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不當言論從何而來?專家:警惕青年群體的不良亞文化

2020-08-27 高校人才真經

今天,國科大學生不當言論事件有了結果,該生最終被開除學籍。這樣的處理結果符合民意。事發以來,很多人從不同角度做了評論,有的關注學校品德教育、心理教育,有的則關注家庭教育。

作為直接面對大學生的教育管理者,真經則發現,這類不當言論的出現,與部分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不良亞文化有極大的關係。如果我們不搞清楚這其中的關係,恐怕我們會越走越遠。

亞文化到底是什麼?

亞文化這個概念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一般來說指與主流文化相對的非主流文化、小眾文化。亞文化的形成原因也比較複雜,可能涉及到地域、民族、宗教、職業等等因素。一般來說,亞文化具有這麼幾個特點:

首先肯定是小眾化。這也是主流文化和亞文化的最大區分,而這種區分又是相對的。比如說在中國,過春節絕對是主流文化,每個人都少不了,但放到歐美國家,華人過春節,那就是亞文化。

其次是有較為獨特的語言和行事風格。語言是亞文化的標誌,也是一種維繫。就好像東北話一出口,東北的朋友就會感到非常親切,要上去認個老鄉。同樣,很多亞文化圈子也有獨特的語言,有的是領域裡的專業術語,有的則是自創的「梗」,你認同這種語言,才能認同這種文化。除了語言之外,還有一些行為特點,就比如一些東北人喜歡盤珠子,掛大金鍊子等等。

最後是與主流文化必然具有一定的衝突。這種衝突主要源於主流文化的不理解,但這種衝突也是一種動態的。比如前幾年,大家在景區裡面看到年輕人穿漢服,總覺得是標新立異,漢服圈就是一個亞文化。但現在,大家對漢服的接納程度就很高了,漢服甚至開始進入主流社會的官方活動。

今年,江蘇省高考作為題目叫「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用在亞文化上,簡直再合適不過了。

高校亞文化的特殊性

我們要探討的高校亞文化,則主要是指青年人所熱衷的亞文化。在高校這個環境下,青年學生具有和其他群體不一樣的特點。

一方面,高校亞文化主要是以興趣和價值觀為聯繫紐帶,亞文化的圈子,基本上是通過共同的興趣愛好來建立的。而大學生普通具有比較高的知識水平,玩法也更上檔次。另一方面,高校亞文化的變遷性很強,大學生們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個人意識也比較強,同樣一個圈子,可能今年流行這個,明年又流行那個,因此,亞文化下的衍生亞文化層出不窮。

也是因為以上兩個原因,目前我們的主流社會對高校亞文化的存在是持包容甚至支持的態度的。亞文化的存在,豐富了主流文化的內涵,對學生的個性化成長也有幫助。比如說很多人能想到的街頭文化,跑酷、滑板、塗鴉等等,這些玩法雖然不適合普羅大眾,但卻展現了青年的青春活力。

不過,亞文化之所以只是亞文化,是因為其本身具有一些缺點,有的缺點甚至具有破壞性。

第一、亞文化的顛覆性和反抗性容易造成大學生對主流文化的抗拒。很多亞文化正是青年人用於對抗主流文化的一種工具,有的亞文化與主流文化所提倡的思想和理念有著截然相反的理念,比如上面說的街頭文化,實際上就是年輕人反抗的文化,不少年輕人紋身、抽菸、鬥毆,這都是亞文化中叛逆的一面。又比如我們後面要提到的這種亞文化,就是一種徹底的決裂,主流說好的它就說壞,主流說不能做的它就偏做。

第二、亞文化的強社交屬性容易造成大學生沉迷其中。大學生有強烈的社交願望,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在主流社會中如魚得水。而亞文化則可以更好地接納他。比如網遊圈的某些人,在現實中可能半天憋不出一個屁來,但在遊戲中,卻能化身全能精英。這可能會造成大學生對亞文化圈子的嚴重依賴,因為在主流文化中他是渣,在亞文化中,他卻可以稱王。所以,很多大學生會沉迷於亞文化形成的虛擬世界,形成孤僻、敵對的情緒。

第三、亞文化的網絡特性使監管變得很困難。當前亞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主要依靠網絡,這個影響本來是中性的,但一些亞文化卻不斷傳遞負能量,不斷給圈內人員洗腦。還有一些亞文化也本身就來自日本、美國,其網絡語言所引發的價值導向常常比較模糊和混亂,屬於打擦邊球的邊緣文化,非常不好管理。此外,一些文化還熱衷於網絡暴力,比如飯圈文化中的少部分群體。換句話說,青年亞文化使用的「武器」很難防。

不當言論從何而來?

