蜜逛街、喝下午茶成為主要的休閒方式,男生則是玩網路遊戲及聚會。還有近20%的人主要花費在遊戲充值和動漫或明星周邊上。在主流文化的影響下,父輩們在採購一個電子設備時往往會精打細算,貨比三家,優先考慮該設備的實用性和性價比,然而調查顯示,70%的青少年群體優先考慮的是高檔名牌、外觀好看等因素。當一個心儀的物品父母不允許購買且自身無力支付時,有60%的人會選擇通過借錢、貸款等途徑購買。
  • 高校抖肩舞火熱背後是亞文化的表達
    高校抖肩舞,是亞文化興起而產生的表達方式,也是亞文化的一個縮影。等抖肩舞的熱度過去,總會有新的代替形式。但是亞文化的影響卻依舊在擴展。與主流文化對應的亞文化,因其獨特的性質和影響,在傳統意義上很難受到重視和推崇,而網絡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這種隔閡,像抖音、快手等短視頻應用的熱門內容就常常引起模仿熱潮,它呈現了亞文化正在從小眾走向大眾的趨勢。
  • 警惕小豬佩奇現象背後的網絡青年亞文化
    「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過去幾天,絕大多數人會發現,自己的朋友圈被一隻長得像粉紅色吹風機的小豬佩奇給佔領了,一些大人則驕傲地在朋友圈曬起小豬佩奇玩具手錶,儘管只是一個看起來像手錶的玩具糖果盒。
  • 亞文化出圈DUCK不必
    圖片來源於網絡 眾所周知, 日本是一個色情服務合法的國家, 其成人影片也是一個十分發達的產業
  • 張頤武:釋放網絡「亞文化」的積極作用
    這些新流行起來的網絡文化形態和過往的許多流行文化存在不小的差異。這種流行文化形態主要來自我們常說的三四五線城市或大城市裡並非主流的「草根」年輕人,也就是常被稱為「小鎮青年」那些年輕人的趣味所在,因此可被視為一種獨特的「亞文化」,即一種特定群體趣味的表達。
  • 狗粉絲出徵:滿滿惡意的龐然大物如何噴薄而出-虎嗅網
    第二天直播,粉絲們自發刷禮物聲援抽象,但只有孫笑川守在屏幕前,他撂下狠話,「以後有那個超管,就沒有6324!」事情並沒有朝預期的方向發展。一天之後,李贛出現在直播前,像是換了一副面孔,拼命給「觀總」道歉,之前的衝動只是「狗粉絲想搞我」。他曾經在噴粉絲時說:「有錢的是兄弟,沒錢的是朋友,不刷禮物的就是狗粉絲!」
  • 各文學網站清理官場「亞文化」等不良創作傾向網絡小說
    據中國作家網27日消息,官場「亞文化」小說等不良創作傾向,造成了嚴重的消極的社會影響,為了切實承擔起網絡文學的責任與使命,近日,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召開專題會議,指出了40家文學網站的有關問題,各網站隨後積極自查清理和整改,並形成了相關清理整頓和防範管理措施。
  • 另類網紅孫笑川:一場「狗粉絲」的狂歡
    但這些都是孫笑川無法改變的,自從他走出工地,走進直播間那一刻起,網絡文化的熱潮就開始推著他走了,孫笑川是誰並不重要,一個符號?一個圖騰?亦或是一個面具罷了。「狗粉絲」這邊唱歌,那邊舉報,不多時,孫笑川的直播間便被封禁,他本人也被禁止在國內所有直播平臺出鏡,另起的爐灶還沒熱乎,就被「狗粉絲」搞涼了。被國內徹底封禁的孫笑川心如死灰。「有些人就是見不得人好,他們看我一個工地出來的大專生直播一個月能掙好幾萬,心裡不服氣,嫉妒!
  • 二次元之後,下一個破圈的亞文化可能是賽博朋克
    如果這個任務成功了,他們就是下一個巴菲特,唐彬森就是能在歷史上留名的人。圈層常態化是一件悲哀的事圈層一直存在,近幾年亞文化和亞文化人群的出圈實際上與社交網絡的發展有關。社交網絡最早從人人網開始,那時是雙向關注關係,到了微博就是單向關注關係,最後演變成圈層。
  • 服飾亞文化「00後」怎麼看?
    這些在部分年輕人圈子裡流行的另類穿著屬於小眾文化,也被稱之為服飾亞文化。面對服飾亞文化,「00後」怎麼看待?他們是大方接受,包容、理解還是反對?日前,本期「老阿姨」帶著十足的好奇,走近「00後」學生,看看他們是怎麼說的吧。
  • 青年亞文化
    這一人群的社交網絡最具流動性,喜歡結識新朋友,不一味強調社交關係的穩定性。在快閃活動中,社交媒體一對多、節點式的傳播特徵,進一步擴大了流動性社交的優勢,使得在短時間內動員大量陌生人參與成為可能,而不再需要傳統意義上的組織機制。在大型密集而人口異質的城市中心,年輕人巧妙地利用新媒體工具進行活動策劃、人員調度,可以打破城市生活的日常節奏,打造出臨時性的公共空間。
  • 百度貼吧:孕育亞文化的產品特性與用戶屬性
    貼吧的廣場式產品特性提供給用戶的是一個個群體,一個普通的用戶就有條件可以去不斷地影響最初的十個人,一百個人,再到上千、上萬的人,逐漸擴大影響,直至形成一種文化潮流,孕育成特定的一種亞文化。可能無法用一個明確的概念去定義,但至少亞文化需要具備三個特點:一是區別於主流文化:與主流文化相比,亞文化相對更小眾,因此能稱其「亞」。二是有潛力形成潮流:如果僅僅是幾十個人甚至幾百人在參與,無法影響到更大範圍,那麼它就不能被稱之為「文化」。今天我們所能看見的亞文化雖然無法和主流文化相比,但也至少有百分之幾、甚至百分之幾十的用戶覆蓋和市場影響力。
  • 孫笑川,狗粉絲與這個時代的孤獨狂歡
    後來孫笑川確實成了大明星,一個擁有無數狗粉絲,卻只拿著3500元月薪的大明星。相比孫笑川,「帶帶大師兄」可能更被人熟知。也許你不知道「帶帶大師兄」是誰,但你一定在微博上見過這個ID。「帶帶大師兄」出現在微博的各個角度,殺人案中找不到的兇手、腳踹老奶奶的留學生、明星的出軌對象,在你目之所及的負面新聞中,總能看到有狗粉絲稱,兇手的微博找到了,並艾特「帶帶大師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