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的大學生明確表示嚮往「逍遙自在的小資生活」,25.4%的大學生希望過上「舒適安逸的白領生活」,八成以上的大學生願意「享受孤獨」……日前,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本科生沈旭、張帆撰寫的調查報告《當代中國大學生價值觀體系新動向——後現代語境下的大學校園亞文化》,系統揭示了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念的變化和顯著特點。
在傳統語境下,大學生被視為國家棟梁、社會改革先鋒、民族振興的同義詞。然而,此次調查卻表明,在改革開放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有一部分人在能力與道德上呈現出與傳統的明顯斷裂。
調查執行者之一張帆解釋,之所以選擇「大學校園亞文化」為調查主題,源于震驚全國的「馬加爵事件」。當「馬加爵事件」引起軒然大波時,各大高校的BBS上,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對這些負面報導採取價值中立或不予置評的態度,甚至還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理性行為。「主流社會視作是非分明的事件,大學生的態度卻出現如此的不一致。這不得不讓我思考———當今大學生群體中是否構成了一種大學生亞文化,使之明顯區別於主流意識形態與社會期望?」張帆說。
嚮往小資情調 享受孤獨感覺
關於生活方式,28%的大學生明確表示嚮往「逍遙自在的小資生活」,佔被調查學生的最大多數,同時有25.4%的大學生希望過上「舒適安逸的白領生活」。
不難發現,大學生嚮往的「小資」和「白領」都屬於有錢有閒的階層,受過良好教育,待人接物優雅得體,有比較穩定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注重生活質量。這折射出當代大學生希望在一定經濟基礎的前提下,儘可能追求自我個性張揚和自我風格的樹立。
對「自由職業者」的嚮往(13.4%)可能更多地源於對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思想的接納。而傳統精英式教育導向追求的「轟轟烈烈的偉人生活」則呈現出勢單力孤的狀況,只有6%的被調查者作出這樣的選擇。
在大學生個人行為方式調查中,把「享受孤獨」當作普遍而自覺的行為方式的大學生,佔到了被訪群體的82.6%。調查認為,產生這種現象的背後是社會疏離感的上升,這種疏離感來源於現代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與信任機制的相對落後,個人主義成了現代大學生的行為法典。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大學生對於學校集體活動的參與程度又有多高?
比如,在學校幹部競選中,大多數學生的參與主要是間接關注式,42.1%的被調查者表示「不參加競選但關注選舉結果」,另有59.7%的大學生表示不經常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這背後隱含的是大學生對於承擔社會責任的淡漠。此外,對於班裡、學校發生的公共事件,大多數人(71.8%)持著一種「不甚關心,但聽無妨」的態度。
調查認為,在後現代的語境中,自我理想與家國夢想交織的責任感已轟然倒塌。
九成人信仰呈現游離狀態
調查中,九成以上的學生在信仰方面也表現出令人擔憂的「超然物外」的游離態度。調查顯示,在對於入黨動機的調查中,「積極爭取」的佔到38%,「無所謂」超過50%,看來大部分學生還是選擇了一種中庸態度。
在被訪者中,30%的人相信「信仰」,47.7%的人在乎「前途」。可以看出,部分大學生對信仰的曖昧態度源於實用主義邏輯。
對於時下關注的「大學生未婚同居」和「同性戀」等社會現象,相當數量的大學生表現出「不褒不貶」的淡然態度。代表傳統價值判斷認為「有傷風化」的比率只佔15%,成為弱勢聲音,代表現代觀點認為「很正常」和「無所謂」的佔據62%,而代表後現代觀點認為「沒什麼,見多了」的有20%之多。顯然,當代大學生看來,無論是大學生未婚同居,或是同性戀結婚登記,一切都成為可以包容且可以理解的私人事件。