大家都知道,這個季某的不良言論主要是「精日」言論。何為精日?即精神日本人。此前湖北大學梁某也是類似言論。梁某曾留學日本,接受過日本文化洗腦,其言論有來頭。但這個季某某,並沒有長期在日本學習生活,這種「精日」念頭從何而來呢?他一路順風順水,國家也沒有任何對不起他的地方,他為何會變成這個樣子呢?

這是很多人的疑問,也是我們曾經的疑問,但自從我們發現「惡.俗.圈」這個不良亞文化圈子後,就發現問題的答案自己就出現了。目前,這個圈子已經被禁止了,但社會上仍然留有餘毒。通過以往的案例,我們可以判斷出季某某的「心路歷程」,這也是這個亞文化吞噬靈魂的方式。

第一步,它吸引的是日本文化愛好者,比如日本動漫、遊戲、電影、明星甚至日本歷史的愛好者。而日本文化愛好,在中國本身就是一個亞文化圈子,很多人在自己周圍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就會到論壇、貼吧、豆瓣等地方尋找朋友。

第二步,進入圈子後,這些人開始對圈子產生依賴,同時圈子對個人的信念產生強化。他們堅信自己對日本的喜愛是正確的,對日本的東西沉迷得更深了,連名字也都改成日本名字。同時,這種信念也讓他們具有了排他性和攻擊性,如果有人批評日本,他們就會站出來辯解。不僅如此,他們對主流文化產生了排斥,凡是主流文化弘揚的,他們就一律反對。

第三步,他們開始堅信自己的正義,而對其他人的「錯誤」言論,他們認為應該以暴制暴。而他們採用的最主要形式,就是網絡人肉,扒出對方的劣跡,如果對方沒有明顯劣跡,他們就編織謠言,對對方進行人身攻擊。這種方式他們稱為「出道」。甚至有的人,還會通過簡訊轟炸對方,或者直接對人進行肉體攻擊。

第四步,圈子裡的人開始享受這種網絡暴力的力量,會動不動就「引戰」,發起對無辜者的攻擊。為了佔領圈子裡的話語權,他們會特意用反主流的言論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比如發表精日言論等等。基本上,一個人走到這一步,他的腦迴路和普通人已經不一樣了。這個季某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這樣的人,內心深處對正面教育是牴觸的,更何況,這個時候,任何學校和單位,恐怕都容不下他們了。

高校如何避免不良亞文化的威脅

如前所說,一些不良亞文化對青少年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會顛覆青少年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甚至很可能將人引入犯罪的深淵。因此,高校在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時候,需要更加重視亞文化圈子的管理和引導,保留精華,去除糟粕。

一方面,學生管理者需要對亞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否則,會與學生形成巨大的代溝,造成觀念的割裂,使正常的交流失去效果。如果我們的輔導員能夠用圈內術語來與學生對話,必然可以拉近師生距離,更有利於對學生的引導,避免學生走向極端。

另一方面,學校要注意強化社團、論壇、自媒體等陣地的管理,鼓勵健康亞文化圈子組織活動,讓學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歸屬,而不是寄情於網絡。同時,加強對學生活動的指導,給學生活動劃出底線,讓思想教育工作能融進這些活動中,也讓主流文化和亞文化能夠和諧共存。

比如上面說的街頭文化中的塗鴉文化,在西方社會裡往往是叛逆的表現,一些作品也反映出厭世的心態,但在很多高校,學校鼓勵學生用塗鴉的形式展現正能量,既保留了這一文化的特立獨行,又產生了積極向上的影響。

總的來說,高校亞文化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也是高校思想教育無法迴避的問題,希望這次國科大不良言論事件,能夠引發更多人對高校亞文化的關注和重視。

