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年亞文化的大學表情
仲建輝 繪
編者按
近年來,COSPLAY(角色扮演)、塗鴉等青年亞文化行為逐步走進大學校園,成為校園文化的一個生動表情。這些亞文化行為在張揚自由、個性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爭議與思考。在與主流文化激烈碰撞中,青年亞文化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是拒斥還是臣服?是我行我素還是彼此尊重?這一切又該如何看待和引導?帶著這些問題,本期,我們走進揚州大學、武漢工程科技學院等高校,聚焦青年亞文化,梳理這一文化現象的存在方式及其背後的青年心理坐標、價值取向,探討其在大學的存在之道。
塗鴉、快閃、嘻哈音樂、面具藝術……是拒斥還是臣服?是我行我素還是彼此尊重?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青年亞文化的大學表情
■通訊員 薛小平 葉舜
近日,網絡熱劇《這不是大學》第二季正式殺青。這部由揚州大學一群90後大學生自編自導,片長僅4分鐘的微電影,上線不到半個月,點擊率就超過了600萬人次。故事以大學「吊絲」代表王小二的大學生活為核心,在「惡搞」中講述了男女戀情、網絡文化、舍友關係等校園文化現象。
如果說微電影在高校中的爆炸式發展僅僅是青年亞文化在眾多大學表情中的微微一笑,那麼以塗鴉、快閃、COSPLAY為標籤的亞文化現象正用自成一體的表現形式,依靠獨特的行為符號,以迅疾而廣泛的方式將這種反叛、顛覆和邊緣性的小眾文化推入大學校園。這些亞文化行為在張揚自由、個性的同時,也引發了許多爭議與思考。
附和與追隨
別致的表達獨具一格
「一生獻給社會,今天獻給女生」,「不管我是否來自星星,今天我是你的都敏俊」……在「女生節」裡,武漢工程科技學院校園內掛滿慶祝橫幅。在當天,女生們可以享受男生特別定製的免費服務,送飯、搬書、自行車接送……就在同一天,揚大外國語學院英教1202班的徐凱「被幸福」了一把,作為「公主班」的唯一男生,他收到了全班所有女生的禮物。
類似「女生節」的節慶活動在高校還有很多,一年一度的揚州大學「春之聲」、「秋之韻」社團文化節是青年亞文化走上前臺、展示風採的機會。在這裡,COSPLAY讓現場尖叫不已,HIP-HOP(說唱)歌舞讓中外師生流連忘返。塗鴉節、小迷笛音樂節……「非主流節日」及其衍生的文化現象在校園內大行其道,其關注度和影響力甚至有超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的趨勢。
阿輝是揚州大學一名大四畢業生,也是一家服裝租賃公司的校園代理。臨近畢業季,婚紗照、民國風、制服控……他的服裝租賃生意風生水起。「如果沒有留下追尋個性的痕跡,如何證明青春來過?」阿輝道出了很多畢業生的心聲,「亞文化之所以在學生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是誰也不充當大爺。」
「恰恰是這種亞性非主流狀態體現了青年的特色和反叛個性。亞文化以青年人的行為、語言、服飾等獨特的表達體系吸引越來越多的學生追隨。」武漢工程科技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分團委書記易榮偉表示。
碰撞與融合
亞文化讓主流文化更加鮮活
每年「煙花三月」時節,揚州都會舉辦「國際詩人瘦西湖虹橋修禊活動」,引發「各地依韻相和者竟有七千人」的詩歌狂潮。2014年,揚州大學一群青春洋溢的大學生與12名中外著名詩人佩戴著藝術面具行走在揚州的大街小巷吟誦詩歌,極具震撼力。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每年4月初都會開展一項「體驗死亡、感悟生命」的行為藝術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一口漆黑的棺木平放在操場中央,報名體驗的學生走進鋪滿櫻花的棺材,躺好,蓋上棺蓋,聆聽哀樂、悼文三分鐘。「將直面生死和生命感悟納入到養成教育的範疇本身就是一種教學創新。學生從行為藝術體驗中獲得的思想衝擊比純粹說教更有效果。」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宣傳部部長唐軍國毫不掩飾對這種另類「瘋狂」的支持。
「新舊思想碰撞出來的火花讓主流文化更鮮活、靈動。」長期關注青年亞文化現象的揚州大學文學院黨委副書記劉佳說。在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中,新的文化被創造出來並為大學生所接受、學習和模仿,進一步發展和充實了高校校園亞文化。
盲從與叛逆
面對價值抉擇時的搖擺
《這不是大學》的編劇葉建峰在享受讚美聲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煩惱。由於系首次創作微電影,經驗不足,以及對相關法律知識的缺乏,作品一度因內容抄襲了其他作品的橋段,飽受爭議和不滿。
更有網友對他們的創作持反對意見,提出尖銳批評:「思想膚淺不成熟,整天惡搞,觀點片面狹隘……」充分聽取多方意見後,葉建輝在第三季的劇本創作中添加了更多接地氣、正能量的時代元素。
「塗鴉文化有一種表現形式被人戲稱為留言文化。」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副校長李林祥曾對此憂心忡忡,學校的課桌、牆壁、廁所及門窗上被部分學生隨意塗抹,大多數老師反映,一些留言內容格調低下,對健康的校園文化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校園亞文化的語言符號中偶爾還夾雜著對主流文化的高度顛覆與反叛。比如董存瑞炸碉堡是因為手上有膠水,再比如春哥、賈君鵬等網絡無聊事件與校園主流文化格格不入,但卻成為亞文化一種偏執的原動力,推動大學生在虛擬的生存空間中,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向前行進。
