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青年亞文化的表現及特點

2020-12-24 人民網

摘要: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作為電競界最權威的一場比賽,在中國有2億左右的遊戲青年對其保持持續的關注。中國戰隊IG奪冠後,在國內引起了輿論熱潮。本文將其作為個例進行分析,得以完整的窺見一次青年亞文化狂歡的發展路徑。發現青年亞文化在網際網路時代呈現出「人生」的虛擬補償、 線下與線上的聯動、差異的延伸等新特點。

關鍵詞:網絡社會;青年亞文化;主流文化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9-0000-02

英雄聯盟S8全球總決賽結束後,「IG奪冠」迅速引爆了輿論熱點。IG是我國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的一支戰隊名稱,全稱Invictus Gaming。而2018年是此項賽事舉辦以來中國戰隊第一次奪得冠軍。在奪冠當天,輿情曝光點集中在傳播速度極快的微博平臺,相關話題最高達到5.4億的閱讀量。青年亞文化一般指社會階層結構框架裡不斷出現的那些帶有一定「反常」色彩或挑戰性的青年新興社群或新潮生活方式[1]。在此次事件中,關注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的一般為玩網路遊戲的青少年,是典型的青年亞文化群體。當前青年亞文化通過新媒介技術的諸多特性,被賦予的原始意義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異化、剝離和消解, 而新的生成意義則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變得更加難以區分和建構[2]。此次遊戲青年們從線下到線上的集體狂歡為研究青年亞文化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樣本,通過對事件發展路徑的梳理以及網絡話語的分析發現青年亞文化所呈現的新的特點

一、被補償的「人生」

英雄聯盟全球聯賽是遊戲青年們每年都會關注的一場比賽,至今總共舉辦了八屆,而這是唯一一次中國戰隊奪得冠軍。遊戲青年們在一次次失望中終於迎來了勝利。對於他們來說IG奪冠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得到正名的中國戰隊仿佛得到正名的自己。遊戲青年們在虛擬空間聚集,超越時空的限制,以特定的情感為準對特定的符號進行「為我所用」的解碼,形成意義的高度認同[3]。遊戲青年們在他們支持的戰隊那裡獲得了心理的補償。如同追星粉絲的補償心理一樣,他們通過敬仰或崇拜某個偶像來獲取自我感受和人際交往上的滿足。遊戲青年們通過情感投射為自己重新建構了一種身份,以支持戰隊的獲勝達成自我確認。

青春期是人到成年時期的一個獨立的過渡期,是人的一次新生。青少年在過渡的階段中必將在身心方面表現出混亂、創傷、迷茫、恐慌等特徵[4]。迷茫的遊戲青年們藉助中國戰隊的獲勝為自己找到了心靈的支撐與情感的寄託,並在網絡媒介的支持下得到聚合與放大,為迷失的自己尋找到了發洩的突破口。從這個角度來說,網際網路為青年們提供一個「同類」聚合的平臺。他們可以在那個聚合的圈子中表達自己的不滿、迷茫與孤獨,通過情緒的發洩和心理的補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行為失範。

二、線下與線上的聯動

網絡媒介的發展為青年亞文化提供了新的場域,培育了亞文化群體聚集的土壤。傳統的青年亞文化群體多棲居於街角、舞廳、貧民區等「秘密」場所,學者們對其進行研究多依靠其髮型、服飾等外在的符號解讀,因此催生了伯明罕學派的亞文化群體的風格意義研究。而當今,青年亞文化社群在新的網絡場景中,已經演變為混雜性、短暫性和「無關政治」的「流動身份」[5]。遊戲青年們不僅身邊有相同愛好的夥伴,網路遊戲的「虛擬性」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聚集的機會。而此次的「集體狂歡」既有遊戲青年們的群體參與也有其他網民的助推。

對IG奪冠的個人感情達到入迷的程度,促使遊戲青年們希望尋求到與自己有相同感情經歷的人,以形成群體的認同。遊戲青年在IG奪冠時將激動的「心情」公布於社交平臺,而網絡的快速性、互動性很快聚合了散落在各地的遊戲青年,促成了他們線上的聚集,完善了遊戲青年們內在交流平臺的建構。當原本擁有相同情感但孤立的個人在虛擬空間相遇,形成內部成員數量龐大的群體組織時,遊戲青年們的規模無疑大為拓展,他們的力量也因此而大大加強。從微信朋友圈到微博平臺,遊戲青年的刷屏完成了此次「集體狂歡」的匯合,以他們獨特的口號完成自己的慶祝。個人情感的表達以「點讚」、「轉發」等形式得到擴大,成為集體情感的訴說。同時,又在「同類」的認同中加深已有情感。

