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國科大學生不當言論事件有了結果,該生最終被開除學籍。這樣的處理結果符合民意。事發以來,很多人從不同角度做了評論,有的關注學校品德教育、心理教育,有的則關注家庭教育。
作為直接面對大學生的教育管理者,真經則發現,這類不當言論的出現,與部分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不良亞文化有極大的關係。如果我們不搞清楚這其中的關係,恐怕我們會越走越遠。
亞文化這個概念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一般來說指與主流文化相對的非主流文化、小眾文化。亞文化的形成原因也比較複雜,可能涉及到地域、民族、宗教、職業等等因素。一般來說,亞文化具有這麼幾個特點:
首先肯定是小眾化。這也是主流文化和亞文化的最大區分,而這種區分又是相對的。比如說在中國,過春節絕對是主流文化,每個人都少不了,但放到歐美國家,華人過春節,那就是亞文化。
其次是有較為獨特的語言和行事風格。語言是亞文化的標誌,也是一種維繫。就好像東北話一出口,東北的朋友就會感到非常親切,要上去認個老鄉。同樣,很多亞文化圈子也有獨特的語言,有的是領域裡的專業術語,有的則是自創的「梗」,你認同這種語言,才能認同這種文化。除了語言之外,還有一些行為特點,就比如一些東北人喜歡盤珠子,掛大金鍊子等等。
最後是與主流文化必然具有一定的衝突。這種衝突主要源於主流文化的不理解,但這種衝突也是一種動態的。比如前幾年,大家在景區裡面看到年輕人穿漢服,總覺得是標新立異,漢服圈就是一個亞文化。但現在,大家對漢服的接納程度就很高了,漢服甚至開始進入主流社會的官方活動。
今年,江蘇省高考作為題目叫「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用在亞文化上,簡直再合適不過了。
我們要探討的高校亞文化,則主要是指青年人所熱衷的亞文化。在高校這個環境下,青年學生具有和其他群體不一樣的特點。
一方面,高校亞文化主要是以興趣和價值觀為聯繫紐帶,亞文化的圈子,基本上是通過共同的興趣愛好來建立的。而大學生普通具有比較高的知識水平,玩法也更上檔次。另一方面,高校亞文化的變遷性很強,大學生們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個人意識也比較強,同樣一個圈子,可能今年流行這個,明年又流行那個,因此,亞文化下的衍生亞文化層出不窮。
也是因為以上兩個原因,目前我們的主流社會對高校亞文化的存在是持包容甚至支持的態度的。亞文化的存在,豐富了主流文化的內涵,對學生的個性化成長也有幫助。比如說很多人能想到的街頭文化,跑酷、滑板、塗鴉等等,這些玩法雖然不適合普羅大眾,但卻展現了青年的青春活力。
不過,亞文化之所以只是亞文化,是因為其本身具有一些缺點,有的缺點甚至具有破壞性。
第一、亞文化的顛覆性和反抗性容易造成大學生對主流文化的抗拒。很多亞文化正是青年人用於對抗主流文化的一種工具,有的亞文化與主流文化所提倡的思想和理念有著截然相反的理念,比如上面說的街頭文化,實際上就是年輕人反抗的文化,不少年輕人紋身、抽菸、鬥毆,這都是亞文化中叛逆的一面。又比如我們後面要提到的這種亞文化,就是一種徹底的決裂,主流說好的它就說壞,主流說不能做的它就偏做。
第二、亞文化的強社交屬性容易造成大學生沉迷其中。大學生有強烈的社交願望,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在主流社會中如魚得水。而亞文化則可以更好地接納他。比如網遊圈的某些人,在現實中可能半天憋不出一個屁來,但在遊戲中,卻能化身全能精英。這可能會造成大學生對亞文化圈子的嚴重依賴,因為在主流文化中他是渣,在亞文化中,他卻可以稱王。所以,很多大學生會沉迷於亞文化形成的虛擬世界,形成孤僻、敵對的情緒。
第三、亞文化的網絡特性使監管變得很困難。當前亞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主要依靠網絡,這個影響本來是中性的,但一些亞文化卻不斷傳遞負能量,不斷給圈內人員洗腦。還有一些亞文化也本身就來自日本、美國,其網絡語言所引發的價值導向常常比較模糊和混亂,屬於打擦邊球的邊緣文化,非常不好管理。此外,一些文化還熱衷於網絡暴力,比如飯圈文化中的少部分群體。換句話說,青年亞文化使用的「武器」很難防。
大家都知道,這個季某的不良言論主要是「精日」言論。何為精日?即精神日本人。此前湖北大學梁某也是類似言論。梁某曾留學日本,接受過日本文化洗腦,其言論有來頭。但這個季某某,並沒有長期在日本學習生活,這種「精日」念頭從何而來呢?他一路順風順水,國家也沒有任何對不起他的地方,他為何會變成這個樣子呢?