相關焦點

  • 警惕青年亞文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侵蝕
    原標題:警惕青年亞文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侵蝕   【摘要】青年群體作為青年亞文化的主要群體,在青年亞文化的產生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要密切關注和重視對青年群體道德風尚的規範和引導,使傳統文化對青年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群體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產生積極、有利的影響,促進青年亞文化的合理化建設。
  • 青年亞文化的大學表情
    這些亞文化行為在張揚自由、個性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爭議與思考。在與主流文化激烈碰撞中,青年亞文化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是拒斥還是臣服?是我行我素還是彼此尊重?這一切又該如何看待和引導?帶著這些問題,本期,我們走進揚州大學、武漢工程科技學院等高校,聚焦青年亞文化,梳理這一文化現象的存在方式及其背後的青年心理坐標、價值取向,探討其在大學的存在之道。
  • 中國當代青年亞文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1950年,英國社會學家大衛·雷斯曼首次提出大眾和亞文化的差別:大眾是「消極地接受了商業所給予的風格和價值」的群體,而亞文化則具有探索精神,「積極地尋求一種小眾的風格」。在長達半個世紀裡,亞文化的這一特徵保持著極為穩定的狀態,且越來越成為被不斷鞏固的「常識」,並被普遍接受。  然而,以移動網際網路為表徵的媒介迭代浪潮,帶動了各個領域多維度、多層次的文化經驗的發展和更新。
  • 網絡時代青年亞文化的表現及特點
    青年亞文化一般指社會階層結構框架裡不斷出現的那些帶有一定「反常」色彩或挑戰性的青年新興社群或新潮生活方式[1]。在此次事件中,關注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的一般為玩網路遊戲的青少年,是典型的青年亞文化群體。當前青年亞文化通過新媒介技術的諸多特性,被賦予的原始意義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異化、剝離和消解, 而新的生成意義則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變得更加難以區分和建構[2]。
  • 青年亞文化
    各行各業的青年,利用新興的媒體與藝術形態歌唱祖國、祝福祖國。優美的旋律在各地飄蕩,愛國的激情在人們心中沸騰。這一新穎的活動形式啟發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可以創造出新的教育模式。  快閃是一種亞文化類型  快閃是一種以創意、幽默、奇觀為重要元素的亞文化活動,旨在「用顛覆性的表演震撼順從的城市人群」。
  • 警惕小豬佩奇現象背後的網絡青年亞文化
    「社會人」與小豬佩奇的反萌差激發了部分人的玩梗心理,在網民不斷解構和二次創作中,一隻卡通人物小豬成為全民狂歡的噱頭,構成了一種亞文化力量。這個事件將網絡上分散的、隱藏的群體召喚和集結起來,潛伏在網絡世界中的一撥人共同發力,最終呈現出一種無法忽視的力量。
  • 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和老師發表不當言論呢?
    但我不知道這種滿足從何而來,物質?精神?學歷?還是自己所在的圈子內呢?滿足以致心靈的扭曲?滿足以致道德的淪喪?滿足以致身在位而法不在?學生和老師,一直都是社會上倍受關注的群體。授以一系列的褒獎和讚譽,不管他們願不願意,不管他們主動不主動,他們都是社會上所看到的樣子。
  • 亞文化「玩梗」,請守住底線!
    曾幾何時,大型漫展因其為年輕人營造有別於現實世界的夢幻世界而受到推崇,部分優秀、健康的二次元亞文化激發了年輕人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為他們提供了表達自我的機會與窗口。但不能忽視的是,從2015年4月,成都漫展緬懷「大日本陸軍」軍裝秀,到2017年8月,「COSER」日本海軍將校魂遊上海四行倉庫,再到以「腐文化」為載體創作「八國聯軍」同人文,總有一些法律道德意識淡漠者把「圈子」視作法外之地,以創作自由、言論自由為藉口挑釁公序良俗。如今,越來越多健康積極的亞文化元素逐步融入主流文化,值得鼓勵。
  • 亞文化:青少年成長發展的重要文化形態
    2016年「帝吧出徵」事件中,青年群體利用「表情包」這一青年群體特有的網絡武器轟轟烈烈地展開了一場弘揚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網絡行動。這是青年群體的一種特有的政治參與。還有近期火熱的「冰花男孩」事件、「萬豪酒店」事件等,當代青少年通過新時代下的網絡媒介弘揚青春正能量,成為主旋律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二,不斷推動著社會的文明進步。
  • 曾有不當言論學生被浙大取消獎學金
    而獲獎資格,第一條就是熱愛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果不熱愛自己的祖國,那又有何資格享受祖國的獎勵呢!在2019年的12月,浙江大學有一名獲得國家獎學金的學生,發表了不當言論,被取消了國家獎學金。學生用不當言論回懟同校學生,被浙大取消獎學金在2019年12月,浙江大學發布了一則通報,通報稱學校取消一名學生國家獎學金的獲得資格,通報中沒有提該學生的名字。