在此次狂歡中也讓我們看見了網絡帶給青年亞文化的一個新特點。傳統的青年亞文化群體如披頭四、朋克等多聚集於街角,只有碰巧遇到的人才會關注到他們的「與眾不同」。而社交媒體的發展讓青年亞文化的聚集在新媒介的幫助下被大眾所關注,走入「公共領域」。除了上述的一些遊戲青年自己在微信、微博發布祝賀「心情」外,還有一些遊戲青年是被推上網絡平臺的。當男生們在宿舍吶喊的同時,不明真相的同學將相關視頻、宿管阿姨警告信息等發布到微博上。也有人因為被「IG」刷屏而納悶在微博上問了一句「埃及怎麼了?」,然後許多人跟風祝賀,讓「埃及」登上了熱搜榜單。網友的跟風祝賀使遊戲青年群體擴大,雖然沒有達到群體認同,但在數量上增加了曝光度,讓遊戲青年們線下的「慶祝」活動在線上得到關注,如此循環累積,聚集起越來越多的圍觀群眾。

三、微博溝:差異的延伸

一個社會結構內有多種多樣的青年亞文化,甚至同一種亞文化也有開創者與追隨者的區別,不同的青年信奉亞文化的程度也有差別。青年們基於不同目的、不同需求信奉一種或多種獨特的亞文化,並且不同的亞文化風格會呈現程度不一的斷裂。而這一斷裂也會隨著青年們向網絡的遷移,從現實生活延伸到網絡平臺。因此當「IG」在社交平臺上瘋狂刷屏時,遊戲青年們就已經走出了自己的「圈子」,繼而出現許多「求解答」的疑問。

同時,除了青年與青年不同圈子的差異之外,網際網路也延伸了現實生活中的代際區分。在「IG」佔領微博熱搜的同時,「金庸去世」與「藍潔瑛去世」也位列熱搜榜單。而這時許多網友發出「你不知道IG,我不知道藍潔瑛」的感嘆。當80、90後為IG奪冠流下喜極而泣的眼淚時,60、70後集體為金庸的去世而緬懷。當然,這其中也有所交織。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菲爾﹒科恩就開始研究青年文化與父輩文化之間的關係。在他看來,亞文化是兩種相互矛盾的需求之間的妥協方案:創造、表達有別於父輩文化的自發性和差異的需求[5]。但赫伯迪格對此進行了批判,認為我們不能僅僅只看見青年文化與父輩文化的融合和連貫,而忽略了他們的不一致性與不連續性[6]。此後又有學者針對上述爭論進行了探討,但通過此次事件可以看出,微博等網際網路平臺為青年文化與父輩文化確實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現實生活的代溝在網絡上得以延伸的同時,且不談它們內在意義的一致性或斷裂性,但至少給了彼此一個了解的機會。

四、結語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有越來越多樣的青年亞文化出現,青少年們出於多種原因信奉其中一種或多種,並呈現出與傳統青年亞文化不一樣的特點。它們沒有很深的階級特色與政治特色,或僅僅出於娛樂的目的,補償空虛的內心與迷茫的未來。此外,當前青年亞文化群體也沒有以前那麼隱秘,各個「圈子」雖有界限,但常產生交集與對話,並易於被發現。網際網路平臺在給予他們宣洩空間的同時,也大大削弱了他們的反叛性。

參考文獻:

[1](英)斯圖亞特·霍爾,託尼·傑斐遜著.孟登迎,胡疆鋒,王蕙譯.通過儀式抵抗 戰後英國的青年亞文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6-20,296.

[2]平章起,魏曉冉.網絡青年亞文化的社會衝突、傳播及治理[J].中國青年研究,2018(11):35-41.

[3]陳霖.迷族:被神召喚的塵粒[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2:71-72.

[4]David Muggletonamp;Rupert Weinzierl,ed,The Post-subcultures Reader[M].Oxfordamp;New York:berg publishers,2003:52.

[5]Cohen P.Sub-cultural Conflict and Working Class Community[M].New York:Macmillan,1997:60.

[6] (美)迪克·赫伯迪格著.陸道夫,胡疆鋒譯.亞文化:風格的意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00-154.