多所高校的調研結果顯示:當前,高校青年亞文化中的一些負面消極元素加上當前社會多元文化的衝擊,使大學生在面對道德標準和人生價值的抉擇時變得盲從和叛逆。部分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模糊不清,塑造了諸如「宅男宅女」型邊緣性人格、「鐵桿粉絲」型附和性人格和「網絡憤青」型反社會性人格等異化人格。
引導與發展
高校青年亞文化的破立之道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的新校區地處市郊,空地較多。遷址以來,學院中心花園外圍的牆面總會在夜間悄悄冒出一幅幅塗鴉,這讓校方管理屢陷窘境。
「設立塗鴉區,圍繞學院中心花園外圍砌一面完整的牆讓學生畫。」武漢工程科技學院決定特設百米塗鴉牆。這以後,每隔一年學校就會將牆壁刷白,讓學生進行塗鴉創作。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揚州大學。該校斥資建設的地下人行通道因為雨水侵蝕、小廣告肆虐而破落蕭條,一度被戲稱為「下水道」。去年暑期,學校組織學生社團對通道進行塗鴉改造,東西牆面都畫滿了各式各樣的創意作品,曾經面臨廢棄的「下水道」變身為賞心悅目的藝術畫廊。
「我的心裡有個人很酷,助人為樂到處忙碌……雷鋒,雷鋒,我們去哪裡呀,有你在就天不怕地不怕……」這首由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楊方改編自時下熱門歌曲《爸爸去哪兒》的《新雷鋒之歌》,經過大學生以「快閃」等形式推廣,掀起傳唱熱潮。「有人認為90後整天就會惡搞與吐槽,其實稍加引導,就會發現青年亞文化在傳播主流思想和核心價值觀方面能夠發揮強大的作用,高校應該體現更多的包容性。」揚大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劉勝樂說。
聚焦美國大學,青年亞文化有著更為獨特的表現方式。一年一度的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正成為畢業生的狂歡節,其特色之一便是允許畢業生穿著奇裝異服湧入體育場跳舞。在那裡,學術帽和學士服都成了陪襯,搞怪風趣的裝扮和極具想像力的道具才是畢業典禮的主角。
「高校青年亞文化建設首先需要重構破與立之道。」武漢工程科技學院黨委書記程新文認為,長遠來看,任何一個時代下的亞文化要麼臣服於當時的主流文化,要麼被當時的主流文化所收編。所以,我們不能一味抵制,應當「破」歪風邪氣、矯揉造作,「立」理想信念,強道德修養。
場外觀點
夏錦文(揚州大學黨委書記):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我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文化,發掘青年亞文化中蘊含的積極向上的文化社會價值,因勢利導,凝聚正能量,培育先進性,抵制庸俗文化,努力將青年亞文化建設成為大學文化的亮點,進而輻射、影響、引領社會文化,擔負起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使命。
大學既是社會文明的燈塔,也是多元文化對話的平臺。青年亞文化體現了青年的社會認知、行為模式和心理特徵,蘊含著青年人的道德觀、審美觀。大學需要以開放和包容的姿態接納青年亞文化,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心聲,保護學生創造、表達的欲望和熱情,豐富校園文化形態,推動文化大繁榮與大發展。
陳偉(武漢工商學院黨委書記):
我們應該慶幸,越來越多的教育者開始正視亞文化現象,以開放的態度來理解並包容亞文化的存在,並加以科學的引導。畢竟,亞文化雖然稱不上是高尚的「雅」文化,但是反映了青年對於這個社會及人生的思考。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特色的亞文化,更多的時候,就如同投入湖心的一顆石子,激蕩起層層漣漪,不會成為主流,卻讓整個文化體系在交流、碰撞與融合中更趨活潑與多樣化,這也是屬於青年人最獨特的記憶。
在這個人人都有話語權的自媒體時代,青年亞文化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在任何時候,亞文化都不能代替主流文化對大學生的教育和引導作用,教育者應有側重地守好「主流文化」這一主陣地。
陳霖(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教授):
可以說,青年亞文化是青年群體基於共同的興趣和價值取向而形成的有別於主流文化價值規範的文化實踐。青年亞文化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文化範式,它在不同時期,在不同國家或民族,在不同語境下,都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表現內容,而異質性、抵抗性、邊緣性、創造性是其主要特徵。
大學是青年聚集的地方,因此也是青年亞文化最為活躍的場所。面對各色另類的、非主流的亞文化形態,明智的做法是,抱以寬容和理解的態度,並透視亞文化存在所折射的主流文化困境和裂隙,利用和轉化亞文化的創造性資源。
(組稿:吳錫平 狄奧 陳森青)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