  • 「校園貸」詐騙又出新花樣 警方提醒:警惕各類不良「校園貸」陷阱
    央廣網揚州10月31日消息(記者李欣)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近期,全國多個地方出現了一種新的詐騙方式——「註銷校園貸」,不少在校生以及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紛紛「中招」。中國消費者協會和各地警方也接連發布警示,提醒廣大青年學生警惕各類不良「校園貸」陷阱。「註銷校園貸」到底是怎樣的套路?和「校園貸」相比有何不同?青年學生又該如何防騙呢?
  • 亞文化專題來啦!
    英國青年亞文化也日益繁榮,青年亞文化的傳播勢頭非常強勁。在傳統英國工人階級社區(特別是倫敦東區)相繼出現了一些在生活方式與行為方式上偏離主流社會標準,形色各異且離經叛道的青年亞群體:摩登族(mods)、光頭仔(skinheads)、泰迪青年(teddy boy)、嬉皮士(hippie)、朋克(punk)等。他們戲擬貴族文化符號,解構主流文化內涵,用極端或暴力的手段與社會支配力量相抗衡。
  • 加強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在這種背景下,如何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正確把握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有機統一;如何建立國家安全與人民防線,以抵禦西方意識形態與境外勢力的幹擾與滲透;如何引導青年大學生辨別是非、去偽存真、凝聚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成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解決的課題。  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戰。
  • 發跡於網球圈,流行於亞文化群體,經典英倫代表Fred Perry
    這就令Fred Perry自帶高貴精英的氣質,但其實在英國時尚史上,該品牌和青年亞文化還有著深切的關係。粉絲逐漸從運動員發展到街頭青年、搖滾樂手和明星等群體。70年代,隨著Fred Perry業務的拓展,逐漸從職業網球衫變成了休閒便服。這時,後期的摩斯族,即摩斯族衍生出的Hard Mods。
  • 半月談|「茶藝」被玩壞,亞文化越界衝擊
    如何抵禦亞文化越界衝擊,引發00後群體、文化學者、網絡觀察家們的思考和討論。00後大學生凌盈子認為,我國文化中對性教育的保守,一定程度加劇了國人對性的那種既難以啟齒又十分渴望的心理。和老一輩人截然不同,部分青少年接觸到了性文化但又無法交流,在這種情況下亞文化適時地提供了一個可以進行小範圍交流的圈子,青少年在這個圈子裡獲得了一種身份認同,能夠平等自由地抒發觀點進行交流,不會像在現實中被教育、被否認。
  • 警惕青少年群體的社會壓力
    「如果一個青年在城市裡沒有父母的資金支援,永遠不可能買到房子。」「這些年,大學生就業初始工資的增長幅度大大低於農民工,這樣的現象對青年發展和就業來講是不適合的。」……    近日,在一場主題為「青少年社會福利政策與青少年發展」的研討會上,與會的青少年問題研究專家指出,青少年在某種程度上是弱勢群體,當前我國的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都面臨轉型,亟待制定相應的青少年社會福利政策。    當天研討的背景是,青年在近期英國騷亂等群眾性社會運動中扮演主要角色。
  • 新媒體時代青年群體的情感需求與自我表達
    進入群聊中,個體實時與他人發生著人際互動,但因「誇誇群」的特質,不以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發展為主要功能,構成了專家眼中的「淺社交」。在「誇誇群」的虛擬支持系統中,每個人都是完美的、值得被誇的,個體之間隔著手機屏幕進行自我展演與印象管理。每個人精心挑選真實的事件求誇,塑造著自己的個性。而誇讚的操作類似於心理學中的「優點轟炸」,成員努力發現他人的閃光點,嘗試從審醜到審美的轉換。
  • 亞文化符號:網絡語言-中國青年報
    青年網民為何如此熱衷於生產和使用與主流媒體不一樣的語言?網絡語言對於亞文化群體具有怎樣的意義和價值?    語言風格化是當下亞文化的表徵符號    「風格化」是青年亞文化標榜自身,形成認同時所生產出來的特有的符號系統。
  • 大學生亞文化背離傳統社會 多數人嚮往小資情調
    28%的大學生明確表示嚮往「逍遙自在的小資生活」,25.4%的大學生希望過上「舒適安逸的白領生活」,八成以上的大學生願意「享受孤獨」……日前,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本科生沈旭、張帆撰寫的調查報告《當代中國大學生價值觀體系新動向——後現代語境下的大學校園亞文化》,系統揭示了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念的變化和顯著特點。
  • 亞文化領域越發的重要,品牌主應該如何深耕小眾文化
    在今天這一個移動網際網路以及即時社交環境的加持下,我們可以看到亞文化、亞部落、垂直消費需求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快速擴張,這一點在ACG圈層文化中尤為顯出,如今的大學生群體誰還沒有一部自己鍾愛的動漫,誰還沒有一個愛不釋手的手辦。出於這個原因,今天的亞文化領域進行營銷已經成為突圍的關鍵現在是營銷做品牌。那麼,對於企業品牌主而言究竟該怎麼樣發展才能不斷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