相關焦點

  • 青年亞文化
    快閃活動的參與者主要是20至30歲的青年。這一人群的社交網絡最具流動性,喜歡結識新朋友,不一味強調社交關係的穩定性。在快閃活動中,社交媒體一對多、節點式的傳播特徵,進一步擴大了流動性社交的優勢,使得在短時間內動員大量陌生人參與成為可能,而不再需要傳統意義上的組織機制。
  • 青年亞文化的大學表情
    更有網友對他們的創作持反對意見,提出尖銳批評:「思想膚淺不成熟,整天惡搞,觀點片面狹隘……」充分聽取多方意見後,葉建輝在第三季的劇本創作中添加了更多接地氣、正能量的時代元素。   「塗鴉文化有一種表現形式被人戲稱為留言文化。」
  • 警惕青年亞文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侵蝕
    正因為如此,在當前社會複雜環境下,青年亞文化帶著顛覆性、非主流等特徵應運而生,與主流文化有著明顯的區別。   青年亞文化具有顛覆性、反抗性、時代性等特徵   青年亞文化是一種為青年群體所特有,並生動地體現其思想觀念、行為模式的文化。其與主流文化所提倡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存在著截然不同的特點和內涵。
  • 青年亞文化視角下的網絡視頻文化研究
    摘 要:近年來,網絡上視頻形態多樣,視頻內容日趨豐富。以「亞」文化形態存在的「鬼畜視頻」便是較為典型的一例。專業技術及所承載的視頻媒介為青年群體製作「鬼畜視頻」提供了基礎性條件。同時,青年群體以社會公眾的身份積極參與社會熱點文化、表達意見及看法的特徵也漸漸凸顯。
  • 中國當代青年亞文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與之相適應的是,近10年來,亞文化顯示出越來越主流化和商業化的特徵。作為其標籤的探索精神,越來越被文化資本、大眾文化等多重話語所消費和利用。亞文化的「亞」開始消失。「全年齡向」和對傳統文化的擁抱姿態,是其主流化的重要表現。
  • 亞文化符號:網絡語言-中國青年報
    這個生造的詞語,在盛大文學總監汗青看來是「流氓話語」的入侵,媒體從業人員使用之是有違文字工作者職業道德和缺乏審美情趣的表現。與之針鋒相對的是鳳凰網主筆王路的看法,他認為詞語變遷和獲得新義後,可以脫胎換骨,因此「逼格」只不過是「格調」、「品味」的戲謔表達,已經脫「髒」。    而網民們呢?他們早就在網絡交往和意見表達中用得風生水起,不亦樂乎。
  • 網絡社交媒體中的亞文化傳播
    網絡社交媒體中的亞文化傳播 2018年07月05日 08: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雷昊霖 字號 所屬學科:新聞傳播學關鍵詞:網絡社交媒體;亞文化;傳播
  • 專家:警惕青年群體的不良亞文化
    一般來說,亞文化具有這麼幾個特點:首先肯定是小眾化。這也是主流文化和亞文化的最大區分,而這種區分又是相對的。高校亞文化的特殊性我們要探討的高校亞文化,則主要是指青年人所熱衷的亞文化。在高校這個環境下,青年學生具有和其他群體不一樣的特點。一方面,高校亞文化主要是以興趣和價值觀為聯繫紐帶,亞文化的圈子,基本上是通過共同的興趣愛好來建立的。而大學生普通具有比較高的知識水平,玩法也更上檔次。
  • 警惕小豬佩奇現象背後的網絡青年亞文化
    中國市場表現出的超強消費力讓eOne公司興奮不已,該公司選擇本土有優勢的IP 運營商加碼中國市場。eOne公司在今年3月公布奧飛娛樂股份有限公司將作為其全球大熱的學前教育動畫片小豬佩奇在中國的IP合作方,助力小豬佩奇 IP 在中國市場的發展。
  • 亞文化:青少年成長發展的重要文化形態
    一、亞文化對青少年影響的表現(一)亞文化對青少年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亞文化相對於主流文化是一種邊緣的文化形式,調查顯示,40.45%的被調查者表示對亞文化的概念比較模糊,聽說過青少年亞文化的概念但會與流行文化等概念混淆。
  • 一種亞文化的自我沉溺與沒落