這是很多人的疑問,也是我們曾經的疑問,但自從我們發現「惡.俗.圈」這個不良亞文化圈子後,就發現問題的答案自己就出現了。目前,這個圈子已經被禁止了,但社會上仍然留有餘毒。通過以往的案例,我們可以判斷出季某某的「心路歷程」,這也是這個亞文化吞噬靈魂的方式。
第一步,它吸引的是日本文化愛好者,比如日本動漫、遊戲、電影、明星甚至日本歷史的愛好者。而日本文化愛好,在中國本身就是一個亞文化圈子,很多人在自己周圍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就會到論壇、貼吧、豆瓣等地方尋找朋友。
第二步,進入圈子後,這些人開始對圈子產生依賴,同時圈子對個人的信念產生強化。他們堅信自己對日本的喜愛是正確的,對日本的東西沉迷得更深了,連名字也都改成日本名字。同時,這種信念也讓他們具有了排他性和攻擊性,如果有人批評日本,他們就會站出來辯解。不僅如此,他們對主流文化產生了排斥,凡是主流文化弘揚的,他們就一律反對。
第三步,他們開始堅信自己的正義,而對其他人的「錯誤」言論,他們認為應該以暴制暴。而他們採用的最主要形式,就是網絡人肉,扒出對方的劣跡,如果對方沒有明顯劣跡,他們就編織謠言,對對方進行人身攻擊。這種方式他們稱為「出道」。甚至有的人,還會通過簡訊轟炸對方,或者直接對人進行肉體攻擊。
第四步,圈子裡的人開始享受這種網絡暴力的力量,會動不動就「引戰」,發起對無辜者的攻擊。為了佔領圈子裡的話語權,他們會特意用反主流的言論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比如發表精日言論等等。基本上,一個人走到這一步,他的腦迴路和普通人已經不一樣了。這個季某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這樣的人,內心深處對正面教育是牴觸的,更何況,這個時候,任何學校和單位,恐怕都容不下他們了。
如前所說,一些不良亞文化對青少年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會顛覆青少年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甚至很可能將人引入犯罪的深淵。因此,高校在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時候,需要更加重視亞文化圈子的管理和引導,保留精華,去除糟粕。
一方面,學生管理者需要對亞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否則,會與學生形成巨大的代溝,造成觀念的割裂,使正常的交流失去效果。如果我們的輔導員能夠用圈內術語來與學生對話,必然可以拉近師生距離,更有利於對學生的引導,避免學生走向極端。
另一方面,學校要注意強化社團、論壇、自媒體等陣地的管理,鼓勵健康亞文化圈子組織活動,讓學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歸屬,而不是寄情於網絡。同時,加強對學生活動的指導,給學生活動劃出底線,讓思想教育工作能融進這些活動中,也讓主流文化和亞文化能夠和諧共存。
比如上面說的街頭文化中的塗鴉文化,在西方社會裡往往是叛逆的表現,一些作品也反映出厭世的心態,但在很多高校,學校鼓勵學生用塗鴉的形式展現正能量,既保留了這一文化的特立獨行,又產生了積極向上的影響。
總的來說,高校亞文化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也是高校思想教育無法迴避的問題,希望這次國科大不良言論事件,能夠引發更多人對高校亞文化的關注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