    近年在中國出現的小清新這一青年亞文化,幾乎沒有「階級」性可言———由張檸主編、他幾個博士生執筆的《小清新:文藝與生活》(下為《小清新》)對此也是一字不提,僅僅說到小清新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公司白領這一人群中。張檸對青年亞文化持後亞文化的看法,他認為中國80年代中期之前只有理想青年與問題青年,在社會二元對立模式思維逐漸消解之後,各種類型的亞文化才順勢而生。
  • 張頤武:釋放網絡「亞文化」的積極作用
    這些新流行起來的網絡文化形態和過往的許多流行文化存在不小的差異。這種流行文化形態主要來自我們常說的三四五線城市或大城市裡並非主流的「草根」年輕人,也就是常被稱為「小鎮青年」那些年輕人的趣味所在,因此可被視為一種獨特的「亞文化」,即一種特定群體趣味的表達。
  • 人民日報文論經緯:面對亞文化:客觀看待 積極轉化
    亞文化群體,許多是所謂弱勢群體、邊緣群體,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亞文化則是青少年亞文化。   與主流文化不同,自成一格的青年亞文化團體更喜歡標新立異、張揚自我,甚至故意挑戰主流、正統文化形式和規範。正如早期提出亞文化概念的大衛·雷斯曼所說,亞文化有一種顛覆精神。
  • "狗粉絲":網絡亞文化被擠到一個危險的方向
    原標題:「狗粉絲」:網絡亞文化被擠到一個危險的方向   安迪·沃霍爾的預言「人人都有機會成名十五分鐘」,在中國網際網路上反覆被驗證過,但在移動社交媒體時代,安迪·沃霍爾的名言在實踐過程中被擴大了十倍甚至百倍不止。
  • 亞文化出圈:B站跨年,紅色文化跨界
    亞文化風格節目贏得青年認同往往是意料之中的,而這次B站跨年晚會以亞文化方式表達紅色文化所獲得的成功卻是出乎意料的,這也為紅色文化與亞文化的共通共生共存提供了可探索可創新的廣闊空間。這兩個「主流節目」的彈幕反饋表現出鮮明的特點:首先,整齊劃一地出現專有中國紅彈幕,這是青年對愛國的特殊禮讚;其次,彈幕內容霸屏般地充滿著對國家情感的真摯表達,既有「開炮!」「全體起立」「騎兵連,進攻!」
  • 半月談|「茶藝」被玩壞,亞文化越界衝擊
    如何抵禦亞文化越界衝擊,引發00後群體、文化學者、網絡觀察家們的思考和討論。但80後和一些90後的女性則認為,這種「茶藝」盛行,是女性不自愛的表現,她們這種裝清純的方式,實際是想撩漢或賺流量。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圈層,圈層文化需要引導,青年人的亞文化也要積極引導。「茶藝課」中的化妝藝術可以適當吸取,但其中頗具挑逗曖昧的「茶言茶語茶心」則不可取。
  • 亞文化專題來啦!
    伯明罕學派以更具結構性的「亞文化」概念取代「青年亞文化」,希望「通過『亞文化』與『父輩文化』(parent culture)的關係,重構『亞文化』所建立的中介,代替『青年亞文化』的局限,從而展示青年亞文化在階級關係、勞動劃分和社會生產關係中的作用」。「亞文化」由此成為伯明罕學派的重點研究對象。
  • 不是所有的亞文化都值得尊重與包容
    據《半月談》報導,「祖安」一詞源於一款競技網遊的中國伺服器「祖安」大區,經部分網絡自媒體不斷惡意曲解、渲染、炒作,逐漸成為對噴、罵人、說髒話成風的代名詞。一些青少年滿嘴髒話,自稱「祖安男孩」「祖安女孩」,語言粗鄙現象愈演愈烈。既然冠之以「文化」之名,「祖安文化」當屬於青少年亞文化的一個分支。
  • 網絡青年群體傳播符號--表情包走紅體現時代變革
    表情包在網絡空間的流行正是其中一例。表情包是一種流行於社交媒體平臺的特殊網絡傳播符號,主要形式為靜態圖片或動態GIF 圖片,具有表達詼諧、互動快捷等特點,使用者多為網絡青年群體。表情包的走紅存在社會文化、群體心理、傳播技術等原因,同時也對社會產生了利弊交織的影響。
  • 從邊緣遊蕩到上熱搜:網絡亞文化中的青年表達
    從邊緣遊蕩到上熱搜:網絡亞文化中的青年表達——網絡文化系列談之三所謂「亞文化」(sub-culture),一般是指區別於「主流」與「中心」的邊緣文化,通常對應於人們心目中那些越軌的、叛逆的青年行為與表達方式。這是一個舶來的概念,自上世紀40年代起,經由美國芝加哥社會學派與英國伯明罕學派的闡發進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